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習慣養成的價值就在于將未知的認知圖式轉化為已有的認知圖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圣陶)。
對學生來說——
習慣是一種興趣和愛好
興趣、愛好在學習中的價值,孔子的見解可謂一針見血:“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像看電視、玩游戲、踢足球那樣樂不思蜀,還愁養不成良好的習慣!教師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入迷,宜在“以學為本”理念的支配下,有所針對地采取措施——比如說使學生置身于濃郁的生活情景中,或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語文活動,讓學生產生體驗、產生欲望;通過自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魅力“粘”住學生,讓學生在親其師的過程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對那些學生實在不愿做的事、實在不愿看的書,實在無法作的文,有所放棄,有所調整……而后加以因勢利導,使之轉化為學生語文學習的課程資源,轉化為語文學習的動力,轉化為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種方法和技巧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習慣是一種下意識的、自動化了的行為方式,唯有對做某事的方法技巧學會了,熟練了,運用自如了,達到條件反射的程度,那么習慣也就養成了。因此不管什么習慣,在其養成過程中,都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導。研究表明:方法和技巧由強到弱的過程就是良好習慣由弱到強的過程。在面臨某種情景時,能不假思索地、熟練靈活地主動運用相應的策略應付自如,我們就說他已經具有了某種習慣。
習慣是一種反復和強化
學生的語文學習大致可分為這樣幾個心理階段:從不愿學到愿意學、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會學到會學、從會學到學好。而習慣的養成就在于通過量的積累、質的強化、法的匡正來加速、夯實學生的這一心理過程。這里要消除兩種心理障礙,一種不良習慣的干擾,一種陌生化帶來的困惑,而這兩種心理障礙的克服,都需要一個反復和強化的過程。例如規范書寫的習慣,一些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已經養成了不良的習慣,要讓他們有所改正,必須采取必要的強化措施,進行反復的強化訓練,直到這種不良習慣徹底改正為止。再如練習朗讀,面對特定的情感、情景,除教師在方法上畫龍點睛外,剩余的就是學生在反復中熟練,在強化中提高,達到熟中生巧,習慣成自然。
習慣是一種個性和創新
應當承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習慣,同一種習慣表現在不同人身上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心理狀態下,有時也會大相徑庭。個性就是不同,有不同才有創新,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再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學生,而應該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與每個學生特點相適應的個性化教學策略。閱讀時,不同的學生允許有不同的積累,承認閱讀過程中不同讀者因閱歷、經驗、體驗的差異而產生的多元理解,鼓勵學生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彼此交融,讓語言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和生活的沉淀,引導個人對作品評頭論足。寫作時,讓學生依據題目放飛想像的翅膀,努力開掘自己的真情實感,選擇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語言方式表述自己心路歷程。教師能否發現學生的不同、容納學生的個性、欣賞學生的創新——特別是在認為學生“離經叛道”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習慣養成的進程。
二
《新華詞典》對于“習慣”是這樣釋義的:“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事實上,廣義的習慣不僅僅是動作性的、生活方式的或社會風尚的,還包括人類所有的優點,甚至包括“善良”“仁愛”這樣永恒的主題,也需要進行不斷修養,才會內化為習慣。
我們在考慮學生語文習慣養成時,需跳出傳統意義上聽說讀寫的狹小圈子,站在課程改革的高度上通盤籌劃。既要立足實際,立足現實,從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從對青少年的特點出發,又應立足長遠,立足未來,從大語文的視野,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從為學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層面上未雨綢繆,構建“大語文習慣養成”體系。并且這種“大語文習慣”體系,應該是系統的、多維的、交叉的和開放的。筆者認為:從縱向上“大語文習慣”可包括這樣四個層次:核心層、中心層、緊密層、松散層,各層次形成一種由內而外的輻射狀結構。
