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譯文]  傍晚的北風把雨吹走了,幾座清瘦的山峰就從云中顯露了出來。

  [出典]  北宋 張耒《初見嵩山》

   注:

  1、      《初見嵩山》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  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   數峰清瘦出云來。

  2、注釋:

    賴:依賴,憑借。

    豁我懷:使我開懷、振奮。

    清瘦:形容雨小沖刷后的山峰的蒼青峻拔。

 

 

  3、譯文:

    幾年來奔走風塵,在困頓和疲憊中,全賴青山才能使我的情懷得到短暫的開豁。傍晚的北風把雨吹走了,幾座清瘦的山峰就從云中顯露了出來。

 

 

  4、 張耒(lei)(1054-1114) 字文潛,號柯山,安徽亳州人。宋神宗熙寧進士,歷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圣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宋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后被指為元佑黨人,數遭貶謫,晚居陳州。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流傳很少,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少年游》寫閨情離思,那嬌羞少女的情態躍然紙上,讓人羨煞愛煞,那份溫情美妙真是有點“濃得化不開”。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詞有《柯山詩余》,趙萬里輯本。

    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窮困,顛沛流離,后又屢遭貶謫,長期任地方卑官,對社會現實體察甚深,因而對勞苦百姓的關心也頗切,如在《勞歌》一詩中對那些“筋骸長彀”、“半衲遮背”的“負重民”以憐憫;在《和晁應之憫農》一詩中對那些“夜為盜賊朝受刑”的“南山壯兒”以同情等等,等等。也正因為其“哀哉天地間,生民常苦辛”(《糶官粟有感》)的憫農意識,才使他在政治觀點上追隨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在實踐中則主張富國強民,改革弊政,以減輕人民負担,這與司馬光等人純粹的因循守舊乃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與此同時,面對遼、夏對北宋的侵凌,他也積極主張開邊御敵,建立奇功。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馬》、《聽客話澶淵事》等無不洋溢著一股勃郁的愛國主義精神,讀來令人感奮不已。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詔追贈蘇軾為資政殿學士,贈張耒集英殿修撰,誥詞說:“四人以文采風流為一時冠,學者欣慕之及繼述之”。既概述了張耒等人的影響,又肯定了其文學成就,終于使張耒等巨名昭彰,流芳千秋。

 

 

  5、這是一首寫嵩山的詩,寫法很別致。詩人所見的對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現。“數峰清瘦出云來”,是此詩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這一句提前,讓嵩山一開始就露面,詩的意味就會變得索然。詩的首二句不是寫嵩山,而是從作者仕途失意寫起,“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作者奔走風塵,在困頓和疲憊中,全賴青山使他的情懷有時能得到短暫的開豁。這樣,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給了人一種親切感,引起人們想見一見的愿望。第三句“日幕北風吹雨去”,又為讀者拉開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從云層中聳現出來。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筆墨給它做了渲染準備,嵩山的出現便特別引人注目,能夠把人的興味調動和集中起來。并且又因有上面的一番交待,末句點出嵩山,又不至于意隨句盡,見其面貌即止,而是要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韻味和詩人得見嵩山后的一番情懷。

  詩寫的對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現詩人自己。人們在精神上以什么作為慰藉,往往能見出志趣和品格。困頓于仕途,賴以慰藉情懷的是嵩山,詩人的情志也表現了出來。同時山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藝術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觀感情支配。“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辛棄疾《賀新郎》)這里有著主觀感情對象化的問題。此詩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語比較新奇,而且在詩人審美意識活動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氣質與追求。中國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給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維給孟浩然畫像,“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數峰清瘦出云來”,雖是寫嵩山,卻又是人與景物融而為一,體現了詩人感情的外化。這首詩,將嵩山的面貌,以及詩人的精神風貌,同時展現給了讀者,不容易分得很清。

 

 

