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譯文] 遠處的村落隱隱約約,村里的炊煙裊裊上升。
[出典] 東晉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
注:
1、《歸園田居》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2、注釋:
①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②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吳仁杰認為當作“十三年”。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四○五)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
④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⑥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閑居賦序》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于鉆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
⑦方:讀作“旁”。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余畝。
⑧蔭:蔭蔽。 ⑨羅:羅列。 ⑩暖曖:暗淡的樣子。
⑾依依:輕柔的樣子。墟里:村落。
⑿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雞鳴》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⒀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⒁虛室:閑靜的屋子。余閑:閑暇。
⒂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歸耕園田。這兩句是說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3、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三十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歸園田居》為陶淵明所作,共有五首。詩人描寫了自然秀麗的田園風光,恬淡質樸的躬耕生活;抒寫了棄官歸隱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渾然一體,展示出寧謐和諧之美。在詩人的筆下,田園風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間的詩人淡泊寧靜,志趣高潔。此情此景,構成了中國古代田園詩的最高意趣。
5、縱觀中外文學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由于其不同的個性、修養、情趣、背景等等,他們抒發感情的方式往往大相徑庭,從而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就既有如屈子、太白那樣借上天入地的超拔的奇想,帶有濃郁主觀色彩的夸張、形容,使自己的情感直瀉而出、噴吐無余的;也有同長吉、義山那樣在綺麗繁艷的詞彩、曲折深渺的意境中將作者的心思隱約透出的,前者的風格雄奇奔放,后者的風格則曲幽深宛。陶淵明的作品讓人讀來,又是另有一番味道。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少懷大志,因所生活的東晉時代政治極端黑暗,抱負無由伸展,只做了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便辭官歸田了。組詩《歸園田居》五首,就是詩人四十一歲時辭去任職八十一天的彭澤縣令歸隱后的第二年寫下的著名詩篇。剛返歸田園,此時詩人的心中該是感慨萬千,很不平靜的。李白這時唱出的詩句是:“空名束壯士,薄俗異高賢。”(《留別廣陵諸公》)“我縱五湖棹,煙濤姿崩奔。……投淚笑古人,臨濠得天和。”(《書贈蔡舍人雄》)其憤世嫉俗、擺脫拘束的激情直瀉而出,溢于言表。但是,陶淵明的這首詩讓人讀來,卻顯得心平氣和,從容不迫。詩的前半部,是作者對往事的追述。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像一個飽經人世滄桑的長者,將他對往事的無限感慨,融入淡淡的言語中,怨與恨對于他來講,似乎已是很淡漠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句中“三十年”據吳仁杰說當作“十三年”。因詩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出任江州祭酒,至義熙元年(405)辭去彭澤縣令為十二年,此詩寫于歸田的第二年,恰好十三年。