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謝蔚明——曾參加南京保衛戰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謝蔚明(1917—2008),今樅陽縣陳瑤湖鎮水圩村人,出身貧寒,幼年在水圩村念過幾年私塾。謝蔚明先生一生經歷了多次生死關頭,艱難地承受了生命重壓,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一生,到鬼門關去過好幾趟。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事變應該是南京大屠殺和北大荒的牢獄之災。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正在漢口替人看管倉庫的謝蔚明拍案而起。在《蔚明先生自傳》中,他這樣寫道: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我訂的《武漢日報》送來,我一邊看報,一邊流下熱淚,還捏起拳頭捶打桌子。我痛恨日本鬼子侵略,又為中國軍隊奮起而激動。強烈的愛和恨的感情交織在一起,使我決心把青春、熱血獻給抗戰。同年九月,我考取教導總隊,當上一名上等兵,開始軍旅生活,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城破之日,奉命撤出城外,原本軍紀嚴明的戰斗集體已變成一盤散沙,官兵各自逃生。我在南京下關、八卦洲兩次渡江才得以生還。

未參軍之前,謝蔚明的表兄徐良復,任亞細亞油棧“華人總管”,也就是買辦,他好不容易替謝蔚明弄到了一份看管倉庫的工作,月薪16元大洋,可謂不低。但是,強烈的愛國激情促使他放棄了這份工作,報名參軍了,畢業于黃埔軍校16期,兩年后參加了南京保衛戰。由于國民黨高層的錯誤指揮,南京保衛戰只堅持7天,在并未城陷的情況下下令撤退,導致自相踐踏。在那場慘絕人寰的大逃難中,謝蔚明幸運地逃生。他在另一篇自傳散文《亦憂亦喜話平生》中這樣描寫當時場景:“城破之日,奉命突圍,先后從下關、八卦洲鮮血染紅的江面和浮尸中,在敵艦監視下突圍逃生。”謝蔚明在2000年寫成的《我所親歷的南京大屠殺》一文中,他對當時的描述更加詳細:

“八一三”淞滬抗戰揭開全面抗戰序幕。一個月后,我帶著抗日救亡的激情走上東戰場,在南京教導總隊入伍,當上一名新兵,時年20歲。我所在的連隊担任南京太平門到中山門一線防務,士氣高昂,下定決心要與陣地共存亡。不料12月12日夜晚,突然奉命撤出防區,從和平門城頭縋城下到城外。一墻之隔,改變了人際關系,在城內,軍紀嚴明的戰斗集體,一到城外,變成一盤散沙,誰也顧不得誰。我成了失群的孤雁隨著人流涌向下關江邊。天色微明,擁塞在下關數不清的官兵,萬頭攢動。我碰上連隊一伙伴,彼此合作找來一些木料,綁成木筏,放流大江,目的地是北岸浦口。

我們錯把八卦洲當成浦口,剛剛放棄木筏上岸,猛然機關槍聲大作,槍彈當頭掠過。原來是一艘日本軍艦飛速開來,一邊航行一邊開動機槍,我身旁的士兵下巴中彈流血不止。

謝蔚明在八卦洲上躲避了數天,無法脫身。而且,日軍已經發現了八卦洲上藏有大量中國官兵,派軍艦嚴密監視江面,每到夜晚,敵艦就啟動探照燈,一旦發現有人偷渡,就用機搶掃射,中彈而亡者慘不忍睹。在此文中,謝蔚明進一步描述了自己逃生的經過:

一天夜晚,大霧彌天,我忽然發現一條民船停在江邊,船上坐著二三十個軍人,人多船擱在岸邊開不動。船上軍人要我把船推動,作為上船的條件。我不顧寒夜水冷推船,等到江水浸到頸脖子,船動了。船上的人將我拉上船,老船夫搖動雙槳駛向江心,最緊張是穿越敵艦封鎖線。天光明亮時分,我踏上蘇皖兩省交界的土地。后來聽說,日本侵略者登上八卦洲燒殺掠奪,所有被俘軍人在江邊站隊,用機搶掃射,然后沉尸江中。

就這樣,謝蔚明奇跡般地脫險了,非常幸運。1940年,謝蔚明受國民黨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委派,任戰地記者,開始他了長達四十余年的記者生涯。抗戰勝利后,謝蔚明歷任中央社漢口分社,南京《和平日報》、《每日晚報》采訪部負責人。1946年,由于工作關系,他參加了對日軍戰犯的審判。在法庭上,謝蔚明聽得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是一位中國士兵的證詞。在南京保衛戰中城破被俘的5萬中國軍人,被雙手捆綁,押送到燕子磯的低洼地。日軍在山地高處的多架機關槍構成火力網,同時掃射,5萬人,就這樣沒了。這位士兵應聲倒在別人的尸體下邊,由此幸免一難。他這樣寫道:

平生最大的快事,是1946年有幸參加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親眼看到南京大屠殺首開殺戒的日寇師團長谷壽夫出庭受審。回想南京城破之日我死里逃生,險此作了日寇刀下鬼,現在我是法庭記者席上的座上客,目睹谷壽夫接受正義審判,最后押赴雨花臺飲彈斃命的可恥下場。由此想起秋瑾烈士感時傷世吟下的“磨刀有日快恩仇”詩句,我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昭雪國恥,感到莫大欣慰。

1949年,謝蔚明進入《文匯報》報社任記者。在“文革”中,由于他曾加入國民黨的經歷,先是被劃為右派分子,后升級為反革命,在北大荒勞動改造近二十年。當時,由于生活所迫,他的妻子只好把年幼的女兒寄養在親戚家里,艱難度日。而他自己音訊全無,簡直像是人間蒸發。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謝蔚明平反返滬,就連尋找自己的孩子都費了很大的力氣。他再次進入《文匯報》社,創辦《文匯月刊》并任副主編,后被評為高級記者,離休后一直活到92歲,于2008年初去世。謝蔚明重視鄉情,生前多次回到家鄉水圩,新書出版后亦向老家的親友寄贈。由于他長期在文匯報社工作,與現代著名文化人如周作人、黃永玉、梅蘭芳、郭沫若、唐弢、巴金、夏衍、蘇青、梁思成等多有交往,著有《那些人那些事》等五部,有較高的文史價值。


網載 2013-09-10 21:24:43

[新一篇] 樅陽名人——天朝國丈張逸民

[舊一篇] 楓橋不眠夜,成就千古一詩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