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豐富的農學遺產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我們祖國有豐富的農學遺產。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科學水平還是比較低下的。由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發展,我國農業科學已經遠遠落后于實際的需要。并且,由于世界農業科學正在迅速前進,我國農業科學也不應該停滯不前。因此,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為了提高農業科學水平,我們就要向外國的、特別是蘇聯的先進農業科學學習。但是,農業是有地方性的,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必須反對那種教條主義的傾向。我們應該注意本國特點。我國是世界古國之一,人口最多,又一向以勤勞著稱,因此,歷代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斗爭中積累了非常輝煌的成就和經驗。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斗爭中積累下的這些成就和經驗,正是我們在理論結合實際中的寶貴指針。我們必須珍視這份遺產,認真加以整理、研究和發展。

早在戰國時代,我們已經有專門的農書,可惜已經失傳,現在只保存了一些鱗爪。但是,從這些鱗爪中,我們也可看出早在2200年前我國農學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例如在《呂氏春秋·辯土》篇中,對于莊稼的播種,就已作了比較深刻的研究。又如《管子·地員》篇詳細辨別土壤種類,《禹貢》記載不同土壤在全國的分布概況,都能大體符合事實。

漢朝農書有十多種,其中《氾勝之書》最有名,距今約2000年。但是,漢朝農書都已失傳,只有《氾勝之書》因被后人廣泛引用,還能保存下來一部分的原文。在《氾勝之書》所說農業技術中,最突出的是區田法。這是氾氏總結群眾經驗而加以提高創造的一種成套的農田豐產技術。它的豐產目標達到“一畝常收百斛”(合今一市畝收粟或小麥28.875市石)。因此,后世不斷有人對它加以試驗和推行。又如在重用基肥的基礎上,還配合著采用糞種法。其方法是:銼骨粉煮汁漬附子,加羊糞攪和如稠粥狀,溲附在種子上。這個方法類似今日所謂補肥和種肥,能使幼苗在其附近及時取得充足養料,生長旺盛。因為生活力強,所以較能抵抗蟲害;因為生長旺盛的根系分布較廣,所以也就較能耐旱。不過,附子有沒有刺激生長的作用或幫助抗蟲的作用,還待試驗。又如把十株瓠蔓嫁接成一蔓,去掉初生三子,只留四五六三子,可以結出十倍大的大瓠(葫蘆)。這些都是較突出的經驗。

此外,《氾勝之書》所說栽培法中,還有不少寶貴經驗.這里再舉一個例子,氾氏十分強調在春凍初解時,抓緊時間,先耕壚土。這是很合理的。壚土是粘質土,在濕潤適度的時候耕,可以產生土壤結構。春凍初解時,正是土壤濕潤適度的時候。全解時可能過濕,不宜耕了。并且,北方春季多風,在全解時土中水分更有可能已經蒸發過多,也不宜耕。北方往往春旱,春凍初解以后也就不能保證再有適宜時機。因此,這種濕潤適宜的時機是短促的,稍縱即去,所以必須抓緊。關于這個道理,比《氾勝之書》早200年的《呂氏春秋·辯土》篇里已經說過:“凡耕之道,必始于壚”。由此可見,氾氏已經承繼和發揚前人的多年經驗。這一經驗,直到現在仍有價值。

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農書是《齊民要術》。這是我們古代偉大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6世紀30年代寫成的,距今約1420多年。《齊民要術》后于《氾勝之書》500多年。在這500多年中,我國農業又有了很大的進步,《齊民要術》能比較全面地加以總結,所以無論是就農業技術的先進性和科學性來說,或者是就包括范圍的廣泛性來說,它都遠遠超過《氾勝之書》。而且《齊民要術》所記農業技術在當時國際間也是空前的,有些更比歐洲早了1000年以上。

作物輪栽是農業進步的一種標幟。雖則戰國后期和兩漢已有粟和麥輪栽、麥和粟或豆輪栽的記載,但是那些記載都沒有明白談到輪栽的好處。在《齊民要術》里,情況就大不同了。《齊民要術》指出哪些作物需要和別種作物輪栽,指出麻若連栽,“有點葉夭折之患,不任作布”。而且,指出非豆科作物的前作物,一般以豆科作物為佳。有時《齊民要術》還把豆科綠肥作物編排在輪栽制度里。總之,《齊民要術》對于輪栽的重要性和要點,已有頗為廣泛而深入的認識。

