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介紹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本套各冊教材已經陸續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查,并已于2001年9月進入新一輪課改實驗區開始使用。從近五年來所收集到的各種反饋信息看,這套實驗教材受到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普遍好評,在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改革理念、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滿足各地教育發展需求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以上簡稱“本冊實驗教材”)的研究與編寫,仍然堅持“在體現新理念的同時注意具體措施的可行性”“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兩個基本原則,力求使實驗教材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注意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體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時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與培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內容主要有: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余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等。對于這些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本冊實驗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
  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本冊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內容是計算的教學內容(27課時),并且大量的是筆算的教學內容。在當前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中,筆算是予以削弱的內容,不僅“降低了筆算的復雜性和熟練程度”,還要求體現提倡算法多樣化、避免程式化地敘述“算理”的改革理念等。本冊實驗教材在處理筆算教學內容時,注意體現《數學課程標準》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在內容編排的順序、例題的安排、素材的選擇等各個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計算的教學順序是符合兒童學習計算的認知規律,同時符合計算知識本身發展的規律。實驗教材仍然根據計算教學的基本順序安排教學內容,但是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有關計算教學的改革理念和教學目標(復雜性和熟練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學的具體步驟,因而減少了教學的課時數和例題數。筆算加減法教學,從現行教材的23課時減少為9課時,例題也從5個減少為2個;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從現行教材的17課時減少為13課時,例題也從9個減少為7個。這樣就明顯加大了筆算教學的步子,節省了教學的時間,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算法則。總結、理解并且記憶計算法則,是以往筆算教學的重要環節。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則,避免機械記憶。因此,在筆算教學中,本冊實驗教材根據學生已有基礎,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拾級而上”逐步理解筆算的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算法則,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如整理和復習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總結筆算時應注意的問題。這樣,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況下,機械地記憶“計算法則”,減輕了學生記憶的負担;另一方面,也與算法多樣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培養學生靈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所以,應該把計算與實際問題情境聯系起來,將計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才能使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為什么要計算,知道什么時候選擇什么方法進行計算更合理。這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十分有利的。本冊實驗教材的計算教學部分,仍然與前幾冊教材一樣,注意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教學計算,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例如,在解決旅游距離問題的情境中教學筆算減法,在解決運動場看臺有多少個座位的問題情境中教學連續進位的乘法。
  4.筆算與估算結合教學,加大估算教學的力度。估算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數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結果。所以,估算是《數學課程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本冊實驗教材中大多數計算教學的例題都展示了筆算和估算兩種算法。這樣的安排,既適時地教學了估算,體現了“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養學生“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的能力。
  二、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系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量與計量的各種概念,例如千米、噸、秒等,都是從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中產生的。這些概念所表示的長度、質量、時間都比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內容又是非常現實的,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初步發展起長度、質量和時間的觀念,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有關量與計量內容的編排上,實驗教材注意設計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有關的知識,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首先,讓學生通過具體的、現實的活動進行感受,獲得體驗。例如,感受1千米的長度,不僅讓學生在學校操場先量出100米,觀察,再推想出10個100米有多遠,還要求教師帶著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親身體驗1千米有多遠。又如,為了讓學生體會1分時間有多長,先設計了教師帶著學生看著鐘表共讀秒數的活動,接著,讓學生自己實驗1分時間內可以做些什么,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1分的長度。
  其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有關量與計量知識應用的感性經驗。例如,通過“生活中的數學”調查了解一些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讓學生了解長度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逐步發展起長度、質量和時間的觀念。
