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認為,高素質的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觸覺十分靈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獨立思考,保持個性,應該是每一個教育者堅定的人生信念。
因為成天忙于應付補課、編資料而使自己的思想視野愈來愈狹窄的“教書匠”,顯然根本無法勝任“立人”的重任。要知道,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因而教育者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人文情懷和獨具個性的思想之光,理所當然地應該貫穿于教育的每個環節和整個過程。作為思想者的教師,在既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具體教育工作的同時,還應不斷關心著、思考著社會發展與學校教育的相互影響,甚至當代思想理論界的熱點討論、國際上的風云變幻都能使他聯想到自己的教育。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敏銳的超前意識,會使他科學地把握教育的歷史航向,并敏銳預見未來社會對今天教育的影響,從而主動進行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工作。
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我希望自己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
心靈自由,就意味著獨立思考,意味著不迷信任何權威,意味著讓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燒。馬克思的戰友威廉·李卜克內西曾這樣評價馬克思:“他是一個徹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還要崇拜別的,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拋棄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愛的理論,只要他確認這些理論是錯誤的。”(《回憶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自己也曾說道:“無情地批判現有的一切。所謂無情地批判,就是要有兩個不怕:一不怕現有的結論;二不怕觸犯最高權勢。”(《馬克思自白》)
在這里,“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以科學的態度予以重新審視,也就是“絕對不應盲從,絕對不應提倡奴隸主義”。
作為教育者,我們在尊重并繼承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教育理論與傳統的同時,理應以追求科學、堅持真理的膽識,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錯誤之處;即使是向當今公認的教育專家學習,也不應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應經過自己的頭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消化、吸收;甚至對一些似乎已有定論的教育結論,我們也可以根據新的實際情況、新的理論予以重新的認識與研究,或修正,或補充,或發展。
我還想強調的是,作為担負教書育人使命的教師,還應該把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教給我們的學生。
教會學生思考,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為學生未來的人生播撒科學精神的種子,為我們國家的未來造就民族振興的棟梁。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種精神,便是懷疑精神。從人類文明史上看,懷疑是創造的起跑線,是科學的助產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如果我們的學生沒有起碼的思考能力和懷疑勇氣,甚至連對老師說“不”的勇氣都沒有,那么,他們就不可能真正成為未來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更無力迎接國際競爭的挑戰。這將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蘇霍姆林斯基說:“讀書、獨立地思考書中的內容,是思想滔滔不絕的源泉。不能把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當做不容反駁的道理提供給學生,而要作為不同意見斗爭和沖突的結果傳授給他們,并讓這種斗爭和沖突在課后讀書的過程中也能繼續進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忠告對我們的教育至今仍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19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李鎮西20082008
李鎮西,四川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19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李鎮西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