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譯文]  大風猛烈地吹襲,白云四處地飛揚。在聲威遍及四海、天下歸服以后,我回到故鄉來。

  [出典]  西漢  劉邦  《大風歌》

  注:

  1、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注釋:

    劉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筑,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后人題為《大風歌》(始于《藝文類聚》)。

  威:威力;威武。

    加:凌駕。

  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

  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安得:怎樣得到。


   3、譯文1:

      大風刮起來了,云隨著風翻騰奔涌啊!我威武平天下,榮歸故鄉。怎樣得到勇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

    譯文2:

    大風猛烈地吹襲,白云四處地飛揚。在聲威遍及四海、天下歸服以后,我回到故鄉來。希望能有英雄豪杰,來幫助我保衛天下四方。


    4、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起兵于沛(今江蘇沛縣),漢族。秦朝時曾担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稱“沛公”;公元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后建國時,國號定為“漢”);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廟號為太祖,謚號高皇帝,因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為漢高祖,后世多沿用此。


   5、劉邦當上皇帝以后,在前195年,他出兵東征,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亂。回歸途中,經過沛縣,他邀集家鄉舊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飲酒,在宴席上他唱起這首大風歌,抒發了他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心情。

    劉邦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這些軍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系;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于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后,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后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此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于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筑,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于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云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云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并非同時并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的反亂,并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于“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盡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于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于劉邦這樣出身于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么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云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并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并非完全取決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于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于人定無法勝天,那么,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6、公元前195年,劉邦率兵擊破淮南王英布的叛軍。西歸途徑故鄉沛縣,與父老鄉親宴飲,席間唱出了這首《大風歌》。

    首句氣象不凡, 風起云涌, 既是自然景觀的客觀描述, 又暗喻當時的時代風云, 這句為全篇抒發豪情壯志交待了背景。"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是說劉邦自己平息叛亂后榮歸故里,"威加海內"掩飾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卻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憂慮和激切的希望:大計初定,急需有志有識、有勇有謀之士效忠劉氏王朝、安定四方。全詩氣勢恢宏、豪邁雄壯,極富帝王氣派。

    這是一種楚辭體式的詩歌,節奏明晰有致,音律鏗鏘,適于歌唱。這正與劉邦做為一個帝王的身份暗合,也與酒酣之際脫口而出的情景相應。歷史上的劉邦起兵抗秦,建立西漢,勢及四方,這首歌正抒發了他作為一個帝王的雄圖偉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慨。 劉邦作詩不多, 這一首由于凝聚了對故土的熱愛和圖謀霸業的壯志,氣吞山河,因而具有歷傳千世而不移的魅力。

      劉邦此詩氣象宏大,雄奇壯美之勢如江河橫溢,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朱熹在《楚辭后語》中贊道:“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壯麗而奇偉者也。嗚呼雄哉!”這種壯美具體表現在:

   (一)氣勢恢宏的魄力美

   整首詩把滄海變桑田、風云激蕩的歷史演變過程蘊藏在大開大合的意象營造中。“大風”橫掃一切,象征了摧枯拉朽歷史變遷之力;“飛揚”的“云”襯托出大風的強勁,大有“狂飆為我從天降”之勢。“大風”推動了“云”,由云的流動聯想到人世的滄桑巨變,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風云所推動。作為主體的詩人劉邦改寫了歷史,推動了世界的進程,好象整個的世界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股意氣風發的豪邁之氣油然而生:這巨變的風云又能奈我何哉?他從風云的奇詭變化中看到了自己的從容鎮定,感到了自己的尊嚴和成就,獲得了一種驚心動魄、震撼人心的美感。

    (二)建功立業的成就美

    古人把金榜題名做為自己人生價值的取向和建功立業的標準。而詩人劉邦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達到了建功立業的最高峰,確證了人生的最高價值——樹立了赫赫帝王之威。于是詩人自然而然吟出了“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神來之句。這里的“威”含義豐富:有經過艱苦卓絕的征戰取得勝利使征服欲得以滿足的自豪感,有終成統一大業之后人生價值得以展示的成功感,有登上帝位之后“天下舍我其誰”的躊躇滿志感,有衣錦還鄉向鄉鄰炫耀的自我榮耀感。令世人矚目的功績體現出一種催人奮發向上、“男兒當自強”以建功立業的成就美。

