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三人行必有我師。

     [譯文]  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必定有值得學習,可以當我老師的。

     [出典]  《論語》

     注:

     1、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譯文: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原文解釋】:多個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現代解釋】: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優缺點,是我學習和改正的對象,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師。

  注:三解釋為:幾個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語句,以前我只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向勝過我的人學習”,也就是“以比我能干的人為師”。看了這段話才知道,原來孔子的意思是:“我們不但能以比我們能干的人為師,還能以不如我們的人為師。”覺得深受啟發。

      4、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5、“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并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 。

       6、三人行必有我師。那么,天涯何處無老師?真正好學的人是 不拘于專門固定的老師的,隨處都可以不恥下問。從另一方面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 是《里仁》篇里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老師 的優點固然值得我們學習,老師的缺點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鑒,關 鍵是不要盲目崇拜。當然,說是這么說。事實上,老師在我們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有的還環繞著神圣的光暈,使我們恰恰難以分辨哪 是他們的優點,哪是他們的缺點。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是提醒我們,“處處留心皆學問”,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樣我們也可以說;“生活中不是缺乏好老師,而是缺少發現好老師的能力。”我們不但可以從書本上學到東西,也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還可以從大自然中學到東西,中國的許多武術是通過模仿動物而形成的,現代仿生學也是人類向大自然學習形成的一個新的專門學科。

      8、隨著中國社會一部分人富裕起來之后,花大把的錢為孩子尋找老師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然而這種時尚反映的是一種對學習的無知。如果是學習一些專門的技藝,為孩子聘請好的知名的老師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教授孩子普通的文化知識,也去高薪聘請老師,其實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那會誤導孩子,以為孩子的學習好壞主要在于是否有好的老師,而不在于孩子自己的努力。其實古往今來,許多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自學成才。這些自學成才的人并不是真正沒有老師,而只是學無定師,也就是沒有固定的老師,他們師法自然,以別人為師、以古人為師、以書本為師、以實踐為師、以一切可學之人之事為師。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5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