關于作物選種,《氾勝之書》已提出穗選法,但是在么齊民要術》里又有劃時代的進步。例如么齊民要術》中說,不但要用穗選法在田間選取好穗純色的留作種子,而且要把這樣穗選得來的種子,先種在特設的留種田里;再用留種田生產出來的種子,播種在下一年的大田里。對于留種田,還要加意照顧。只有這樣,才能生出飽滿的種子。收獲時還要先治別埋,以免和一般種子混雜。播種前還要用水選法剔去秕粒。

《齊民要術》不但注意種子純潔的重要性,并且重視品種的區別,強調品種和環境的關系。它說,必須適合環境,才能“用力少而成功多”。賈氏還指出作物品種有它們的一定的適應區域。他說:“并州豌豆度井陘以東,山東谷子入壺關、上黨,苗而無實”。他曾經把當時谷子的86種有名品種分為四大類。朱谷等14種早熟,耐旱,免蟲;今墮車等24種有芒,耐風,免雀暴;寶珠黃等38種中熟,大谷;竹葉青等10種晚熟,耐水,遇有蟲災就完了。對于其中個別品種,有的還有特殊描寫,如說:“聒谷黃、辱稻糧二種味美”,“一晛黃一種易舂”。賈氏所作的這種品種分類法是很合理的。

梨的嫁接法,在《齊民要術》中有了突出發展。砧木一般用杜和棠,這些是同屬的植物;但是也可用棗、石榴或桑,這就和梨不同科了。所說嫁接技術,很是細致合理。而且善于利用高大的砧木,使嫁接上去的梨樹迅速地長成大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齊民要術》明白指出,用梨的近根小枝接的,樹形好看,五年方才結果子;用樹梢鳩腳老枝接的,樹形丑,三年就結果子。它對結果遲早的明說,是有一定的科學的價值的。而且近根小枝是發育枝,生長勢強,容易整枝而培養成好的樹形;鳩腳老枝是短果枝,生長慢,所以樹形丑,這個說法也是合于規律的。

闊葉樹育苗,在歐洲直到1673年才開始于德國。但是,《齊民要術》里,這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對有些樹它還說明為什么要先在苗圃生長幾年后才移栽。例如榆樹苗,“初生即移者喜曲,故須叢林長之,三年乃移種”。槐樹苗也種到第三年才移栽;而且還把麻子和槐子合種,麻熟刈去,第二年仍在槐苗下種麻,目的在使麻逼槐向上生長,“亭亭條直,千百若一;若隨宜取栽,匪直長遲,樹亦曲惡”。

《齊民要術》的內容很廣博,這里只能略舉數例,以見一斑。不過,為了結合其他古書,再舉兩點(畜牧獸醫、釀造)來談一談。

《齊民要術》所說家畜部分,其中最突出的是相馬法,占了不少篇幅。相傳秦穆公時(公元前7世紀)伯樂善于相馬。《隋書·經籍志》載有《伯樂相馬經》,當是托名的。但是《漢書·藝文志》已載有《相六畜》三十八卷。而且漢武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造銅馬。東漢初馬援又鑄造銅馬,他還敘說他的相馬骨法的傳授來源(詳見《后漢書·馬援傳》)。可見這種學說是很有來歷的,《齊民要術》承繼了這一傳統。這些傳統說法,基本上是和現代家畜外形學說符合的。

《齊民要術》記載了幾十個治牛馬羊疾病方,并且指出有的疾病需要隔離,以防傳染。這也是很有來歷的。《周禮》上已有專門的獸醫。《隋書·經籍志》已載有關于獸醫的專書8種。至今中獸醫仍在農村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齊民要術》又說到羊和豬的去勢。去勢法也有很長的歷史,《周禮》上已提到。我國對于雌豬的去勢手術的穩妥迅速,至今世界上仍是極少見的。

用谷類做酒,需要先糖化,再酒化,酒曲中同時培養了糖化的霉菌和酒化的酵母菌,把兩個步驟結合起來,這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明,大概始于商代。但是,現存關于作曲和用曲釀酒的詳細記載,首推《齊民要術》。歐洲直到19世紀末才從我國酒曲中找出主要霉菌,建立起酒精工業上的淀粉發酵法。《齊民要術》還載有做醬、醋、豉、殖、鮓、酪等多種方法,這些都和微生物的發酵作用有關系。《齊民要術》用了三卷的篇幅敘說釀造和食品的調制和貯藏。此外,我們還有多種食譜、酒經一類的專書,表現出祖國在這些方面的特色。