     (三)求賢若渴的胸襟美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中的“猛士”是富有陽光之氣的壯美,是智慧與力量的象征。他不僅僅指在沙場上沖鋒陷陣的豪杰猛將,也包括了在和平年代治國安邦的良臣賢士。“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請賢臣求良將保家衛國是劉邦的迫切所需。但做為一代雄主若沒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又豈能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因此,“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劉邦求賢若渴的博大胸襟美的體現。

     總之,劉邦的《大風歌》來自天成,毫無雕琢之感,充分體現了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實踐諸要素的緊密融合,把劉邦作為一代雄主的非凡卓絕的人的本質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


    7、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47-前195)在擊破英布軍以后,回長安時,途經他的故鄉沛(今江蘇徐州市沛縣),設宴招待家鄉的故交父老,酒酣時自己擊筑(古代樂器)而歌,所作慷慨豪情的《大風歌》。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劉邦)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正是記載了這段歷史。劉邦短短三句,洋洋自得,氣壯山河,但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最后一句流露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劉邦在這里是以“云飛揚”流動顯示大氣運動的物理圖像,來抒發衣錦還鄉、榮歸故里的壯志豪情。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一則典故,“大風歌”或“大風詩”的來歷。之后直至現代,不少人皆仿此“歌大風、唱大風”,以表示慷慨悲歌、治國安邦的豪情壯懷。如: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也有—首以風吹白云飛,表達情感的詩《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攜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舡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辛武功慶善宮》詩: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   
    《過舊宅二首》之二  八表文同軌,無勞歌大風
 
    李白《登廣武古戰場懷古》詩: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
 
    林寬《歌風臺》詩: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
 
    王德貞《奉和圣制過溫湯》詩:停輿興睿覽,還舉大風篇
 
    直到近代也有類似的大風詩,如:
 
    董必武(1885-1975)《感時雜詠》詩:欲守四方歌大風,飛鳥未盡先藏弓。
 
    朱德(1886-1976)《贈友人》詩: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風。
 
    陳毅(1901-1972)《萊蕪大捷》詩:魯中霽雪明飛幟,渤海洪波唱大風。

 
    8、“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從小就已經有了朦朧的干大事的人生目標。隨著年齡的增長,時世的變化,他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做天子的野心也隨著目標的一步步實現而日益膨脹。有人說“煮父分羹”是他痞子本性的表現,但焉知劉邦此舉不是將計就計之智?劉邦深知項羽雖有萬夫不擋之勇,卻優柔寡斷,有婦人之仁,因而忍得一時罵名,從而贏得了整個天下。

  而項羽,垓下楚歌四起,烏江落破二人。虞姬決絕一抹的凄美撩動著霸王心中悠悠的酸楚,項羽豪邁刎頸的悲壯辜負了船夫眼里殷殷的期待。自知“無顏見江東父老”,又何必劍指八千子弟破釜沉舟?

  種種原因,漢高祖劉邦注定要成為霸主,而項羽注定成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9、“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英雄長劍揮動,蕩平幾番浪潮,一堆枯骨,化作塵與土,是以朝夕也。

  讀宋史,水泊梁山之悲歌。一百單八好漢,或豪情干云,或妙算神機,或飛檐走壁,或大氣凱歌,或呼風喚雨,揭竿而起,懲惡揚善,愛憎分明,打個落花流水,是以暢快之事。豪氣沖天,此謂一也;忠心不二,此謂二也;伸張正義,此謂三也;一身叛骨,此謂四也。江湖之氣,狂放不羈,大碗飲酒,無不暢快。然,梁山好漢,終以悲壯而終,無不扼腕。

  品三國,逐鹿中原寫壯史。三顧茅蘆,是以求才也;赤壁之戰,草船借箭,是謂上計也;云長千里走單騎,趙云保阿斗,是謂忠勇也;舌戰群儒,是謂斗智也。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寥寥數語,終結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雄才偉略,卻終未能天下歸一。

  看荊軻,壯士一去不復返。天下大任,丈夫肩。惜樊於期,割顱成其義。燕雖弱,勇士不絕爾。荊軻慷慨從容,臨別贈言,大風起兮云飛揚,壯士一去不復返。以卵擊石,已先知。既得見秦王,遂行刺之,亡于秦,此終也。

  望人讀史,猶記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罚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魏征諫言,是謂直也,忠也。太宗云: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是謂太宗一代明君也。吾常思,魏征直言,無不以太宗之明也,若然,豈可容之。央央五千年,朝代之興替,莫無不以不諫、不聽、不明而終結也。是謂開門納諫,言者無罪,君臣一體,官民一家,是謂和也。

