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材存在的一些問題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于1992年開始出版使用。這套教材的指導思想是:“聯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的進行語文基本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傳授知識、發展智力,進行思想教育。”(見每冊教材前的《說明》。)從幾年的實踐來看,新教材也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但在使用中我們也發現這套教材還不是很完善,還存在著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雖然每年在最新印刷的時候都改正某些已經發現的問題,但由于版本未變,許多問題依然存在。現以1997年出版的單冊教材和1996年出版的雙冊教材為依據進行說明。
      一、課下注釋失誤較多
    1.注釋多余。如:
  第二冊131頁注釋①瞅(chǒu)看。注釋⑧多咱(zan )什么時候。方言。 179 頁注釋⑥潭(tán)積水很深的池。 注釋⑦黑黝黝(yǒu yǒu )深黑的樣子。注釋⑧幻(huàn) 不真實的。181 頁注釋①沸沸(fèi fèi)揚揚活動紛繁, 非常熱鬧的樣子。第四冊94頁注釋②中,“瓢,念piáo”。283 頁注釋① 好揚(yáng)家揚場的好手。
  上面列出的課下注釋,都是在小學階段就應該掌握的,最起碼給出注音的那些字都是小學語文課本要求學生掌握的。初中教材實在沒有再進行注釋的必要。
    2.注釋重復。如:
  ①蹣跚
  第一冊22頁注釋②蹣跚(pán shān)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第四冊268頁注釋②蹣跚(pán shān )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②儼然
  第一冊221頁注釋②儼(yǎn)然形容很像。第三冊18 頁注釋⑥儼(yǎn)然很像真的。
  ③老嫗
  第二冊324頁注釋①老嫗(yù)老婦。第三冊19頁注釋②老嫗(yù)老婦。
  ④豁亮
  第三冊18頁注釋⑤豁(huò)亮寬敞明亮。豁,開闊。第五冊22頁注釋①豁(huò)亮寬敞明亮。
  ⑤偃旗息鼓
  第三冊20頁注釋③偃(yǎn)旗息鼓比喻事情中止或聲勢削弱。第四冊113頁偃(yǎn)旗息鼓放倒軍旗,停敲軍鼓, 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也指停止戰斗。這里比喻停止改革進取。 第六冊155頁注釋①偃(yǎn)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通常用來比喻事情中止,這里指停止競選。偃,放倒。
  在課下對某些詞給出注釋,無非是讓學生學得省事些,可有些時候也使學生懶起來了。有些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用法,意義并不完全相同,這正是鍛煉學生鑒別、鑒賞能力的機會,教材卻越俎代皰了。
  “矗立”一詞在第一冊《老山界》一課就出現了:“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教材卻直到第二冊18頁才給出注釋。注釋④矗立(chù)立高聳的立著。
      二、病句較多。如:
  1.“在他的心里裝著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第一冊82頁第6、7行)
  2.“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第三冊165頁1行)
  3.“在由于恐怖而變得混亂的意識里,卻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個追趕我的人的殘酷的笑聲。”
  這三個句子都缺少主語,應該去掉介詞“在”,句子的主干“反映笑聲”不搭配。
  4.“所以在流動沙丘上植樹種草,是可以成活的。”(第三冊50頁倒數3、4行)
  5.“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第五冊5 頁倒數第1行,6頁1、2行)。
  句中主干是“植樹種草可以成活”“可以成活”的是樹和草,而不是“植樹種草”,主謂不搭配,應改為“所以在流動沙丘上植樹種草,是可行的。”句5“見到”“哭聲動天”動賓不搭配。
  6.“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
  7.“腳上穿著半舊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第四冊278頁2、3行)
  這實際上是“腳上穿著半舊的硬鞋”和“硬鞋至少有二斤半重”兩個句子來糅。
      三、示例不當。如:
  第五冊182頁至185頁的作文訓練是寫小小說。教材在《小小說創作》中說:“小小說,篇幅小,人物不必多,只需寫一兩個,兩三個,故事不必復雜,只需要說一個簡單的故事,甚至只寫‘人物在一定場合中的片斷行動’,攝取一兩個鏡頭,但要求有較大的容量,有較深刻的意義。”在介紹完小小說創作的基本要求后,教材給出了三篇例文。
  例文一《小雪人》用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寫成,故事情節不明顯;例文二《兒子眼中的父親》寫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兒子對父親的不同認識,完全沒有故事情節;例文三《三封電報》用三封電報構成作品,有“較大的容量”,但似乎缺少“較深刻的意義”。雖然從文學欣賞的角度看,這三篇小小說都屬上乘之作,但作為初中教材中的例文讓學生模仿,進行小小說創作,這三篇作品就不合適了。因為教材中的《小小說創作》闡述的是一般意義上的小小說創作原則,而例文則全部都是小小說創作中的“特例”。讓學生通過這樣的例文來理解小小說創作,遠沒有第一冊教材中的《鞋》和《有關拖鞋問題的問題》來得明白。如果學生都以三篇例文為模式來進行小小說創作,不要說初中生沒有扎實的基本功,難以完成那樣的“高難度動作”,就是有能力模仿,那小小說創作的路子不是也會越走越窄嗎?
  第六冊應用文(五)中,教材對唁電、唁函的格式有“最后是署名和日期”的要求,但在262頁給出的示例一沒有署名, 示例二沒有日期。這示例同要求不是自相矛盾嗎?
  第一冊319頁《語法簡表(一)》中, 教材給出的“擬聲詞”的例詞中有“@①@①”一詞。查最新版的《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都找不到這個詞,同一冊教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卻有這樣一句話:“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49頁4、5行)這個擬聲詞到底該怎樣寫?
      四、插圖與課文內容不符
  第一冊《皇帝的新裝》一文中,明明白白地說,皇帝赤身裸體進行游行。但教材前面的彩圖卻給皇帝穿上了衣服,戴上了帽子,佩上了勛章。這篇課文一個訓練的重點就是想象和夸張,但學生看了這幅圖畫,頭腦中還有想象皇帝裸體游行,丑態百出的空間嗎?給這篇課文配插圖,實在多此一舉。
  第二冊《狼》一文中有“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的句子, 但看了169頁的插圖,學生怎么也不相信那樣一把剔肉的刀子能劈得了狼首,倒不如說“以刀刺狼喉”來得恰當。
  第四冊《故鄉》一文的插圖中出現了魯迅的形象。《故鄉》是小說,文中的“我”只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形象,絕不等于作者魯迅。余云騰老師在《初中語文教材瑕疵初探》(《教學與管理》1997年第9 期)的意見是正確的,“以筆者愚見,還是恢復其本來面目,把插圖刪去為妙!”
  誠然,上述問題在整個教材體系中只是細枝末節,和教材的成功之處相比只是“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的關系,只是白璧微瑕。但我們更希望這套全國發行的具有最高權威的教材能完美無缺,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良好祝愿。而且,修正這些問題也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教學與管理5太原42~43G31中學語文教學劉海焱19981998內蒙古 劉海焱 作者:教學與管理5太原42~43G31中學語文教學劉海焱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0:26

[新一篇]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心育探索

[舊一篇] 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策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