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藝術—序 你將從本書中找到改變生活的秘訣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序  你將從本書中找到改變生活的秘訣

“自我意象”的發現是心理學和個性創造領域的一大突破。

十多年來,自我意象的重要性雖然得到了普遍的承認,但卻很少有人撰寫探討這個問題的文章。奇怪的是,這并非因為“自我意象心理學”沒有成效,而是因為它的成效大得使人吃驚。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說的那樣:“我不太愿意發表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不想告訴那些外行人,因為我一旦公布某些病歷并且途述那些驚人和顯著的改善個性的方法時,一定會有人指責我夸大其辭或者制造迷信。”

我本人也有同樣的感受。由于種種原因,我的一些同行肯定會把我在這方面發表的任何書籍都看成是異端邪說。首先,當整形外科醫生的人寫心理學方面的書就有些不倫不類;其次,沖破僵死的教條——所謂“心理科學”的嚴謹系統——在物理學、解剖學和新興的控制論科學領域尋找人的行為的答案,這也可能會被某些人視為大逆不道。

我的回答是,任何一個出色的整形外科醫生,不管他本人的意愿如何,都是而且必須是一個心理學家。他在改變一個人面容的同時,也就改變了這個人的未來;他改變了一個人肉體的形象,也就同樣改變了這個人——改變了他的個性、他的行為,有時甚至改變了他最基本的天賦和能力。

美是內在的

一位整形外科醫生并不僅僅改變一個人的面容,還能改變這個人內在的自我。他所做的整形手術不僅限于皮肉,同時也觸及人的靈魂。很早以前我就得出過這樣的結論:這是一項令人崇敬的職業,而我有責任使我的患者和我自己明白,我所從事的職業是怎么回事。如果沒有專門的知識和訓練,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醫學博士也不敢施行專門的外科整形手術。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假如改變一個人面容的同時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那么,我也就有責任獲得關于內心的專門知識。

失敗是成功之母

二十年前,我曾經出版過一本書(《新的面貌——新的未來》),那里面收集的許多病歷證明,外科整形,尤其是面部整形手術,曾經為很多人敞開新生活的大門。那本書里提到:改變一個人的面容往往能使他的個性突然地、戲劇性地發生巨變。我對自己在這方面的成功感到興奮和自豪。不過,同漢弗萊.大衛爵士一樣,我從自己的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勝過成功時的收獲。

有些患者在作了整形手術之后,性格并沒有發生變化。在絕大部分案例中,一個人極其丑陋的面孔或者“殘缺不全”的五官,如果經過整形手術,他幾乎立刻(一般不超過21天)就體驗到自尊和自信心的增強。但是在某些病例中,患者手術后仍然感到不適或者有自卑情緒。總之,這些“失敗者”的感覺、舉止和行為沒有變化,就好像他們仍然生有一副丑陋的面孔一樣。

這使我得到了啟發:肉體形象的改觀本身并不是改變個性的真正關鍵。人還有某種別的東西,多數情況下要受面部整形的影響,但個別情況下也可能不受影響。在這種“別的東西”改觀之后,這個人就隨之而改變了。相反,如果這些“別的東西”沒有改觀,即使他的身體和外表與從前截然不同,他仍然還是原來那個人。

個性的面貌

個性仿佛有它自己的“面孔”,這副非肉體的“個性的面孔”,似乎才是改變個性的關鍵。如果這非肉體的面孔留有傷疤,猙獰、“丑陋”或者卑下,人在他的行為中就會有所表現,雖然他的容貌已經改觀。如果“個性的面孔”能夠得到改造,如果舊的感情傷疤能夠消除,那么,即使不施行外科整形手術,他本人也能改變。我一開始探討這方面的問題之后就發現,起來越多的現象證明,“自我意象”,個人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觀念,或者他的自我“圖像”,是左右個性和行為的真正關鍵。本書第一章就要詳細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真理不受局限

我一向堅信,為了發現真理,該涉足的地方就必須涉足,甚至要敢于跨過國度界限。我多年以前下決心成為整形外科醫生時,德國醫學家們在這一領域已經大領先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醫生,所以我來到了德國。

在探索“自我意象”時,我也必須越過種種界限,雖然是無形的界限。盡管研究心理的科學承認自我意象及其在人類行為中的關鍵作用,但是,對于自我意象如何發揮作用、如何創造新的個性,以及自我意象改變時人的神經系統內部發生什么變化等問題,心理學的回答仍然是含混的。

