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但愿人世間離別的親人都青春永在,雖然彼此相隔遙遠,卻在同一輪明月之下共祝平安。
[出典] 蘇軾 《水調歌頭》
注:
1、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注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瓊樓玉宇:形容瑰麗堂皇的建筑物。這里指月中宮殿。
(6) 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明月。
(12)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13)丙辰: 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14)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17)[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把,握著。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搖曳.
(19)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照進雕花的窗戶,照到不眠的人.綺戶,裝飾著花紋或圖案的窗戶.
(20)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對人間有什么遺憾,為什么總是在人離別之時圓呢?
(2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人們都能身體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樣的月光中.嬋娟,指月亮.
3、譯文: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
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
轉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4、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蘇軾生平事跡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6、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況,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7、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8、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合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始終是老百姓過八月中秋的主題。
中秋,是我們國人僅次于過大年的一個重要節日,寓意祥和團圓。與過大年相比,中秋沒有那樣喧鬧和大肆瘋玩。或者因為有了嫦娥奔月的傳說,中秋節帶點古典的浪漫,多幾分詩意幾絲淡淡的幽濛:“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到中秋,最容易勾起心靈深處那根琴弦的悸動……它是一種甜蜜的自虐。如若人生沒有這樣的體驗,也屬一種缺憾吧!
月餅年年有,只是那皓月當空,月夜靜思的時光,似已越來越少見了。閃爍著萬家燈火的上海,觸目所及,盡是一片恣意流溢的繽紛七彩。
已有好久,城市的夜幕沒有星,也沒有月光。建議中秋之夜全城熄燈一個時段,以還大家一個月光如瀉的中秋夜!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4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