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趨勢(上)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1998年,是世界科技和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年,也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沿著既定目標穩步前進的一年。在這一年中,科教興國、知識經濟、高技術產業與風險投資等等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科學技術站在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前沿。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是為了今天更好的決策。在本文中,我們將對我國在科技發展所面臨的壓力,以及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等方面作一較全面的總結。
      一 經濟發展的科技化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依賴科技的進步。
  科技影響經濟的方式從長期看,主要是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提高企業生產的投入產出比,即通過技術創新來影響經濟發展的模式和空間。人類用大自然的恩賜來發展經濟的空間是有限的。如資源、土地等都是有限的。但科技則可以用人類的創造發明,來獲得新的資源,創造新的物品,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擁有更多的物品、財富。從中期及短期看,科技進步與創新則從對需求、產業結構的影響來推動經濟的發展。
  1.科技發展既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又取決于人們的消費水平。由于人們收入水平的差異,消費呈梯度形式。一些有物質基礎且愿意追求時尚的人、集團和企業常是新技術的最早消費者。軍隊也常是許多新技術的使用者,如計算機、移動通信和衛星等產品,軍方都是最早的消費者。這些產品現已是普通消費者所購買和享受的產品。因此,一個健康的經濟是一個需求梯度與技術供給梯度相均衡的經濟。在給定的消費水平下,一個合理的消費結構在于企業能為客戶提供適合多種消費水平、多種用途的產品。如果所有的產品幾乎都在一個低技術水平層次上,那么,低層次的生產過剩就難以避免。
  2.產業的發展與兩種創新有密切關系: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其中產品創新常能引發一個新的產業,而工藝創新主要是解決生產的數量問題。多年來,我國過分關注產品工藝的發展,注重生產線的引進,技術改造的投資遠大于研究開發的投資,如1997年大中型國有企業技術改造的經費是444.13億元,而技術開發的經費是145.13億元,技術改造的經費是開發經費的3倍多。同時, 我國的產業政策仍然以第二產業為重點,導致第二產業的迅猛發展。從1991年到1997年,第二產業平均年增長15.7%,而第三產業只有9.4%。
  在重視生產線引進,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是忽視產品的創新。結果是生產能力的急劇膨脹和產品創新能力的低下形成一個鮮明的對照:如彩電、洗衣機、空調、鋼鐵產品等現在都出現了生產的過剩。因此,產品創新不足是中國目前產品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創新環境惡劣使一些創新產品成為重復建設的誘餌。 如我國的VCD產品應該說是一個產品創新,它在創造需求、 解決就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全國產值已達100多億元。而且現有VCD生產線可較容易地改造為DVD的生產線。但由于VCD最初的產品沒有尋求專利保護,造成誰都可以生產VCD,國辦廠家已有400多家。形成新一輪的重復生產。
  4.消費結構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各種消費品的相對價格,而消費品的相對價格主要取決于生產技術水平。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在技術推動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1)恩格爾系數迅速下降。 表征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費比重的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2 )衣著消費比重下降。在消費品領域衣著產品技術含量較低而藝術含量較高。在收入水平低的階段,隨著收入水平上升,其在消費比重中呈現上升趨勢,而當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階段后,其在消費總支出中的比例逐步趨于下降。1990、1995和1997年,我國城鎮居民衣著消費比重分別為13.4%、 13.3%和12.4%,可見,城鎮居民衣著消費比重已經出現下降趨勢。 (3)家庭設備與日用品消費比重穩中趨降。80年代以前,包括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音響、空調機等家用電器在內的各種家用設備及其它日用品的消費比重上升很快,但進入90年代以來,城鎮居民消費中,這一比重開始趨于緩慢下降。
  隨著我國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消費需求在不斷涌現。一些產業的產品消費呈現上升勢頭。
  1.交通通訊消費比重持續上升。交通通訊消費比例的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產品性能價格比快速提高,使得居民對這類產品,尤其是信息產品的有效需求增長迅速上升。1990、1995和1997年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比例分別為2.1%、4.8%和5.5%。
  2.文化教育與娛樂消費比重逐步攀升。技術進步最直接的后果有兩方面。一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明顯增加;二是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日益上升,迫使人們必須不斷提高個人的人力資本。這兩方面后果均使得社會對文化、教育和娛樂的需求上升。閑暇時間增加,人們開始注重提高生活質量,提高文化修養。勞動力素質提高的主要渠道是接受更多的教育。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文化教育與娛樂消費比重均穩步上升。農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與娛樂消費的比重在90年代幾乎翻了一番。
  我國的需求結構也正從傳統的工業品向知識密集的產品消費轉移。這預示著我國的高技術產業、知識產業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
  3.對高質量的、創新的產品需求在增加。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方面表現出需求相對不足,但另一方面又呈現出需求結構正在升級。低質量的產品、傳統產業需求增長放慢,而高質量產品、高技術密集度的新興產業增長依然很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出現過兩次突出的增長高峰。第一次是在1988年8月,第二次在1993年4月。第一次高峰中增長最快的消費品是彩電(45.8%)、冰箱(86.8%)、啤酒(50.5%);增長最快的投資品是計算機(56.9%)、薄鋼板(33.5%)、乙烯( 38.5%)、鉀肥(38.5%)。 第二次高峰中增長最快的消費品是空調(128%)、錄像機(56.5%)、照相機(56%); 增長最快的投資品是程控交換機(364%)、數控機床(111%)、民用優質船(188.6%)、計算機(63%)(注:劉鶴:《高速增長中產業結構運行的趨勢及產業政策的重要方向》)。
