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儲安平:一個民族主義者的抉擇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儲安平與子女合影。不久,后續請愿學生5000余人再度晉見蔣介石。蔣介石一改溫和面孔,嚴厲斥責學生回校。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受《凡爾賽和約》制裁,國家在艱難中掙扎。他看到,抗戰之于中國并不都是創痛。首先,抗戰使國家民族觀念深入人心。

儲安平與子女合影。新中國成立后,儲安平曾出任新華書店經理、《光明日報》 總編、九三學社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2015年5月18日,原《光明日報》總編輯儲安平的衣冠冢在故鄉江蘇宜興龍墅公墓落成,筆者受邀參加了儀式。1957年夏,儲安平因為"黨天下"發言折戟沉沙,被欽點為特大右派,最后"活不見人,死不見尸"。如今,儲安平以衣冠冢魂歸故里,不由得讓人對他一生的傳奇命運和悲慘結局唏噓不已。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1946年,儲安平評點中國政局,曾下過關于國共統治下自由的"多少"和"有無"的判斷,既然有如此認識,為何卻在1948年末主動投奔北平解放區,執意留在大陸協助中共的建國事業?對很多人而言,這是一個不解之謎。實際上,種種緣故,需要到他早年的思想脈絡中尋找答案。其中最清晰的一條脈絡就是民族主義。

領導愛國運動的學生領袖

學生時代的儲安平有著激進的民族主義觀念。1928年5月,儲安平發表過一篇名為《血之沸騰》的文章,講述的是工人要求加薪被資本家毆打,并尋求抗爭的故事。儲安平借劇中人之口抨擊資本家及其背后的"帝國主義"勢力:"現在一般帝國主義的走狗,簡直狗都不如,狗都配不上!他們只曉得奉承外國人,他們的神主!"1929年的雙十節,儲安平又寫了一篇名為《雙十節在我們的心頭》的文章。他重提五卅,認為慘案給中國人的意義,是"帝國主義的壓迫橫暴",讓中國人看到了"他們對于弱小民族的侵略欺侮",因此,中國人必須團結力量與"帝國主義"誓死抗爭。顯然,此時的儲安平,將中國與西方"帝國主義"對立起來,字里行間頗能讀出一種激進的民族主義情緒。

20世紀30年代以后,日本成為中國首要的威脅,儲安平眼中"帝國主義"的代表,開始由英美轉變為日本。"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在儲安平的主導下,光華大學學生成立了"光華抗日救國會"。其后,作為上海的46名學生代表之一,儲安平前往南京國民政府請愿。蔣介石接見學生,表示政府正在積極籌備應付日本,要學生勿干涉國事。不久,后續請愿學生5000余人再度晉見蔣介石。蔣介石一改溫和面孔,嚴厲斥責學生回校。就在此時,儲安平挺身而出,當場反駁蔣介石。一份資料記錄道:"蔣主席訓話已畢,將要走出禮堂時,突然有一個學生在人堆中,提高了喉嚨,責問政府為什么不立即出兵東北?這個學生就是儲安平。"又有文章講:"臨散會時,突然有一個人站起來講話,態度很從容,聲調很高亢,博得全場學生的注意,連到軍校職員跟隨蔣委員長的隨從都很欣賞這個人,這個人就是儲安平。"然而,儲安平的抗議無效,政府派出專車,將上海學生遣送回校。

一份收藏于臺北的檔案記錄了儲安平歸程的趣事:"上了車之后,光華同學發現不見了儲安平,一時議論紛紛,以為儲安平一定為政府所拘捕,許多人義憤填膺,要求全體請愿學生,聯合營救儲安平,一時車上秩序大亂,抗議政府非法逮捕愛國學生,有人高呼儲安平萬歲,但因為火車沿途不停,無法采取行動。車到蘇州時,各校代表集合開會,商議轉回南京,除非政府釋放儲安平,決不回上海,有人主張在蘇州拍發電報,通告全國,譴責政府之非法行為。光華學生更痛哭流涕,愿回南京陪儲安平坐監。會議開得正熱鬧時,突然儲安平自行從臥鋪座位下鉆出來,精神頹喪,神色倉皇,看到大家就問現在車到什么地方,別人告訴他到了蘇州,儲安平才長吁一口氣,放下心,慶幸逃出虎口。"

