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前 言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前 言(1)
張岱生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此時明朝國祚已賡續二百二十九年。明朝的年號是關于張岱我們唯一知道的時間度量 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隨著明朝覆亡,一切都灰飛煙滅。我們或許會認為,到張岱這一代,離明朝肇基已有一段悠遠的時間距離,造成幾乎不可能探究的思維幅度;但是對張岱來說,要胸懷如此浩瀚的歷史,非但沒有嚴重的斷層感,而且只有歲月悠悠的心滿意足。目前大部分歸結出來的晚明日常生活,于他定皆平淡無奇。
長期以來,中國人的家庭生活注重錯綜的尊卑關系。晚輩與長輩同堂,必得順其旨意。婚姻大事由長輩安排,雖然富有人家的男性還可納妾,但庶出之子在家里的地位卻次人一等。男性長輩形式上雖擁有無上權威,但實際掌握家庭財政瑣細、負責照料全家的是女人。在鼎鼎望族之家,母親或其他女性親人也會督促孩子的童蒙教育,不過之后漸漸由男性長輩接手,承担教導年輕人參加科舉考試的責任;科考乃世家子弟的生活重心,競爭激烈的考試科目以儒家典籍為主。由于女性不得出仕或參加科考,所以能識文斷字的女性多是名門閨秀,這些人也成為通俗白話小說和史書的讀者,愛好吟詩作對。
舉凡攸關家道興衰的兆頭和預言,一般家庭都不會等閑視之,多半會成為家族軼事流傳下來。宗教信仰鼎盛,但能兼容并蓄;虔心向佛與祭祖、敬拜灶神和社稷之神完全不相沖突。孩童夭觴、女人難產身亡是常有的事,不過男人也一樣活不久,年過半百還能生龍活虎,就已是天大的福分、了不起的成就。
就工藝技術而言,中國自進入明朝就無特別出色的轉向。絲織和瓷器制造技術久負盛名,且水平之高,獨步世界。能工巧匠輩出,除擅長冶金、玉雕、制造燈籠和漆器,亦專精茶、鹽、棉、陶器、家具等日常用品技術。水利工程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因河道、運河大量淤積,必須時常疏浚、筑堤和排水。此外,天文與地理之學十分發達,除歷書精準關乎朝廷威望和天文歷算的正確度,同時,各省及邊疆有司丈量土地,繪制稅冊、糧冊的作業,也需要有可靠的地圖。中國在這些方面雖仍不斷尋求突破,國家的基本發展卻沒有根本性的變革。
即便許多方面擺脫不掉歷史的承襲,但明代的文化領域可不是如此停滯不前。張岱成長的年代,明代政經雖積弱不振,社會風氣卻活潑奔放,逸樂和標榜流行的氣氛,彌漫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文化活動中。1這是一個宗教和哲學上所謂折中主義(eclecticism)的年代,所以我們看到佛教改革派別及慈善事業大為興盛,女性受教育者日眾,同時一方面深究個人主義為何,卻也在擴大檢驗道德行為的基礎;大膽創新的山水畫,最知名的戲曲,最有影響力的章回小說,細膩非凡的治國方略和政治理論,以及植物、醫藥、語言事典的編纂,這一切都構成了張岱的童年世界。正因為對知識和個人可能性的狂熱感,連來自歐洲的天主教傳教士也被社會接受,吸收信徒,把宗教教義和道德哲學的作品,連同天文、算術書籍翻譯成中文,結交來自北京與各地官宦人家的文人。這些跨文化的沖擊體驗,張岱或多或少都了解,也留下不少他自己的思索看法,除了小說和短篇故事以外,他寫過很多當時流行的東西。2
不過雖說是一切照舊,有些變遷已在悄悄沖擊張岱的世界,其中之一就是明代人口的大幅擴張。雖然沒有精準的數據,但地方和朝廷的各種記錄顯示,明朝肇建時(1368)的人口數大約是八千五百萬,到張岱出生時,人數已攀升至一億八千萬,或許還不止。3這無疑給土地和農耕帶來新的重担,于是改良稻種使田地能一年收成兩次甚至三次,針對沼澤、沿海平地進行排水改良,砍伐高山森林,同時將人口刻意朝西南和東北地區遷徙,以減輕部分負担。此外,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深入南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連帶把各式各樣的新奇作物橫渡太平洋帶到 www.readist.cn讀家TXT書籍下載
 
前 言(2)
中國,只是當時少有人能感覺到它們對未來的深遠影響。其中包括地瓜、玉米和花生,被發現能有效醫治瘧疾的奎寧等藥用植物,以及煙草等其他適合中國土壤的作物。有些西方貿易船只帶來的是美洲大陸的白銀,用來購買中國的精美商品;當然也不乏船只運載著香料和稀有的藥用植物,如主要用于醫治痢疾的鴉片。