開篇即揭示了詩人性格與生活遭遇的矛盾。他本來是一個守拙任性、嗜愛自然的人,偏又誤入仕途。時間短暫倒還罷了,而一去竟是十三個年頭。反復吟詠,隱隱感到句中包含著一腔勢不可遏的激忿之情。十幾年的仕宦生活,詩人不知道遇到過多少蠅營狗茍的勢利小人;不知目睹過多少長官的作威作福;不知多少次違心地服從上級的差遣;也不知多少次強顏歡笑地送往迎來;行役途中的風霜雨露;對田園生活的徹骨思念,都給詩人帶來了無限痛苦與煩惱。所有這些就像團團烈火時時在胸中翻滾燃燒,一旦擺脫官場生活,便噴薄而出。如此難以抑制的激忿之情,詩人寫來卻平淡無奇,明白如話。正如蘇軾所說:“淵明作詩不多,然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表面質樸而實際美麗;看來干枯而內涵卻豐富厚實。“寄至味于淡然”正是陶詩藝術上一大特色。有人說陶詩的特點在于“真”,即本色。如上述開頭四句,沒有半點矯揉造作,只是真實地敘說自己出仕以來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深切感受,那心跡的自白,胸懷的袒露是感人至深的。以“塵網”喻仕途,可謂入木三分,其對官場生活的深惡痛絕無以復加,再冠以“誤落”二字,更見出詩人悔恨之情。一個“誤”字,既充滿著對仕途官場的厭棄與否定,又飽含著對往事的無限悔恨與沉痛自責。與“知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辭》)相互參照,越發見出詩人為沒在仕途上走得更遠、陷得更深而感到慶幸。在一般人汲汲于“招權納貨”、角逐功名利祿的時代,陶淵明獨能不茍合世俗,潔身自好,堅持自己的理想,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
下半段,詩人像一位熱情的主人,略含夸耀地介紹著身邊的園田草舍,雞狗桃李,而并未直言此時輕松歡喜的心情。但就在這不緊不慢的述說之中、平淡無奇的詩句里面,我們卻強烈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濃摯的情感——掙脫籠網,重返自然的欣喜與愉悅。就本詩感情發展線索而言,開篇追悔自身的“誤落塵網”,而今得以歸耕田園,徑直與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七、八兩句相銜接豈不自然成韻、順理成章?然而詩人別具匠心,其間運用傳統比興手法,陡然插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追述往事,頗耐人尋味。戀鄉懷土,人情之常。歷代不少詩人作家都曾以無限深情歌詠過這一主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其一)“流波戀舊浦,行云思故山”。(張協《雜詩》)“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王粲《登樓賦》)陶淵明以“戀舊林”的“羈鳥”和“思故淵”的“池魚”自況,用比喻代替抒情,借藝術的暗示力量以抒發當日羈身官場夢想田園的郁悶心情再貼切不過了。語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然界的鳥和魚在人們心目中總是和熱愛、向往自由分不開的。陶詩這里的“羈鳥”、“池魚”則是從事物的反面落筆,秉性酷愛自由的魚、鳥一旦被囚禁于狹池、牢籠,揪心的煩惱,無窮的怨恨何以忍受?欲以掙脫羈絆復“返自然”的心情該是多么急切啊!關合上文,就越發加深“性本愛丘山”的詩人對“誤落塵網”的愧疚與悔恨。“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正是詩人這種心跡的自我披露。“羈鳥”、“池魚”兩句,乍看似覺突兀,細加尋繹,山斷云連,與上文是一脈相通的。隨著詩人意念的流轉,欲歸田園而不得的苦悶心情進一步深化。在行文上,仿佛高山流水,驟遇一丘一石,顧盼回旋,波瀾頓生,顯得格外頓挫有致。曲筆為用,變幻不常,不僅避免行文失之過直,且令讀者回味不已。就藝術表現可謂一擊兩鳴,一箭雙雕。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此兩句伏應轉接,承上啟下,既收束了“誤落塵網”思念田園之苦,又引出下文對田園生活的歌詠。當詩人十二年來飽嘗了仕途的憂患,對官場生活極端厭倦的時候,一朝歸田,如釋重負,身心得以舒展,痛苦精神獲得解脫,其心情之愉快是不言而喻的。面對眼前日夜夢想的田園自然景色,詩人這樣寫道:“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方宅茅舍,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雞鳴,極平凡景物,出現于詩人筆下,便含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初讀似覺語甚瑣屑,反復吟詠,正見出詩人去忙就閑離開官場初回農村時的新鮮、欣快之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皆詳點細數,甚而對一草一木都滿含深情,不肯輕易放過,如此樸素優美的田園景色便足以構成獨立的審美對象,加之詩人融情于物,情景交融,更給讀者以身歷其境之感。
