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的“島形文化”  ——澳門文學的走向及其特征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文學形象開始建立
  80年代澳門文學形象的開始建立,首先表現在有了自己的文學刊物和社團。長期以來,澳門沒有稍具規模的出版社,也沒有公開發行的文學雜志。60年代,曾有一個影響較大的期刊《紅豆》,但系自費出版,且為油印,堅持了一年多便無疾而終。1987年1月, 澳門成立了第一個文學團體“澳門筆會”,并于1989年創刊了澳門惟一的綜合性文學期刊《澳門筆匯》。雖是半年刊,但能不常脫期,且堅持下來,還有較高的水準,基本反映了澳門的創作水平。此外,作為澳門文學上第一個純文學副刊《澳門日報·鏡海》,于1983年底創刊后也發表了眾多澳門作家的力作,成為澳門作家重要的耕耘園地。
  其次是建立了一支扎根澳門的文學隊伍。隨著文學創作園地的增加,澳門作家隊伍不再像過去零零落落。據統計,澳門的創作隊伍約六七十人,較有創作實力的有30多人。澳門作家隊伍來自4 個方面:一是澳門土生土長的,如汪浩翰、江思揚、懿靈等;二是從東南亞移居澳門的,如陶里、凌鈍、胡曉風、云惟利;三是從內地南來的,如淘空了、高戈、李觀鼎、流星子、舒望、陳頌聲;四是港澳“兩棲”的,如韓牧、葦鳴、凌楚楓。
  三是出現了一小批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澳門的創作,最繁榮的是散文。魯茂出版于80年代末的《望洋小品》是專欄的結集,充滿了使命感。作者用幽默風趣的筆調寓教于文,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 林中英于90年代中期出版的《人生大笑能幾回》《眼色朦朧》, 以細膩的文筆將女性對社會的觀察和人生的剖析表現得入木三分,不愧為女性散文的優秀代表。李鵬翥于1986年出版的《澳門古今》,是具有澳門地方特色的風物掌故小品,其價值在于熔歷史、地理、風物、景觀于一爐。此外,胡曉風針砭時弊的專欄文章,也頗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徐敏的《鏡海情懷》、凌líng@①的《有情天地》,在散文創作中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澳門各類文體創作中,新詩顯得最為活躍。1989年底成立的五月詩社,高揚現代主義大旗,使其成為詩壇主流,代表人物有陶里、流星子、淘空了、高戈、凌鈍、懿靈。其中陶里于1991年結集出版的《蹣跚》,把現代詩的精神氣質和技藝與中國古典詩詞融會貫通,標志著陶里的現代詩創作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葦鳴的《無心眼集》,文無定體,勇于探索各種形式,擴大了詩體的領域。今年3 月發行的《澳門現代詩刊》作為澳門詩人主要的發表園地,還培植了像黃文輝、凌玉鳳這樣一批新生力量。
  澳門的小說隊伍雖然不少于20人,但出版小說集的不多。魯茂是寫長篇小說的高手,一共寫了20多部小說,多半在報紙上連載,出版的只有《白狼》。他的作品多采用通俗手法,迎合了小市民的閱讀興趣。周桐也寫有13部小說,以表現小市民的生活與心態為主。相對來說,澳門的中短篇小說質量比長篇高,這方面的代表作有梁荔玲的《今夜沒有雨》、林中英的《云和月》和陶里的超現實主義小說集《百慕她的誘惑》。
  澳門的文學評論是弱項,但仍有力作。如廖子馨的《論澳門現代女性文學》,不僅論述了澳門女性文學的特色,還縱向考察了澳門女性文學的發展軌跡;不僅比較了兩代女性作家的差異,而且比較了澳門與大陸、臺港女性文學的不同。陶里的《從作品談澳門作家》,共評介了39位有影響、有實力的澳門作家,可視作澳門文學入門書。