我在新科學控制論中找到了大部分答案,這門科學使目的論重新成為科學中受人尊重的概念。比較奇怪的是,控制論這門新科學派生于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的成果,而不是心理學家的研究;而按照人們的理解,控制論同目的論有密切關系,是研究機械系統的“目的追求”和“目標定向”動作的科學。控制論對有目的的機械行為所產生的現象和必備條件作出解釋。心理學雖然提供了關于人類心理的深奧知識,但對于在有目的的條件下的簡單目標定向動作,卻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比如:一個人為什么能從咖啡桌上拿起香煙,并且把它叨在嘴上?可是物理學家卻能回答這樣的問題。很多支持心理學各派理論的人仿佛能夠想象出太空和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東西,卻說不出他們自己后院的事情。

新科學控制論使心理學得以有一個重大突破。我本人唯一感到自豪的就是這一突破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這一突破雖然是由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完成的,但不應該使我們感到驚異。科學上的任何突破都可能來自該科學系統之外。“專家們”對某一科學的特定界限之內發展的知識是最為熟悉的。但任何新的知識往往來自外部——不是來自“內行”,而是來自所謂的“外行”。

巴斯德不是醫學博士。萊特兄弟不是航空工程師而是自行車工人。嚴格地說,愛因斯坦也不是物理學家而是個數學家,但他在數學上的發現卻推翻了物理學上流行的全部理論。居里夫人不是醫學博士而是物理學家,但她對醫學也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

怎樣利用新知識

在本書中,我不僅要把控制論領域的新知識告訴讀者,還要向讀者說明,如何在生活中利用這種知識,來達到心中重要的目標。

基本原則

“自我意象”是人類個性和行為的關鍵。改變自我意象就能改變人的個性和行為。

但這還不是全部。“自我意象”決定了個人成就的界限。它決定你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擴展自我意象,你就能擴展自己的“潛在領域”。發展適當的自我意象能使個人富有新的能量、新的才華,并最終使失敗轉變為成功。

自我意象心理學不僅因它本身的優點而得到人們的贊許,而且還對過去人們所了解但尚未正確認識的現象做出了解釋。例如,現在在個性心理學、精神治療醫學和工業心理學領域中,有無可辨駁的臨床例證表明“成功型個性”與“失敗型個性”,“快樂傾向型個性”與“不快樂傾向型個性”、“健康傾向型個性”與“疾病傾向型個性”的存在。自我意象對上述事實和生活中發現的其他事實做出了新的解釋。它使人們對“積極思維力”有新的認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說明了這種力量為什么在某些人身上起作用,而在另一些人身上不起作用(“積極思維”與個人的自我意象一致時就起作用,悖逆自我意象時就完全不起作用——除非自我意象得到改變)。

為了了解自我意象心理學并把它應用于生活,你必須了解它所用來達到目標的機能。現在已經有充分的科學依據說明,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都是根據控制論提出的原則,有目的地運轉而達到個人目的。就功能來講,大腦和神經系統構成一種奇特而又復雜的“目的追求機制”,它是一種內在的自動導向系統,或者作為一種“成功機制”為你效勞,或者作為一種“失敗機制”對你不利,這要取決于作為操縱者的你如何操縱它,如何為它制定目標。

控制論一開始是研究機械與機械原理的科學,現在發展到恢復人作為唯一的創造性動物的尊嚴,這未免有些諷刺意味。心理學一開始是研究人的心理或者心靈,現在卻幾乎以催毀人的心靈而告終。行為主義者既不理解人類,也不理解機械,所以把兩者混淆起來,說什么思想僅僅是電子的運動,意識僅僅是一種化學作用。“意志”與“目的”則被認為是莫須有的東西。以研究物理機械為開端的控制論卻不會犯這種錯誤。控制論科學不會說“人”是一部機器,只會說人擁有和利用一部機器。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這部機器的功能是什么,如何使用這部機器。

秘訣在于體驗

自我意象不論變好還是變壞,都不僅僅取決于智力或者思辨的知識,而是取決于“體驗”。你在過去的創造性體驗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發展你的自我意象,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改變自我意象。

一個孩子成長為健壯、快樂、適應生活的成年人,并不是因為有人教他去愛,而是因為他體驗到愛。我們現在的自信和穩定狀態,并不是我們動腦筋學習的結果,而是我們進行了體驗的結果。

自我意象心理學還溝通了目前使用的不同醫學療法,把它們之間重大的歧異加以克服。它對臨床心理學、心理分析,甚至自我暗示,都能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一種共同的標準。大家都運用創造性體驗來樹立一個較好的自我意象。拋開理論不談,在分析心理學派中使用的“治療境況”實際上就是如此:當患者傾訴他的恐懼、恥辱、負罪感或“不良思想”時,分析的人不加任何評論、非難或者說教,不流露出任何驚奇。這樣,患者也許在他生活中第一次體驗到人們把他看作一個人;他“感到”他的“自我”有價值、有尊嚴,從而逐漸接受自己、以新的眼光看待他的“自我”。