(一)核心層:做人習慣——既是追求的極至目標,又是動機、動力之所在
良好的做人習慣,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品行方面,做人要真、實、誠,包括做人要自尊自信、無私無畏、心胸寬闊、虛懷若谷、和諧融洽;做人要與人為善、要講究策略、要主動進取、要不斷創新等。二是心理方面,包括學識基礎、經驗閱歷、認識角度、情感氣質、思維特點、行為方式等。
(二)中心層:語文習慣——既指語文基本素養,也含語文諸多能力
語文基本素養方面,包括五種良好習慣:
1. 說普通話。普通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要讓學生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其標準是:語音洪亮、語調標準、語速適中、吐字清晰、語流自然流暢、富有抑揚頓挫、悅耳動聽,最終形成自己富有魅力的語言風格。
2. 寫規范字。對中學生而言,書寫規范就是堅持學寫正楷字。其要求是:筆畫要規范,筆順要正確,字形要完整,間架結構要協調,前后左右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要和諧,不寫錯別字,不丟三落四,不亂涂抹,不龍飛鳳舞,整個書寫文面要整潔、勻稱,讓人一看有種利落、美觀和舒服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再形成自己特有的書寫風格。
3. 查工具書。從某種意義上查工具書的習慣是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本學力。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看,學生語文學習的工具書可謂包羅萬象。這里所說的工具書,取其廣義,包括各類字、詞典和學習所需的其他相關資料——像大型工具書、光盤軟件、互聯網等等。借以培養學生檢索信息的能力和習慣。要教給學生利用文獻型工具書、相關資料庫的方法,讓他們通過圖書館、電腦網絡自己去查閱、鑒別、篩選、積累。
4. 學會積累。語文學習其實質主要就是一種積累。從“大語文積累”的視野看,這種積累包括汲取文本信息、生活信息、靈感信息。閱讀一篇文章,應積累七方面的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會信息、應包含的知識信息、文章所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頗具魅力的語言信息、對學生有所要求的指定信息、個人選擇的自定信息。在這諸多積累中,語言積累是核心——包括語匯的積累、精品語言(像成語、諺語、歇后語,箴言、警句、座右銘,詩句、對聯、現代語,歌詞、戲文、廣告語等)、特色語言的積累、語言塊的積累、精美詩文的積累、語用知識的積累。
5. 學會電腦。電腦以其情景的虛擬性、內容的豐富性、過程的互動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語文視野。學會電腦、關注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成了每個社會成員能否進入信息時代的“通行證”。學會電腦包括學會微機的一般操作流程和維護,準確并熟練進行電腦寫作、數據處理,能有所選擇地進行網上閱讀并下載所需資料,對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能及時迅速地予以捕捉、鑒別、篩選、加工,具有高尚的網德,學會預防并鏟除各種病毒。
語文能力方面的良好習慣,也包括五類:
1. 學會思維。思維(包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既是人類語言的一種隱形的、潛在的形式,又是學習語言的內核——將外在的語言化作個人精神底蘊的過程和策略。學會思維一方面有利于聽說讀寫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讓學生形成富有個性的語言心理定勢——良好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包括:(1)勤于思考的習慣。(2)獨立思考的習慣。(3)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的習慣。(4)無疑處生疑的習慣。(5)頓悟的習慣。(6)聯想、想象的習慣。(7)獨自靜思的習慣。(8)記錄思維痕跡的習慣。
2. 學會讀書。(1)喜愛讀書:讓學生通過自由讀書,體味閱讀之趣日積月累,會養成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進而博覽群書的習慣。(2)專心讀書:凡事用心專一則成,三心二意則輸。讀書是件用腦的事,閱讀時若專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皮層就會在相應部位產生一個興奮中心,作品提供的信息就能傳入這個興奮中心,并被編碼和儲存,讀者對所關注的文本感到非常清晰,因而閱讀效率就高。(3)選擇讀書方法:讓學生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并且多方涉獵,各種讀法得心應手,特別是要學會精讀,學會速讀,學會略讀,學會朗讀。(4)肯與他人交流:合學而多友,實現資源共享;互幫互學,相得益彰;彼此請教、討論,互通有無。(5)閱讀要多比較:有比較,才有優劣,才能發展;異中求同的比較,便于發現其中的規律和共性;同中求異的比較,更益于發現其個性、特質所在;把自己融入作品中,成為作品中的人物,去設身處地地進行換位閱讀,更是一種獲得獨特感受的特殊比較。