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如果要達到我所希望的這個目標,必須解決三大問題。
一、京劇觀眾的培養問題。
“京劇要從娃娃抓起”,不光是抓演員的好苗子,更重要的是抓“娃娃觀眾”。當然,不是說要讓小孩子都去看戲,都去學戲。從廣義上說,就是要盡早的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讓他們能夠比較全面和正確的接觸京劇藝術形式,了解基本的藝術常識,有欣賞它的審美能力。做到“師傅領進門”的效果,而不是只關注那些極少數喜歡戲的人,做幾個講座、唱幾臺戲、組織幾個學校的社團。中、小學生應該每月都有一堂戲曲藝術的鑒賞課,并有人輔導和適當講解。每個18歲以下的中國少年兒童,都應該完整的看過十出以上經典的京劇(戲曲)傳統劇目的高水平演出(由當代優秀演員表演),每周末各劇場都應該有一次低票價、甚至免票價的學生專場,和各中、小學藝術欣賞活動掛鉤(北京音樂廳每周六下午都有這樣的古典音樂會,票價10元,有人穿插講解)。我們的終級目的就是要培養京劇能夠生存發展的“肥沃土壤”,沒有這個,脫離大眾,其他的就都談不上。試想,如果絕大多數的青少年都對京劇有很正面的認識和感知,不會再說“真俗”、“老土”、“聽不懂”這樣輕率的話,而把它當作一種熟悉的、親切的、自豪的民族藝術來對待,愿意偶爾聽幾段、看幾場,說起戲曲都能談上幾句。那會是什么局面呢?對于少數特別喜好戲曲藝術的人,也應該象學鋼琴、學舞蹈那樣,在社會上有供培訓、深造的場所,滿足廣大愛好者的需求。
二、京劇體制的改革問題。
這里又包括教育(戲校)體制改革、演出機制調整、戲曲文化宣傳三個方面。這都是京劇從業人員需要認真研究的。體制問題可以阻礙京劇師資的豐碩,京劇人才的涌現,京劇市場的拓展。先說教育,我們不能說沒有用心血,沒有花力氣。但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基層教戲的老師或能力不足或缺乏舞臺經驗;很多戲校連行頭都沒有好的、漂亮的;學院里一些流派根本就沒人能教。對解放前的科班,我們總在宣傳“生死契約”、“打戲”等陋習,但我們看看它的師資力量、看看它的管理模式,就沒有可取的地方嗎?從“富連成”走出來的角兒,無論是量還是質,能被忽視嗎?再說建國后,杜近芳、楊秋玲、孫岳、張學津等等一大批優秀傳人是怎么培養出來的?即便是八十年代教出來的于魁智、張建國、李勝素、張火丁、孟廣祿,二十年過去了還是舞臺的中堅,有多少能與之抗衡的新生力量呢?我不愿意說“一代不如一代”的話,戲校的老師們都很清苦,但我也真沒法說“一代強于一代”。走出戲校的研究生、一級演員越來越多了,但是觀眾公認的好角兒卻不是這樣的,不應該反思和改革嗎?
再說演出機制,京劇是舞臺藝術,本事都是臺上練出來的。我們的演員普遍缺乏舞臺實踐,比起老一輩藝術家的演出密度,遠遠不夠。只有不斷演出,才能精進藝術,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觀眾回饋反響。說戲曲沒觀眾,可全國很多地方,一個業余草臺班子都能引來方圓幾十里地的百姓,攜老扶幼,露天一站就是半天,黑壓壓一片看得津津有味。總不能這高雅藝術就得死盯著有娛樂銷費能力的城市中產階級這一小撮人吧?說可以看電視,有戲曲頻道。那電視是個輔助手段,舞臺藝術不進劇場看,能感受其真正魅力嗎?效果一樣嗎?不是本末倒置了嗎?依我看,全市有三家一、兩千人的大戲院、大劇場,不如有三十家三、四百人的小戲園、小劇場。大舞臺變成小舞臺,演員表演的場所多了,實踐機會就多了,觀眾看戲的地方也就多了,劇場間的良性競爭也就有了,演出會越來越豐富精彩,票價也會越來越合理。如此十年就將有一番新面貌。京劇的繁榮不是看你有多少豪華的大劇院,而是看你有多少好演員、有多少懂戲的觀眾。
戲曲文化宣傳,這是和前面觀眾的培養問題緊密相連的。戲曲文化必須邁入時尚的大門,找到有效的宣傳手段。時尚生活中,應該有戲曲文化的天地。這種時尚應該更多的體現在生活中,而不是在舞臺上去扭曲程式表演!!優秀的、有條件的青年演員應該納入明星制,成為品牌和偶像,借用娛樂界已經比較成熟的宣傳手段來推廣。戲曲文化符號決不能再停留在旅游工藝品的層面上,應該打開思路,走進流行市場。手機彩鈴、QQ表情、婚紗攝影、電子游戲,都可以融入戲曲文化內容,將它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群眾娛樂方式和另類的時尚生活。
三、京劇的國際路線問題。
我們都說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是世界表演藝術的三大體系之一。這個說法的最大意義就是,中國戲曲是屬于世界的。我們有責任用全球化的大視野去向世界展示中國戲曲藝術,推廣中國戲曲文化。但這里有一個很大的誤區,一提起國際化,我們總是先將目光對準歐美,好像國際化就是美國化。我看應該先關注東亞市場,我們這些近鄰們。因為同是東方人的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國的戲曲文化。一部《大長今》,巧妙的把韓國傳統禮儀、食膳、醫藥等文化傳播到亞洲其他國家,并風迷大批青年人。如果他們先拿去給大鼻子洋人,未必能有如此共鳴。我們國家不缺少傳統和文化,而是缺少傳播它們的有效手段。作為世界表演藝術體系,應該有其相應的世界影響力,至少在亞洲應該有相當的追求者。而不是關起門來孤芳自賞,或當作旅游文化的一站和中國文化的國際標簽。
解決這三大問題,肯定有很大難度。但我們應該有這個決心和魄力,更要用這份担當和責任。這需要領導者的帶動,需要有識之士的鼎力,同樣需要我們這些普通戲迷的團結和支持。
這是個大題目,我人微語輕,真是由癡心而妄想,寫了上面這些本沒有資格談的話。想來里面幼稚的東西不少,但也總算盡了一份當代青年戲曲愛好者的心力吧。以文明志、以此為證,盼望京劇振興早日實現。
網載 2013-09-10 20:55:1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