這則資料近似戲說,有些丑化的意味,卻也比較合理。一位20歲出頭的學生,出于激憤當場頂撞國家領導人,事后的惶恐可想而知。不過,老蔣遠比他想象的寬容,并未繼續追究。

責編:邢若宸

左圖為儲安平在光華大學時期的留影,右圖為端木露西在光華大學時期的留影,1934年她與儲安平結婚

宣傳國家意識的黨報喉舌

1933年秋,儲安平進入《中央日報》工作。這一時期他的言論包含著明顯的民族國家意識。他曾推崇新生活運動:"近年來我們的民族精神,日趨頹唐萎靡,社會風化,日見墮落幸薄。我們需要一個廣大的糾正運動,實不容緩。新生活運動的內容,雖然極平常,極簡淺,然而努力推行,實可挽救民族的危機。"他認為,蔣介石對一切事情都主張實干快干,恰是針對中國的這種風化墮落的病癥而發。目前國難如此嚴重,必須有這樣一個徹底的改革運動,才能挽救國家的危亡。

對此時的儲安平而言,一切可能危害國家利益的學術或觀點,都應該予以反對。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他對大學時歷史老師呂思勉的批評。呂思勉出版有《白話本國史》,認為宋金議和在所難免,秦檜因主持議和而背負惡名,實在冤枉至極。呂思勉的言論是正常的學術觀點,在國難背景下被別有用心者擴大發酵,甚至告上法庭,視為漢奸言論。儲安平約同學謝元范在自己的版面上發表了一篇《岳飛與秦檜,對于呂誠之先生白話本國史的一點抗議》,以表達對呂思勉觀點的不滿。儲安平所秉承的,是一種"吾愛吾師,吾更愛國家"的態度。

1936年6月,儲安平跟隨中國奧運代表團采訪柏林奧運。在報道中,他不遺余力地贊嘆德國民眾的愛國精神。他肯定德國人對元首希特勒的擁戴:"他們內心里最大的沖動,還是要來拜謁他們元首所在的京都。他們對于他們的國家是何等關切,他們對于他們的元首是何等崇仰  德國的人民,喊著那樣懇切、勇敢、崇仰的聲音來歡迎他們的元首。我們只看見幾十萬條粗壯的臂胳,像鐵一樣直的平伸著,沒有一點顫動,沒有一點下斜,他們德意志國民的精神那時就完全在這一條臂胳上,直到希特勒初坐了下來。這幾十萬條粗壯的臂胳才放下了。"

在他看來,此種 "日耳曼精神"是德國從弱轉強的關鍵。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受《凡爾賽和約》制裁,國家在艱難中掙扎。然而,由于希特勒和納粹黨強大的動員能力,民族凝聚力達到頂點,國力亦隨之突飛猛進。儲安平贊嘆德國這種飛速的進步:"我們看,我們看今日的德國又是如何一個局面!今日的德國還是一九一八年時候的德國嗎?再也不是,再也不是了。二十年,二十年!僅僅二十年!今日的德國再也不是忍氣吞聲接受凡爾賽和約時的德國了,希特勒先生振臂一呼,世界各國不能不瞠目相視,而讓德國仍一繼而恢復了他世界頭等國家的地位了。"