張岱的祖先或許是在一個世紀前,也許更早,從與西藏交界的四川往東海遷徙,定居在上海西南二百里的紹興城。當時上海市鎮雖稱繁榮,但還談不上商業中心,而紹興已是一個文化與經濟的重鎮。張家遷往紹興時,正巧遇上16世紀農耕和土地所有權在地方的重大變革:人口迅速攀升,同時挖溝疏浚以開墾利用的新地也不多,造成人均農業所得下降,有鑒于此,許多在家鄉屬經營地主(managerial landlords)的大戶人家,開始往城市移動。這個階層原先在農村還能扮演領袖,成為小農和貪得無厭的朝廷之間社會和經濟沖突的緩沖;遷居城市后,他們漸漸脫離農業經營上的現實與挑戰,反而一頭栽進不在地地主(absentee landlords)那種愜意但只坐享其成的角色,把地產交給專門管理人與管家這批新的中間人管理。張家可能也遵循類似的模式,因此張岱從小生活錦衣玉食,但社會責任感也相對薄弱。4
結果農業稅收大幅帶動的是城市生活的流行風氣,市鎮的文化多元,以及促進紹興等城市的規模與繁榮。龐大的財源幾乎沒有回流農村,去投資改善農耕技術或大型的灌溉排水工程。雖然毫無疑問,像紹興長期依靠河道與運河運輸民生物資,部分農家也因此能將農產品銷往這些新興城市,提高所得,然而城鄉經濟和生活形態的差異日擴,已成社會的發展基調。
往昔的讀書人,特別是張岱大力推崇的讀書人,早已看出社會弊病所在,經常冒著丟官甚至喪命的危險,也要大聲疾呼。當然,對張岱或歷代有志之士來說,中央朝廷的集權,與在朝為官從政的文人官僚,都是他們要面臨的現實。也拜這些所賜,張岱才得以穿透社稷之表象,了解暗藏的積弱不振,這確實很像他小時候愛看燈籠,仿佛其亮光可以照亮卜居城市的種種曖昧不明。
因當時朝廷修史與京城邸報每周新聞的傳播,明朝多位皇帝驚人的荒唐行徑也為市井小民所知。張岱出生時,在位的是明代第十四位皇帝萬歷。至萬歷四十八年(1620)為止的整個萬歷年間,國政是一天不如一天。也許是這位皇帝種種怪異的行為舉止,激發張岱鉆研歷史,特別是閱讀人物傳記更成為他終生的嗜好。張岱弱冠之時,神宗深居內廷,宮里的宦官是唯一可面見圣上的男性,他們很快就把持了朝政。有明一代,宦官一直大權在握,但因朝臣假道學、交相撻伐,惹惱萬歷皇帝,讓他難以忍受,往往好幾個月拒絕到外殿接見官員。為表反彈,文人和遭罷黜者開始結社倡議改革,雖議論酣熱,但對圣上或宦官表明造反,只有遭嚴厲整肅的下場,于是朝政日敗,危在旦夕。
張岱對明史有很透徹的理解。上溯至14世紀中葉,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農村,貧無立錐之地,一度還出家為僧,游方四海。后來,朱元璋展現運籌帷幄的軍事長才、果敢的決斷能力,歷過經年征戰,驅逐蒙元的異族政權,一統天下。明太祖一方面分封諸皇子,另一方面在南京重建強大的官僚體系,透過組織地方上的大地主,完善農村的社會制度。明太祖性格暴躁,行事極端暴烈,但也以精明干練、眼界開闊聞名。太祖把皇位傳給皇孫惠帝,新君學問淵博,對理想的中央集權方式有其見地,但太祖之子、惠帝之叔弒君,隨即踐祚,是為成祖。成祖自南京遷都北京,下令建造舟船,遠航至非洲東岸和波斯灣,宣揚天朝國威與成就。5
盡管這類遠洋航行因耗費不貲而作罷,但缺乏先祖雄才大略的后繼者,還是師法開國君主們酷愛夸耀、展露軍威的習性。幾任皇帝斥資重建北方殘 www.readist.cn讀家TXT書籍下載
 
前 言(3)
缺不全的邊防城墻,成為后世所知的“長城”6,卻完全抵擋不住北方蒙古鐵騎虎視眈眈的侵擾。15世紀中葉,明英宗自認神武,結果在土木堡之役中被蒙古人俘虜圈禁,付了贖金才獲釋。英宗最后又從繼承帝位的景帝手中奪回皇位,不過皇室蒙羞的印象已難以磨滅。16世紀初,明武宗與宦官在皇城中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與宮女全在帳篷生活,此荒誕之行又耗費白銀不知幾百萬兩。
16世紀中葉,眼見東部沿海有大半遭倭寇劫掠而荒蕪,明朝皇帝卻束手無策。所謂倭寇,除了海賊,還有對朝廷不滿的地方領袖和沿海居民,當政者統稱“倭寇”,容易理解但不無誤導之嫌。至于東北邊防,在張岱出世前不久,萬歷皇帝曾有大膽之舉,他調遣兵馬、水師馳援朝鮮,成功協助朝鮮國王逐退興兵來犯的倭軍。這次出征雖大有斬獲,但到17世紀初,靠近朝鮮邊界的部落開始結盟,在中國北邊集結成新興的潛在敵國。這股勢力與歸順的漢人通力合作,并以“旗”制編納混雜而成的新軍隊,自稱“滿洲”,宣布締建國號為“清”,于崇禎十七年(1644)攻陷北京,終結明朝國祚。7
對于這些事情與北京明廷官僚龐然復雜的體系,張岱的理解或是透過閱讀,或是從家人口中得知。事實上,從1540年代至1640年代百年間,張家有幾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層級任職于六部,并與朝廷首輔大學士還頗有淵源,家族也有多人在省級官衙當差。中國的行政體系層層節制,下起縣,中經像紹興這樣的城市,迄至省城,上達京師。張岱很清楚整個指揮系統的錯綜復雜,以及在朝為官伴隨而來的吉兇禍福。許多族人在京城等各地的親身經歷,他自孩提時代聽過后就深埋心底,也讓他立意要試著描繪官場的欺詐虛矯本質。為了求真,張岱認為無須美化自家人的經歷。事實上,張岱的著述令人驚愕之處,就在于他坦言親人的苦難,甚至對父親和直系親人也沒有例外。
