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譯文]  哭壞了眼睛,徒然傷了身體。天地也不能改變目前這一痛苦的事實,現實是無情的!

  [出典]  杜甫  《新安吏》

   注:

   1、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注釋: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縣。

     客:作者自稱,為他鄉作客的人。

     喧呼:高聲呼叫。

   更:豈。

     府帖:兵帖,軍籍。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成丁。這是唐天寶初年兵役制度規定的。

   伶俜(pīng):形容孤獨。

     莫自:不要。

     眼枯:把眼淚哭干了。

     相州:即鄴城,今河南安陽縣。

     賊:指安慶緒、史思明的叛軍。

     歸軍:指各節度使的潰軍。

    星散營:形容潰散的狀況。

  不到水:指掘壕很淺。  

  相州:即“三男鄴城戍”之“鄴城”,今河南安陽。

  舊京:指東都洛陽。

    泣血:謂哀傷之極。

    仆射:指郭子儀。

    如父兄:指極愛士卒。

 

 

   3、譯文1:

     旅客走在新安縣的大路上,聽到新安吏在按戶籍冊點兵。

  旅客問新安吏:“難道因新安縣小,壯丁已抽完,才抓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達,并下令說沒有壯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旅客又問“抽來的未成年男子實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壯的中男還有母親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戰亂中去世,就變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東流,青山還留著哭聲呢!

  “不要讓眼淚哭干,收住你們縱橫的淚水。

  眼淚哭干了會露出頭骨,但天地終歸是無情的,不能改變這悲痛的安排。

  我們官軍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復其地。

  可是賊心難料,致使官軍潰敗。

  我們就去原先營壘就食,練兵也依憑著洛陽。

  挖掘壕溝也不會深得見水,放牧軍馬的勞役也還算輕。

  何況朝廷官軍是符合正義的,一切必然順利,愛護戰士一目了然。

  送行戰士不要哭得那么悲傷,長官會像父兄一樣關愛你們。”

   譯文2:

   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走過,聽到人聲喧嘩,原來是吏役在村里點名征兵。杜甫便問那些新安縣里派來的吏役:“新安這個小縣,連年戰爭,還會有成丁的青年更有入伍嗎?”官吏回答說:“昨夜已有兵府文書下達,規定點選十八歲的中男入伍了。”杜甫說:“啊,這些人還是年齡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讓他們去守衛東都啊? ”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還不壞,他們都有母親來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來自貧戶,他們都孤零零的,無人陪送。時候已到黃昏,河水東流而去,青山下還有送行者的哭聲。杜甫看到如此景象,覺得只好對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他說:把你們的眼淚收起吧,不要哭壞了眼睛,徒然傷了身體。天地終是一個無情的東西啊! 官軍進攻相州,本來希望一二天之內就能平定,豈知把敵人的形勢估計錯了,以致打了敗仗,兵士一營一營地潰散了。伙食就在舊營壘附近供應,訓練也在東都近郊。要他們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會深到見水。牧馬也是比較輕的任務。況且這一場戰爭是名正言順的正義戰爭,參加的是討伐叛徒的王師。主將對于兵士,顯然是很關心撫養的。你們送行的家屬不用哭得很傷心,仆射(郭子儀)對兵士仁愛得象父兄一樣。

   譯文3:

