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長安城中的農藝業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馬文軍 陜西師大唐史所)
  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在這座城市中有著許多與人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手工制造和商業貿易等城市經濟部門,這已為眾家所知并有精深論述。然而,就在這座城市中,還有一定數量的農藝耕作活動。這個問題尚未有人探討。本文擬對此問題試加探析,以請教于方家。
      一
  有許多史料可以證明,唐長安城面積很大,居住條件并不擁擠。據《唐兩京城坊考》所記,唐長安城中有名可考的僧寺達122座, 尼寺達31座,僅崇賢坊一地即立有八座寺院。據《兩京新記》和《長安志》所載,長安城中寺觀的數量也在百座以上。在眾多寺觀中,興善寺等幾座居然大到占據一坊之地的規模。由此可見寺觀在長安城中所占面積之大。唐長安城中供游玩賞樂的地方也不少,著名的有曲江池、杏園、樂游原等,其中杏園位于長安城通善坊內,占據一坊之地,而曲江池更甚,位于長安城東南角,占據了兩坊之地。可見游玩賞樂的地方在長安城中也占有相當大的面積。另外,許多王公貴族的宅院中也修有供自家游賞的園林池榭。“龜意在人外,倦接朋游,乃于永達里園林深僻處創書齋,呤嘯其中,自為半隱亭。”〔1 〕“(昌化坊)岐陽公主宅內云疏龍首池為沼”〔2〕,“(宣義坊)司徒致仕李逢吉宅,園林甚盛”〔3〕即為證。正是在這座號為當時世界最大之一的城市中居然還有無人居住的空宅和荒涼的古冢。“次南金城坊……空宅,《朝野僉載》:中書舍人郭正一失一高麗婢,于金城坊中空宅搜得之”〔4〕, 證明了空宅的存在。“shēng@①道坊……張庚舉進士,居長安升道里,南街盡是墟墓,絕無人住”〔5〕。“光祿坊內亦有古冢”〔6〕。都證明了荒墳古冢的存在。以上種種證據,足以證明唐長安城空間很大,居住條件很寬松。正是由于居住條件的寬松,唐長安城中出現了許多空閑之地。元稹《過田家宅》詩說:“安邑南門外,誰家板筑高,奉誠園里地,墻缺見蓬蒿”。長滿蓬蒿的園里地無疑就是空閑之地。“自威遠軍(安善坊)向南三坊,俗稱圍外地,至閑僻”〔7〕。“次南開明坊, 自興善寺以南四坊,東西盡郭,率無第宅,雖時有居者,煙火不接”。〔8 〕可見唐長安城中不但存在有空閑之地,而且數量規模還頗為可觀。
  長安城自然條件如何?史載:“關中自@④、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9〕。而渭、chǎn@②、灞、灃等水和鄭國渠、白渠、廣通渠等渠遍布關中,為關中提供了比較便利的水利灌溉條件。關中氣候條件也比較優越,現在年平均氣溫在13℃左右,年降雨量在500—700毫米之間〔10〕,唐朝時的自然氣候條件應該比現在還要好一點。以上足以證明關中的肥沃富饒。長安城就位于關中中部,而且都城一般都選在地理條件最優越的地方,那么長安城無疑也是土質肥美,適宜耕植了。
      (二)
  有眾多史料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唐長安城中確實存在有農藝耕作活動。“次南布政坊,東南隅,廢鎮固大波若寺,本蔣王惲園地”。〔11〕次南大通坊……尚父汾陽郭子儀園”〔12〕。按:《唐兩京城坊考》中一般記王公貴族所住為“宅”,此幾處所記的為“園”,可以認為是農藝耕作之園。“大菜園,注《逸史》:大歷中王員外好道術,裴老約于蘭陵坊西大菜園后相覓。〔13〕“次南修行坊……太常少卿段成式宅。《酉陽雜俎》又云,段成式修行里私第果園數畝”〔14〕,“冒寵已三遷,歸朝始二年。囊中貯余奉,圍外買閑田”〔15〕。這幾則史料可直接證明唐長安城中確實存在有包括蔬菜、果瓜在內的農藝耕作活動。
  長安城中存在有農藝耕作活動,那么這些農藝耕作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呢?分布如何呢?規模有多大呢?下面就對所收集到的史料加以分析整理:
  “次南昌樂坊……官園。坊西官園,供進梨花蜜”〔16〕。這塊農藝地位處昌樂坊,種植果樹(梨),屬官家所有。
