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家思想對武術戰略理論的影響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道家對大自然的思考與探索,奠定了中國古代科學基礎。道家以老子為創始人,依《道德經》為其理論基礎。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在其長期的發展與繁衍中,武術文化的認識論、方法論,均與道家思想有直接的聯系,特別是武術戰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更是以《道德經》為其理論淵源。
  哲學家認為,事物不僅是對立的統一的,而且是運動的發展的,并逐步地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這是自然法則,亦是老子人生觀“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老子認為,正陣可以轉化為奇陣,善良可以轉化為妖孽,禍中伴隨著福的征兆,福里潛伏著禍的根苗。根據這一轉化規律,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的觀點,意思是說,道的運動是“反”,對立的事物總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事物強大了就會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強大是違反道的原則,因為會促進它早日結束生命。老子認為,在自然界,新生事物總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總是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則,故此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二章中提出“守柔日強”的人法自然法則,并通過生活實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提出“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十八章》),意即水是最柔弱的物質,而能攻破各種堅硬之物。“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七十六章》),即幼苗雖柔弱,可它能逐漸壯大,而一旦壯大就會逐步走向衰亡。因此,老子根據這些自然現象與規律,提出了“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的理論(《老子·二十八章》)。老子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于守雌柔;什么是榮耀,卻安于處卑辱。這種守柔處雌、崇弱尚下的觀念對武術拳理與戰略理論影響是極大的,構成了在武術演練與格斗中“以靜制動,動靜自如”;“以柔克剛,剛柔相濟”;“后發先至,崇下尚退”的戰略理論。
   1 以靜制動,動靜自如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虛靜是道家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是“道”在人體正如靈魂與肉體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體現。武術,特別是內家拳法(通常指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等拳法),就非常強調靜、虛。許禹生在《太極拳經》云:“蓋萬物之理,以虛而受,以靜而成,天地從虛中立極,靜中運機,故混沌開,而闔辟之局斯立,百骸固,而無之藏自主,無不從虛靜中來也”。徐致一則在《太極拳之練法》云:“虛靜……乃太極拳最精微處。虛靜者,即實中求虛,動中求靜之謂也。初練時,勢勢揆其用意,是從實處練也。今當并此形跡而泯之,故謂之實中求虛。太極拳開式時,日由靜而動,收式時,日由動而靜。今則式式之中,處處皆當作由動而靜想,務使一切姿勢,皆有動即是靜,靜即是動之意,固謂之動中求靜”。武術內家拳強調虛、靜,是因為靜方能致專,才能排除雜念,使精神完全集中,用意識引導動作,領悟技法真諦,從而從容自如、勢正招圓。正如拳諺所說:“只要性心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李亦畬《五字訣》云:“一日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懇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靜是精神內守,以靜御動,是以身體和心靈來體驗動、靜變化的哲理,動是形體運動,要求動中求靜,雖動猶靜,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方能克敵制勝。
  武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為主要內容,以套路與搏斗為主要形式的體育項目,無論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還是具有實戰意義的搏斗運動,都要體現武術攻防格斗的技術特點。特別是在實戰中,為了擊敗對手,必須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以靜制動,動靜自如”就是武術技擊的戰術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劍術家越女的劍術理論對此就有論述:“凡手戰之道,內示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吳越春秋》)。王宗岳說:“靜如山岳,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極柔軟然后極堅強”(《十三勢行功心解》)。《峨嵋十二莊》中也說:“靜如秋月,動如飚風,彬彬克敵,分寸之中”。在長拳運動中,也要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可見“以靜制動,動靜自如”是許多武術流派的共同要求。
  總之,靜是指體力上的放松與心理上的平衡,并非完全不動,靜是戰術,動是目的,只有心靜才能明了千變萬化的搏斗形勢,行動自然地不失時機,并能運用各種武術的技法后發先至,克敵制勝。
   2 以柔克剛,剛柔相濟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勝剛,弱勝強”,并提出了一系列柔弱勝剛強的事例與方法。許禹生的《太極拳經詳注》云:“太極拳常以小力敵大力,無力御有力,弱勝強,柔制剛為其主者。但以常理言之,小因不可以敵大,弱因不可以勝強,柔因難期以制剛,然云敵之、勝之、制之者,必有其所以制勝之理在。蓋敵力須加吾身,方能效力。茍御制得道,趁其用剛發動之始,審機應變,采取擒獲,使還制其身,則我雖弱常常居制人地位;敵雖強,常居被制地位,難以自由發展,力雖巨奚蓋”。陳振民、馬岳梁在《吳鑒泉氏的太極拳》中亦云:“練太極拳時,最忌用力,務使全身松開,氣血灌注,日久自然練出內勁,這種內勁是很柔的,遇敵時不含抵抗力,能隨敵勁以為伸縮,所謂柔中而有彈性”。正如太極名家楊澄甫所說:“柔中寓剛,棉里藏針”、“如棉裹鐵”。
  武術攻防對抗中,采用“以柔克剛”的戰術,是守、柔、化、退、示弱的戰略思想,不是單純的消極,而是以守為攻,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以屈待伸,尋找格斗的契機,乘虛而入,待機而動。然而,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技藝對練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身法要靈活似游龍;手法要隨心而動,擊出似閃電;步法要輕快,走奇正八方,使迎之不知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關節要靈活運轉,如珠走玉盆,九轉還原;發力時似乎柔軟如綿,實則堅硬如鐵;迎戰時要以變應變,隨境而化,隨意而變,猶如水之無所不致,氣之無所不入。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目的。
