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第一次鴉片戰爭(上)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第一次鴉片戰爭”又簡稱為“鴉片戰爭”,發生于公元1840年至1842年,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歷史學者通常將鴉片戰爭和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在鴉片戰爭前,中國一直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封建帝國,但戰后,中國的主權和領土遭到了西方列強的踐踏,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清朝入關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治理下,一度呈現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天朝大國在滿州人手里似乎出現了重新崛起的曙光。但是,到了乾隆后期,清朝的統治日趨腐敗,自上而下貪污、奢靡成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耗費金銀無數、勞民傷財,而其母親去世時,乾隆花了3000兩黃金為母親做了一座“發塔”用來保存母親生前留下的幾縷頭發。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貪官和珅,正是乾隆的寵臣,乾隆死后,當嘉慶皇帝將和珅查辦抄家時,竟發現其家產有11億兩白銀之多,相當于當時清政府16年的財政收入,所以民間才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由于清政府多年的閉關政策,使得中國閉目塞聽,盲目自大,逐步落后于快速發展的西方國家,再加之內部統治的腐敗、社會矛盾的加劇,到了嘉慶時期,整個清朝、整個中國已經是江河日下了。到了道光時期,更是快成了破落戶,中國已成為外強中干的紙老虎,稍有外力影響,帝國的大廈便會頓時傾頹。
 
大相徑庭的是,幾乎和滿清入關同時,在世界的另一邊,大英帝國已經開始向近代化文明國家邁進。1640年,資產階級、新貴族控制下的議會要求限制王權,開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2年,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與擁護國王的王黨軍開戰,引發了7年之久的英國內戰。到了1649年,內戰以克倫威爾的勝利和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結束,英國成立了共和國。隨后,克倫威爾因獨裁統治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終在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復辟,國王查理二世登基。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用“光榮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并在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正式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和資產階級的統治。
 
一個世紀后,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開始,這使得英國開始逐步領跑世界,到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英帝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經濟和國力最強大的國家,“日不落帝國”的時代開始了。緊隨英國之后的法國在1789年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10多年后,拿破侖統治下的法國便橫掃了整個歐洲。雖然拿破侖最終沒能逃脫失敗的厄運,但法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和軍力卻逐步強大,其工業產量僅次于英國排名世界第二。在英法的引領下,歐洲許多國家都逐漸強大起來,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就連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隨之崛起 。
 
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很早就開始了,到了工業革命以后,英國開始向中國大量傾銷毛織品、金屬制品等商品,同時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和其它土特產。但是,當時還處于農業社會自然經濟狀態下的中國顯然對這種跨國貿易擁有頑強的抵抗力,那些歐美國家引以為傲的機器制品,中國人完全不需要,因為他們可以自給自足,這使得歐美的工業產品在中國很難傾銷,西方人始終無力沖破中國自然經濟的藩籬;相反的,中國的茶葉、生絲等產品卻在西方十分暢銷,歐美各國對其“缺之不可”。因此,長期以來,在與西方的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的有利地位,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清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前),這個順差值仍有200萬至300萬兩白銀以上。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曾多次以外交手段與清政府交涉,期望能與中國通商貿易,最著名的一次當屬英使馬嘎爾尼的訪華。乾隆58年,1793年,馬嘎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出使中國朝見乾隆皇帝,希望中國增開通商口岸,降低關稅,接受英國使節駐京,但遭到拒絕,英國通過正常途徑打開貿易之門的愿望破滅。隨后,英國采取卑劣手段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且鴉片數量逐年增多,到鴉片戰爭前的道光18年(1838年),高達每年4萬箱,英國人從中牟取了巨額的暴利,中國的大量白銀流到英國人的口袋里,中國多年的對英貿易順差變為逆差。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它給中國造成的傷害不單單是白銀的外流、國庫空虛,更重要的是它摧殘了中國人的身體,敗壞了社會風尚、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和軍隊的戰斗力。對此,清朝政府并非視而不見,早在嘉慶初年,清政府便明令禁止鴉片進口,但由于各級官吏的貪污腐敗,鴉片販子通過行賄勾結清政府官員,使得鴉片的流入有增無減。
 
日益嚴峻的形勢使道光皇帝不得不把“禁煙問題”擺上了議事日程,但在“弛禁派”和“嚴禁派”的爭執不下面前,道光又左右為難,遲遲沒有明確的態度。道光18年,公元1838年,湖廣總督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力陳鴉片之害,并提出鴉片的泛濫將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從維護清朝統治的最根本利益出發,也是在朝野內外的巨大壓力下,當年底,道光皇帝正式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前往廣東禁煙。
 
道光19年初,林則徐抵達廣州,他一方面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加緊整頓海防,積極備戰,一方面懲治貪官、嚴辦煙販、打擊走私。林則徐要求外國鴉片販子限期交出所有鴉片,否則嚴懲不貸,“貨盡沒官,人即正法”,并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終結,斷無中止之理。”。同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將繳獲的兩百多萬斤鴉片當眾銷毀,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
 
從英國的史料來看,當時英國政府對中國虎門銷煙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時任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的巴麥尊(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在給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信中曾提到,英國女王認為中國有權力決定是否允許鴉片的進口,英國政府不會對此進行干預。而且義律本人也是極度反感鴉片貿易,曾多次警告在華從事鴉片走私的英國商人。
 
但中國的歷史書顯然對此不予承認,史料說虎門銷煙后不久,義律即率軍艦進犯九龍,后來還發生了英國海員在九龍尖沙嘴村毆斃中國百姓林維喜的事件,義律因拒不交出兇犯而被林則徐驅逐,漂泊海上。不久,獲知中國政府虎門銷煙的英國資產階級一方面采取軍事措施進行應對,一方面向議會提交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議案。當時,英國國內反對鴉片貿易的人也非常多,這使得議會里關于是否發動這場戰爭的辯論尤為激烈。辯論中,主戰派力陳當時中國的落后與不堪一擊,再加上義律漂泊海上的悲慘遭遇和維多利亞女王的親自呼吁,最終議案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優勢通過。
 
在英國,議會做出一個決策并不容易,代表不同集團利益的議員都會根據當前的形勢,從本集團的利益出發來決定是否支持對華開戰,所以在虎門銷煙后,原本反對鴉片貿易的人支持對華戰爭,原本不愿干預鴉片貿易的女王性情大變,也就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了。不過,對于中國這卻是百年深重災難的開始。

三鑒齋 2010-07-20 14:56:34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一):序言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第一次鴉片戰爭(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1/11/15 上午 09:01:44 | 暂无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著名写成着名啦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