詩人這里用的是淡筆白描手法。狀榆柳桃李,沒敷以五顏六色;寫狗吠雞鳴也絕無聲態描摹;“遠人村”信手以“曖曖”稍作點染;“墟里煙”漫筆用“依依”略加陪飾。雖未潑以濃墨重彩,淡淡幾筆卻勾勒出一幅和平、寧靜的田園村居圖。正如陸時雍所說:“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象顯然,生韻亦流動矣。”(《詩鏡總論》)“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同上)意象具足,神情畢現。這里與其說是寫景,勿寧說是詩人恬靜閑適心境的外化。這里的景物分明帶有詩人濃重的理想成分,是現實和想象綜合而產生的意中之景。詩人以意寫境,以寫意為主,而對借以表意的景物本身只是點到而已,就無須再作窮形盡相的描寫了。張戒云:此詩“本以言郊居閑適之趣,非以詠田園,而后人詠田園之句,雖極其工巧,終莫能及”。(《歲寒堂詩話》)景物的人格化、個性化,使陶詩具有了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巧于斧斤者每病其拙,殊不知這正是陶詩寫意傳神的妙處,也是他超越同時代及其后來許多詩人的地方。映帶下文:“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是那樣的清新、淳樸,村居生活是如此靜穆、安閑,比之黑暗污濁的社會現實恰恰構成強烈的藝術對比。對田園生活的傾心熱愛與贊美,正是對黑暗現實的批判與否定。“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結尾依然用比興,反復玩味極富韻致。它給人一種艱難跋涉后放下重担長舒一口氣的輕松愉快之感。其間既凝聚著離開自然的悲苦,也積郁著未返自然時的渴望;洋溢著已返自然的喜悅,也蘊含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決心。照應開篇“性本愛丘山”,正前呼后應,首尾圓合。雖出語平淡,然淡而有味,不僅顯示了通篇藝術上的完整性,而且結得清音有余,收到了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藝術效果。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及其它田園詩有其獨特的抒情方式,他不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那樣痛快淋漓,一任自己感情的傾瀉。他是一位睿智詩人,也是一位理性詩人,即便直抒胸臆也總是宕開一步,表現出一定的節制。即以此詩而論,詩人側重抒發離開官場初歸田園的欣喜之情,但他并沒專在“喜”字上做文章,甚至通篇連一個喜悅、高興之類的字眼都沒有,只是將身邊平凡的景物及其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如實地敘寫出來,讓讀者通過渾融完整的意境去品味、咀嚼詩中雋永的意蘊。詩人的抒情不似懸騰飛瀑一瀉無余,而像清幽的涓涓泉水從心底緩緩流出。我們依稀在傾聽詩人輕輕彈奏自己的心曲,時時撥動自己的心弦,讓人感到是那樣的自然親切,平易近人,于不知不覺中受到作品的感染。《歸園田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曾《詩譜》)沒有絲毫雕琢斧鑿之痕,“類非晉、宋雕繪者之所為”。陶淵明在此詩中將其自我非常自然地融合入他所敘述和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如同泉水中之甘甜。其作品的獨特味道,也就正在于此。這種融情于景,鑄我于物的表現方法,是構成陶淵明詩平淡、自然藝術風格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個作家的藝術風格的形成,與此作家作品中的語言有著重要的、直接的關系。有些文學作品,盡管作家所選用的題材是相似的,所抒發的感情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所運用的文學語言的不同,而導致作品藝術風格的迥然相異。該詩中陶淵明所運用的語言,是那么淺顯易懂,不見絲毫雕琢痕跡,可以說是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程度了,確實是在直接用“田家語”在寫詩了。這是作者將他的深沉誠摯的感情用非常通俗樸素的詞句表達出來的,就好像多年的佳釀,盡管有著沁人的香馥,但看起來卻是晶瀅透亮,如同清水。我們讀其詩,能獲得一種樸素的美、自然的美的享受,而且百讀不厭,愈讀愈覺其雋永。宋代文人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邰不疑學士詩卷》)所謂“惟造平淡難”是指詩歌中運用平淡、質樸的語言,且有很大的容量,且具感染力,作到“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是非常困難的。大量出現在陶淵明詩歌中的蘊意深厚卻又明白如話的語言,不僅是“前無古人”的,就是在他身后一千多年的文學史中,也是極為鮮見的。這是陶淵明貢獻于中國文學的一條寶貴的藝術經驗,也是他的田園詩歷久不衰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來源: 中國國學網
