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教育的現代視野與具體研究方法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489(2000)01—0045—04
      一、傳統美德教育的現代價值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傳統美德教育的關注,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為什么傳統美德教育今天重新變得重要呢?這里不僅有復雜的現實原因,而且有深刻的哲學根據。
  首先,從道德教育歷史線索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幾千年文明史都是重視傳統美德教育。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在中國,是從改革開放之后,在西方,也只是從五十年代開始。
  西方現代稱傳統美德教育為“美德袋”式教育。所謂“美德袋”就是指用一個口袋把傳統道德中的德目裝起來,以這些德目為內容進行道德教育。西方道德哲學有兩大基本流派:一是德性倫理學,另一是律則倫理學。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德性倫理學認為道德與人的情感、習慣有關,美德靠習慣、情感陶冶而成,道德教育以德目的形式進行。而以康德為代表的律則倫理學主張人的道德形成靠理性對道德律令的服從。但無論哪一種,千百年來,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一直以重視德目形式進行的道德教育占據主導。但本世紀初,這種傳統的道德教育,首先是在美國遭到了責難。杜威提出學校教育不能與生活脫節,學校道德教育要改造的主張。他認為道德知識必須與關于道德的知識加以區分,道德教育不是關于道德知識的教育,而是真正給人道德知識,道德知識是包括行動的知識。因為道德教育不僅需要人去做,而且需要道德情感方面的變化,還要形成信念,即道德教育是使人在道德上發生轉變的過程,而不只是給予關于道德的知識的過程。可惜這一思想多年來很少引起人們注意。
  人類歷史行進至本世紀五十年代,傳統道德教育難以維系。首先,皮亞杰提出了發生認識論,認為人的成長、發展主要是認知發展階段的變化,兒童的發展以認知發展階段為標志。接著,科爾伯格沿著皮亞杰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路線,提出了兒童道德認識發展與道德教育的理論,對美國學校道德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理論使人們認為道德教育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認知發展水平及道德判斷、選擇的能力,單靠美德袋教育行不通。所以,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學校道德教育占主導地位的是認知發展理論及其模式。但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國道德教育理論又紛紛轉向。原因是由認知發展理論所主導的道德教育實踐存在不少問題,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并沒有提高,道德水平仍然在滑坡。中國長期以來主要是“美德袋”式教育模式,改革開放之后借鑒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同時碰到不少問題。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麥金太爾在其《德性之后》一書中分析了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德性的概念,分析了近現代以來德性教育的成果,特別是當代對德性的詆毀所造成的今天道德教育中的問題,提出了今天的道德教育是否要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亞里士多德時代,回到德性倫理學時代,回到德性論時代的主張。
  其次,從現代人生存方式的改變,現實人生活中德性失落的現狀看,傳統美德教育的價值凸顯出來。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突出體現在網絡化、多元化上。網絡化使世界變成地球村,使人的生存時空拓展。人不僅生存于現實的社會中,而且同時生存于由網絡構成的“虛擬社會”中。通過網絡,世界向個體的人開放,個體的人也向世界開放。這樣,多元文化的碰撞、多元信息的交流,往往突破了人原有文化價值體系的疆界,特別需要不同文化的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認同,相互借鑒與改造。與此同時,經歷史文化積淀,具人類共同性、普遍性的道德價值也特別需要加以教育而接受和內化。
  第三,今天青少年的道德現狀,既有可欣賞、鼓勵的一面,也有令人担憂的一面。現在的孩子生長在一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極大發展的時代,他們樂于接受新事物,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增強。在價值觀的選擇上已經不受過去傳統的、封閉的一元價值觀的約束,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時常以自己的行為實現一種新的價值追求。他們有一些新的道德觀念,其中就包含著新的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萌芽。其實孩子有著許多值得成人學習的地方。所以“向孩子學習,兩代人共同成長”在今天就是一個值得大力倡導的教育觀念。“信息化社會決定了兩代人的雙向社會,成人‘化’孩子,孩子也‘化’成人”(孫云曉主編:《向孩子學習》,晨光出版社98版,第200頁)。但是, 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問題也是十分突出的。日本七十年代末研究青少年問題,發現高科技的生產方式使人看不到艱苦的生產過程,因而難以培養出認真做事的品質。臺灣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學者提出,現代青少年表現的一些問題,如沒有大的志向,急于求成,浮躁、過度消費、享樂、拜金等都是現代病,具有世界共同性。大陸青少年除了這些現代通病外,還因獨生子女、傳統文化的育兒觀念造成的高期望與高溺愛的畸態,導致青少年自私、狹隘,缺乏合作意識,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的道德教育怎樣辦?我們需要返回到傳統美德教育,反省傳統道德教育,返本而開新。我認為傳統美德是指那些體現在個體身上的隨著時代變遷仍然積淀下來的、相對穩定的,并能有效地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傳統道德,如誠實、守信、勤勞、勇敢、謙虛等。它的最大特點是具有人類的普遍性、根基性、共同性,最具有調適人日常生活方式的適切性。因為傳統美德最貼近人類的天性,作為文化,它們在人類的漫長演進中,滲透到人類的生命體中,成為人類的獲得性遺傳的文化特質,構成了人獨特的心理基礎。它們也是重要的人類學、個體心理和文化學基礎。人類獨特的心理與傳統美德是最吻合的,因而,也就最適合這類美德的生長。因此,傳統美德既古老又具有時代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道德教育是以傳統美德教育為根基來建構,并不是簡單地向“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回歸,而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在對過去的道德教育反省和理性思考的基礎上的高層次復歸。它揚棄了對美德內容作單向灌輸的傳統封閉方式,具有現時代的特征。
      二、傳統美德教育的情感層面