   一位他鄉作客的人走在新安縣的大路上,聽到人聲喧嘩,原來是吏役在村里點名征兵。客人便問新安縣的吏役:新安是個小縣,連年戰爭,還會有適齡男子可以應征嗎?吏役回答說:昨夜已有州府文書下達,要挨次往下征選中男入伍了。客人感嘆道:哎呀,應征的中男實在是太小了,怎么能守衛東都啊?健壯的青年,他們都有母親相送。瘦小的青年可能因為家庭貧困或父母在戰亂中去世,他們孤苦伶仃的,無人為他們送行。河水日夜不停地向東流去,時候已到了黃昏,青山下還有送行者的哭聲。客人看到如此情景,對那些哭泣的人安慰說:收住你們奔涌的熱淚吧,哭也是沒用的。哭壞了眼睛,徒然傷了身體。天地也不能改變目前這一痛苦的事實,現實是無情的!我們官軍攻取相州,本來以為一二天之內就能平定。豈知把敵人的形勢估計錯了,致使官軍打了敗仗,九節度使的軍隊一營一營地潰散了。新兵的伙食就在舊營壘附近供應,訓練也在東都洛陽近郊進行。新兵做的工作也就是挖掘城壕,挖掘的深度不會見到水。另外放牧軍馬的任務也是比較輕松的。況且官軍進行的是一場名正言順的正義戰爭,最后的勝利必將屬于朝廷。主將對于兵士,也是很關心愛護的。你們送行的家屬,不要哭得太悲傷了,他們的長官郭子儀等人對兵士的關愛就像父兄一樣呢。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744),又改以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來,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看來講王法已經不能發生作用了,于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問:”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衛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吏被問得張口結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嚕蘇下去了。這就把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吏已經無話可說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量再打量。他發現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但為什么父親不來呢?上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還用抓孩子嗎?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見另一番慘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見無親無靠。無限痛苦,茫茫無堪告語,這就是“獨伶俜”三字給人的感受。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像帶著哭聲。這里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后,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叫人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吏的對話和后面對征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開頭幾句話。照說中男已經走了,話講給誰聽呢?好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補敘在這里,又象是中男走過以后,杜甫覺得太慘了,一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癡發呆的神情,更顯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說抒發悲憤一般總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收。“使眼枯”、“淚縱橫”本來似乎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發枯,收起奔涌的熱淚吧。”然后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后一筆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里。這就收到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照說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爭的性質不同于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后,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唐軍討伐安史叛軍,當然可以說名正言順,但哪里又能談得上愛護士卒、撫養分明呢?另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是很苦的。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說,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爭。

 

 

   6、錢鐘書先生舉出過杜甫《新安吏》的“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說這句詩是“解老之渾成語也”。
    
  《新安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說的是“安史之亂”期間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洛陽,其他節度使各自逃回本鎮,唐政府為了補充兵員而強拉壯丁。杜甫當時正由洛陽去華州,途經新安縣,眼睜睜看著縣城里未成年的孱弱少年盡在征兵之列。
    
  悲天憫人的杜甫先是道出了一句似乎天地有情的話來:“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河水東流,一去不返,似是在象征那些被強行征召入伍的少年,青山定定不動,只有哭聲一片,似是在象征新安道上送行的親人。但是,青山白水的有情畢竟是人的感情的投射,對于天地來說,這些無法回頭的少年是否就像無法回頭的白水一般呢?滄海可會憐惜一粟,茫茫宇宙之無窮,可會體恤這小小的、凡人的悲歡離合么?

 

 

    7、常常會想,要怎樣一副鐵肩才扛得起一個朝代由盛轉衰的劇變產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夾縫中的蕓蕓眾生的聲聲嘆息?才扛得起中國詩歌在社會劇變中的大課題?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樣用他并不健壯的軀體承載著一切。駕一葉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動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艱難。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著腰,低著頭,一點一滴地細數著黎民百姓的苦難,然后蘸著濃于墨的悲哀,含淚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的使命決定了他不可能過得輕松。“窮則獨善其身”,多少人用這句話安慰自己,搖搖頭,屈服于黑暗的社會現實,從此只為個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與千千萬萬勞苦大眾連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艱難,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撐出一片天地,容納他們的嘆息。于是有了破舊茅屋中的那聲吶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詩: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而咸陽橋上“直上干云霄”的哭聲也從此被后人深深銘記。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屬于百姓的“詩史”。

  翻開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讓人想起這句話:“文章憎命達”。他仕進無門,困頓十年,方得小職,安史之亂中又流亡顛沛,為人所俘,直至最后,貧病交加而死。當他幼年在自己的棗樹上爬上爬下,把笑聲灑滿整個庭院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命運之神已給他安排下這樣一條坎坷異常的人生之路。幼時身體贏弱的他也一定沒有想到自己將用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個時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盡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可他從沒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個人的得失與悲喜,就在他即將撒手人寰,在他為自己舉行告別儀式的時候,還在關心著“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總是放眼大眾,深入到人們的心中,體察最底層人民的苦難。然后聚焦,醞釀,提煉,揮灑。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傳統的儒家。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謀其政。那些為時代而泣,為百姓而歌的敘事詩中少見直接的抒憤與哀喊,他總是從局外人客觀平靜的視角冷眼旁觀,從一種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進發出更為沉重和濃郁的憤懣。這樣的詩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燒,淚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詩也許是杜甫最好的寫照:在一個晦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的靈魂。

  都說“男人鐵肩担道義”,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來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卻撐起了中國歷史上一座文學與道義的高峰,讓人遠遠觀望,贊嘆不止。

 

 