6、 這兩句寫鄉村遠處的村落。因村落在遠處,看起來隱隱約約,所以用“暖暖”來形容,“暖暖”即昏暗不明的樣子。“依依”是輕柔的樣子,村落里的炊煙在微風吹拂下裊裊上升顯得很輕柔,所以用“依依”來形容。這里描寫的鄉村景物很平常,語言也很樸素,但讀者卻能從中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情趣。宋代蘇軾說這幾句詩“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則是指它在藝術上自然渾成,沒有雕琢的痕跡。
7、陶淵明的詩句,我最喜歡的是那一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念著它,眼前便活脫脫呈現清麗、淡雅的江南鄉村水墨長卷,或清晰,或朦朧,直可以催落母親的熱淚、催動離人的歸心。
或許,我們現在最缺少的是幽靜寧謐。城市的喧囂,讓我覺得疲憊不堪,于是就夢想過一種簡約而不失風雅的生活。在這個可口可樂盛行的年代,我拒絕冒著泡泡的可樂,執意選擇一杯苦茶,品過后會由衷的愛上它的味道,沒有香甜,沒有嫩滑,只有艱澀與平靜,卻足以享受自己。我希望能放棄緊張的都市生活,選擇鄉間,置身其中,會由衷的愛上那份靜謐,沒有時尚,沒有前衛,只有祥和與自然,卻足以釋放心靈。我的耳朵期待“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我的眼睛需要“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我的心向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偷得浮生半日閑”,暫把公務世事置于腦后,圈出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看斜陽伴晚煙,百鳥倦還巢,讓如煙的晚霞伴我走過稻田,走進寄托自己的精神家園,挑幾本心水閑書,隨興讀來,開卷披閱,闔卷遐思。倘若窗外斜風細雨,遠處琴音笛韻,那更是最佳意境了。當然還有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炊煙裊裊,綠水幽幽,到鄉村的環抱中去探究幸福的感受,人生的真諦,也是一種特別的生活。
“明月松間照,青松石上流”、“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古人們所推崇的生活早已被時代遺忘,但我卻夢想重拾那份珍貴,重新回歸自然,“閑世人之所閑,忙世人之所閑”。追尋精神的富有、生活的閑適。去尋找一份“曖曖遠人村”和“戶庭無塵雜”完全可以得兼的閑適和舒心!
可是,我畢竟是俗世凡人,因為這里有我熟悉的一切,我的人生還要在這里展開,鄉間的生活,或許只是我的一個夢想,而無法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城里的一切誘惑,都是我無法平靜的源泉,工作、金錢、物質和精神的各種享受,都是我無法掙脫的枷鎖,我是一個被鎖住了的靈魂。悲哉!
8、陶淵明的詩句,我最喜歡的是那一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念著它,眼前便活脫脫呈現清麗、淡雅的江南鄉村水墨長卷,或清晰,或朦朧——白墻黑瓦、村落參差,小橋流水、槳聲欸乃,襯上薄暮時分的裊裊炊煙,真可以催落母親的熱淚、催動離人的歸心,也痛斷了羈旅天涯客的肝腸。然后,這位五柳先生接著吟道:“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每次在課堂上給學生講到這首著名的作品,我都會故意提一個“刁鉆”的問題:“雞為什么能夠在桑樹之巔鳴叫?”是因為晉代的雞會飛嗎?還是陶大隱士賦予他筆下的雞特異的功能?……當然,詩無達詁,怎么解釋都不會錯。不過,我更愿意姑娘小伙們接受這樣的觀點:出句“狗吠深巷中”是寫聲音,對句“雞鳴桑樹巔”緊承上句,也訴諸于聽覺,乃雞聲高過樹巔之意。而雞鳴之聲如此清晰,豈非正好反襯出村莊的幽靜寧謐?!——往往講到這兒,學生們莞爾,我亦微笑以應。
那么,是什么讓我們對陶靖節先生懷有如此的深情?對這個問題,如果一味奢談文史的因素則顯然缺乏誠懇的態度和實際的意義。或許,答案非常簡單:我們現在最最缺少的是幽靜寧謐,換言之,我們已經倦于城市的喧囂繁雜,我們的耳朵期待“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我們的眼睛需要“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我們的心向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哪怕,我真的非常懷疑陶先生戴月荷鋤所歸的那間草屋,其實并非真的“戶庭無塵雜”喲!
