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   羌笛啊,你何必要吹奏著悲傷的《折楊柳》呢?因為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來的。

     [出典]  王之渙  《涼州詞》

    注:

    1、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2、【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

 

    3、譯文1: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譯文2:

      黃河自天邊奔騰而下,在高山腳下,一座孤單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楊柳》這首哀怨的思念家鄉的曲子,就算是春風也吹不過玉門關外的。

   4、王之渙,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 (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志,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全唐詩》 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5、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周嘯天)

 

     6、“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作者寫那里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7、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

     首句“黃河直上”,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么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

       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8、黃河在白云深處奔騰咆哮,萬山叢里,玉門關寂寞臥躺。冷清的風中傳來幽怨的笛聲,那是誰在吹那《折楊柳》的哀曲?長雄關聽取?鄉關知是何處?一人撫笛,萬千感慨:春天已經來了,春風卻在哪里?邊地風塵,艱辛勞苦,朝廷的撫慰卻何曾有過?!折楊柳的怨曲也不要吹了的罷,邊風已漸凄緊。

 

  9、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涼州詞”,涼州歌的唱詞。《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載有《涼州歌》,并說明是玄宗開元年間西涼府都督所作。
  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這首詩豪邁奔放的歌聲,將祖國大西北的壯麗山川展現在我們面前。詩中描寫的西北邊疆之美,絕不同于江南水鄉柔媚明麗之美,而是一種高遠的美,粗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華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這種美使人聯想到歷史和未來,使人體悟到永恒和無窮。最能表達這種美感的是詩的前二句。“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源遠流長,一瀉千里。遠遠望去,只見它蜿蜒曲折,奔流于萬山叢中。仿佛由天上流來,又仿佛流向天外。“黃河遠上白云間”,是詩人真實的感受。在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詩人眼前所見到的只有兩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黃河與天空浮動的白云。詩人全神貫注,空曠而絕無寂寞之感。黃河、白云,色彩對照明麗。水流,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與曠闊。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
  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羌笛何須怨楊柳”兩句詩人寄寓自己對這廣袤的邊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羌笛,是西北邊疆富有地方色彩的樂器。楊柳:漢橫吹曲辭名《楊柳枝》的省稱。又名《折楊柳》。唐俗,贈別常以柳枝,取其“絲長”( 與“思長”偕音)之意。故《楊柳枝》也多用作送別曲。當羌笛的聲音隨風傳來《楊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時,詩人的情緒激越了。笛聲充滿了哀怨之情,在空曠的山野間縈繞。那是戍邊的軍士在吹奏送別曲吧。他們曾經在這催人心碎的樂聲中,告別了親人,踏上漫漫的征途。如今,只要吹起這支曲子,他們的眼前會立即浮現妻兒的淚眼,慈母的愁容。詩人勸慰他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你們何必借《楊柳枝》來抒發滿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過玉門關的。這兩句,寫邊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調轉為憂傷。但這種憂傷并非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嘆,而是暗含諷刺之意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可見詩人的本意并不在于夸張塞外的荒寒,說那里沒有春風,而是借自然現象來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征人,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而不顧。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于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10、“旗亭畫壁”的故事:所謂“旗亭”就是酒店、酒亭,為什么叫旗亭呢?古代的酒店外面不是掛一個木頭的招牌,更不是現在的霓虹燈招牌,古代是掛一面旗,一塊布,上面寫幾個字,“某某酒家”,掛在酒店外面,所以酒亭就叫旗亭。“畫壁”就是在墻壁上面畫一道記號。這個旗亭畫壁的故事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盛唐時候有三個很有名的詩人,一個叫王昌齡,大家都知道吧?第二個叫高適,大家也知道,也很有名。第三個叫王之渙,也是著名詩人。有一天這三個詩人在長安相遇了,見面以后,三個詩人就走進一家酒店去喝酒,當然一邊喝酒,一邊就談談詩。我們看《水滸傳》里寫到魯智深碰到他江湖上的朋友,一起到酒店里去喝酒,就“說些槍唐代宴樂圖棒”,喝酒時候說什么呢?說槍棒,討論武功,因為他們是練武的人。詩人在一起,當然說詩了,所以三個詩人在酒店里坐下來,就談談詩歌,談得很愉快。過了一會兒,突然看到一群歌女走進來,她們在酒店的另外一個角落坐下了。三個詩人就說,我們平時都覺得自己是比較有名的詩人,三個人都以為自己的詩寫得不錯,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正好今天有機會了,來了一群歌女。你們知道唐朝人唱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就是唱這些五、七言的詩歌,盛唐時代還很少有詞。所以歌女唱的歌曲,就是詩人的作品,主要是絕句,詩就是流行歌曲的歌詞。所以三個詩人就說,現在有一群歌女來了,歌女湊在一起肯定要唱歌,她們帶著樂器呢,那么我們來看一看,待會兒她們唱歌的時候,唱誰的作品更多,唱你的詩多,還是唱我的詩多。唱誰的詩多,就說明誰的詩更有名,更流行。果然過了一會兒,那些歌女開始唱歌了。第一個歌女站起來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誰的詩啊?是王昌齡的,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是選進《唐詩三百首》的名篇。王昌齡一聽非常高興,唱我的作品了!王昌齡就伸出手,在他背后的墻壁上畫上一道記號,說:“一首絕句。”就是我已經有一首絕句被人歌唱了。過了一會兒,第二個歌女又站起來唱,她唱的是一首五言詩:“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今寂寞,猶是子云居。”這首詩大家不太熟悉,它是誰的詩呢?是高適的。當然我要稍微解釋一下,古書中說,歌女又唱了一首絕句,實際上這四句詩,是高適的一首五言古詩中的一個片段,這首詩原來有二十四句,比較長,這是開頭的四句。這四句可以獨立成篇的,把它抽出來單獨作為一首詩也行,因為有獨立的意義,所以當時的歌女拿出來唱。高適一聽也很高興,也在墻上畫一道,說:“一首絕句。”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歌女站起來唱,也是唱的七言絕句:“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又是王昌齡的,叫《長信秋詞》,也是選到《唐詩三百首》里的,很有名的詩。王昌齡就更加高興,轉過身去又畫一道,說:“兩首絕句。”這時王昌齡跟高適一起轉過臉來,朝著王之渙笑。王之渙臉上就掛不住了,他們兩人一個是一首,一個是兩首,自己卻一首也沒有。王之渙就說,你們不要高興得太早,她們這三個歌女,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東西!他說還有那個最美麗的歌女還沒有唱,待會她唱,要是還唱你們的作品,我就甘拜下風。要是她唱我的詩,你們就要拜我為師!又過了一會兒,第四個歌女,也就是王之渙說的長得最美的那個歌女站起來了,她開口一唱,就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誰的詩?王之渙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也是選到《唐詩三百首》中的。這下王之渙就高興了,給他說中了,最美的歌女站起來就是唱他的詩。王之渙說,怎么樣,你們兩個鄉巴佬,我難道是瞎說的嗎?三個人就哈哈大笑。那些歌女聽見這邊三個人哈哈大笑,就跑過來問,三位先生你們高興什么呢?他們就說,你們剛才唱的詩都是我們三個人寫的。哎呀,那些歌女說,真是有眼不識“神仙”!大家一起過來朝他們行禮,邀請他們一起過去喝酒,大家都很愉快。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呢?就說明在盛唐的時候,社會上面最流行的歌曲,受到人民群眾普遍欣賞的作品,就是詩,你詩寫得好,你的名聲就非常大,你就非常受民眾喜愛。