    8、今夜,月涼如水,大概就和你深陷賊手、被困長安時的那輪月亮一樣吧。“今月曾經照古人”,以月為媒,隔著一千多年漫漫的時光,燈下,我開始靜靜的讀你。

      你就像一條浩淼的大江,蜿蜒過盛唐的每一寸土地。許是緣分?你的生命竟也最終歸于江水。荊湘之水,何其有幸,先孕育了瑰麗浪漫、光耀千秋的《楚辭》,后又輕輕擁住了顛沛流離、疲憊已極的一代詩圣!先生,你太累了,終于可以永遠睡去,再無憂慮。而你筆下描繪的那些滔滔江水,也順著時光洪流漫過原野,隨月奔涌,浩瀚千年,亙古至今。“夢里江聲和淚咽,頻灑向、故園流”,誰的眼淚在飛?那江聲伴著淚水仿佛也流過這個寧靜的午夜,流過我和每一個懂你的中國人的心頭。
 
    你就像一輪皎潔的明月,孤獨的璀璨于繁星點點的唐詩夜空。絢麗的唐詩猶如一支交響樂隊,那么多才華橫溢的詩人都紛紛登場演奏屬于自己的樂章,李白豪放飄逸,王維清空秀淡,而你杜甫則是沉郁頓挫。在那個晦暗的時代,你是“惟一的月亮”,你的存在讓后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熱情,并因這種渴望而溫暖了自己。后人把你和李白并稱為“李杜”,可從唐代到今天,人們都似乎更喜歡那位“謫仙人”。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恣,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瀟灑確讓人羨慕,以至有人盛贊:“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可李太白那么光芒萬丈,怎會是遍灑清輝到人間的“皎皎空中孤月輪”?
 
    先生,唯有你才當得起那“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望”的月亮,內心溫柔慈悲,滿身皓潔凄清。一生顛簸流離,砌成文章萬丈光焰。你書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雅致,“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歡愉,“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的悲嘆,“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的凄涼,“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孤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你最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宋人方回說:“唐中葉衰,卻只成就得老杜一部詩也。”也許,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數,大唐政權將傾竟是為成就你一個永遠的傳奇?
 
    盛極而衰,是歷史的必然。于是看戰鼓猙獰,烽煙四起,山河破碎;任蒼顏華發,老病孤舟,憂心如焚。“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你“位卑未敢忘憂國”,無計可施,你的憂患只能化為你的哀哭:“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你為國家多難、硝煙彌漫而哭;“感時畫濺淚,恨別鳥驚心”,你為妻離子散、國破家亡而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你為英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哭;“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你為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而哭。諦聽歷史,你的哭聲宛在。先生啊,你本是敏感而早慧的天才詩人,又如何不知:“莫自使淚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先生,你生于苦難人間,你書寫人間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中國詩歌文化史上最撼人心魄的詩句。而你自己呢?“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你一生坎坷潦倒,即使“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熱忱中,即使“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心中,也總讓我感受到著幾分孤寂與蕭瑟。在大唐帝國的太陽緩緩沉落的的時候,放歌山水者有之,隱姓埋名者有之,趁火打劫者亦有之,你勇敢的選擇用那羸弱瘦削的肩膀扛起人民的苦難家國的不幸。你從未停止靈魂的歌唱,你緊握手中如椽的大筆,飽蘸沉重的墨汁,用盡生命為蒼生一遍遍吶喊:“安得廣廈千萬間?”那么多的悲苦被你最終轉化為歌吟,嘔出的血淚都凝成了這個民族最動人的華章。“你的深仁大愛容納下了那么多的太陽和雨水”。你孱弱的一身背負著天下百姓的愁苦,走上靈魂的圣壇,成為人類良知的象征。
 
    當代詩人西川說:“美麗的山河必須信賴你的清瘦,這易于毀滅的文明,必須經過你的觸摸然后得以保存。”當代學者傅道彬在《歌者的悲歡》一書中說杜甫為后人建立了一座紀念碑,“在這座非人工建立的紀念碑面前,任何一個正直善良的人都會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頭顱;任何一個有民族自尊和責任感的炎黃子孫,都會自心底深處升騰起一種民族的自豪感,為我們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偉大高潔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也有人曾感傷的說,杜甫的詩更適合中年以后的人讀。但我仍希望那些正在溫室里成長的小花們嗅一嗅杜詩的芬芳,待他們成長,也許終有一天,他們人到中年,經歷憂患,會在幼時讀過的杜詩中覓到心靈的知音。先生,你曾感嘆“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可我相信,未來您也不會寂寞。這個民族不會忘記您,因為:您不是在空間里,而是在久遠的時間里,活著!
 