趁節日閑暇,我也邀約三五好友去往郊外,去尋找一份“曖曖遠人村”和“戶庭無塵雜”完全可以得兼的閑適和舒心,任自己的思緒飄向將來,相信自己不久可以實實在在地在春天擁有“一畦春韭熟”,到秋來,則可以真真正正地“聽取蛙聲一片”……
歸去來兮!田園不是夢,是一種生活態度。 《江南時報》 ( 2007-02-02 第31版 )
9、夕陽西下,又一幅畫卷呈現在眼前。這時紅日西沉,倦鳥歸林,家家戶戶就會炊煙裊裊,村子里一片寧靜,這也應了陶淵明的那句詩:“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心中念著它,眼前便活脫脫呈現出清麗、淡雅的鄉村水墨長卷,或清晰,或朦朧,直可以溫暖離人的歸心。這時,勞作了一天的人們端著躺椅,坐在農家小院里,或看報紙,或聽音樂,或撫弄著心愛的茶壺,悠閑自得,假如你來到這里,可別忘了在農家小住幾晚:嘗嘗農家飯,享受農家樂,保你樂不思蜀。你一定會因為遠離城市的熱鬧,讓自己的心境沉浸在世外桃源里一樣。
如今,在美麗的文字中,我仿佛又見絢麗的彩虹下,楊家莊那醉人的微笑。在微笑中,它舒展開了,成了一幅自然的田園畫卷。若是你已疲憊,若是你想走近陶淵明的內心,就請到農家來。
10、白墻灰瓦,樸素含蓄的典型徽派建筑的房屋,錯落有致地依山而建,溫婉安靜地臥于群山懷抱之中。“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雨后薄霧淡淡地籠罩著天地,煙氣如紗仿似夢境一般,整個視野里展示的就是一幅生動立體的寫意山水畫,寧靜淡泊,開闊從容。耳邊除了風聲幾乎安靜,偶有幾聲小孩哭鬧或狗吠從某個角落傳來,靜謐安詳。
11、人淡如菊,讓每一個日子也如菊一樣清新美麗。
遠人村,這三個字也是從陶淵明的田園中拈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如今想來,也沾了些野菊味,與《采菊東籬下》的那分心境何等地相似!那一頁一頁,那字里行間無不纏綿著我對自由恬靜生活的深深眷戀,對祥和寧美歲月的深深向往。所以,我珍惜鄉下的松聲林語,蟬唱蛙歌;珍惜獨處時窗外的梧桐細雨,風清夜闌;珍惜庭院里舒適的躺椅;珍惜那張老舊的小木桌;珍惜桌上那杯了無熱氣的綠茶;珍惜那些隨意擱置的未讀完的散文詩集和小說------因為這就是生活。在這種生活里處處流淌著輕松與隨意,浸染著安然與淡泊。
淡如菊,令人記住歲月的芬芳。
而現在的人們多生活在展轉的忙碌中,漸漸走進了一種濃稠。漸漸疏遠了這份淡泊,忘卻了這份淡泊;或者不甘于這份淡泊,難耐于這份淡泊。然而,淡泊是源,是人性生長的基點,是孕育博愛的土地。從而愛生活,愛生命,愛所有的真,善,美,并更加珍惜那稍縱即逝的分分秒秒。試想,人的一生中能有幾枚明亮的晴月,能有幾折疏朗的青枝?如菊一樣淡泊地生活,讓菊樸素的香浸透我們生存的每一時刻。
呵,人淡如菊。
人淡如菊,是一種靜止的思考,一種永遠的微笑。 人淡如菊,是從容不迫的腳步踏亮人生的路,是閑雅靈巧的手指彈響生命的琴。 人淡如菊,將那分純美給生活,將那縷芳香給親人,友人,愛人。