  為什么傳統美德教育必須關注情感層面?首先,情感在德性成長中至關重要。長期以來美德袋式的教育之所以受到批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把學生作為一個容器來灌輸。西方七、八十年代道德教育傳統回歸也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亞里士多德的美德論的關鍵在于,他認為“美德不僅是‘知之’,而且是‘樂之’、‘好之’。如果只是知之,而在情感喜好上并不趨向之,就不能說美德已經形成。”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道德外部行為的內部相應‘心態’是重要的:必須是有意識的選擇和下決心堅持到底。”種種現實告訴人們只有道德認識、道德思維是不夠的,道德教育必須要激發主體的內在動機、內在生命體驗,讓個體處在真實的關系中產生、積累、孕育情感經驗,進而發展美德。
  其次,道德學習與科學學習是不同類型的學習,道德學習有其特殊的機制。因為道德具有情感性,所以它在轉化成人的德性、美德時就不同于人們認識、學習知識的過程,它必須要有情感上的認同、接納,否則道德是不會真正內化為自己的品德的,正所謂“行道而得之于心謂之德”。情感不僅支撐著人的道德認識系統,而且在知向行的轉化中也起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德育中,大量的應是以非理性的心理形式,即主體的欲望、情緒、情感、意象等來表現理性的內容的。
  傳統美德教育中如何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呢?我們認為要特別重視人的情感體驗。因為道德教育一定要以人的情感體驗為中介。通過體驗才可能把道德教育內容帶進人的生活情境,與個體的生活經驗及其感受聯系起來,從而不僅理解價值,而且體驗價值、力行價值,最終落實到人的行為。首先,與德性生成有關的情感體驗的品種類別有哪些呢?我們把積極的情感體驗分成三類,第一類包含兩組。第一類A組是聯系感,依戀感,安全感;B組是自我認同感,悅納感,自尊心,自信心。 第二類,A組是同情,移情,共通,分享;B組是友誼,責任,利他。第三類,A組是敬慕,敬畏,分寸;B組是秩序,格局,節奏。當然,這樣分類只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階段性認識。
  其次,情感體驗發展階段與共同途徑。第一階段是情動—感受。此階段相對比較容易操作,主要提供有感染力的感受源。讓學生五官打開,開放感受,波動情緒。其中,視覺記憶非常重要,眼球結構功能潛能非常大。任何一次感受都會在大腦皮層上留下痕跡,真的感動在一定情境下會再現,或被喚醒。因為右腦加工的事情會進入潛意識中,雖然不在前臺,但日后再遇會再現。第二階段是體驗—理解。一個人白天的感受,晚上再回到那個情境中去思考一下,反思感受,認知感受,思考感受,結合生活經驗感受,再感受就變成體驗式的理解。第三階段是價值體系化。小學階段主要是情動—感受,高中階段應有體驗式的理解,大學階段則可能形成價值體系和人格化。大學生一般在低年級時價值觀往往是沖突的,成年后形成較為穩定的連貫的價值體系。
  第三,情感體驗的載體。主要有兩種:一是環境,二是活動。前者主要指德育工作者提供給學生的滿足其歸宿感等的氣氛。后者是指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參與。德育的問題主要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問題。學生在好的生存壞境中容易生長出安全、依戀、歸屬、自信、自尊等等生活感受,而這些感受構成其德性成長的基礎。他有沒有安全感、歸屬感必然與有沒有自尊、自信聯系在一起。而在這點上我們一些教育者是不顧及的,他們總是著力于怎么把規范教給學生,而輕視學生的生存關系,這很難給他們安全感、歸屬感、尊嚴感,結果當然事倍功半。近年來,我國的德育有進步,但進步不大,問題可能出在一些活動還是外在的。現在學生對學校組織的活動往往有三種態度:學校組織的活動,學生不得不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學生比較愛參加;學校組織的啟發自己去活動,學生可在活動中獲得自己的體會。而我們一般滿足于組織活動,并寫進成績中,這是很不夠的。我們需要組織活動,但不止于組織活動。我們的道德教育一定要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讓他們在其中感受道德、踐履道德,選擇行為方式,在活動中發展品德。所以我們的道德教育并不只是學校組織的一次活動,而是必須要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必須主動、積極地參與進去,要讓他們真正的活動起來,真正有了感動,有了理解,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意義的活動。
      三、傳統美德教育的研究方法
  中小學教師與專業研究人員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不一樣的。不僅自身的知識結構、背景、準備不同,而且時間、精力、條件和工作性質也完全不同。中小學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實踐,在改善實踐中,自身的教育能力獲得提高。教育能力包括教育認識能力和教育實踐能力。通過科研活動,中小學教師能夠進入教育對象中,去琢磨他、認識他,并將自己的教育工作可以進行向前的伸展和向后的反思,這是提高教師教育能力的重要過程。通過教育認識的調整也會調整教師的教育實踐。所以,中小學教師從事科研工作有著理論工作者所完全不能替代的功能,但問題的關鍵是找到一條適合中小學教師做科研的途徑,這主要靠中小學教師自己的探索。我們十分愿意走出學院式的研究方式,與中小學教師一起進行探索。對此,我的一個建議是:進行行動研究。
  科研方法大致可歸為三類:一是常用的方法,如觀察法、調查研究法;二是實驗研究法;三是活動設計、經驗反思式研究。行動研究不是一種獨立研究的方法,而是一種教育活動,是專家和第一線教師一起制定行動計劃,共同設計研究方案,共同組織和參與研究過程,共同分析和總結研究結果。這種研究可以隨著研究過程的展開,根據實際問題的具體變化,不斷地、及時地調整研究方案,力爭以最有效的形式及時地解決問題。行動研究有三個特征。第一,為了行動而研究。這一點特別重要。中小學教師的科研基本上不是為了生產教育知識,也不完全是為了追求知識的增加,而是通過研究去改善教師自身的教育行為。教師是行動研究中的主體,在教育行動中,教師若能充分發揮主體精神,就會發現許多很有價值的東西。第二,關于行動的研究。行動研究不是對書本上某個概念的研究,而是對行動本身的研究,是在行動中去尋找行動本身的問題。譬如,傳統美德教育研究課題中有哪些問題值得研究?這些問題不是來源于書本或專家,而是來源于實際中的發現。教師要發現行動中的問題,對哪些問題是值得研究的,值得開發的要有敏感性。第三,在行動中研究。行動研究的目的是關注行動的改善、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成長。具體而言,在研究問題時一定不能求大,把一個細的問題搞得透一些就是一個成果。把每個子課題分解成若干個小題目,搞出一點東西來就是成果。譬如,尊敬老師的表達方式是怎樣的,一至六年級學生孝敬父母的方式有何不同等等。
  在傳統美德教育研究中,教師采取行動研究的好處在于,教師是學生生存空間里非常重要的社會角色。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是學生生存關系中很重要的引導人。教師在行動研究中主體介入,可以將研究者本人的期待、價值傾向、道德教育引導作用,帶入研究中。在行動研究中,不是只研究學生靜態的、現存的品質,而是研究學生品質在動態過程中的變化以及變化中的機制。在動態的研究過程中,給以干預、設計,并針對干預與事實之間的變化及時調整干預與設計;對學生道德品質變化的過程,以及在變化的過程中變化與教育的關系,學生品德進步與施加影響的關系,加以把握、認識、總結和概括。這是行動研究的優越性所在,所以我倡導中小學教師以行動研究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研究。
  (本文系劉慧根據講話錄音整理)
  [收稿日期]2000—2—02
  
