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譯文]  只要能使普天下的人吃得飽,即使耕田累得病倒在夕陽之下,也決不推辭。

 [出典]  南宋  李綱  《病牛》

  注:

  1、 《病牛》 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2、注釋:

    箱:通“廂”,糧倉。

  傷:憐憫,同情。

  但得:只要能讓。

  眾生:百姓。

  不辭:不推辭。  

  羸:瘦弱。

    殘陽:快要下山的太陽。

 

 

  3、譯文1:

    拉犁耕地千畝萬畝,裝滿糧倉千倉萬倉,勞苦功高無人贊賞,精疲力盡無人感傷。

  辛勤換來百姓溫飽,病弱只為眾生安好,病體瘦弱夕陽晚照,不辭勞苦耕田到老。

    譯文2:

    耕田千畝。糧谷滿倉,筋疲力盡,又有誰來憐惜?只要使百姓都能飽腹,甘愿以病弱之身,倒臥在夕陽之下。

    譯文3:

    拉著犁耕過數不清的土地,種出的糧食堆滿了倉。力氣用盡、筋骨疲軟,誰來顧憐?只要大家吃得飽飽,我不怕累得病倒,躺在夕陽下喘氣。

 

 

  4、李綱(1083年-1140年),字伯紀,邵武(今屬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他和趙鼎、李光、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紀,福建邵武人,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五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罷。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后抑郁而死。宋代著名愛國民族英雄,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

 

 

  5、 在中國詩歌史上,自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吟詠鴟鸮的詩作之后,吟詠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鳥魚蟲的詠物詩可謂層出不窮。在浩如煙海的詠物詩中有不少格調頗高、藝術精湛、韻味無窮的佳作。

    李綱的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這里,我們不談此詩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說此詩質樸無華的語言美,只是想欣賞一下其“離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藝術。司空圖《詩品·形容》認為,詩人“形容”(指描摹客觀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離形得似,庶幾斯人”。李綱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詩達到了“離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寫對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寫對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詠病牛,筆墨重點不在繪其形,而在傳其神。

  詩的前兩句“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寫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勞動成果裝滿千座糧倉的結果,但它自身卻精神極為疲憊,力氣全部耗盡,然而,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重的勞苦呢?這里,作者從揭示病牛“耕犁千畝”與“實千箱”之間的因果關系上落筆,將病牛“力盡筋疲”與“誰復傷”加以對照,集中描寫了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及其不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兩個“千字”,分別修飾“畝”與“箱”(通“廂”,指糧倉),并非實指,而是極言病牛“耕犁”數量之大、勞動收獲之多,同時,也暗示這頭牛由年少至年老、由體壯及體衰的歷程。次句反詰語氣強烈,增添了詩情的凝重感。

  詩的后兩句筆鋒陡地一轉,轉為述其志:“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卻無人憐惜,但它沒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極沉淪。因為它具有心甘情愿為眾生的溫飽而“羸病臥殘陽”之志。這兩句詩將病牛與“眾生”聯系起來寫,以“但得”與“不辭”對舉,強烈地抒發了病牛不辭羸病,一心向著眾生的志向。結句中的“殘陽”是雙關語,既指夕陽,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與“臥”等詞語相結合,有助于表現老牛身體病弱卻力耕負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首詩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個病牛的形象,既繪出其身體病弱之形,更傳出了其不辭羸病、志在眾生之神。如此詠牛,頗為切合牛任勞任怨、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不過,此詩并非為詠牛而詠牛,而是“托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我們只要能像前人所說的那樣“知人論世”,便不難看出這一點。

  贊頌了牛不辭羸病、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 “托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

  詩人疲憊不堪,卻耿耿不忘抗金報國,想著社稷,念著眾生,因此其筆下力盡筋疲、無人憐惜而不辭羸病、志在眾生的老牛即詩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這樣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來吟詠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詩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動了,能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產生美感。

 

 

    6、“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皮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首宋代愛國名相李綱題為《病牛》的詩,是公元1128年李綱罷相流放到湖北武昌時寫的。

  詩中說自己一生抵抗金人的侵略,努力革新政治,處處替百姓的利益著想,卻落得了降職流放的結局,正如一頭耕田受傷的病牛一樣。但是只要對百姓有利,只要蕓蕓眾生都能吃飽飯,他就絕不能推遲耕田的勞苦,即使筋疲力盡病倒在“殘陽”里,也心甘情愿。詩中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愛民的情感。我不止一次地被這壯麗和凄美的詩句感動得熱淚盈眶。在這淚光中,我仿佛看見了那荒涼的曠野里、那淡淡的夕陽下,勁厲的寒風時斷時續地呼嘯著,一個疲憊的身影在默默地辛勤耕耘著。為了國家的安危,為了黎民的溫飽,直到付出自己的最后一滴熱血。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這是何等高貴的品質。我想,任何人讀到這首詩都一定會受到深切的感動的。

  在金兵大舉進攻中原,北宋江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時,李綱大義凜然,力主抗金,與投降派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但是,昏君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讒言,排擠和迫害抗戰派,把李綱流放到武昌。世事如滄海桑田,李綱從一位丞相被貶為一名無足輕重的地方官員,其中的苦澀滋味只有他本人才體味得到。就在這艱難的處境里,李綱首先考慮的并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利益,寫下了這一動人心弦的詩篇。他那剛正的秉性、不屈的風骨以及為天下蒼生而憂慮的高尚情操,使無數仁人志士扼腕嘆息。

 

 

