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不應只屬于語文課  ——談《語文課程標準》的缺憾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給人們帶來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一段時間里,也使人們特別興奮。但這里面存在的問題也很多。筆者認為,基于新世紀信息化、全球化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教學的問題似乎更加突出,存在著很多可供商榷的地方。
  面對一個多元化的開放社會,如果還試圖在一種封閉的凝固的精神氛圍中建立作文教學體系顯然是不行的。但從深層次上講,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心理—文化的深層結構,以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作文教學體系和傳統,是無法拋棄無法割裂的;然而現代中國的多元社會結構與數字時代的特點,又使得語文教學不得不真正“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樣,作文教學體系就面臨著在現代文化因素和外來文化因素的既有吸引又有分割,既有繼承又有舍棄這一格局的文化重建——即在對中國文化原有特質與格局的更新與改造中重建自己的格局。用這種觀點來審視我們的作文教學,筆者認為,中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似乎更應該考慮一種寫作理念的建立;寫作不應該只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了(實際上,由于綜合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概念的確立,閱讀其實也同樣不能僅僅認為是語文教學的任務),寫作其實屬于所有的學科。美國學者研究表明:“寫作技能是未來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技能。因為寫作本身要有思考和推理,有利于發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有助于提高閱讀技能。不管是習作、練筆還是創作都需要理出頭緒、組織思想、并進行對比,寫作還能發展勇氣,共享點子,使學習對別人的監督敞開大門。”現在的作文教學理念,顯然還沒有能達到對寫作的本質的認知。
  在《語文課程標準》里,對寫作教學的性質與地位是這樣表述的:“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在《語文課程標準》里,對寫作教學的評價建議是這樣的:
  1.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查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
  2.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查學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
  3.重視對學生作文修改的評價。不僅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4.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提供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寫作檔案除了存留學生有代表性的課內外作文外,還應有關于學生寫作態度、主要優缺點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記示,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
  從上述有關界定我們可以看出,《語文課程標準》將寫作定位于這樣的層面,更主要的還是依托傳統的寫作理論。沒有能顧及到新世紀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特點以及時代對寫作教學的特定的要求。
  中小學寫作課程必須看成是屬于中小學各門學科的課程——一種關于表達的課程,不能只狹義地看成文學寫作,也同樣不能看成只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中小學的寫作課程,本身就與文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閱歷決定了學生的寫作不可能是一種激情驅動下的文學創作。既然是談作文教學,那么學生的寫作訓練只是一種學習寫作。學習寫作固然可以要求是原創,但大部分情況下的模仿,也應該看成是一種寫作過程。中小學語文意義上的寫作從其性質上講,它還可以是一個深入學習與探究的過程,因為寫作要調動人的全部的智慧與知識儲存進行細密的思維與表達。中小學的很多學科在此之前都開設了一些小論文的寫作,已經充分說明了寫作這一課程必須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否則,寫作必將遇上難題。最直接的難題便是學生在很少面對社會、走向生活的前提下,寫作勢必有一種資源的匱乏。那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尷尬就會困擾作文教學,學生也只能在假大空的語境里左沖右突。近些年的高考,特別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就只能淪落到一種泛道德化的命題困境中而不能自拔。而要想走出這樣的困境,作文教學就勢必要與其他學科達成最佳的整合。寫作的水平與能力,不管通過什么途徑與方式,也不管是通過研究哪一種課程,最終都能達到寫作習慣的養成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看到,《語文課程標準》里對寫作的定位仍然還在于情感性,其實,寫作是一個極其理性的過程。即使是敘事性文體或抒情性文體,其理性都非常重要。理性帶來思考,思考帶來深度。文章也因此而顯出無窮的魅力。說到這里,也許我們已經明白,思考的基礎決定了寫作的范圍與內容。而思考的基礎,我們覺得,它可以是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也惟有某一門學科的基礎知識能夠提供思考的平臺。這就決定了寫作本身的綜合性與專業性。即便是語文學科的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毋庸置疑,僅靠語文知識是肯定不行的。
  《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能顧及網絡時代的寫作特點。
  有人撰文指出,關于信息處理問題,其實也應該看成是一種寫作能力。這就需要培養學生寫作過程中的信息素養了,而這一點顯然是語文教學所不能完成的任務。華南師范大學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說:“我們迫切需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包括培養學生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如何學習的基礎。”因此,我們看到,寫作水準,在現時代有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如何存取和利用信息。這是寫作能力的具體表現。在信息化時代,收集、選擇、組織信息的能力是寫作能力的主要部分。信息技術是解決信息時代教育問題的基本工具,那么,在語文學習中,科學地利用信息勢必要被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標志。當信息化時代到來的時候,當數字化生存成為人的生存的重要方式時,網絡時代的公民,其寫作能力的標志之一就是處理信息了。
  與此相關的是,網絡的民主性與互動性給寫作提出了新的難題。在網絡時代,寫作已經不是一個作者在爬格子了,寫作活動本身可能會連帶很多人互動地參與到同一個文本的寫作中來。一些網站在網上售書時所給予的邊批、眉批功能,其實正是將讀者帶進一種互動性的反創作中來。部分先進的學校,也已經實現了真正的人機對話,學生們都可以在網絡上和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共同寫作某一寫作內容。網絡時代將很多人文性的東西泛化或邊緣化了。例如,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界線已越來越模糊。這同樣是將寫作這一過去我們認為非常專業化的行為推向了邊緣與交叉地帶。寫作的綜合性、邊緣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可是在《語文課程標準》里,這一點,沒有得到及時而必要的反映。
  最后,筆者還想就“江郎才盡”談一談,并再次以此論證寫作不能僅僅看成是語文一門學科的內容。
  關于“江郎才盡”,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純粹的寫作的話題。實際不然。才與思是不可分的,才盡其實是思斷。當一個人無法面對、無力面對真實的世界時,一個人的寫作才能便告結束。這給我的思考是,只有將寫作引入到我們的真實世界,寫作才是成立的。魯迅先生也說過,鉆進象牙之塔里,是絕對寫不出好的文章來的。而現在,這個真實的世界,如果我們覺得陌生了,那是因為很多未知的領域我們沒有走進去。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這些未知的領域可能會越來越多。而這給寫作者所帶來的,困惑也好,靈感也好,大概就不是什么寫作的能力問題而僅僅是認知的問題。這正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寫作的綜合性、互動性特別是整合性的特點。
  因此,寫作教學的特點與定位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很多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有待我們中的先知先覺者給予真誠的思考。《語文課程標準》未能給我們以明晰的結論,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
教師之友成都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徐瑛20032003 作者:教師之友成都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徐瑛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0:18

[新一篇] 再論語文單元教學——談語文單元目標教學的操作

[舊一篇] 寫作教學中的“樂”與“放”  ——《語文課程標準》中寫作教學的新思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