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悲劇英雄,歷史上留下了太多的關于他的惋惜和遺憾,當然我在這里并不是要拿歷史沉淀給我們的知識,來肆無忌憚的批駁一個歷史人物他是怎么的無知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聰明。后來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何況大家并不一定就站上去了,我一直是要求自己帶一種敬畏的心去看待歷史上的人和物,這里算是簡單回味下,也算附和一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情懷。
現在人們說到項羽的失敗,大都集中在政治方面。認為其之所以敗亡,一是他代表的是舊貴族的利益,分封倒退,這好像不和歷史潮流(統一可是中華文化永恒的主題);二是殘暴嗜殺,失掉了民心,三是“自矜功伐”,不善于用人。這些,無疑都是十分正確的。但是呢,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除政治外,尚有方方面面。我認為,戰爭畢竟是軍事活動,軍事上的勝負,指揮員的指揮正確與否,往往直接決定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項羽在楚漢戰爭中所以“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這和他的軍事能力是有關系的。并不是說他不會打仗,一場2萬打垮20多萬的成績那不是吹的出來。但4年的楚漢之爭他失敗了,反差很大。在我分析看來,項羽的軍事才能并不是很全面。孫子說:“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以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項羽在這方面就差了,特別是他地理沒學好,因為秦始皇焚書的緣故?
就當時楚漢之爭全局來說,項羽把劉邦放到巴蜀之地就是一大錯誤,他因為“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于是把四川和漢中這塊戰略要地給了劉邦,極不明智。古之巴、蜀,即今之四川一帶,是我國古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漢書》記載,巴、蜀“上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滇、絲憧,西近鄧、布馬旎牛。民食稻魚,亡兇年優,俗不愁苦。”秦時,巴、蜀就已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國”了,在漢以前,巴蜀是少有戰亂的,春秋爭霸,戰國爭雄,秦末農民起義,這些動蕩的時代,巴蜀之地是難得清閑,經濟沒有受到戰爭的摧殘。再且,四川戰略位置重要,四周高山布列,中間平原寬廣;陸有劍門之障,水有三峽之險;東扼長江,實為吳楚咽喉;北走秦嶺,可以直搗秦隴肘腋-----軍事上可攻可守,實是良好的戰略后方基地。清末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浼鴕分蟹治鱟釵伲:“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從來有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用于蜀。”而項羽就把劉邦送到了這樣一個四川!被很多人叫作流氓的劉邦就聰明,早在義軍西入咸陽時,蕭何即“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劉邦因此就“得見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不過他還有點瓜,不想去,后經謀臣一點撥,就去四川了。有句話咋講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看來一點不假。地理學的不好的項羽還有第二個錯誤,那就是他自己不王關中。國都選擇是很重要的,在古代更是一國之根本。關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地理,它各方面條件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位于關中腹地的長安,一向為帝王建都之所,秦時已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其次,關中地居上游,關山四塞,戰略地位至為重要。關中的地理形勢大略為:東有函谷關、潼關和黃河,西有隴山、大散關,南有秦嶺、武關,北有蕭關,中部涇、洛、渭三水匯流,地勢西高東低――可說是名山聳峙,大河環流,險關雄居,勢甲天下。占有關中,可以西通西域,南下巴、蜀,北指陰山,以此而取中原,有高屋建瓴之勢。這樣的情形項羽手下也看到了,有個叫韓生就說了,這個位置好啊,“可都以霸”。而項羽竟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為辭拒絕,三分關中封三降將后,即自封為西楚霸王走了。定都彭城,可以說項羽思想超前了。縱觀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建都走向,東移南遷北移。在經濟重心沒有移走前,關中還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城咋能離開這“二中心”呢,你總得占一樣吧。還不說西高東低的地勢,劉邦打你那是下山似的,飛快,來自蜀地的后勤物質、人員那是順流而下,方便的很。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歷來是西邊打東邊容易,北邊打南邊容易,水流而下啊。在當時那個打仗還是靠腿的時代,自己何必往底處跑呢。
地理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條件,但是地無兵不險,兵無地不強。想想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空間換時間”,還是很有道理的呢。
網載 2013-09-10 20: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