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臺市教育局教研室 曹本金)
調查動因——
[鏡頭之一]A鎮F小學組織學生去掃墓,教師征求學生意見,有學生私下談論:“掃墓回來,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就不去了。”
[鏡頭之二]“我每天都要帶作文本回去批改,實在是累人,如果沒有作文,我們語文老師就解放了。”S小學幾位教師聚在一起頗有同感。
[鏡頭之三]小學生習作抽樣發現:相同作文題目,65%的習作題材相同,21%的習作內容與已出版的優秀作文基本無異。
學生怕寫、厭寫作文,教師怕教、厭教作文和學生不能“自能”作文的現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在學校尤其是農村小學中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引發了我的調查動機。
現狀分析——
通過座談討論、個別交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筆者對當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較細致的調查:
1.作文起步訓練不落實。相當一部分學校雖然已經按照《課程計劃》的要求,在《課程表》中,每周安排了1節說話課,但實際的情形不容樂觀:調查21個班級,18個班級開設了說話課,占85.7%,其中實際上說話課的班級只有5個,占23.8%。說話課主要是用來培養學生的(看圖或觀察事物)說話、寫作能力。低年級不安排說話課,不系統不規范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讓學生經歷由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怎能打好學生的語言基礎呢?
2.作文訓練低中不銜接。從作文形式來看,三年級語文教師對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偏高。調查發現,三年級84.4%的語文教師是直接命題讓學生寫作,32名被調查的教師中,只有3名教師是先讓學生寫片斷,再寫短文,占9.4%。這樣,由于低年級作文訓練的“一傳”不到位,三年級作文訓練太“放手”,要求又偏高。因此,在低中銜接上形成較大的“坡度”,出現了斷裂層。另外,教師平時對學生作文訓練,不注意考慮學生的作文心理,不注意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學生對作文就會感到是一個負担,從而漸漸變得害怕作文。
3.讀寫結合不緊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寫結合”口頭上說得多,公開課考慮得多,而日常教學研究得少,做得也不夠。調查發現,我們有90%以上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重視講表達,不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辦法,學習選擇、組織材料和確定中心及其他的一些寫作技巧,造成學生無話可說、無情可抒或有話難說、有情難抒,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怕寫、厭寫作文。
4.作文過程不科學。學生一次作文大部分經歷的是傳統的“導、寫、評、改”的過程。這樣的過程4個環節有3個被教師包了,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負担也很重,是不夠科學的。即使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法下,也還出現了不容樂觀的教學現狀:一是“導”的準備不足,方法欠佳,水平不高。二是重“改”輕“評”,費時多,收效微。
思考與建議——
小學作文教學不僅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它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作文水平是評定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對當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我們有必要進行認真的思考:
1.要認真落實各年級作文教學要求。大綱指出:“低年級著重練習寫話,要有內容,語句要完整、連貫;中年級著重練習寫片斷,內容要真實具體,語句要通順連貫;高年級著重練習寫成篇的作文,要有中心,有條理”。因此,我們要在各年級作文教學中,落實大綱要求,尤其要強化低年級作文訓練的意識,落實低年級練習說話寫話的要求,做到有內容,語句連貫、完整。要重視中年級的片斷練習,讓學生逐步達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連貫。以“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為目標,對照要求,教會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是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2.要順應學生心理,改進作文教學。一是要改革命題形式,使學生“有話可說”。要改變“教師出題,學生做”的單一命題形式。發展一些新的命題樣式,如學生較為喜歡的“范圍命題”和“自由命題”,學生選材的“自由度”較大,他們有話可說,有感可發。二是要豐富學生生活,開拓作文的源泉。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通過聽覺、視覺、觸覺,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客觀世界進行感知,但是這種感知往往帶有隨意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經常留心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要變“隨意”為“有意”。三是要加強命題作文訓練的計劃性,明確訓練要求。應鼓勵學生多練筆,不僅要求有一定的練習次數,而且要求每次練習有一定的質量。教師應當根據作文訓練的要求,結合實際,有計劃地安排作文教學。此外還可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筆記,積累寫作的素材,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練筆習慣。
3.要重視作文指導。一是應做好作文前的準備指導。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具有作文訓練的材料。學生接觸作文題目時,能夠順利地接受老師“怎樣寫”的指導,不致于處在“咬筆頭”狀態中。二是應做好作文時的構思、表述指導。教師在指出訓練要求后可以出示教師的“下水文”(或其他形式的范例文),或由學生自我介紹,寫什么內容?圍繞什么中心?用什么方法寫?哪一部分是重點?如何把重點部分寫具體?等等。指導讓學生學會構思、表達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材料,以“小組合作”形式,構思作文,教師通過巡視,進行即席指導,以強化指導的作用。三是應做好作文后的評講指導。對小學生進行指導,重點應放在表達的準確性上,要抓住語言運用中的普遍性問題,如表現中心部分寫不具體,缺乏真情實感的空話套話,不連貫不準確的語句和錯別字等。此外,學生作文前后三個方面側重不同的指導,不是孤立的,而應當是互相影響,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地進行的。
4.要改進作文批改。一是要把啟發式教學原則在批改中充分體現出來,不搞包批包改。據調查有74.8%的學生贊成“批出錯誤讓我自己改”,有68.3%的學生認為“適當增加在老師指導下同學之間互批互改的機會”。由此可見,教師不能包批包改學生的作文。相反,應當體現啟發式教學的原則,讓學生參與評改,這才是符合作文教學規律的,也是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做法。二是要重批重改,不要只改不批。批語要有數量要求,更應重視批語質量,不“為批而批”。總批要針對全局最主要的優缺點來寫,應寫得簡明扼要。評語是給學生看的,還應具體和有指導性,那些“語句不通”、“中心不明確”、“內容不夠具體”等批注,學生看了往往不得要領。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具體地了解自己作文的成功和不足之處,還需要教師配合總批,適當寫一些眉批。三是要提高作文批改反饋的速度。經調查,目前,教師能在1—4天將作文反饋給學生的占11.1%,5—10天反饋給學生的占33.3%,在10天以上反饋給學生的55.6%,而客觀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已經形成,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普遍比較關心。調查發現,希望及早知道自己作文成績的學生有98.2%,他們很想早一點知道自己作文寫得究竟怎么樣。所以,教師應當及時批改,及時反饋,學生強烈的心理需求就能得到滿足,從而產生對作文的興趣和自批作文的內動力。
提高作文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語文素養和重視作文教學的研究。希望廣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努力探索改革作文教學的新路。愿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出現一個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小學教學研究南昌16-17G39小學各科教學曹本金19961996 作者:小學教學研究南昌16-17G39小學各科教學曹本金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