  掩卷而思,水滸、三國之英雄,為黎民百姓悲壯而終,其謂英雄也;荊軻舍身成仁,魏直言成賢臣,是謂英雄也。談古看今,英雄者得幾人也?今太平盛世,追名逐利者有之,中飽私囊者有之,蠅蠅茍茍者有之,堅守自盜者有之,權錢壓人者有之,道貌岸然者有之,英雄何來之?在朝堂,在鄉野,歸還于民眾。其謂政通人和,何須英雄乎?非也,社會之興,人性之冷,勢必漸濃。竊以為,非亂世出英雄,太平盛世更須英雄,護弱小,保家衛國,須知,自古創業易守業難矣。

  便有人道:“汝之英雄謂誰?”答曰:“當官為民,做民為國,以國為家,心系蒼生,是真英雄也”。大風起兮云飛揚,英雄末路,悲壯也。何不倚興時,報效國家,守衛國土,不負萬里河山之錦繡也。


    10、“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回歸徐州這片故土,豪氣云天,吟詠出了這千古絕唱,至今仍響徹華夏,“楚韻漢風”奠定了徐州不可替代的城市地位。“彭城自古列九州,龍爭虎斗幾千秋”,這是人們對徐州歷史悠久、區位顯要的經典寫照。徐州作為中原要沖,自古就是京杭運河中段重要的中轉樞紐,一直以來都享有“第一要津,兩水匯通,連通三溝,四方都會,五省通衢”的美譽,古城徐州的歷史文化由此構成了中國運河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11、中國的讀書人,有很多都熟悉司馬遷的《史記》里,那位漢高祖劉邦得勝回鄉,一面擊筑,一面即興吟唱: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司馬遷寫歷史,執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然年歲變來變去,大風“云飛揚”沒變,海內的“故鄉”沒變,猛士守“四方”也沒變。

    司馬遷所述劉邦,受惠于“神遇”而得以問世,生逢“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末,那時惡政當道,導致民眾揭竿、群雄逐鹿,局面大亂。針對“風雷激、云水怒”的戰亂形勢,劉邦“約法三章”承弊易變,以一統天下的律法凸顯人類的核心價值,使絕望中的人民重獲生存指望。他以這樣有約在先、有法可依的戰略戰術來超脫險惡爭戰的困境,從而得以“云飛揚、歸故鄉、守四方”。史記稱之為“得天統矣”,意思是說漢高祖得著天統,享有了歷史文明的傳承地位。

      劉邦艱苦奮戰贏得勝利,卻“游子悲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難道這“四方”世上的一切是我們人類可以持守得住的嗎?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指出:“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如此“過去、未來、現在”與“東、南、西、北、上、下”[5]所交織的時空之幻,是“變化密移”、“念念遷謝”、“新新不住”的。

     沒有天下,要奪取天下;奪取了天下,要持守住天下,結果卻證明了“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切都將過去,人類在這世上的生命是“虛空的虛空”[8],有誰能持守得住人在世上這生命的基業呢?平民百姓如此,贏得天下的帝王亦如此。人類在這世上越癡迷、執著,就離神造人的旨意即永恒生命的目標越來越遠。從古自今,人類從本能出發,不懈向往和追求永遠的自由、幸福、平安和光明,可無一不在命途中陷入迷茫、失散和沉淪。人們普遍視永恒生命為遙遠,偏離真道,只顧及時行樂,卻患得患失,不知所終。

    漢高祖劉邦的指望,是平定天下,讓絕望的人們再有指望。對于平民來說,指望就是能夠有一曲自己的“大風歌”——“云飛揚,歸故鄉,守四方”,甚至“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的能夠長生不老、人人成仙。中國傳統的道教告訴人們長生不老是有可行性的,并有“長生不老術”作為有可操作的方法。為實現這樣的終極目標,道教提出了一系列修煉方術,如服食、行氣、房中術、守一、外丹、內丹、守庚申等等。不僅道教如此,其他宗教也不乏類似的追求。國學名家南懷瑾曾說,“自古以來所謂的修道,乃至任何宗教最高的要求,都是要找到生命的永恒,返還到這個境界為目的。”可道教所提供的這些方法,能否實現長生不老的真途徑呢?人類究竟如何才能贏得永恒生命,且守住這片真土,可以不再畏懼遭遇強奪,不再畏懼流離失所呢?