 
 
    9、民國時候抗戰時候出了很多大師,那時條件其實并沒有現在這么好,生活艱難資料貧乏,可是我在《上學記》里看到何先生笑吟吟的回憶,說當時大家都玩命的學,因為覺著這個國家是充滿希望的,未來是充滿光明的,自己學有所用終能名留青史。

    所以并不覺得苦不覺得累

    而現在我總覺得所有人都在焦慮,房價,物價,醫療,保險,基本的生活沉沉壓在每一個人心上,大家焦慮著瘋狂涌向末日盡頭

    當不管什么講座都有人迫不及待的詢問就業,當教育部叫囂著研究生花費太多要取消公費,當強拆的新聞每天發生,當倪玉蘭被打斷雙腿,當李剛案終于不了了之

    當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活在僥幸里惶惶不可終日

    我真的是看不到這個國家的未來在哪里

    但是,當然,極端的激進派和保守派都是絕望主義者,我們應該相信終會有所轉機

   我只是,突然今天有點累了,而已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王俊龍Adrian的日志

 

 

   10、大點時,我不太喜歡流淚了,因為不再能感受到那種金屬般的質感,有的只是一種苦澀,感覺有一種迷茫和孤單,碩大的天空,我一直以為那是浩瀚,可是沒有了星星的點綴,我感到它是這樣空洞,不銹鋼桿沒有了,星星也沒有了,于是,我背上陣陣地發涼——就剩我一個人了,也許整個世界拋棄我,我也可以勉強接受的,可是現在,看著我流淚的,陪著我不再寂寞的同伴已經消失了,我穿著單薄的睡衣,看著我已經熟睡的同伴,慢慢踱到陽臺上,寒風一陣陣地吹過,我心底涌起無邊無際的蒼涼,可是我流不出眼淚了。

  漫長的黑夜它們沒地方發泄,于是它們學會了在白晝噴發,學會了不再藏掖,學會了光明正大,在某一個瞬間,它們會齊刷刷的擋住我的視線,然后,慢慢地滾落,聲音太輕太輕,沒有人會察覺到他們的出軌,然后,我平靜得抹去淚水,假裝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過,其實仔細想想又有什么事情真正發生過呢?眼淚,連接起我的兩個世界,它們儼然成為一個信差,它們甚至可以脫離我的情感單獨存在,我控制不了他們,真的。記不清是第幾次,我感到自己好無能。

  淚還是在流著,轟轟烈烈卻又不為任職,誰也無法想到,我的眼中可以藏起,可以包容那么多的淚水,也許我從來都是多愁善感,從來都是失落無助的;或許,我只是在用淚水偽裝的很懦弱?可是沒有觀眾我的戲演給誰看?我是不是一直沉溺在我自己假想的角色里了?可是我真得無法知道,究竟是我在演戲還是戲在演我,究竟是我偽裝了淚水還是淚水偽裝了我?雖然我知道懦弱的人更容易在這里被接納,可是有誰人為我懦弱了呢?是我的演技太拙劣了還是我的偽裝太膚淺了?虛假的只有可能是感情,我從來都沒有想哭過,因為沒有什么事情會讓我那么悲傷,可是無論你想怎么樣去顯現你自己,淚水的溫度也只有自己能感覺到,淚水也只能感動一下幻想中的你,別人以一個戲外人的身份冷眼看著,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明明你是一個演員,可你也開始冷靜地觀察自己的表演,看著自己的偽裝被自己犀利的目光和冷漠的心層層地撕裂,那種鮮血淋漓的慘烈不是眼淚所能洗刷的,它是一種致命的毀滅——當你發現你的演戲連一個觀眾都沒有的時候,你會很瘋狂,歇斯底里。

  我的演技從來不高明,我的戲從來都不動人,偶爾幾個觀眾的駐足觀賞也不會讓我受寵若驚,真的空無一人的時候,我也會說服我自己,別人走了還有自己,自己走了還有眼淚,等到連眼淚都沒有的時候,也許正如杜甫說的“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或許是他老早就想過這個人生戲臺的問題?