  “旗亭畫壁”的故事發生在盛唐時期,盛唐時期唐朝經濟發達,國力強大,百姓安居樂業,又因為統治階級的提倡,整個社會都重視詩歌。 (莫礪鋒說唐詩)

 

   11、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夢雷特一樣,文藝欣賞本身正是欣賞者主觀審美感受的反映。"詩無達詁"也由此產生。但我認為欣賞、詮釋的多樣性,并不妨礙古今讀者對此詩本質上理解的一致:首二句,不管從詩人、或從征人親身體驗的角度,無非都是為戍邊者布置一個蒼莽浩瀚、雄渾悲涼的典型環境。后二句,不管是詩人同情的"怨",還是征人來自生命感受的"怨",都要通過詩人筆下傳達,終屬"代言體"作品(無法證實王之渙曾從征戍邊)。至于究竟以誰為主體(詩人、征人)來理解更恰當、貼切,讀者有自己的選擇,無須爭辯,也難爭辯出高下。

  傾向于傳統理解。一、因為它多一個黃河源遠流長的閑靜儀態,而且遠、近配合,荒寒中透露出壯美,全景并非"冷落蕭瑟寂寥"。二、從全詩意境體會,"何須怨"不作怨到"絕望"理解,作自我解嘲未始乎不可。"怨"是含蓄的,并未失"盛唐之音"特色,將它和后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從軍北征》等詩中情景比可知。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39



評論集


1 楼 2017/9/3 上午 02:47:29 | 暫無
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