    7、 此詩題為《病牛》,主旨實非寫牛,而是運用比興、擬人的手法托物言志,自喻坎坷、辛酸的遭遇與遠大的志向。“耕犁干畝實千箱”寫出了牛的辛勞,突出了牛的功績,也自然引出了“力盡筋疲”之感。“誰復傷”則是詩人向人們提出的抱怨性的責問,具有辛酸的感情色彩,緊接著的“但得眾生皆得飽”則由悲怨轉為樂觀、高曠,突破了自嘆自憐的小格局,抒發了甘愿為大眾出力的心志。末句“不辭羸病臥殘陽”則充分表達了自我犧牲的精神。顯示出崇高的思想境界。詩人處于朱金交戰之時,國家多事之秋,他官至宰相,身負社稷民生安危之重任,卻慘遭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內心抑郁不平。在詩中他以“病牛”自喻,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境界高遠,格調昂揚。這種托物言志的抒懷手法值得借鑒;也可化用詩句直接抒發“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胸懷。

 

 

   8、 這首詩詩題為《病牛》,實非寫牛,而是詩人借著寫牛傾訴自己的坎坷與辛酸。

    那牛年復一年的耕作,終生辛勞,碩果累累,但最終必然氣力衰竭,壯牛成了病牛。但是并沒有人對它同情、哀憐。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并沒有因此而自嘆自憐,他以牛的口氣作答,語氣由稍稍的悲怨轉為樂觀、高曠,連用兩“得”字,強烈地表達了他的憂國憂民思想境界。詩的最后一句,雖然把牛置于夕陽西下氣息奄奄的特定環境中,格外悲慘,然而“不辭”二字,語氣突然變悲涼為慷慨,使詩的格調驟然昂揚。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詩句與詩圣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憂國憂民精神極為相似。李綱對杜甫極為推崇。請你找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好好讀讀。

 

 

    9、牛,是和人類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家畜,加之它任勞任怨的精神、體偉力大的形象,因而常成為詩人吟詠的對象。如唐代李嶠的《牛》:“齊歌初入相,燕陣早橫功。欲向桃林下,先過梓樹中。在吳頻喘月,奔夢累驚風。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唐代劉叉的《代牛言》:“渴飲潁川水,饑喘吳門月。黃金如何種,我力終不歇。”還有元代宋光寫的《老牛》:“草繩穿鼻系柴扉,殘喘無人問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動,夕陽空送牧兒歸。”只有李綱寫了“病牛”,而且表現了“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的高尚情懷,這在古詩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因此一直為人所樂道。

 

 

   10、很多詩人詠牛之作也不勝枚舉。尤以宋人李綱所作《病牛》最為知名。詩曰:“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將牛的艱辛與高尚描寫得淋漓盡致,讀罷令人傷感。

    矗立在深圳街頭的拓荒牛,它是深圳的城市標志,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開拓進取、無私奉獻、埋頭苦干的老黃牛精神。這精神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仍然激勵我們奮力向前。

 

 

    11、雙眸明亮,它總是那樣勤勞;它以特有的品質融入歲月的書頁間,從泛黃到嶄新。—題記清晨的朦朧中,總有它辛勤勞作的背影;夕陽的晚霞下,依舊是它忙碌的堅持。從古到今的贊譽,都烙印著牛深深的足跡,蹋實而穩健。圖騰,生肖,詩詞,水墨畫,無不彰顯出人們對于牛的喜愛與佳贊。

      沉默的奉獻是牛特有的品質。因它的忙碌,春天的清風帶上了活力的氣息,生活也因之而變得充實。夏日的驕陽下,不變的是它揮汗如雨的身影——盡管喘著粗氣,卻不曾停下它奮力耕耘的步伐。秋天的豐收里,金黃的浪兒中,仍有它勞碌的歌聲。冬日的寒冷也沒有讓它退卻,奉獻是它不變的曲調。如詩所言:“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它就是這樣無私,酷暑嚴寒從未羈絆過它奉獻的腳步。貫穿了四季,跨越了時代,上至于古,下至于茲,尋到的都是它默默為人們奉獻的勤勞。牛的勤勞在時間的流逝中愈發的刻苦銘心,而牛的忠誠則更歷久彌新,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12、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我們的教育事業,正是需要老黃牛、孺子牛一代一代地前仆后繼,不息不止,創業有恒。

 

 

   13、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只要大家都能吃上飽飯,那我寧愿一身是病,一身是傷,孤獨地終老于西風殘陽。它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

 

 

   14、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李綱

希望年輕一代,也能像蠟燭為人照明那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忠誠而踏實地為人類偉大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5、我喜歡牛,更是它勤勤懇懇,毫無怨言的品德。南宋詩人李綱曾寫過一首《病牛》詩,詩云:“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忍辰負重,直至臥病殘陽,還思念當年的“奮蹄”。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試問人類能有幾人有?
 
 
 
16、  在人們的心目中,牛是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身勞作而不居功,踏實肯干、任勞任怨的象征。

  春夏秋冬,牛總是風里來雨里去,耕田、運輸、產奶,特別是春耕秋收的季節,起早摸黑,十分辛苦。盡管如此,牛依然滿足于平常草料,不因條件艱苦而尥蹶子、發脾氣,更不會因此而消極怠工。“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詩句何嘗不是對“牛精神”的崇高禮贊。

  牛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敬業的一生、奉獻的一生,難怪魯迅先生要“俯首甘為孺子牛”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40

[新一篇]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舊一篇]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