  澳門的戲劇活動十分活躍,以劇社數量而論,從80年代只有3 個話劇團體發展到14個。澳門話劇不管是校園流行的還是適合老年人看的,均重視大眾和普及性。后來出現陳柏添的實驗劇,在突破傳統框框方面作出了新的嘗試。澳門舞臺上演的多數為中外名劇,自己創作劇本極少,但周樹利的《簡陋劇場劇集》、李宇梁的《二月二十九》、許國權的《我系阿媽》算是一種異數。
      恒溫的文化氣候
  內地通稱臺港澳文學,其實,澳門文學的背景不僅與臺灣不同,就是與香港也有巨大的差異。80年代,澳門的作品多半送到香港或內地出版,后來才逐漸在本地面世。這其中以澳門基金會出版社出版的《澳門短篇小說選》《澳門散文選》《澳門文學評論選》最具代表性。澳門作為小島向度是圓的。與其相適應的文化精神氣候也是溫和的。澳門文學評論家莊文永將澳門文化稱為“島形文化”,澳門文學的一大特色便是溫和性。不像內地文學追求磅礴氣勢,抒寫時代風云之變幻;也不似香港文人敏感。在香港,有“九七”小說、詩歌;而在澳門,以“九九”做重大題材并由此掀起一股旋風,至今還未出現。作為小城文學,澳門的作品不以感時憂國的精神見長,而以表現休閑的生活情調取勝。在文藝論爭上,既不像海峽兩岸時有政治的介入,使論爭異化為社會事件或政治事件,也不像香港各個圈子因寫作路線不同黨同伐異。不錯,澳門有寫作圈子,但有意見分歧也極少形諸筆墨相譏乃至相戰。比如澳門是否真有中西文化交融或曰中葡文化交融?黃曉峰認為有,莊文永認為沒有。莊文永反問道:“如果澳門有真正的中西文化交融,吸收西方文化的智慧和文化取向,澳門為什么在發展、騰飛的過程中翅膀那樣沉重,難以展翅高飛呢?”像這種有意義的話題,均各說各的,并未交鋒形成討論熱點。
  在恒溫的精神文化氣候中,不少澳門作家不以趨新為時髦。相反的。澳門和中國古典文學的優良傳統保持著密切聯系。這形成澳門文學的一個獨特景觀:舊體詩詞創作特別發達。不僅有《鏡海詩詞》半年刊,還有數種《澳門當代詩詞選》。正如陶里在一篇文章中所說:“澳門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它有使人心曠神怡的自然風光,又有引發懷古幽情的中古歐陸建筑和古樸靜穆的神廟禪院。”所有這些,不僅為新詩人也為舊體詩人提供了創作靈感。在這方面突出的代表有澳門文化界耆宿梁披云的《雪廬詩稿》。另有馬萬祺的白話詩詞、佟立章的“晚晴”詩詞、馮剛毅與程遠的行吟詩詞。此外,鄧景濱對楹聯的研究和施儀有關詞與音樂的研究,也頗見功力。
  通常說的澳門文學是指華文文學。盡管葡萄牙統治澳門時間比英國人統治香港長得多,但葡萄牙文學與澳門華文文學搭不上界。據陶里觀察,目前沒有一個澳門華文作家懂葡文。但土生葡人作家是例外。這些在澳門出生具有葡國血統的混血兒作家及其作品,是澳門100 年華洋雜處的產物,為澳門文學增添了一道奇異的風景線,并成為澳門文學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土生土長”的代表作主要有飛歷奇創作的長篇小說《愛情與小腳趾》《大辮子的誘惑》。后者還被改編成電影,使這部用西方人的視角灌注著東方情韻的作品得到廣泛的傳播。此外,愛蒂斯·喬治·馬爾丁妮的《廢墟中的風——回憶澳門的童年》、馬若龍的詩集《一日中的四季》以及飛文基、李鳳德、勃特的劇本《見總統》《畢哥去西洋》《圣誕夜之夢》《阿波要慶祝》《西洋怪地方》等也很有影響。
  字庫未存注釋:
    @①原字為棱的繁體字
  
  
  
文藝報京②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古遠清20002000 作者:文藝報京②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古遠清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0:58:29

[新一篇]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高技術產業政策

[舊一篇] 發達國家和地區科技情報系統的發展及其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