  1998年,增長最快的工業品是技術水平和技術密集度高的產品,第一、二次增長高峰產品中的程控交換機、計算機、 彩色電視機等, 在1998年經濟相對低增長的環境下,仍然超高速增長,排在前五名之內,而且排在1998年增長最快的產品中的第一名是第一、二次高峰中都沒有的移動通訊設備。這一變化說明,我國的工業結構在急劇變化,傳統產品正在高速增長的行列中消失,新興產業正在持續快速增長。
  因此,不斷推出創新的、高質量的產品是拉動經濟需求的另一個重要手段。
      二 高科技發展融資的社會化
  人們長時期認為,發展高科技是政府的事。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發展高科技需要新的思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對于市場、技術變化快的高技術,僅靠國家的作用是不夠的。美國等其它國家的經驗表明:必須尋找一種新的融資方式,才能真正解決科技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其中風險投資是一個較好的形式。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們通過政府的努力,在風險資金上做過嘗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技術產業在經費投入方面尚有很大差距。1996年,我國高技術產業R&D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為4.8%, 而發達國家一般均在18%以上。另外,高新技術產業化所需的資金要遠遠高于研究開發階段的投入,僅依靠政府投入已是杯水車薪。因此,高科技發展融資的社會化是一個大趨勢。
  首先是風險投資體系的建立。風險投資是指對處于創建期和成長期的高科技企業進行股權或債權投資,以期獲得較高投資回報的一種投資方式。其基本特征包括高科技含量、高風險、期望高回報、中長期限和投資者愿意介入所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風險投資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種重要手段,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風險投資的作用在于彌補政府支持的研究開發和高科技產業化之間的資金斷層。
  從投資的角度,一般可以按照資金投入階段把風險企業成長過程劃分為:種子期(研究開發產生成果)、創建期、成長期、擴張期、成熟期。與流行的觀點相反,風險投資在基礎創新方面并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從美國1996年風險投資分布看,只有6%用于研究開發階段, 即企業初創前階段,大部分資金流向了由政府和企業資助的項目的商業化階段,包括企業成長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為高科技企業在成長階段,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短缺,但由于缺乏固定資產作為抵押,在銀行也無貸款資信,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而風險資金在此時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風險投資彌補了政府投資和高科技成果產業化之間的資金斷層,降低了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業門檻,成為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有力工具。
  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風險投資在實踐上也出現了可喜的進步。一是國外許多著名的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陸續進入國內尋找風險企業。渴求資金的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一些正處于成長初期的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向了這些風險投資來源。1992年,美國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在中國成立,這是美國國際數據集團投資成立的第一個風險投資基金。該集團創建于1974年,已在亞洲進行了多次成功投資,如世界最大的多媒體外設制造公司——新加坡創新科技公司,世界最大的調制解調器制造商——臺灣致福公司等。目前,該集團已在深圳等地的一些高技術企業進行了成功投資。1998年10月,科技部與美國國際數據集團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該集團將在7年內, 向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注入1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目前,該集團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廣東設立了總計1億美元的4家風險投資公司,對搜狐等40多家公司進行了投資。二是許多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和深圳,出臺了許多關于風險投資、為高技術企業担保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通過上市為高科技公司從社會上集資。社會已經表現出對高技術產業發展投資的空前熱情。高技術上市公司受到了股民的青睞。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深滬兩地共有高新技術上市公司132 家(依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認定的企業)。高新技術上市公司占深、滬兩市上市公司總數量的比重從1992年的7.69%上升到1998年底的15.49 %。
  1998年,高新技術板塊呈現如下特點:
  1.高新技術股業績好于整個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根據1998年年報計算,132家高新技術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34元,每股凈資產2.91 元,凈資產收益率11.46 %, 均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所有上市公司1998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每股凈資產2.58元,凈資產收益率7.73%。但與1997年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有所下降,1997年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股收益為0.38元,凈資產收益率13.72%。
  2.高新技術股市場表現強于大盤。1998年, 在滬、 深兩市漲幅前100名股票中,有23只高新技術股票, 占23 %, 其中合金股份漲幅達413.59%,位居深市榜首,廈新電子以179.06%的漲幅位居滬市第4 位。高技術企業上市公司因此獲得了很強的社會資金支持,這種支持超出了國家計劃的能力。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津4~7N1科技管理與成就《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1999)》研究組19991999 作者: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津4~7N1科技管理與成就《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1999)》研究組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0:59:19

[新一篇] 當前我國期刊業發展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舊一篇] 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趨勢(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