  無論喜不喜歡,眼淚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一個慰藉,一個幻象,一個替身。

  無論想與不想,眼淚總是會情不自禁的凋落,轟轟烈烈,光明正大,不為人知。

  人生戲臺上門可羅雀的時候,眼淚永遠是最后一個觀眾。當最后一個觀眾也悄然離開的時候,戲臺早已謝幕。

 

 

    11、前些年讀了杜工部的《新安吏》,詩人通過新安道中的所見所聞,反映了戰爭與兵役給人們帶來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巨大災難和平叛治亂的緊迫與無奈。詩人“莫使眼自枯,収汝縱橫淚,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的那種無奈中勸慰新安兒郎,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入伍治亂的的深刻沉痛的章節,特別令人感慨。

 
      其實,在生命的長河中,奔波勞碌、風霜雨雪、天災人禍、生離死別,許多挫折和不測,都是無法預料和別無選擇的。偶有發生,就象狂風卷著巨浪,將感情的方舟推到風口浪尖上。用辛酸的淚水洗刷各種不幸遭遇帶來的痕跡,對有著較為發達的大腦的人類來說,也算是一種安慰和解脫;親人久別重逢,骨肉團聚,放開感情的閘門,任憑熱淚盈眶,一抒闊別的情節,則又體現了憂患之余,圓滿幸福的情結和欣慰、激越的感情升華。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因多流淚而愈益清明,心因飽嘗憂患而愈益溫厚”更是道出了淚珠的珍貴。眼淚是情感的結晶,眼淚是高尚的表現。沒有了淚水滋養的眼球,就會變得干澀起來。用這樣的窗口去看世界,便會模糊不清、黯然無光。這也許就是“眼枯即見骨”的道理了。
 
     作家琦君解釋阿拉伯人編寫的故事:牡蠣為了排除體內的沙子,用體液將沙子包圍起來,使它變成一粒圓潤的珍珠。珍珠便是牡蠣的眼淚。牡蠣在與不幸遭遇的對抗中,將淚珠化成了珍珠,更說明了奮斗和拼搏的艱辛。因而,人們一定要在飽嘗憂患之后,用堅強和理智熨平心靈的創傷。留著珍貴的眼淚,去感受奮斗和拼搏帶來的成功和喜悅。
 
 
 
    12、母親的頭發卻真真切切地白完了。那是歲月的雕塑滄桑的見證,與母親年復一年的操勞以及無窮無盡的慈愛有關。"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母親,是孩子不孝,把您拖累到這般模樣,您蒼蒼的白發根根都飽含對兒女的愛意啊!我將怎樣報答您如海的恩情,我又怎能報答完您的殷殷深情呢?母親,當我聽到《白發親娘》這首歌時,我又想到了您,下次回家我要帶一支新新的梳子,親自為您梳頭,再給您盤一個高高的壽鬃,就像您當年給祖母盤的一樣漂亮,甚至更好看。母親,您的滿頭銀絲將永遠照耀孩兒不斷前行。

  母親,倘若這世間真有什么不老泉水,我愿意用我的整個生命去換取,讓您黑發永新紅顏長駐;如果世間沒有這樣的泉水,我也要抽出所有的空閑陪著您談天說地,照顧您頤養天年!

 

 

    13、一個關系很好的朋友突然告訴我,要離職了,我問什么時候,他說忙完這段時間,我問他確定嗎,他說確定的。我的心一沉,仿佛壓了很沉的嘆息。因為僅僅在前兩天,另一個和我同時進入公司的女孩剛寫好辭呈。我心里有些沉默,覺得挺難過的,這些人,都是和我關系深厚的人,大家習慣了彼此的語言和行事風格,成為熟悉的人。

  我問他們為什么這么早告訴我,不是要很久才走的嗎,那個朋友說,早點告訴你是為了讓你有心理準備啊,可以先把淚哭干,到時就不用哭了。我知道朋友說的是玩笑話,可是我當時的眼睛里真的有淚花,心里覺得好酸、好酸。人生就是為了散場,何必呢,不如不曾相識,就不用忍受分別的痛苦和悲傷。心里真的覺得受了傷,因為最近接連好幾個同來的人離職,心中不免已經傷感,可是畢竟那些還只是泛泛之交。而對于十分談得來的朋友也要離開,不能不讓人傷感。我終于體會到當時晨哥對我們很傷感的說:玩的好的朋友都漸漸的離開。

  漸漸的從生命里退去,走的人可以很灑脫,尋求更新的生活,而留下的人,卻還是要面對失去友人的離開,面對一份情感的缺失。

  我想起了小王子里的那片麥田,做棵植物真的是件痛苦的事情,因為隨時要面臨被放棄的傷感。但是,人與人之間,又能怎樣,再好的情感,再好的人,終究是要遠離你的。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14、 有沒有人能告訴我,愛情究竟是什么?