  
  
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45~48G1教育學朱小蔓20002000道德教育需要返回到傳統美德教育,但不是簡單地向“美德袋”式道德教育的回歸,必須返本而開新。傳統美德教育要關注情感層面。積極的情感體驗分成三類六組和三個發展階段。中小學教師可進行行動研究探索傳統美德教育。傳統美德/教育/情感/研究方法  traditional virtues/affective education/research approachesThe Modern View and Specific Research  Approaches  inTraditional Virtue Education  Zhu Xiaoma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0Moral education now should return to the way of traditionalvirtue education.But this"return" is not a return to a simplemodel of "virtue package"education.It is a return to originalpurity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paid to the aspect of affection.Affective experience can be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alogs and five phases of development.朱小蔓,南京師范大學 校長室,江蘇 南京 210093  朱小蔓(1947—),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45~48G1教育學朱小蔓20002000道德教育需要返回到傳統美德教育,但不是簡單地向“美德袋”式道德教育的回歸,必須返本而開新。傳統美德教育要關注情感層面。積極的情感體驗分成三類六組和三個發展階段。中小學教師可進行行動研究探索傳統美德教育。傳統美德/教育/情感/研究方法  traditional virtues/affective education/research approaches

網載 2013-09-10 20:49:59

[新一篇] 傳統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    ——兼及近年來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之問題檢討

[舊一篇] 低段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三個階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