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語文新課程實施的反思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新課程實施已經兩年了,廣大教師面對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實驗,表現了極大關注,也產生了一些迷惘和困惑,現僅對小學語文新課程的實施做簡單的反思。
    一、實踐新課程,必須更新觀念
  幾套小語新教材,從不同層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總體上摒棄了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語、修、邏、文的知識體系,著力于兒童語文素養的提高,指向了人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語姓“語”,更姓“人”。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每位教師必須更新觀念。
  1.關注情感態度。興趣、習慣之重要,人人皆知。但人們向來認為興趣、習慣是虛的,遠不如知識教學來得實在。此次課程改革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作為三個維度提出來,而且確立為第一位的教學目標。這一點應該說是課程改革的試金石。比如說吉林省九年義務教育小語第三冊《江上漁者》一課,如果只是認認字,看看哪兩個字能組詞,就是單純直向知識,相反引導兒童做卡片,并玩起來,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認字、識詞,就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
  2.關注語文實踐。新課程強調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語文實踐。幾種新教材都注意凸現這一母語教育的特點。比如“口語交際”取代了“看圖說話”,就意在引導兒童在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
  3.關注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著力點,因此引導兒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我們最難解決的問題,但也是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如吉林省編小語第七冊《孟姜女的傳說》課后設計的“復述課文辦法多”,提示了6種復述方法:(1)我用課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詞語做提示,很快就把課文復述下來了;(2)我發現課文三段話,每段最后一句就能概括主要內容,我就根據這三句復述;(3)我給課文三段話都加了小標題,取名就叫“孟姜女出生”“丈夫被抓修長城”“哭倒長城八百里”,根據小標題復述課文;(4)我讀了幾遍課文,憑記憶用自己的話把課文內容復述出來;(5)我把課文畫成連環畫,然后看著連環畫復述課文;(6)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孟姜女名字怎么來的?”“她的丈夫怎么被抓的?”“她怎樣把長城哭倒的?”一邊回答問題,一邊就把課文復述了。對此,我們在教學時,絕不是讓學生機械背誦這些復述方法,而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前提下,形成合作小組,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掌握方法,學會復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4.關注課程開放。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書本走向生活,打破課本是一信息源,教師是唯一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場,是新課程所向往和追求的。如人教版小語一年級上冊“我會說”這樣的內容,由一首古詩《靜夜思》引出兒童對現實夜空的觀察與表達,在原來的人教社的舊版教材上是根本不可能看到的。
    二、實踐新教材,必須堅定不移
  輕車熟路,舊有模式,常常會使我們在實踐新教材時,一只腳走在改革的路上,而另一只腳卻早已回到了老路上去。因此,從操作層面上看,我們要特別防止“走路順拐”。
  1.于不習慣處鉆研。舊有的教學已成定勢,就拿閱讀教學來講,如果你不讓他析詞解句、分段、概括段意、總結中心,他就不會教。九年義務教育吉林省編小語七冊中的《被子大地》,是一首兒童詩,講的是兒童生病時在床上擺弄各種玩具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想象世界。有人認為這樣的課文淺顯易懂,沒什么好教的。那么這樣一首兒童詩它的價值不在于它的深奧,而在于它能喚起兒童已有的生活。教學時,僅以朗讀為例,就可以教師范瀆,聽弦外之音;學生自讀,自由感受;以作者“我”的口氣朗讀,體會其心;扮作玩具來讀,想象體驗。如此種種,才是新課程的新閱讀。但是從操作上看,人們習慣的是前者,不習慣的是后者,課程改革則要求我們于不習慣處,走出一條新路來。
  2.善于活化教材。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活化教材,可以改變教材的序;活化教材,可以對教材有取有舍;活化教材,可以對教材內容加以改造。比如吉林省編小語第七冊第二板塊“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三篇文章都是與教師有關,宜在教師節前學習,為此把它放在第一板塊前學習也是可以的。再者,這三篇文哪個先學,哪個后學,教師也可調整。那么對于學習內容,像“綜合活動——老師的節日”,如果時間不允許,“議一議”可以刪掉,“日記”也可以不寫教師節活動的場面。總之,只有善于活化教材,教學才有活動,才有創造,才有效果。
  3.從學生實際出發。新教材強調學習過程要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儲備,課堂只不過是激活學生學習的“場”。因此,教學方法的確定,絕不是教師主觀的東西,而是要充分地研究兒童的需求是什么?兒童的愿望是什么?比如說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六》中的“我會連”,學生的興奮點在哪?一是希望連得對,二是希望連得快。教師教學這道練習題,如果不從兒童這樣的心理出發,不在限時完成上做文章,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有興趣,也不會有樂趣,更不會有效果。
    三、實踐新教材,沒有捷徑可走
  1.學會超越自我。一個人容易自我滿足,自我欣賞,但絕不容易自我超越,更不容易自我否定。實踐新教材,對于每一個教師都有一個檻,那就是勇于同舊的落后的小語教育觀說“再見”。超越自我的前提是學習,學習《課標》,學習《課標解讀》,學習新教材,甚至是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超越自我的關鍵是實踐,在實踐中積累,在實踐中鉆研,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創造。比如說人教版、蘇教版教材都有“口語交際”的內容,但“口語交際”的本質是什么:關鍵是什么,著力點在哪兒,我們必須清楚。否則,將“口語交際”當“看圖說話”來教,“新教材”也就真的成了所謂的“新”教材了。
  2.學會用心對話。新課程強調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是兒童學習的指導者、引領者、參與者、促進者。因此,在新課程實踐中,只有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煥發起勃勃的生機。比如說每天學生都要完成的書面作業,但是有哪位老師能夠跟兒童一樣去做一做呢,如果我們真的去做了,就會對學生完成作業有一份感受,多一份理解。而兒童呢?驚奇、向往、崇敬、向上,隨之而生。我認為,如此這般,教育才走向了它的最高境界。
  3.學會精益求精。大凡改革,多有漏洞。因此,在新課程實踐中,凡是與以往教學的不同做法,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切實找到突破口。比如說我在全國小語會“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執教的《偉大的友誼》一課,突破口就是“整體感知、小組探究、自能質疑、疑點辯論”。在全國小語會20周年慶典執教的《凡卡》一課,突破口是對《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小音樂家揚科》4篇課文,采用類比閱讀。尋找突破口,要勇于創新,但并不是割裂歷史,也不是否定傳統,這也是一種精益求精。比如說本校閔崴老師執教的《夕照》一課,是一個新課型,也就是將閱讀、作文、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統整到一起的綜合課。綜合課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側重閱讀,第二課時側重表達,而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在兩課時貫穿始終。這兩節課意在反映新課標精神,但單就讀寫結合來看,完全是傳統經驗。
  4.學會獨樹一幟。小語新課標在《前言》部分開宗明義: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可見,實踐小語新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將是我們改革的著力點。沒有富于個性的教師,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個性。沒有富于創造力的教師,也就不會有學生的創造。因此,新課程要求我們每位教師一定要追求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特色,只有獨樹一幟,才能大有作為。
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王顯才20032003王顯才 東北師大附小分校 作者: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王顯才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1:03

[新一篇] 對外開放與中國大學

[舊一篇] 對小學語文課堂“流行用語”的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