四十歲前,張岱的生活周旋在讀書與享樂兩端之間,但對張岱而言,這樣說也許不算恰當,因為做學問一樣是其樂無窮。的確,張岱雖然鎮日苦讀卻多年不成,然而實實在在地讀書、反復思索與記憶,卻讓他不得不認為能與歷代宗師為伍,本身就是無上榮耀。對張岱來說,歷代偉大的史家、詩人、文論家從不曾逝去,他們立下的標準經常是無人能及,光是要追上他們,就令人思之振奮了。
明朝滅亡時,張岱四十八歲,爾后他得去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讓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輝煌明朝,被各種競逐的殘暴、野心、絕望、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終。他反復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霧籠罩的路徑,于眼前重現,諸多遺忘的嘈嘈低語,也咆哮四起。張岱喪失了家園與安逸的生活,書卷與親朋好友也已四散,如今他后半輩子的任務,就是要重塑、撐起毀壞前的世界。面對滿洲異族的統治,他已垂垂老矣,無力起而反抗,也無法再長年流離,于是他選擇賃居在名噪一時的名園“快園”,日子必須重新開始。
張岱的一生,就在崇禎十七年發生驚天動地的轉折:他早年撰述明史的夢想不得不面對冷酷現實,轉為闡釋王朝敗因。滿人問鼎中原,隨之兵禍不斷、烽煙四起,張岱在山僧的掩護下,輾轉避居南方山廟之間。張岱自言在那段浮萍飄零的歲月,還是隨身攜帶卷帙浩繁的明史手稿。這或許是實情,總之張岱約在1670年代完成了這部巨制。現存的手稿復印件顯示,當時這部書已可刊刻印行,不過整部著述到1990年代才在中國問世,這使張岱并非以史書留名,反倒因簡短、警句式散文這種迥別的文體享有盛譽。
散文是晚明主要文體之一。散文講究文體雅致,竭盡所能雕章琢句,以彰顯作者的多才多藝,筆觸要敏捷、不拖泥帶水,以捕捉飄忽情緒或瞬間剎那,同時利用語氣上的對比或急轉直下,勾引且震驚讀者。張岱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的文體一直很受歡迎,他自己后來也成為散 www.readist.cn讀家TXT書籍下載
 
前 言(4)
文大家。從許多例子來看,馳名的散文大家同時也是游記作家(travel writer)。他們以浪跡天涯、游山玩水聞名,寄居名士之家,不斷四處流浪,敏于音調、悖論,能看他人所不能看,感他人所不能感,行文走筆雖扼要洗練,但也處處旁征博引。
不過明亡后,到順治二、三(1645、1646)年間,張岱逐步體認到,這類文體特別適合追憶夙昔,把已淪喪的世界一點一滴從滅絕中搶救回來。北方農民叛軍和清兵入關并作,是亡明的兩大力量,然而張岱個人生命的巨大災厄,終究化為開啟他心房的鎖鑰,讓堆累蓄積的記憶釋放出來。張岱流離失所時撰寫的《陶庵夢憶》8手稿,篇幅雖短但感情豐沛,多虧友人保存,我們才有幸在日后分享他心靈永無休止的探索。
無論如何,張岱其人仍難以盡述。他曾享盡富貴卻也嘗盡磨難,不過其現存著作卻透露,他甘于寓居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他不僅為自家子弟、忘年之交而寫,也為同為明朝遺民的同志而寫;張岱將鄉愁置于對當下的關懷之上,好壞自由后人評斷。他生于、長于龍山山麓,中年歸返龍山,只為將心中了然之事理個清楚。
我們不能說張岱是尋常百姓,但他的確比較像是尋常百姓,而非聞人。他既嗜癖歷史,也是史家,在旁觀的同時也付諸行動,既是流亡者也是斗士,是兒子也是人父。他就像我們一般,鐘情于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不過他更是個挖掘者,試圖探索深邃幽暗之境。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憶,往事就不必如煙,于是他決心盡其所能一點一滴挽回對明朝的回憶。我們無法確信他訴說的每件事都真實無誤,但可以肯定,這些事他都想留給后世。
注釋