   6、題為《初見嵩山》,顯然既要寫人又要寫山。作者有意把“數峰清瘦出云來”這一正面寫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對青山的感情和風吹雨去的環境放在前面作為鋪墊,取得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藝術效果。這正是寫景的成功之處。不直露地寫初見嵩山時的驚喜,更不直露地表達自己的情懷,而先寫惟有青山能豁我胸懷,既從反面寫出了仕途的苦悶,又從正面寫出了“仁者樂山”之意。最后,在刻畫山的形象時,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為美的審美趣尚,進而深化了詩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這是寫人的成功所在。

 

 

   7、“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天色向晚,北風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幾座山峰的輪廓重又顯現出來。濃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本來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現的。但是一個“出”字,卻把山峰動態化了,像是它們主動從云叢中掙脫了出來。

  “清瘦”,使我們感到雨水蕩滌后嵩山的潔凈和峭奇。那映襯著數峰的天幕,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純凈的。因為只有如此,數峰“清瘦”的形態才能被清晰地襯托出來,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雨后群峰夕照圖。

 

 

   8、雨水不僅滋潤萬物生長,還能凈化空氣和自然萬物。

    “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三國魏曹植《侍太子坐》),陽光照耀著如春的大地,雨水沖去了飛塵,天空澄凈如洗一般。“微雨洗高林,清飚矯云翮”(東晉陶淵明《和郭主薄二首》),細雨洗過的樹林,連吹過的疾風都帶著清新、俊爽的氣息。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唐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竹在雨后更加青翠挺拔,青山在夕陽下則顯得鮮活動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友人出使安西,設宴渭城(今陜西咸陽西北)送別,清晨微雨,潤濕了路面的灰塵,路旁客舍和客舍前初綠楊柳在雨后顯得格外清新潔凈。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宋蘇軾《浣溪沙》),經過雨的洗禮,軟草、平莎都顯得清新而充滿活力,被雨滋潤過的大地更是灰塵無跡。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宋柳永《八聲甘州》),秋雨瀟瀟而下,使秋天的天空更加明凈清澄。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宋張耒《初見嵩山》),雨后天晴,山都為之清瘦俊朗。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宋司馬光《客中初夏》),四月的天氣,被雨潤過,更加清爽和煦,正對著門的南山景色格外分明。

 

 

     9、江南的雨是獨特的,就像江南的建筑,古樸中透著絲絲的靈氣。亭臺樓閣、瓊樓玉宇,除了巧奪天工的絕妙,更無處不體現了江南人的細致周到和匠心獨具。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如果說小樓聽雨是一種小資的話,那么,巷子深處似乎又是另一番風情了。聽到雨滴落瓦礫的聲音了嗎?聽到瓦礫上潺潺的流水聲了嗎?聽到雨滴從屋檐擊落地面的聲音了嗎?在大自然創造的交響樂里,我聽到了快樂的聲音,聽到了雨一顆顆如珍珠般滴入花心的聲音,聽到了生命茁壯成長的聲音……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只這一句詩,就把江南雨季的迷人之處刻畫得入木三分。且不說那“海裳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的楚楚動人,且看那“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的波瀾壯闊,以及“春來南國花如繡,雨過西湖水似油”的勃勃生機,能不說江南美嗎?能不憶江南的雨嗎?

      江南的雨,細細的,密密的,隨風灑落心田,有種濕漉漉的甜蜜。這,就是江南的氣質。  (姜偉英)

 

 

   10、三十多年前的故園印象,愈久愈明晰。回想起來,恍如昨日。多少回夢歸故里,夢見的仍是那----

     看不厭的“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聽不煩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賞不夠的“野船著岸入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
     想不盡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哦,久違了,我那水壩,我那水田,我那白鷺。

   (本文刊登在  河南新聞出版報 周末版  2002年2月1日)

 

 

  11、“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傲岸、清高,歷經磨難而不屈的精神,盡在詩人筆下。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20

[新一篇]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舊一篇]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