比較的主體是多元的,可以是不同文章之間的比較,文章與生活的比較,也可以是文中之情和讀者主觀體驗的比較等。(6)陌生化閱讀:在最初閱讀某作品時,暫時遠離相關的定性評價,在陌生的語境中獨立閱讀,領略原文的原汁原味,聯系自身的某些閱歷和體驗去體會作品的微言大義,讀出屬于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萊特”。(7)讀書質疑:無疑處生疑,發散中質疑、逆向中解疑;敢于向老師說“不”,敢于向文本說“不”,敢于向權威說“不”。(8)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讀書思考的過程中,或卡片摘記,或體會心得,或圈點批注,邊讀、邊思、邊寫,三位一體,全方位理解,多角度掌握。(9)熟讀成誦:對于那些經典的、人文蘊含豐厚的語言精品,通過熟讀成誦使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血肉——初中四年,記誦量不少于3萬字。(10)遷移運用:將讀書所獲運用于語文學習的其他方面,運用于其他科目的學習,運用到生活之中,這才是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遷移運用主要看閱讀后是否獲得了“語言的積累”“情感的熏陶”,對生活的感悟能力是否提高了,是否能把握作者思考方式、角度,是否適應了錯綜復雜的社會。
3. 學會寫作。(1)觀察生活:寫作就是寫生活——包括直接的、間接的,現實的、想象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各方面的生活;唯有沉到生活底層,觀察細致(用眼、用手、用耳、用鼻)、體驗深刻(用心),為生活所觸動,內心生發情感和表達欲望,行文才能妙筆生花,左右逢源。(2)勤寫日記:日記是不作要求的作文,作文是按要求寫的日記,日記的價值在積累、在練筆、在作文、在做人、在養成勤耕不輟的寫作習慣。(3)記聯想筆記:以讀物、語言為源泉,通過發散思維、形象思維主動觸發學生沿著自己生活、情感的軌跡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聯想、想象中,進一步拓寬寫作視野。(4)口頭作文:說是寫的另一種形式,即席演講、出口成章,對話交流、侃侃而談,口語交際能力也應視為學生寫作的發展走勢之一。(5)想好了再寫: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面對生活,多一些感悟和品味,就多一些行文的靈感,再提筆自然會增色不少。(6)定時行文:可把握好三種寫作時間,指定時間:教師限定的寫作時間,一般為一節課——時間短了,學生自會有適度的緊張感,將大大激活學生的寫作潛能;即時時間:當靈感到來時,迅速捕捉、及時行文;習慣時間:每天給自己定個習慣性的寫作時間,當這段時間到來時,命令自己進入寫作狀態;靜思默想,提筆言志——時間一長,習慣自然成。(7)多方式作文:寫作分顯型和隱型兩種:顯型寫作指平時有意識進行的寫作,包括日記、隨筆、作文;隱型寫作指無意之間融于其他方面的語文學習或生活應用中的一些寫作現象,像口頭表達、筆答問題、演講詞、申請書、請假條等等。(8)自改作文:好文章二分靠想,三分靠寫,五分靠改。行文已畢,可暫時棄置不管,謂之冷處理,一兩日后,字斟句酌,反復修改,或改、或調、或刪、或增;或文面,或內容,或構思,或技巧,直至自己滿意為止。(9)欣賞自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寫作優勢,教師引導學生多去發現自己習作中的優點、長處和個性,進而發揮自己的寫作優勢,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自信心和興趣自然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10)寫寫后記:一次作文全程結束后,寫一下在構思、行文、評改中的收獲和啟迪,也可以再度作文。
4. 學會交際。包括說話習慣和聽話習慣。說話方面除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外,還須從如下三方面進一步努力。敢說:能當眾講話,敢于積極主動地在公眾場合說話;會說:規范用語,文明用語,觀點鮮明,材料充實,有條不紊,詳略得當;善說:文采飛揚,具有幽默感,注意場合和對象,言語、表情、手勢的運用恰到好處,反應機敏,感染聽眾——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說話風格。在聽話時做到有禮貌地聽,專注地聽,邊聽邊思邊記,邊聽邊做出相應反應,要聽出要點、見解、分歧,能夠聽后復述。
(三)緊密層:一般學習習慣——跳出語文學語文
像自學的習慣、刻苦學習的習慣、細心認真的習慣、預習的習慣、課前準備好各種學習用具的習慣、仔細聽課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主動表現自己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認真審題的習慣、合作競爭的習慣,體驗反省的習慣、探究學習的習慣、標新立異勇于創新的習慣等。
(四)外圍層:生活行為習慣——語文習慣養成要走向生活大課堂
文本以外蘊涵著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是新時期語文教改的走勢。學生的語文學習要沖破54平方米、45分鐘的小空間,步入社會大課堂,用語文的眼光留意生活——比如忙忙家務,看看電視,上上網,使生活成為語文的內容,語文成為生活的助手。所以讀書看報是學習,漫步網絡是學習,請教他人是學習,勞動鍛煉是學習,旅游觀光是學習,節目欣賞是學習,靜思默想是學習、風俗人情是學習……