儲安平歌頌納粹德國,實際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屢遭列強欺辱。中國欲擺脫此種命運,必須效仿德國,出現一個希特勒式強有力的領袖。中國人也應該振作起來,像德國人一樣熱愛領袖、熱愛國家,喚醒民族意識,調動國民力量,應付日益危機的列強侵略。由此,當他看到德國的強盛,很自然發出了"德國解放了,我們中國如何"的感嘆。儲安平將德國納粹的侵略擴張說成"解放",雖然十分天真,卻十足表現出他愛國的一面。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正在英國留學的儲安平坐立難安,時刻關注戰況。當年冬天,他起身歸國,重回《中央日報》配合政府宣傳抗戰。1938年7月7日,抗戰爆發一周年,他發表了長文《永遠忘不了的一天》,認為七七是一個偉大神圣的日子,是中國遭遇空前苦難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起點。儲安平的意思是,近代中國一直忍氣吞聲,成為末等國家。這次東方的睡獅終于驚醒,拿起了武器開始抵抗侵略者。抗戰的勝敗是一回事,但這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行動,這種誓死抵抗、永不屈服,向世界昭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儲安平甚至不希望抗戰很快結束。他看到,抗戰之于中國并不都是創痛。首先,抗戰使國家民族觀念深入人心。其次,抗戰引發工廠內遷,大后方的經濟有了一次再造的機會;大學播遷內地,西部各省的文化在一年之內走完了過去二十年的路程。第三,抗戰前全國政令軍令不統一,抗戰后地方實力派都擁護中央,解決了辛亥以來軍政分裂的問題。由此,儲安平甚至覺得,中華民族經歷的抗戰苦痛還很短,苦痛越短,越容易遺忘。他希望戰事延長,讓國家民族觀念在民眾徹底植根,讓后方的工商業和文化徹底發達,讓中央政府的命令在西部暢行無阻成為常態。總之,儲安平念念不忘的是,通過抗戰打造出一個全新的中國,其思考的落腳點,始終和民族國家的富強有關。

1938年8月,武漢保衛戰打響。儲安平主動要求代表《中央日報》去前線采訪戰爭。在武漢,他給《中央日報》發回了關于戰地前線的第一手報道。他將陳誠兢兢業業指揮作戰、士兵前線奮勇抗敵、民眾積極支持后勤的報道刊登在《中央日報》上,無疑對鼓舞后方民眾增加抗戰必勝的信心起到巨大作用。

左圖:1947年,上海報亭出售的《觀察》雜志。抗戰勝利后,儲安平將主辦《觀察》上升到"挽救國運"的高度

右圖:木刻版畫《失去自由的人們》,真實反映了1948年《觀察》雜志被查封事件

國家重于自由的著名報人

1940年,儲安平離開《中央日報》,從此徹底告別國民黨文宣系統。不過,由于他愛國,仍然主動延續了一個戰爭鼓吹者的身份。他仍對領導抗戰的國民黨表示支持與肯定:"抗戰以后,中國國民黨以外的三個政黨,宣言擁護現政府及其政策,與執政的中國國民黨攜手合作。  現政府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強有力的一個政府,現在全中國有志行的人民,無不擁護當今政府及其所施行的國策。"他津津樂道的例子是連小學生都"擁護蔣委員長":"據傳漢口偽政府地方派員在各小學訓練小學生。漢奸先問:'我們打倒誰',囑咐小學生答:'打倒國民政府'。問:'我們擁護誰',答:'擁護日本帝國'。訓練三月,預備歡迎某某敵酋,但到了那一天,指揮的人問:'我們打倒誰時',小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問擁護誰時,都答'擁護蔣委員長'。"

當然,與其說儲安平支持一黨一派,不如說他支持在強有力政府領導下的中國統一。在他看來,歷史上沒有一黨可以萬世執政,但若某黨在位執政,便具有執行全國事務的權力。無論政府的性質如何,中央政府必須具有執行國家一切命令的最高權力,這樣才能集中力量領導抗戰建國,使中國成為一個在政治走上軌道的國家。由此,儲安平認為,知識分子應該"增強這一個中央政權的向心力,消除一切對中央權力的離心作用",這對中國的抗戰建國而言關系重大。

