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譯文]  以前的事情不要忘記,它可以作為今后的借鑒。

       [出典]    《戰國策》

       注:

       1、〖出處〗《戰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師。”

       2、〖解釋〗師:借鑒。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墻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于魏、韓不愿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里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后來的借鑒。

      4、1931年的“九·一八”、1937年的“七·七”和1945年的“八·一五”,都是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從1931年算起,日本侵略和侮辱了中國14年;從1937年算起,日本鬼子在中國燒殺搶掠了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世界共犧牲了5500萬人,而中國軍民就犧牲了2100萬。如果再加上1931年到1937年日本人在東北的屠殺,14年中,中國人被日本人殺了3500萬人,占當時中國總人口的約十三分之一。粗算了一下,如果日本在這14年中往中國派了200萬軍隊,那么平均每個日本鬼子就殺了17.5個中國人。

      這樣的數字,這樣的犧牲,這樣的歲月,這樣的國恥,這樣的暴行,這樣的抗爭,我們能忘記嗎?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的時候,周恩來總理曾對田中角榮首相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樣的經驗教訓,我們應該牢牢記住。”

     5、前事不忘,首先是“不忘”。你知道什么是“蘆溝橋事變”嗎?你知道什么是“八·一三抗戰”嗎?你知道什么是“三光政策”嗎?你知道什么是“東亞病夫”嗎?你知道什么是“跑敵情”嗎?你知道什么時候日本軍隊向中國遞交了“投降書”嗎?無論是經歷過還是沒有經歷過這場磨難的中國人,都應該知道,清楚地知道,永遠地知道。

       “不忘”是為了記取教訓。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什么會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分散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打。3500萬人的犧牲,終于讓“睡獅”覺醒。只有“站起來”才能“富起來”,只有“富起來”,才能“強起來”,只有“萬眾一心”,才能“無往不勝”。

     “不忘”是為了汲取力量。銘記歷史,才能塑造未來。八年的抗戰,雖然充滿了傷痛和犧牲,但也為中國人民積累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形成一種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的“抗戰精神”。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就可以弘揚民族榮耀,增強民族團結,鼓舞民族士氣,堅定民族信心。

      “不忘”是為了正確處理當前的各種國際關系。我們提出的發展中日關系五點主張中,也強調要“切實堅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希望日方把對侵略戰爭表示的反省落實到行動上,能以嚴肅慎重的態度處理好歷史問題。這決定著中日關系的陰晴冷暖,也牽動著13億中國人民的感情。

     6、1945年8月15日,是中國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四萬萬中國人民終于迎來勝利的時刻。這一天,全國轟動,萬眾歡騰。為了這個日子,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倒在烽火前線。盡管這些為民族獨立和自由捐軀的英烈們大都沒有留下名字,但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的信念、他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在這個勝利的日子里化作了彩虹。

       歷史是一面鏡子。這正如我國西漢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所言:“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抗日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60多年,但我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我們將永遠銘記這偉大的勝利。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0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