    12、從文與從政是兩副腦筋,能逐鹿中原卻不一定能留下佳句。中國之人君,文武雙全者寥寥無幾。漢高帝劉邦只喊了一嗓子“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后,就再也沒詞兒了;漢朝的冤家曹操倒是個賦詩高手,但他不是名義上的國君;南唐的后主李煜算得上是“詩人皇帝”,然惜為亡國之君;清乾隆皇帝倒絕對是君主里的寫詩冠軍,可他老人家到處亂題的“詩海戰術”卻并沒讓后人把他劃歸詩人的行列,因為他留下的上萬首詩實在太平庸!


    13、正如寶劍之于英雄,美玉之于佳人,有了秋風,秋天才顯得完整,而晉江秋天的秋風尤甚。這秋風來得是這樣的清清爽爽,干干脆脆。其拂在臉龐,像是外婆的手,雖然粗糙,卻粗糙的精致,粗糙的溫柔。而其撲于身上,則若母親縫補的衣物。針針線線,皆是濃濃親情。“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其時緩時急的風速,分明可以讓人覺得出母親縫補衣物時的猶豫躊躇。她不知道是該縫的緊些好呢,還是松些好呢。這風是溫和的,也是爽朗的。它沒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沉郁頓挫,也沒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的憤懣悲涼,它有的只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清剛勁健。這秋風讓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物序輪回,亦使人頓悟出生命的波瀾壯闊。它令人想起“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功成名就;使人喟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奔放;也讓人感懷“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躊躇滿志。


    14、“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志得意滿,思賢若渴的帝王語。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時不利兮奈若何,虞兮虞兮若何?”這是英雄末路時的無奈之言。 

    “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這是一個鄉下婆子的粗鄙語言,惟劉姥姥,大觀園中哪一個丫鬟、小姐能說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此豪邁壯語是“執手相看淚眼”的柳永所望塵莫及的……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語言,每一個人都應說出更應寫出自己的語言。只有擁有個性化的語言,文章才能不同凡響,否則,流于凡俗,就難亮人眼目,慧人心思。


    15、 坦蕩,是一種境界,不但有聲,而且有形。“滾滾長江東逝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那洋洋灑灑、飛流直下,抑或一瀉千里、浩浩蕩蕩、奔騰咆哮的浪濤正是有聲有形的坦蕩。人們面對歷史,面對人生,應該不難體會這種坦蕩。

  劉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鄉沛縣,邀請舊日好友一起飲酒慶祝,喝到醉醺醺的時候,一面擊筑,一面唱“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充分表現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氣概。依據史書記載,劉邦唱此歌時,“泣數行下”,可見他情緒十分激動,同時也看出心胸的坦蕩。表達了劉邦要鞏固統治地位,急需招攬人才的心情。

  胸懷坦蕩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考慮,他人有過錯的時候勇于指出來,并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自己有過錯的時候,別人指出來,勇于承認并加以改正。在別人背后中傷的時候,只會淡然一笑不會因為他人的幼稚的行為而引起紛爭,更不會因為別人污蔑和冤枉而懷恨在心,互不相容。胸懷坦蕩的人始終堅信一句話就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追往思今,壯懷激烈,殘陽如血,蒼山似海。人生于世當不負于人,無愧于心,無悔于世。無論魏晉風度,還是唐宋激情,在出世之際若都擁有一份坦蕩,也就使心靈擁有了依托。那么,無論俗世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只要挺直胸膛,站穩腳跟,找準生命的位置,則即便“千錘萬擊”,那管它“東西南北風”。我能坦蕩,故能坦蕩。

  自在自如地生活,心中就需要多一份坦蕩。這樣就少了很多的無奈與憂愁,就會生活得更為快樂,少了許多的陰影而多了一些絢爛的色彩。若能如此,生命便進入了另一境界,升到了另一高度。

  這一幕幕、一份份固執而持久的執著,讓我不由得去回味、品讀一個個生命的坦蕩。

  心清氣靜,萬物莫不自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坦蕩與人生,生活與失眠;也許就是在這主動和含蓄中。


    16、“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從古至今多少猛士在馳騁沙場,明知“古來爭戰幾人回,”卻又前仆后繼,是什么給他們注鑄了鐵一樣的報國意志,是愛國情懷! 