不過,隨著抗戰勝利的來臨,國民黨的專制腐敗也日益嚴重。尤其是抗戰勝利后,政府不顧人民的意愿,堅持與中共兵戎相見,將共同建設新中國的承諾拋諸腦后。國難仍在繼續,誰來挽救國運?儲安平認為,唯有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應該為國家建立獨立、健全的輿論,影響政府決策。由此,他將主辦《觀察》上升到"挽救國運"的高度。

他曾概括自己辦刊的目的:"我們做的是一種影響思想的工作,這個工作是替國家做的,不是為了我們做的,我們絕無意思要本刊的讀者成為我們的群眾。我們的目的乃在替國家培養一點自由思想的種子,因為我們認為替國家培養這些種子,就是替國家培養元氣。"甚至在他生病住院,被施麻藥即將昏迷的一剎那,心中想到的竟然也是國家不是其他:"有關利害或感情的思念,只有一項,在當時曾經占據過我的心靈,就是關于國家的前途。我當時曾經確切地感到,萬一我此去一悶不醒,最使我不能瞑目的,實莫過于今日我們的國家還沒有走上軌道的一點。"

儲安平在愛國方面從來不回避自我標榜,也不怕高調。他宣稱:"滔滔今日,有多少人能一往直前地為理想而生活,有多少人能咬緊牙關從事這樣一種清寒艱苦的事業。我們愿在這兒毫不害羞地向廣大的社會宣告:我們認為我們今日所做的一種工作,就是一種真正的建國事業!"

此時的儲安平也不再認為,知識分子應該協助政府增強中央政權的向心力,而是開始將黨和國家逐漸隔離開來,站在國家的角度批評黨。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國民黨親美崇美的行為。因此,他主辦《觀察》期間,對美國的抨擊尤為激烈。

1947年10月,美國前駐蘇大使蒲立特訪華,在美發表萬言訪華報告。他建議,美國政府必須對國民政府進行全盤援助,給予軍事支持和貸款,將共產黨驅逐出去,防止蘇聯霸占中國。儲安平異常憤怒于蒲立特的報告,認為蒲氏不愿中國淪為蘇聯的附庸,其實是希望把中國淪為美國的附庸。他說,從事實來看,美國控制中國的色彩遠比蘇聯濃厚。美國在各方面牢牢地威脅著中國的獨立與自主,已經成為一個世人共同感覺的事實。

儲安平宣稱,反對任何一個國家過問中國的內政。然而,國民黨沒有治國能力,將中國搞得如此混亂,不得不要美國來調節中國的內政,把中國的臉都丟盡了。儲安平批評美國人在中國"任意毆打學生,調戲婦女,碾死行人,簡直目無中國"。他批評中國政府在外交上,一味地跟著美國走,在經濟上,沒有錢就向美國要。儲安平夸張地認為:"今日中國在精神上實已亡于美國了!"

儲安平的此種見解是否正確,可謂見仁見智。但國民黨的親美崇美,顯然是儲安平思想轉向的原因之一。他認為,若國民黨繼續執政,中國必將成為美國的附屬國。他心中理想的藍圖,是一個獨立自主富強的新中國。所以,他逐漸開始了解中共。與此同時,中共也開始對其進行統戰。1948年末,儲安平遭受國民黨通緝,他遂主動投奔北平,迎接中共建國。此時的儲安平更堅定地認為,只要中國強大了,所謂自由的多少或有無,并不成為問題。因此,相對于被捧上神壇的自由主義者儲安平,實際更接近真相的是一個激進民族主義者的儲安平。

(作者韓戍,2015年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儲安平傳》,共26萬字,系海內外第一部全面介紹儲安平生平與思想的傳記)


綜合 2022-01-09 19:05:42

[新一篇] 笑蜀:平民視角里的平權臺灣

[舊一篇] 毛澤東眼中的近代四大偉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