  “(光宅坊)橫街之北,光宅寺……《寺塔記》:光宅寺。本官蒲萄園”〔17〕。這塊農藝地位處光宅坊,種植果類(葡萄),屬官家所有。
  “次南升平坊……西北隅有樂宮藥園”〔18〕。這塊農藝地位處升平坊:種植藥材,屬官家所有。
  “次南修行坊……太常少卿段成式宅……《酉陽雜俎》又云:段成式修行里私第果園數畝”〔19〕。這塊農藝地位處修行坊,種植果樹,屬貴族官僚所有。
  “次南崇業坊……玄都觀……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曰: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曰: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獨來”〔20〕。這塊農藝地位處崇業坊,元和十年時種植果類(桃),屬寺觀所有,十四年后種植燕麥菜葵等五谷蔬菜,還應屬玄都觀所有。
  “修德坊……西北隅興福寺……寺北有果園,復有藕花池二所”〔21〕,這塊農藝地位處修德坊,種植果類和蔬菜(蓮藕),可能屬個人或寺觀所有。
  “大菜園,注《逸史》:大歷中,王員外好道術,裴老約于蘭陵坊西大菜園后相覓”。〔22〕這塊農藝地位處蘭陵坊,種植蔬菜,可能屬個人所有。
  “(慧胄)后住京邑清禪寺……竹樹繁森,園圃圍繞,水陸莊田,倉廩碾ài@③,庫藏盈滿,莫匪由焉,京師殷有,無過此寺”〔23〕。清禪寺在什么地方?史載:“次南興寧坊……南門之東,清禪寺”〔24〕,可見清禪寺在興寧坊坊南門之東。興寧坊在城東北角緊臨通化門,史書記載清禪寺在此坊南門之東而不說在通化門之東,那么該寺當在城中而不會在城外。既然如此,可推斷這塊農藝地位處興寧坊,種植五谷,為寺觀所有,并且其規模很大。
  “崇義里有杜子休宅……園中果菜豐茂,且林木披扶相間”。〔25〕這塊農藝地位處崇義坊(里),種植果類、蔬菜,為個人私有。
  “(永崇坊)李晟太尉宅前有一小宅……竇メ買之,筑園打墻,拆其瓦木各垛一處,就耕之”〔26〕,這塊農藝地位處永崇坊,種植內容不祥,為竇メ個人私有。
  “杏艷桃嬌奪晚霞,樂游無廟有年華”。〔27〕樂游原位于唐長安城中的升平、新昌等坊中,可見樂游原一帶即升平、新昌等坊中也有農藝之地,種植果類(杏和桃),所屬情況不明。
  唐李紳在《憶春日曲江宴后許至芙蓉園》詩中說:“春風上苑開桃李,詔許看花入御園”,可見曲江池一帶也有農藝之地,種植果類(桃李),屬官府所有。
  “冒寵已三遷,歸朝始二年,囊中貯余奉,圍外買閑田”這句詩出自白居易《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詩,可見這塊“閑田”當在新昌坊,種植內容不詳,應屬個人私有。
  白居易《昭國閑居》詩中說:“貧閑日高起,門巷晝寂寂……槐花滿田地,僅絕行人跡”,可見寂荒的昭國坊中也有農藝之“田地”,種植內容不樣,當屬個人私有。
  姚合《寄賈浪仙》文章說:“所居率荒野,寧似在京邑,院落夕彌定,蟲聲雁相及,衣巾半僧施,蔬菜常自拾……頹籬人越度,敗壁鄰燈入”。姚合居住在大雁塔東北的高地樂游原下,〔28〕當在新昌坊。“蔬菜常自拾”并非單指俯腰拾菜,而是自己耕植蔬菜以自給的意思。由此而推,這塊農藝地位處新坊昌,種植蔬菜,屬個人私有。
  “五月初,長安盛飛榆英,(竇)メ掃聚得斛余,遂往詣伯所,借廟院實業,伯父以之……以二插開隙地,廣五寸,深五寸,密布四千余條,皆長二十余步,汲水漬之,布榆莢于其中……比及秋,森然已尺余,千萬株矣……后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僅千余莖,鬻之,得三四萬余錢,其端大之材在廟院者,不啻千余,皆堪作車乘之用”。〔29〕唐長安城街西第三街嘉會坊有竇氏家廟,竇メ當在此廟院中種植榆樹。“森然已尺余,千萬余株矣”,可見其規模很大,如果約略一步為今天一米,由“廣五寸……密布四千余條,皆長二十余步”可推知這一農藝地面積當在14000平方米左右。
  唐長安城南部居人很少,據載:“自威遠軍(安善坊)向南三坊,俗稱圍外地,至閑僻”〔30〕。此地如此荒僻,但并未荒廢,而是用于耕作。史載:“次南開明坊,自興善寺(靖善坊)以南四坊,東西盡郭,率無第宅,雖時有居者,煙火不接,耕種墾植,阡陌相連”。〔31〕這塊農藝地占據了長安城南四排坊之地,規模之大令人驚訝!