    17、“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漢高祖劉邦,那個混世魔王,后來竟成為開創大漢帝業的傳世名作《大風歌》。成者王侯,敗者賊,這也是評價成敗得失的定論。

  大風起了,人在那里?--后世兩千年的我不禁這樣問。


   18、歲月流轉,青春老大,屈指算來,已經二十年沒有回過家鄉了。雖然幼離故土,雖然回去的機會少之又少,但父母不變的鄉音,親人們殷殷的牽掛,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讓我對故鄉總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感情,我知道這就是心中那個解不開的故鄉情結,如一杯釅釅的茶,醇醇的酒,愈久而彌篤,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之情,讓我對這塊古老而神秘的中原大地充滿了向往、憧憬,愛惜和依戀,常常讓我莫名其妙的有種憂傷而甜蜜的感覺。

    想來,國人的故鄉情結由來已久,從漢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到歷代游子們所吟詠的“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鄉關何處是”,象一首首動人的歌幾千年傳唱不衰。看來對故鄉的愛是每一個游子內心的獨白,是與生俱來,無法割舍的。故鄉總在很遠的地方,散發出熟悉的氣息,讓我們無端的感動。(作者: 詩酒趁年華空間)


   19、花朵在晨曦中儲蓄希望,是盼著有一天可以怒放;月牙兒在星空中儲蓄希望,是盼著有一天能讓天上人間團團圓圓;我們在逆境中儲蓄希望,是盼著有一天能帶領我們走出迷茫。希望,它的光芒閃耀著靈魂的真諦。

    儲蓄希望吧!它點亮了生命的智慧。

    他,擁有折服天下蒼生的智慧,卻依舊是一席布衣,滿懷希望周游列國,遭遇了多少君王的冷落?但是他堅信,只要希望在心,奇跡就會發生!他廣收門徒,三千弟子為他撒下慧果。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政策讓儒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他是智慧的象征!“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滿懷希望,創造了歷史的奇跡。

   儲蓄希望吧!它譜寫了非凡的人生。  

   回眸會稽山頂之上,有一個人正對生與死進行著艱難的抉擇。國已破、人已亡,悲痛充滿了他的胸膛。他,也曾想過悲壯地選擇死亡吧?不,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寄人籬下屈不屈?臥薪嘗膽苦不苦?勾踐一點一點儲蓄希望,就等今朝。聽!沙場上勾踐在為復國而咆哮。看!這戰場上正上演著“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跡!勾踐,希望在手,永不放棄!

    儲蓄希望吧!它奏響了勝利的凱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楚漢相爭,在那個月明星稀的烏江之畔,他從未凱旋。然而,他懂得儲蓄希望,他有著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單憑此,他就絕對有能力讓不可一世的項羽自刎烏江。雖是一介平民,但是他勝利了,從此漢室天下,由他一手撐起!劉邦,永不放棄希望,讓后人佩服。

    儲蓄雨露,方可盼得怒放;儲蓄月缺,方可盼得月圓;儲蓄希望,方能創造人生靈動的奇跡!


    20、三十多年的和平環境,早已嗅不到刮著硝煙的血腥的風了,我們對隨時都有民族受辱的危險早已麻木,早已放棄了“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警惕。代之的是大地上刮起一派的暖風、和風、春風撲面的柔風和茶樓酒肆的香風。當真正從海上或沙漠刮來狂風、臺風,譬如南海撞飛機、炸中國大使館、奧運火炬傳遞受阻、藏獨疆獨鬧事、美國黃海挑釁、釣魚島事件等等,這時被和風吹得暖暖的身子就像澆了一盆冷水,不知所措了。 

    教育者們在不辭辛苦營造著無風、暖風的屋子同時,難免培養出經不起狂風暴雨吹打的花草。不是嗎?有的家長認識了這點的嚴重性,把孩子們送到部隊進行鍛煉,來進行所謂的“放風”教育。大環境下,難道軍營就能教育得好嗎? 

    這種培養方式,如果用在祖國建設、發展、強大上,勢必就造成一些問題。在一派歌舞升平的香風,暖風吹拂下,我想吹得孩子們筋骨總是酥酥的、軟軟的。

      歷史證明,歷朝歷代開國后前幾朝的皇帝最英明,這和開國君主們在狂風暴雨中久經沙場的歷練有關吧;再看末代皇帝哪個不是在沐浴著香風、暖風中,聽著、唱者萎靡之音亡國的。歷史也證明,我們民族遭到外族侵略,我們的侵略者——孔武、剽悍、對我們虎視眈眈的那些民族不都來自于遙遠的刮著臺風的大洋,彌漫著沙塵暴的荒漠嗎?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為了祖國的明天,讓我們重吟、豪唱《大風歌》,讓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去培養、礪就孩子們的大漢之風吧!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1

[新一篇]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舊一篇] 天上流霞凝碧袖,起舞與君為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