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僵化的思維模式  ——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四)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作文教學可以說是整個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作文教學中的問題也是社會和家長反響比較強烈的。談到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上海市市東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楊俊巖指出:“一是讀與寫嚴重脫節,學生不會從課文中汲取營養用于自己的寫作之中;二是寫作公式化;三是重視寫作技巧的指導,而忽視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啟迪;四是課文與作文脫節,教師缺少課后指導作文的材料。
  記者在采訪中感到,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師感慨頗多,他們認為,在“應試教育”影響下,作文教學走入了一種僵化的訓練模式。從小學到中學,作文教學忽略平時的觀察、積累、思考,不是鼓勵學生用富有個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讓學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
  臨近考試,教師們忙著猜題,學生和家長忙著請人修改作文,然后強化記憶裝進腦子里。有的學校幾乎以每天寫一篇甚至幾篇的節奏操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其結果是,學了十幾年的語文,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害怕寫作文,而對作文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沒有可寫的,這是為什么?
  上海市吳淞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王根寶認為:“作文的關鍵是看有沒有話要說,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或褒或貶,或揚或抑。但現在高考是一根指揮棒,教師只要求學生的文章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自圓其說,分數好一點,沖上二類卷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話假話、真情假情,就都不太關心了。”
  寫作本是來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而學生為了取得好分數,可以任意拔高,泛泛而談、真情實感少成了寫作的通病。
  一位中學生坦言:“我們寫作文不能寫心里話。老師教導我們,你們的作文不是寫給自己看的,而是寫給閱卷老師看的,只要寫得有技巧,只要讓閱卷老師覺得滿意就行了。”
  記者在某中學采訪時,學生介紹了他們作文訓練的情況:一周寫一篇作文,議論文就是例證、引證、對比論證、歸納等套路,訓練到后來,不管拿到什么題,都可以照著套路埋頭去做。
  這樣的訓練方法,使學生失去了寫作的興趣。一位中學語文教師說:“去問問中學生喜歡不喜歡寫作文,大概有90%的人會說不喜歡。如果我們的學生接受了十年的語文教育,最后的結果是討厭作文,教師埋怨學生寫不出好文章,只能說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失敗的。”
  前不久,一位家長在《北京文學》撰文批評當今語文教育時指出:“語文教學過分追求標準答案,禁錮了孩子豐富的想象力,限制了孩子的思維,使學生把原來活躍的心收起來了,把許許多多豐富的詞匯從心里趕出去,完全接受大人給他的標準答案,按大人的意思謹慎地使用詞匯,久而久之,所有的孩子都像收音機一樣的說話。更令人不解的是,語文學到這程度,學生的作文反而越來越差。學生的作文幾乎是假話、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寫過扶殘疾人過街、給老師送傘、借同學橡皮一類的故事,他們快樂地共同編著同一個故事,然后套上時間、地點、人物,到老師那領一個好分。”
  在一次北京市小學生作文比賽中,評委們翻閱了一篇篇參賽作文,紛紛搖頭長嘆:“故事一樣,寫法也一樣。”一位參加過高考閱卷的教師說:“學生的作文千人一面,閱卷真是味同嚼蠟。”雷同本是寫作的大忌,卻成了學生作文的通病。
  在一次國際發明設計比賽中,中國派出了許多重點中學的尖子選手,結果僅獲得一個紀念獎。《中國青年報》曾大聲疾呼:“中國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答案是簡單的,當一代孩子沒有自己的眼睛,沒有自己的頭腦和語言,怎么談得上想象力?
  主觀意識的培養乃是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學生作文是觀察、思維、表達的有機結合,作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作文的取材、選材、謀篇、布局無不是學生主觀意識的表現,在作文教學中,應當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品質和個性品質。
  1996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初夏的時令特征》難住了許多考生。有人認為此題出得太難,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一個18歲的中學生,如果不具備觀察生活的能力,寫不出初夏的時令特征,寫不出初夏特有的生活風貌,那他18年的生活中無疑有很大的空白。出這道題的目的正是要考一考學生的觀察能力。這不能不令我們深刻反思,現在的語文教育已經使學生從書本到書本,從考卷到考卷,使學生無暇顧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及生活中的一些變化。
  如何認識當前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怎樣遵循青少年的認識規律,改進作文教學?北京市教科院教研中心語文教研員孫荻芬認為,寫作訓練,從宏觀上說,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觀察、積累和思考,獲得豐富的認識和經驗,然后用文字將這些認識和經驗寫出來。這樣訓練才符合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才能實現對寫作能力的全面培養。從微觀上說,學生完成一篇文章要經歷構思、謀篇、布局、起草、修改等一系列過程,這樣訓練才能產生一篇文章,才能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才能練好寫作的各種基本功。無論是宏觀的要求,還是微觀的要求,這種能力養成過程的訓練,都是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的語言操作過程中將所學知識、技能進行加工并有機地組織起來,完成一系列的智力活動,進而形成能力。同時,這種能力養成過程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上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刪繁就簡、逐步體會,摸索語言運用的一些特殊規律及與之相應的既嚴密又便捷的語言活動形式,表現出準確敏捷的運用語言的能力。而目前這種教學方法恰恰違背了作文教學的規律,違背了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必將導致學生作文水平的低下。
  還應當看到,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應用文的要求更高、更嚴,文章除了要有文采外,還要準確,強調實踐性、科學性。因此,一些教師建議,作文教學應當更注重實用,多教會學生一些應用的東西。語文教材中應多增加一些應用文訓練的篇幅和內容。
  
  
  
中國教育報9京②G31中學語文教學李建平19981998本報記者 李建平 作者:中國教育報9京②G31中學語文教學李建平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2:42

[新一篇] 突出基礎性與自主性促進歷史課程的革新  ——讀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實驗教科書有感

[舊一篇] 立足英語課文整體閱讀 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水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