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 簡體 傳統 |
以前過年是這樣的: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家家戶戶進入春節“倒計時”。大人們忙著置辦過年的食物,給孩子縫制新衣;孩子們早早完成寒假作業,幫家里打掃衛生;歸鄉游子帶回外面的新鮮事、新鮮玩意兒;除夕夜全家老少守著春晚吃年夜飯;給親戚朋友送禮拜年,長輩給晚輩包壓歲錢……這些都是濃濃的年味。 現在過年是這樣的:QQ、短信、微信拜年,電話都少打了;上網可以看很多臺,不再局限于春晚。更不可能像老一輩那樣寫對聯了。連年夜飯最后一個保留年味的陣地也要逐漸“失守”。往年很多酒店推出各種年夜飯大餐,人們掏掏腰包搓一頓就解決了年夜飯;去年電商趁機推出“半成品年夜飯”,人們在家里加工材料不明的半成品就算過年了。今年干脆一些手機app打著請大廚來家里為您“私人定制”年夜飯的噱頭。 乍看之下是倒省時省力,但年夜飯吃的就是家里的味道,圖的就是個熱鬧,且不說全國那么多家庭,哪有那么多大廚能忙得過來。試問哪一個大廚能“私人定制”出記憶中媽媽、姥姥的味道?常年奔波在外,吃慣了酒店的珍饈美饌,看慣了大廚惟妙惟肖的精心擺盤,我們追求的只是小時候那個熟悉的味道。在家里吃年夜飯,吃得好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全家人一起團聚那種氛圍。雖然自己備菜、洗碗會累一些,但心里暖,能感受到純正的年味。 幾千年來,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傳統就是過年。每年春節前的半個月,在各個地方的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都能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擁擠著,要在大年三十前趕回家。不需政府花一分錢,不用任何單位組織,全國上下十幾億人,在同一時刻拼命地往家趕。這樣壯觀的場面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也是任何一個“洋節”都達不到的程度。 如今,人們總說年味變淡了,大概互聯網高科技“功不可沒”吧,互聯網是把雙刃劍。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加速了傳統的變革。把你我拉近了,卻把你我的心拉遠了,也把對“年味”的感情拉淡了。現在拜年的方式也由原來的走親訪友,變成手機網絡拜年。寧可手機發短信拜年,也懶得給親友打個電話;能通過在互聯網上拜年的,也絕不愿到親朋好友家中坐一會兒,這樣只能讓人們對春節產生更多淡漠。 有人說,“世界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而你卻在玩手機”,我們已經患上“手機依賴綜合征”,沒有手機,就沒有安全感。習慣每天面對各類爆炸式資訊的狂轟濫炸,不少人無時無刻不在刷手機,生怕錯過每一條新鮮資訊,要了他的手機跟要了他的命一樣。我們用手機不斷刷新微博,閱讀各種明星的八卦緋聞,不斷刷新朋友圈,飽覽各種“雞湯”和代購。仿佛手機里才是我們生存的世界,而渾然忘卻了我們真實生活在其中的這個世界。 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在手機上,今年的年夜飯也許可以成為一個契機,讓你抬起頭來,認真看看身邊的這個世界,身邊的這些人。那些嘮叨和寒暄在你眼里也許不再是逼婚和催嫁。其實,我們能夠和親人共度的時間,并不如你所想的那么漫長。你不知道某一艘船什么時候靠岸,也不知道某一架飛機什么時候墜毀,更不知道某一個人什么時候消失,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時間,因為后會無期。 “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所謂年味,其實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好好說話,好好吃飯。各種打著互聯網噱頭急于撈錢的“有識之士”,在這個千古團圓之夜,也可以消停了,放過最后一點年味吧。
來源:科技新發現
作者:康斯坦丁
微信公眾號:kejxfx
互聯網er的早讀課 2015-08-23 08:45:3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