  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戰略思想在實戰和演練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柔中寓剛”,或曰:“外柔內剛”、“剛柔結合”。柔是氣,剛是力,以氣化力。看似柔弱如棉,實則堅硬如鐵,達到內氣與外力溶為一體,讓人看不到其外形,便于充分發展生機,隨機應變,以達到棉中藏針的效果。
  其二,“避實就虛”。當氣勢勇猛的對手進攻時,不是正面迎擊,而是采用靈活多變的步法與身法騰挪閃展,引進落空,抓住空隙,即當對方舊力已過、新力未生之際,自然借力,順手牽羊,花較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對手。這就要求,在搏擊時,避其鋒芒,虛于周旋,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意境。
  其三,“虛靈頂勁”。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道德經》第三章)。心與志指的是要虛心好學,清靜空靈,切忌高傲自大,雜念紛呈。腹與骨指的是人體,要做到腹內松靜,丹田氣息充盈,引氣斂入脊骨,才能達到“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效果。同時在搏擊時,人體“虛靈頂勁”,有利于觀察對方的意圖,消除各種緊張的心理狀態,隨機而動,一旦發現空隙、有機可乘,便“起于腿,發于腰,形如手指”,而擊敗對方。
   3 后發先至,崇下尚退
  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闡述了一種“后”、“下”的觀點。他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所謂“慈”,就是要象父母慈愛子女般愛護宇宙萬物,維護宇宙的和諧;所謂“儉”,要求清心寡欲,澹泊自守;所謂“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謙虛詳和,柔弱自守。否則不愿落后,而事事爭先,就會導致“舍后且先,死矣”。老子還以江河作比喻,認為它在江河的下流,所以才能成為“百谷之王”。要想作百姓的君王,必須言語恭謙;要想站在百姓的前面,必須把自己放在百姓的后面(“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對君王的要求如此,對統帥的要求也是如此,“善用人者為之下”。這種從“后”、從“下”的思想用于戰爭,就是不取攻勢而取守勢,不輕易前進卻愿后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根據這些理論,老子又進一步提出了“驕兵必敗、衰兵必勝”的觀點(“禍莫大于輕敵”、“衰兵勝矣”)。深刻指出了喜歡逞兇者死,善于退讓者生(“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講究“先發制人”,而內功拳系在技擊時,則講究“汅發制人”,為什么同是武術,在搏擊戰略上卻出現如此相悖的理論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內功拳系受古代哲學思想影響,講求動靜、陰陽、剛柔、強弱的辯證關系。道教理論認為:運之始生陽、生剛、生強;靜之始生陰、生柔、生弱。而動之極則生陰、生柔、生弱;靜之極則生陽、生剛、生強”,這就是“物極必反”。《莊子·論劍》云:“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許禹生《太極拳經詳注》則云:“倘敵欲發我,則應心中坦然,審候應機,靜以俟之。微動即應,所謂后人發,先人至是也”。徐致一《太極拳淺說》云:“先下手為強者,以快為勝者之說法也,太極拳則一反其意,以后下手為主,蓋所以待敵之勁而利用之也”。“太極拳以不先發勁為主,遇敵來擊,先以化勁化之,待其不穩,從而擊之,則用發勁”。明代精通棍術的著名軍事家俞大猷在《劍經》中亦說:“技術的關鍵不外乎‘后人發,先人至’一句,問如何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則得其至妙之訣矣。蓋須知他出力在何處,我不于此處與他斗力;姑且忍之,待其舊力略過,新力未發,然后乘之。所以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也”。《十三勢行功心解》云:“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因敵變化爾神奇也”。后發之所以先至,其前提是“順人之勢”,“引進落空”,就是根據對方的意圖,誘敵深入,避實就虛,取得有利條件,并迅即轉守為攻。其中包括識勢、得機、乘隙、擇途、逞技的全過程。
  “后發先至,崇下尚退”的戰略思想在拳法中亦有體現,內家拳法有高、中矮、上、中、下三盤之說,尤重下盤功夫;太極拳要求“十趾抓地,足心涵空”;八卦掌要求“曲腿趟泥,邁步貓行”;形意拳要求“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后足蹬”;《少林拳術秘訣》:“凡與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實敵人之手與物,蓋不實則虛,虛則易于變化”。可見,中國武術幾乎所有的拳系均重視樁功,與崇下、崇虛、崇退有關。
  綜上所述,道家思想是武術戰略理論的基礎,其認識論和方法論對于武術的練功方法、理論研究、戰略戰術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道家思想豐富的哲理、對大自然的思考與探索,對于武術運動的豐富與發展仍然有著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6-19G8體育陳青山19971997道家;道德經;武術戰略理論  Taorist school;Taorist scripture;wushu strategy theoryThe Effects of Taorism Thoughts  on Wushu Strategy TheoryWushu is a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y incorporating its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with the Taorism thoughts,wushu formedits own stratrgy theory characterized by "overcoming motion with standstill,applying moving and standstill freely","overcoming hardness withsoftness,combining softness with hardness organically".The Taorism thoughts is one of theoretical bases of wushu.陳青山 武漢體育學院 郵編430079  Chen Qingsha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China 430079) 作者: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6-19G8體育陳青山19971997道家;道德經;武術戰略理論  Taorist school;Taorist scripture;wushu strategy theory

網載 2013-09-10 20:47:02

[新一篇] 論蘇曼殊與佛教  ——兼與弘一大師(李叔同)比較

[舊一篇] 論道家思想方法的現代意義  ——兼談中國哲學的現代建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