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于書寫。到了漢代,由于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制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于1933年在新 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于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于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后放在水里浸漬相當長的時間并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后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
最重要的是造紙事業經過蔡倫的發明創造,才由自發的階段轉入獨立自主的階段。蔡倫以前,造紙只是紡織業中附帶的一個小部分,并未形成一種獨立行業。但是到了蔡倫時期,使造紙業從紡織業中獨立出來。它有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于是就有了迅速的發展。
在蔡倫之后,紙張大大地推進了書籍抄寫和文化傳播的事業。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于書法和繪畫的需要,紙張的要求慢慢提高,尤其在書法上,因為書法對紙和筆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紙張私質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于南北兩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兩地所用的造紙原料都各有不同。
南朝的紙張以藤皮為主要原料,所這成的藤紙是一張質量優良的紙張,產地是剡溪。它是當時勞動人民根據蔡倫利用樹皮造紙的經驗,就地取材地制造出來的,藤紙的出現,適應了東晉偏安的地方形勢,又符合于當時所謂“江左風流”的士族的需要。北朝的造紙原料卻有所不同,主要以楮梭為主。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能的結晶。造紙術發明以后,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書寫工具大大方便了,于是書籍得到飛躍地發展,推動教育和文化的發展。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首推造紙法,自漢代發明之后,很快就向鄰近國家推廣,如大約四世紀傳至朝鮮,七世紀初傳于日本。唐天寶十載(751年)怛邏斯一役后,由于一些中國造紙工匠被阿拉伯人所俘,中亞、西亞的撒馬爾罕(751年后)、巴格達(約793年)、大馬士革(約795年)等處,先后開設起造紙工場。及至宋代,中國的造紙法又經由阿拉伯人向非洲、歐洲傳播。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設立造紙場大約在公元900年。1100年,北非摩洛哥的非斯(Fes)也已有造紙場。1150年,西班牙出現了歐洲的第一家造紙工場。
網載 2013-09-10 20:54: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