科學發現“人工的”經驗

在實驗與臨床心理學領域還有一項發現,使我們得以利用“體驗”作為直接而有節制的方法來改變自我意象。實際生活經驗就是一個冷酷無情的老師。把一個人扔進沒頂深的水里,其體驗可以教會他游泳。同樣的體驗又可能使另外一個人淹死。軍隊把很多年輕小伙子“造就成男子漢”,但是,毫無疑問,軍隊生活經驗也造成很多人心理不正常。幾個世紀以來,大家都相信“一事成功,萬事如意”。我們從成功的經驗中學會成功地發揮作用。過去成功的記憶會成為固有的“存貯信息”,使我們對目前的工作產生自信。但是,如果一個人僅僅體驗過失敗,他又怎能吸取過去成功的經驗呢?他的處境就好象一個年輕的因為沒有經驗而找不到工作,又因為沒有工作而得不到經驗一樣。

另一項重要的發現可以打破這種進退維谷的局面。這項發現具有各種實用目的,使我們在頭腦的實驗室中把“經驗”人工化、最終創造出經驗并加以控制。實驗和臨床心理分析學家明確無誤地證明:人的神經系統無法區分“實際的”經驗和生動而詳細地想象的經驗。雖然這種說法聽上去有些夸張,在本書中,我們卻可以考察一些實驗室里控制的實驗,它們是實地應用這類“人工”經驗來提高擲標槍和投籃的技巧。我們將會看到在生活中使用這種方法的人如何改進他們的演說技巧、克服撥牙時的恐懼、增強社交時的沉著感、增強自信心、推銷更多的商品、精通棋藝,以及在實踐中應付人們能設想到的任何需要靠經驗取得成功的場合。我們可以看到兩位著名醫生所作的驚人實驗,經過他們的安排,精神病患者可以“正常地”感受,從而得到治愈。

也許,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會了解到,不幸的人們是如何通過“體驗”幸福而逐漸學會享受生活!

你將從本書中找到改變生活的秘訣

構思這本書不僅是為了讓人閱讀,而且是為了讓人“體驗”。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是,為了“體驗”,你必須對知識做出創造性反應。獲得知識本身是消極的,體驗知識才是積極的。

在“體驗”的時候,你的神經系統和大腦內部會發生變化,你大腦中的皮質將記下新的印象和神經中樞樣式。

本書將迫使你完完全全地去“體驗”。我有意把預先構思的現成“病歷”限制到最少的程度,要求你運用想象和記憶建立你自己的“病歷”。

我在每章結尾都不附“摘要”,要求讀者自己記下他認為必須記憶的重點。

最后,你會發現,本書從頭到尾都要求你進行一些實際練習,這些練習簡單易行,但要從中獲得最佳效果,你必須有規律地去做。

保留二十一天的判斷期限

在著手練習本書列出的各種不同技巧,以求改變自我意象時,如果看不到變化,也不要灰心喪氣。你應該堅持練習,并至少在二十一天內不作判斷。心理意象產生顯著的轉變,一般最少需要二十一天期限。外科整形之后,平均每位患者約需要二十一天來適應新面容。手臂或腿截去之后,“幻肢感”也會持續二十一天。人們遷入新居后,也要過三個星期,才會覺得它是個“家”。諸如此類的現象說明,舊的心理意象消失、新的心理意象形成,二十一天是最短的期限。

建立一個適當的自我意象,要持續畢生的時間。必須承認,我們不可能在三星期內能體驗到某種改善——有時候這種改善是戲劇性的。

成功是什么?

我在本書中自始至終常常用到“成功”、“成功的”兩個詞,所以我認為有必要一開始就把它們解釋一下。

我所說的“成功”與聲望的標志無關,而是指創造性的成就。確切地說,任何人也不該企望“成功”,但他可以做一個“成功的”人。試圖獲得聲望或者掛上某種勛章,以為這就是“成功”,其結果必然導致神經過敏,帶來挫折和不快。努力作為“成功的人”,不僅會帶來物質上的成功,而且使人滿足、充實和幸福。

諾亞.韋伯斯特對成功的定義是“滿意地達到尋求的目標”。你自己內心的需要、靈感和才華激起的創造性追求,對于你才是重要的。因為你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發揮作用,它才能帶來快樂和成功。人的本性便是追求目標,而且,因為人

 “生來就是這樣”,所以,除非他起到生來應該起到的作用——作一個追求目標的人,否則,他不會感到幸福。這樣,真正的成功和真正的幸福不僅是互相聯系,而且是互相促進的。


獨眼易龍編輯整理 2013-08-28 12:56:13

[新一篇] 人性藝術——內心電影剪輯師

[舊一篇] 人性藝術—第一章 自我意象:美好生活的關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