    故事中,它令人欲生欲死,令人顛倒癡狂,令人傷痛令人幸福,仿佛所有陷于愛情中的人都是傻瓜,它會令堅強的人懦弱,令怯懦的人堅強,令智者愚死者生。

    往往這個時候,我會覺得它離我好近好近,甚至能摸清楚它的形狀、質地與溫度。每次都想,如果這世界上真的有“生生世世,不離不棄”,真的有一個人能讓我愛到成為我骨血的一部分,那該是件何其有幸的事情,也很想知道所謂“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的真義。

    然而眼觀現實,卻未見故事中所述的那種超越時空與生死的愛戀。現實之要義,或許我領會不夠深,但是所感所觸卻比故事之中要多。并非不愿接受現實,而是無可避免地欣羨,欣的是每段故事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即便悲傷卻燃盡生之火焰;羨的是因為愛之熾熱而令生命充滿光芒。

    自從與君離別后,夜夜低首不望天。

    這是一種凄美的思念,植根于一顆脆弱而無望的心,是一份欠缺勇氣的戀。其實我并不喜歡這種心情,卻羨慕寫這句詩的人心底能有這樣一個人讓其思念不已。

    或許將自己完全奉獻的愛在現實中并不可取。至今我最喜歡的一句在愛的座右銘就是:

    親愛的

    你要溫暖的生活

    愛你自己

    然后愛我。

 

 

   1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沿著歷史長河,邂逅文人騷客,采得一枝滴露凝香的蘆葦以靜心明目,分辨是非黑白,尋找到我的中國夢。

  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踏著陶公的舊日足跡,你是否能看透那個功名利祿砌起的樊籬?你以菩提之心玳瑁之目辨別;辨別,也終成就你的惠質蘭心--“月明松下房櫳靜”,你在參人生之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你在守護精神的田園,是的,朱門酒肉臭,你能辨別出那是由荒野之骨砌起的;瓊殿玉宇影,你更清楚,其中蘊含了多少“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的悲苦!辯著,終成就我的中國夢一曲綴上陣陣芬芳那顆等待飛翔的夢在跳躍。

 

 

   16、仰觀迢迢歷史長河,生命的突起與泯滅渺若滄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電般劃出的生命沖撞,在生命的天空掛起一道道彩虹,給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正是偉人們對黎民蒼生的愧疚。

    愧對黎民蒼生,是鐵肩担道義的勇氣,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正是有了愧疚,才生發出責任,才有了枵腹從公的忘我,愈挫愈奮的斗志。

    于是我們看到了駕一葉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動江水中的杜甫。杜甫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可以想見他逆流而上的艱難,然而他沒有用“窮則獨善其身”來安慰自己,如果說“所愧為人父,無食至夭折”是他對幼子的愧疚,那么破舊茅屋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就是對蒼生推而廣之的愧疚。他弓著腰,低著頭,一點一滴系數則黎民百姓的苦難,然后飽蘸濃于墨的悲哀,含淚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有了那句又悲又恨的詩: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正是對黎民蒼生的愧疚和悲憫,使杜甫成為了詩圣而流芳百世。

     于是我們看到了慷慨悲歌的辛棄疾。辛棄疾,不是愛上層樓的詞客,不是醉里貪歡的蠢漢,他明白城中桃李,松窗竹戶,溪頭薺菜花不是他的歸宿,他心懷蒼生,他覺得愧對百姓。他獨上西樓,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雖然無人會登臨意,但當布被秋宵夢覺時,他眼前浮現的仍是萬里江山,雖然樓觀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但他仍意氣風發地“要補天西北,談笑護長江”,雖也曾想過秋菊堪餐,春蘭可佩,但看到佛貍祠下的神鴉社鼓,想起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仍是男兒到死心如鐵,心中想的仍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正是對蒼生的愧疚,使他完成了歷史對他的期許。 

   胸懷蒼生,心懷愧疚,即使你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篇,即使你不能做出流芳百世的豐功偉績,你仍然是一個偉大的人。

 

 

    17、杜甫說:“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好一個“天地終無情!”我也無數次高詠過熱愛過辛棄疾的:“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好一個“無情”的心如鐵!天地以其磅礴的無情以其命運的不測轟然向我們壓來時,又有什么好說的?與其感嘆與其哀傷還不如轉身向天地拋去一個冷冷的沉默,給天地一個緘默的怒視,轉頭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4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