我國古代農書很多,在這篇短文里,不能一一介紹。現在僅把古代農業文獻綜合起來談一談。除《氾勝之書》和《齊民要術》外,現存總論農業的古書中,比較普通而為一般人所習知的有宋朝的《陳旉農書》,元朝的《農桑輯要》和《王禎農書》,明朝的《農政全書》和《群芳譜》,清朝的《授時通考》和《致富全書》等。《農政全書》和《授時通考》的篇幅相當大,都在100萬字左右,包括范圍很廣。有些篇幅雖然不大,但是內容也都很切實際,如《沈氏農書》、張履祥的《補農書》、蒲松齡的《農蠶經》、祁寓藻的《馬首農言》等,都記載了不少當地的經驗。此外,還有不少專論一門的著述,如馬書、牛書、獸醫、蠶書、治蝗、竹譜、茶譜、橘錄、荔枝譜、牡丹譜、蘭譜、菊譜、圃史、花經之類。這類書籍數量很多,單是茶書一類,就在100種以上。

古代農書和醫書不單在科目上有所不同,在寫作范圍、性質上也有很大區別。掌握和不斷改進農業技術的是勞動農民,他們不能著書立說,不像醫生那樣能說能寫。因此,產生如下兩種情況:

一是醫生人數雖然遠不如農民多,但是寫成很多醫書,而且這些醫書能夠得到師徒相承,繼續發展。雖則古代醫書也不免有散失,但是因為有專業的醫生維護,保存下來比較地多。反之,農書作者既然不是農民,而是知識分子中留心研究農業的人,人數究竟不多,因此一般農書(即茶譜、花譜等以外總論農業技術的書),其數量若與醫書比較起來,就相形見絀了,何況農書也無師徒相傳而獲繼續發揮。并且,農書很少受到一般文人和藏書家的重視,很易失傳。不但漢以前的農書失傳,唐朝的幾種重要的農書也都沒有一種保存下來。如《農桑輯要》等所引的《種蒔直說》、《務本新書》、《務本直言》和《士農必用》等書,連作者姓名和寫作年代都查不出來,也不見于各家書目(我們已查閱過在南京所能看到700多種目錄類的書)。甚至有些農書不能找到出版機會,即使能夠印出的也流傳極少。但是另一方面,農業為一般人所習見,而且關系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因此,其他各種書籍中有關農業的資料是非常多的。

二是古代農書作者既然限于少數留心研究農業的知識分子,農業先進知識和經驗失去了隨時隨地被總結記錄的機會。而且有些農事操作雖有重要價值,但在當時流傳并不普遍,引不起農書作者的注意,這是不少重要的農業技術沒有被記載下來的原因。所以農民的寶貴經驗能被總結而記錄下來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只是世代流傳在農民的實踐中。

因此,我們現在整理祖國農業遺產,一方面固然必須充分掌握古農書和其他書籍上的有關資料(有時還須兼及考古學上的發現),同時必須廣泛而深入地調查研究那些世代流傳在農民實踐中的經驗和實踐所獲得的成就。

農民實踐中的先進經驗是說不盡的,但是,我們往往習見而不以為奇,而在國際友人看來卻很寶貴。例如,1953年保加利亞科學院植物栽培研究所所長達斯卡洛夫院士來我國考察,看到我國各地不同氣候和地形下的井窖貯藏,可使甘薯保持經年不壞。各種不同井窖在保溫通風等方面,都有輕而易舉的方法。他認為這是十分可貴的經驗。又如,他在大連后牧村驛看到農民把白菜和韭菜間作,防止白菜根腐病,認為這很合于科學原理。并且介紹蘇聯學者托金的研究,證明洋蔥、蒜等的根部分泌一種植物殺菌素,有殺菌作用。因此,有些國際友人向我們建議,整理總結我們幾千年來的農業經驗。并且認為,這樣必將有助于國際農業科學的進步。

總之,我們祖國的農業遺產是很豐富的,可以提供給我們不少試驗研究的材料,在幫助提高農業科學水平上,有重要作用,我們必須予以重視。不過,我國農業遺產由于時代的限制,自然不免夾雜著一些糟粕。我們在接受這份遺產時,需要采取批判態度。

網載 2013-09-10 20:56:55

[新一篇] 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戰

[舊一篇] 神奇的湘西辰河高腔戲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