12、 煙和云一樣,無根,無形,無影,空氣一樣的空靈;流動,漂移,消逝,水一樣的質地。像沉在時光和記憶底層的光線,深不可測又難以附著。逝者如云煙,這飄逝的云煙卻是有關故鄉記憶的緣起。
走進記憶里的村莊,耳邊首先傳來的是母親的呼喚,這呼喚多與炊煙有關。飯熟了,回鍋的熱氣還在氤氳,灶膛里的炭火還沒有燃盡。貓兒、狗兒嗅著熱氣聚拢過來,圍著小方桌,吐著舌頭,尖著嗓子表達著對主人的贊美和生活的熱愛。可野腳的孩子還不知在哪個角落里瘋跑呢。于是,呼喚在薄薄的暮色中穿行———附帶著濃濃的飯香,從每戶人家的灶下飄出來,夾雜著被煙嗆了喉嚨的咳嗽,仿佛有生命的東西,在天空中游蕩、飛行、搜尋,它一頭牽著母親的担心,一頭拴住孩子顢頇的腳步。在炊煙中,聲音和影像交織成一張網,很快就把小小的村莊,柔軟而嚴實地罩住了。
如果是雨天,這炊煙也會濕淋淋的。被淋濕的聲音就不會傳播很遠,懶洋洋地貼著地皮,沿著墻角、樹梢和房頂緩緩爬行,一陣風來,便不堪重負一樣地折斷勢頭,掉落下來。雨中的呼喚就要增加些力氣,雨中的炊煙就有了些委屈和埋怨,雨中的一家人懶在炕頭上,享受著短暫的休閑時光。灶間的柴火受了潮,炊煙忽然很大,孩子們忙著拿把扇子驅趕滿屋子亂竄的煙氣。煙卻仿佛來了雅興,演變著云的形狀,用一只翻云覆雨的手,在墻上、屋頂上、窗欞上、門扇上,印象派畫家般涂抹著黑糊糊的山水寫意。
更多的時候,炊煙是一只不愿出門的鳥。依傍著村莊和田野,耕耘澆灌,等待一年的春種秋收。不
管貧窮還是富裕,炊煙是發酵在壇子里的高粱酒,使貧瘠又艱辛的農家日子變得舒緩而愜意,帶著一種詩意的情調和理想的情懷,讓魯莽的漢子也多愁善感起來。
炊煙中的女人們箍著五顏六色的圍巾,一身人間煙火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花落花開。炊煙還打著每戶人家各自不同的標記,如果仔細分辨,會從或濃或淡的質地,或黑或黃的顏色,或清香或濃烈的氣息中,知道鍋里煮的是玉米粥、小米飯還是豇豆蕎麥米。甚至還會看到粗糙古樸的小飯桌上擺著的幾樣小菜,以及盤子上面氤氳著的熱氣。農家日子,倉廩豐實,俱在煙火明滅之間。
世界變化快。古樸的村落在歷史和現實中逐漸隱退,繚繞其間的炊煙也仿佛一個久遠的故事,有些發黃,底片也有些暗淡模糊。可是,這炊煙卻是指向故鄉的路標,是生長在記憶深處的老樹根。就像一個人熟悉了城市生活和現代節奏,卻經常會做關于童年和故鄉的舊夢,醒來后,沉沉的夢境依然揮之不去。于是,從炊煙開始,厭倦了漂泊,努力地關心一個人,珍惜一種生活。黑格爾說:“歷史是一堆灰燼”,當我們把手伸進這堆灰燼里面,還能觸摸到它的余溫。在思想深處,人們堆滿柴薪,火焰飛騰中,物質的外殼飄成了絲絲縷縷的炊煙,一路陪伴著大家,從故鄉來到異鄉,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浮躁歸于平靜……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炊煙飄過,誰能捕捉到她的暗香?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2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