  就以上材料進行匯總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
  一、就農藝耕作內容而言,多是果類和蔬菜等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經濟作物。這是由城市環境和市場需求、價值規律所決定的。此外種植五谷雜糧的地方也有。“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32〕,即是證。而“兔葵燕麥”的玄都觀和“水陸莊田,倉廩碾ài@③”的清禪寺更是如此。在佛道勢力興盛的唐長安城中,寺觀大都有自己獨立的一種經濟收支方式,在自己寺觀中種植五谷雜糧可就地解決眾多僧道的口糧問題,這符合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
  二、就農藝耕作的分布和規模來看,以上列舉了十七處農藝耕作之地,其分布除皇城和宮城外幾乎各區域都有。如西北角涉及了修德坊,東北角涉及了光宅坊和興寧坊,城中部崇義坊和崇業坊,城西南涉及了嘉會坊,東南涉及了修行坊和昌樂坊等。并且這些農藝點分布多在城東部和城南部。所列舉的十七處中,除光宅、修德、崇義三坊之外,其他十四處皆可認為分布于這個區域之中。而規模較大的興寧、新昌、昭國、蘭陵、嘉會幾坊也皆處于此區域之中。“自興善寺(靖善坊)以南四坊,東西盡郭,率無第宅,雖時有居者,煙火不接,耕墾種植,阡陌相連”〔33〕,這直接指明此一線以南地區幾乎全是農藝耕作之區。由此而言,唐長安城中農藝耕作地塊很多,分布零散,但主要集中于靖善坊(興善寺)南面一街東西盡郭的一線的南部地區。長安城南北總共有十三排坊,而南部四排坊幾乎全為農藝耕作區,幾乎占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
  三、就農藝耕作地的所有者來看,屬于官府所有的有四處,占總數的4/17;屬于寺觀所有的有三處,占3/17;屬于王公貴族所有的有五處或六處次,占6/17;其他四處所屬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相當一部分屬中小地主或老百姓所有。
  四、作用:長安城中如此多的農藝耕地,一是求得糧食蔬菜自給,一是為了觀賞、收獲經濟作物,再就是對達官貴族而言,恐怕是為了消遣游樂。
                  (責任編輯  黃 偉)*
  注釋:
  〔1〕《舊唐書·王播傳附侄王龜傳》。
  〔2〕〔3〕《唐兩京城坊考》卷二、卷四。
  〔4〕〔5〕〔6〕〔7〕〔8〕《唐兩京城坊考》卷四、卷三、 卷二。
  〔9〕《史記·貨殖列傳》。
  〔10〕《中國歷史名城·西安》陳橋驛主編,第388頁。
  〔11〕〔12〕《唐兩京城坊考》卷四。
  〔13〕《唐兩京城坊考校補記》卷二,西京。
  〔14〕〔16〕〔17〕《唐兩京城坊考》卷三、卷二。
  〔15〕白居易《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
  〔18〕〔19〕〔20〕〔21〕《唐兩京城坊考》卷三。
  〔22〕《唐兩京城坊考校補記》卷二,西京。
  〔23〕《高僧傳·慧胄傳》。
  〔24〕〔26〕《唐兩京城坊考》卷三。
  〔25〕《太平廣記》卷81。
  〔27〕彥謙《曲江春望》。
  〔28〕武伯倫《古城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29〕《太平廣記》卷243。
  〔30〕〔31〕《唐兩京城坊考》卷二。
  〔32〕韋莊《秦婦吟》。
  〔33〕《唐兩京城坊考》卷二。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日加升
   @②原字為氵加產
   @③原字為石加豈
  
  
  
人文雜志西安96-98,104F7經濟史馬文軍19961996 作者:人文雜志西安96-98,104F7經濟史馬文軍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5:48

[新一篇] 唐代送別詩的繁興與許渾的創作

[舊一篇] 唐太宗李世民14個兒子的悲慘結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