  三、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在本冊實驗教材中,關于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有四邊形和測量的大部分內容(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認識),這些內容對于學生理解、把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這些內容的編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毫米、分米的引出是建立在學生自主探索測量物品長度的方法基礎上,四邊形的特點與分米也是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的結果。幾何形象直觀的探索活動不僅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且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部分內容的安排,另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是加強了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人們對一個量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根據《數學課程標準》關于“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因此,無論在“測量”一章還是在“四邊形”一章,實驗教材都安排了有關估測長度的內容和訓練。例如,毫米、分米的認識中,先讓學生估計數學書的長和寬各大約有多長,再進行測量。在相應的練習中也安排了“先估計,再測量”的題目。在“四邊形”一章中則設計了“估計”一小節,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相互討論中學習估測的方法,練習長度的估測,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創造條件,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提供豐富的現實學習素材,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所謂“經歷”是指“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因此,要“經歷”就必須有一個現實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聯系自己身邊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本冊實驗教材注意體現這一理念,不僅利用豐富多彩的呈現形式,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學習素材,同時注意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有余數的除法”一章,教材提供了“班級開聯歡會布置會場需要擺花”這一現實題材,設計了沒有余下花的擺法、余下花的擺法以及進一步探索余數與除數關系的活動,使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余數、余數與除數的關系等一系列知識的理解層層推進,概念逐步形成。同樣,關于周長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學習,學生也經歷了了解什么叫做周長、怎樣測量周長以及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過程。再如,“可能性”這一單元,教材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給出主題圖),大量的生活實例豐富學生對不確定現象的體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摸棋子試驗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不確定現象,并逐步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確定現象是這部分內容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從不確定現象中去尋找規律,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觀念。如果缺乏對隨機現象的豐富體驗,學生較難建立這一觀念。因此,教科書中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棋子試驗、涂色活動、抽簽游戲等。通過創設這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實驗,經歷形成新的觀念、理解新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使他們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并且獲得自我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本冊實驗教材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嘗試。
  1.注意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與前幾冊教材一樣,本冊實驗教材仍然注意結合各部分教學內容,提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例題或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學生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數學能力的增長與提高,實驗教材注意逐步發展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進而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這一點突出表現在“實踐活動”的設計上。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填一填、說一說”“擲一擲”。與前幾冊教材相比,本冊實驗教材的實踐活動更側重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也可促使他們的實踐能力得以提高。例如,“擲一擲”的設計,展示了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運用各種已學的數學知識,采取各種策略解決問題。即在探究活動中(列出組合數一判斷事件的確定性和可能性一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將可能性、找出事物的組合數、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等知識和方法綜合運用,結合在一起。又如,“填一填、說一說”不僅讓學生自己制作“作息時間表”,而且啟發他們自己試著通過各種方式查資料,找出小學生充足睡眠的時間數。這些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逐步融會貫通,更重要的是對于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都能起到促進作用。
  2.提供豐富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素材。本冊實驗教材注意提供豐富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素材。例如,結合教學和習題滲透環保教育的內容。在一些主題圖和例題中,利用圖片和統計表,介紹了我國特有動物的種數、瀕危和受威脅動物的種數,對學生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又如讓學生了解自家的用水量,與家長討論節約用水的方法,對他們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等。教材還注重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用一些有關的數學史料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欲望。例如,介紹了加號、減號的出現史、分數表示法的發展等。還安排我國古代的光輝燦爛的數學文化史料——曹沖稱象的故事、“七巧板”的由來、我國古代計時工具——刻漏等。這些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數學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激勵他們擴充知識面和進一步探索研究,而且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3.反映學生的生活內容,提高數學教科書的趣味性。教材中設計了許多學生喜歡的游戲,反映了該年齡段兒童的興趣愛好。例如,設計了用七巧板拼出各種生動有趣的圖案;先找出自己喜、歡的圖畫,再算出這些圖畫的周長;“森林餐廳”中唐僧師徒三人拍風景照、“該我演大灰狼了”等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拉近了教科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親切,喜歡閱讀教科書,從而也可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中小學教材教學京29~32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中心20062006
作者:中小學教材教學京29~32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中心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49:45

[新一篇] 人力資源非教育模式開發的理論與貧困地區的實踐

[舊一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介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