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人的“普通話”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普通話是全國的通用語,現代的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我們在自己家里可以說本地的方言,出門在外,或是在某些正式場合下,就要講“京腔”了。在古代當然也有普通話。試想一下,一個人被派到外地去做官,如果他連與民眾的基本交流都達不到,還談什么去治理好它。而皇帝上朝時,自然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臣奏事,俗話說十里不同音,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語言差異是很大的。所以,必須要有一種雙方都能掌握和理解的通行語言,那就是當時的普通話。 

  上古的普通話叫做“雅言”,唐代孔穎達在《正文》中解釋說:“雅言,正言也”,雅有雅正,典雅之義,雅言就是比較正式和規范的語言。像孔子是魯國人,他的三千弟子卻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論語・述而》篇云:“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是推崇周禮的,即便是身在魯國,在教授弟子時,也一定要講普通話。 

  如果說普通話都是以首都所在地的語音為標準,在南朝的情況卻有些特殊。從東晉到宋、齊、梁、陳都是定都建康,亦即今天的南京。但上流士族所使用的“雅言”,卻不是南京地區的方言。不僅如此,一般高門大姓,反而以講當地話,也就是所謂的“吳語”為恥,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把持著南朝政權的士族階級,大多是自西晉永嘉之亂后從北方南渡來的僑寓戶,像陳郡謝氏、瑯邪王氏等,他們原本都是操北音的,為了保持自己家門的高貴,自然不屑于屈從南方庶族的語言。而南方本土的士族,權勢又多不及這些僑姓高門,久而久之,反被他們所同化。《宋書・顧琛傳》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季恭子靈符,吳興丘淵之,及琛,吳音不變。”只因這幾人始終堅持操南方話,就要在史書里記一筆,至于其他的江南士族,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南朝的普通話又是什么呢?前面說過,在南朝最有勢力的士族多是自西晉政權中南渡的僑姓,而西晉的首都在洛陽,人雖入南,而鄉音無改,所以當時普通話仍是以洛陽地區的語音為基準的。能說普通話,亦即一口流利的洛陽話,在南朝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而最受人推崇的地道發音,要算洛陽太學生的誦讀之聲,也就是所謂的“洛生詠”。南方的語音原本輕淺,北方語音則較重濁,南方人想要效仿“洛生詠”,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晉書・謝安傳》記載說謝安擅長于洛生詠,因為“有鼻疾,故其音濁,名流愛其詠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學之”。為了能說好普通話,大家都捏著鼻子發音,現在看來是非常可笑的。顧愷之就曾將這種洛生詠諷刺為“老婢聲”,或許因為實在模擬不出,而心存不屑吧。
 
  如果堅持講方言,或是普通話學得不好,說話帶方音,就會受到那些士族名流的鄙視,即便是王室亦難免于此。宋武帝劉裕出身本非貴顯,《宋書》里面說他“雖累葉江南,楚言未變,雅道風流,無聞焉爾”。劉氏家族一直居于南方,都沒有學會說普通話,自然無法和風雅名士們交往了。六朝往往“楚”、“夏”對舉,像《魏書・江式傳》云:“音讀楚、夏,時有不同”。“夏”是正統之義,“楚”就是非雅正的。劉裕的弟弟劉道憐“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為,多諸鄙拙”。這里的“楚”,用我們現代的話講就是土。看來在那個貴族的時代,寒門武將即便是奪取了政權,但想要躋身上流,還得先過過語言關。

網載 2013-09-10 20:55:37

[新一篇] 南朝“神不滅”與“神滅論”大論戰---形神理論風波

[舊一篇] 南漢亡國之君閹人成癖之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