1 明代社會 英語世界有關明代社會的介紹,可參考《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第七冊,上卷,第八冊,下卷;《明人傳記辭典》(The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二卷;《明史研究》(Ming Studies) 期刊,1975年至今,其中收錄明史學術領域風行的研究和新的出版品。另外,還有三本引介明代社會的佳作,卜正民(Timothy Brook),《縱樂的困惑》(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黃仁宇(Ray Huang),《萬歷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柯律格(Craig Clunas),《長物志: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狀況》(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2 張岱生平 英語世界最早的傳記研究是房兆楹(Fang Chao-ying),《張岱》(Chang Tai),收錄在恒慕義(Arthur Hummel)主編,《清代名人傳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西方世界第一本全面性研究張岱名著《陶庵夢憶》的作品是卡發拉斯(Philip Kafalas)的《懷舊與閱讀晚明散文:張岱的〈陶庵夢憶〉》(Nostalgia and the Reading of the Late Ming Essay: Zhang Dai,s Tao,an Mengyi,1995)。筆者還受惠于胡益民在2002年出版的兩本張岱研究,以及佘德余在2004年出版的張岱家世研究。李漁(1610 1680)幾與張岱同一時代,作品類似。就像張岱,李漁是讀書人,也是情感豐富的專業作家,領有表演戲班。有關李漁,可參考韓南(Patrick Hanan)引人入勝的著作,《李漁的獨創》(The Inv www.readist.cn讀家TXT書籍下載
 
前 言(5)
ention of Li Yu)。另外,還可參考Brigitte Teboul-Wang的《陶庵夢憶》法譯本。
3 明代人口 相關數據援引自《劍橋中國史》,第八冊,下卷,頁四三八。
4 明代土地所有權 薛涌,《農業城市化》(Agarian Urbanization),耶魯大學歷史博士論文,2006年。
5 明代政治 最近有關明太祖的研究,見史妮文(Sarah Schneewind)主編,《明代開國皇帝的圖像》(The Image of the First Ming Emperor);有關宦官和讀書人的議題,見達德斯(John Dardess),《血與史》(Blood and History);有關道德和治理的議題,見賀凱(Charles Hucker),《明代的監察體系》(Censorial System of Ming China);包筠雅(Cynthia Brokaw),《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韓德琳(Joanna Handlin),《晚明思想中的行動》(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有關這段期間佛教的復興,詳見于君方(Yu Chun-fang),《中國佛教的復興》(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6 明代長城 林(Arthur Waldron),《中國長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藍詩玲(Julia Lovell),《長城》(The Great Wall);有關明朝征戰蒙古的失敗,見《劍橋中國史》,第七冊,上卷,頁四一六至四二一。
7 滿洲逐鹿中原 詳見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洪業》(The Great Enterprise)兩大冊;司徒琳(Lynn Struve),《南明史》(The Southern Ming)。
8 張岱的《陶庵夢憶》 卡發拉斯,《清澄的夢:懷舊與張岱的明朝回憶》(In Limpid Dream: Nostalgia and Zhang Dai,s Reminiscences of the Ming,2007)。筆者還受益于Brigitte Teboul-Wang法譯的《陶庵夢憶》(1995)。關于張岱喜愛的小品文或散文文體,見葉揚(Ye Yang),《晚明小品文》(Vignettes from the Late Ming)。 www.readist.cn讀家TXT書籍下載
 

史景遷 2013-08-22 21:11:45

[新一篇]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舊一篇] 前朝夢憶 第一章 人生之樂樂無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