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觀察是獲得習作材料的主要途徑。只有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對生活中的人、事或景物,才有比較深刻的了解,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一旦寫起人、事、景、物,那自然會寫得真真切切,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觀其形,如臨其境了。因此,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首先應從培養觀察能力抓起。
  教給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1)觀察要有順序。常見的觀察順序有四種:一是按空間轉換的順序觀察事物。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取一個觀察點觀察,有時也可以變換立足點。在指導學生觀察某處景物,或帶領學生參觀工廠、游覽名勝古跡時,可以按空間的順序指導觀察。二是按時間的順序觀察事物。事物的發展變化與時間的推移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對事物進行跟蹤觀察,多半以時間為順序。如觀察天氣的變化情況、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等,可按時間的順序進行觀察。三是以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為順序觀察事物,這是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對事物進行觀察。有時先把觀察的對象作為一個整體看,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細看;最后總觀它的全貌。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準確、細致、完整地認識事物。四是按內容的順序觀察,如從整體到局部、景物到人、主要到次要等。要注意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的順序。(2)觀察要抓住重點。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根據觀察的目的和對象,確定觀察的重點。要分清主次,不要面面俱到。如在觀察場面時,要求學生不僅要注意“面”的情況,還要注意“點”的捕捉,對場面上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進行重點觀察。(3)觀察要抓住特點。每一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點,即其獨特的地方,這便形成了事物之間的區別。因此,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觀察。怎樣去努力發現事物與眾不同的特點呢?我認為可引導學生采用對比的方法,也就是把兩個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或者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情況下進行比較,發現事物的異同和變化,從而抓住其特點。(4)觀察要細致。小學生對司空見慣的事情很少注意,常常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如果問他們這個東西那個人怎么樣,只會說美啦丑啦、可愛呀討厭呀。要是追問怎么個美、怎么個丑、怎么個討厭,恐怕要“啞”了。這就是缺乏細致的觀察。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細致觀察事物,積極調動多種感官。通過眼看、手摸、口嘗、耳聽、鼻嗅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與色、色與聲等諸方面情況。反復觀察,直到“細致”為主。(5)觀察時要展開聯想、想象。在觀察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想象,寫出的文章才會形象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樂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而想象又豐富了兒童的生活,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培養了創新精神。我們在指導學生觀察事物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使觀察與思維結合起來,這樣所觀察的內容就不會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如在指導看圖習作時,除了要求學生對畫面進行細致的觀察外,還要求學生對畫面沒有的內容、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和表情等合理聯想出來。
  激發觀察興趣,留心生活,覓取素材。在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還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留心生活,覓取職累素材。興趣能激起學生觀察的欲望,凡是鮮明、奇特、有趣的東西都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樂意去觀察、主動觀察。教師除了憑借課文中的插圖以外,還要創設情景、創造條件,如適用實物、圖片、模型、電化教學手段,組織學生春游、秋游、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要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與校外活動,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同時,要經常有意識地提醒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幫助他們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從平凡的事件中發現其不平凡的意義。
  主動觀察,養成習慣,做好觀察記錄。良好的觀察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人人都有一定的觀察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在不斷運用中才能得以提高。觀察不僅可吸取知識,而且可以使知識在觀察中活躍起來,就像鑰匙常用會锃亮發光。學生養成了觀察的習慣,就會細心地觀察身邊事物的變化、事態的發展,通過多看、多思、多記,獲取習作材料,豐富習作內容。日積月累,心中有“糧”,手上不慌,習作時,就會得心應手。
  總之,語文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在平時的一舉一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如果學生學會了如何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那么,我們的工作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習作能力將會大大提高。
教育評論福州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蘇祖生20022002 作者:教育評論福州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蘇祖生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1:16

[新一篇] 小學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榜樣——劉克語文教學評介

[舊一篇] 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