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這期間固然需要信任學生,使其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但是教師在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仍負有至關重要的責任。
1. 耳體面命,在反復不斷的循循善誘中,提高其對良好習慣重要性的認識。2. 優化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外在環境和內心環境,以發揮各種潛教育資源在習慣養成過程中的正面效應。3.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認識到習慣養成的價值所在:良好的習慣可以受益終生。4. 激發興趣,培養意志,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堅強的意志可以戰勝一切惰性心理。5. 授之以漁,示之以范,使學生有章可循,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 給予空間,包括興趣空間、心理空間、伙伴空間、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主動地參與語文學習。7. 注重積累,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都是在達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實現的,有些方面的習慣須加大訓練量。8. 加強督促,因為青少年好習慣的養成一是需要長期的、正面的熏陶,再就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因此教師應不時地督一督,促一促。9. 控制壞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過程其實就是不良習慣的消失過程,因此要自始至終、堅定不移地同不良習慣作斗爭。
從教學策略方面看,語文教師應該悉心研究有關習慣養成的特點、規律、方法,認識到中小學生習慣養成的長期性、復雜性、反復性,因此要有通盤的打算和明確的目標,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有利于學生良好語文習慣的養成。在課堂上既可以設置專門的習慣訓練環節,也可以滲透到整個教學中。
四
學校不僅是學生由家庭走向社會的橋梁,也是教師由教學新手變成教育專家的沃土。大語文理念下的習慣養成,在重視學生習慣的同時,亦重視教師良好的習慣。教師習慣的養成,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另一方面也是教師迅速成長、提升教育生命的必然要求。其價值在于:1. 從教學互動方面說,師生都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師自身的良好習慣,自然給學生一種潤物無聲的人格魅力。教師身體力行,處處做學生的表率,學生自然由“親其師”而“信其道”。2. 以自身習慣養成的體驗,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探究習慣養成的有效策略,使教學指導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語文教師當養成哪些良好習慣呢?概括起來主要有:1. 不斷學習的意識。2. 善于整合重組語文教學資源。3. 經常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4. 善于向學生學習,多從學生角度看問題。5. 自我解讀文本、獨立鉆研教材。6. 創造性地開展各種與語文教學有關的工作。7. 善于積極主動地適應環境、選擇環境、改造環境。8. 積累語言,不斷豐厚語文底蘊。9. 主動參與、積極發言、善于展示自己。10. 自主決策、能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等。
語文教師如何養成自身的良好習慣?語文教師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就是一個教師不斷克服自身存在的人性弱點、惰性和不足的過程,就是一個教師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的過程。通過自律層面、他律層面,約束層面、激勵層面,交往層面、生活層面等日積月累,教師良好語文教學習慣的養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
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學生離開學校后,當他將那些具體的知識遺忘后剩余的東西。”良好習慣的養成功在語文,利在人生,在學生和教師的彼此影響中、實現雙贏。因為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
中小學教師培訓長春33~36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王海萍20072007
王海萍,山東省鄒平縣臺子中學。256213
作者:中小學教師培訓長春33~36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王海萍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