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譯文]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塵土,一分墜入流水無蹤影。

   [出典]  蘇軾  《水龍吟》

   注:

   1、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2、注釋:

     這首詞大約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次韻:用原作之韻,并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章質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縣)人。當時正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經常和蘇軾詩詞酬唱。他的《水龍吟·詠楊花》原文如下:“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毬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水龍吟:調名。首見于柳永詠梅之作。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鼓笛慢》、《海天闊處》、《豐年瑞》等。 

    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章質夫:名栥(jié),字質夫,福建蒲城人,歷仕哲宗、徽宗兩朝,為蘇軾好友,其詠楊花詞《水龍吟》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從教墜:任(楊花)墜落。

    “思量”兩句:指楊花看似無情,實際卻自有其愁思。

     無情有思: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這里反用其意。  思:心緒,情思。

    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 白居易《楊柳枝》:“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

    “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時眼睛欲開還閉之態來形容楊花的忽飄忽墜、時起時落。嬌眼:形容柳葉。柳葉初生時,如人睡眼初展,故稱柳眼。

    “夢隨”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落紅:落花。綴:連結。

    萍碎:相傳楊花入水化為浮萍。蘇軾《再次韻曾仲錫荔支》:“楊花著水萬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

 

    3、譯文1: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無人憐惜任憑它衰零墜地,它拋離家鄉倚路旁,細思量仿佛無情,卻是含有深情。受傷的柔腸婉曲,困倦的嬌眼昏迷,欲開又閉。夢魂隨風飄萬里,追對情郎去自動了又被黃鶯兒叫起。不恨此花飄飛落盡,卻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舊枝重綴。清晨淋過陳雨,何處有落花遺蹤?它飄入池中,化成一池細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塵土,一分墜入流水無蹤影。細看來,那不是楊花呵,點點飄絮是離人淚盈盈!

      譯文2: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蕩在路旁,看起來是無情物,細想卻蕩漾著情思。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閑。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

   我不怨楊花落盡,只怨那西園,落花難重綴。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細細看,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淚。

    譯文3: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無人憐惜,任憑它衰落墜地。它拋離家鄉倚在路旁,細思量,它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受傷的柔腸婉曲,困倦的嬌眼昏迷,欲開又閉。夢魂隨風飄去萬里,正追隨情郎而去,無奈卻被黃鶯兒叫起,驚醒了好夢。

    不恨此花飄飛落盡,只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舊枝重綴。清晨小雨初歇,何處有落花遺蹤?它飄入池中,化成一池細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塵土,一分墜入流水無蹤影。細細看來,那不是楊花,點點飄絮是離人淚盈盈!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雖然也有“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大悲嘆,但更多的卻是“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的小惻隱,他逃離了仕途官場的蠅營狗茍,開始靜觀自然:“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他越來越覺得文字難以承載內心之痛:“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他將自然與人化而為一:“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5、 這首詞是蘇軾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詞家一向以詠物為難,張炎《詞源》曰:“詩難于詠物,詞為尤難。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章質夫的柳花詞已經以其摹寫物態的精妙成為一時傳誦的名作。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蘇軾卻舉重若輕,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兩不能別”。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此詞一出,贊譽不絕,名聲很快超過章的原作,成為詠物詞史上“壓倒古今”的名作。

  此詞約作于公元1081年(元豐四年),蘇軾45歲,正謫居黃州。當時其好友章質夫曾寫《水龍吟》一首,內容是詠楊花的。因為該詞寫的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因而受到當時文人的推崇贊譽,盛傳一時。蘇東坡也很喜歡章質夫的《水龍吟》,并和了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寄給章質夫,還特意告訴他不要給別人看。章質夫慧眼識珠,贊賞不已,也顧不得蘇東坡的特意相告,趕快送給他人欣賞,才使得這首千古絕唱得以傳世。

  這首詞的上闋主要寫楊花的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開頭一韻,非同凡響,道出了楊花的性質和際遇。“似花還似非花”:楊花即柳絮。看著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藝術手法上顯得很“抽象”,但仔細品味琢磨,這“抽象”超出了具體形象,一語道出了柳絮的性質。這一句與歐陽修的“環滁皆山也”可謂異曲同工。一般來講,藝術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蘇東坡卻“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獨運,以“抽象”寫出了非同反響的藝術效果。因此,在藝術描寫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無人惜從教墜”,則言其際遇之苦,沒有人憐惜這像花又畢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墜落,隨風而去。“無人惜”是詩人言其飄零無著、不被人愛憐的際遇,也正說明了唯獨詩人惜之。一個“惜”字,實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一韻承接上一韻中的“墜”字展開,賦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拋家傍路”說楊花的飄忽無著,仔細思量,那柳絮墜離枝頭,“拋家”而去,不是很無情嗎?可是柳絮“傍路”飄零,卻又依依難舍,戀“家”之情躍然紙上。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有思”言其不忍離別的愁思和痛苦。其實,這是詩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進一步的深入,使楊花飄忽不定的形態具有了人的情感。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一韻承接上一韻的“有思”,采用擬人的手法,以極其細膩獨到的筆致,盡寫柳絮飄忽迷離的神態,讓人柔腸百轉,思緒萬千,嘆為觀止。從上闋“無情有思”開始,詩人便展開想象的羽翼,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思親少婦,將“有思”具體化、形象化,活脫脫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這里,“有思”成為思親少婦的“愁思”。因“愁思”而“縈損柔腸”,因“愁”而“柔”,因“柔”而“損”;“愁思”煎熬則“困”,“困”則“嬌眼”“欲開還閉”。思親少婦的情態被詩人描寫、刻畫地極其細膩,從而把柳絮隨風而墜、時起時落、飄忽迷離、勾魂攝魄的形態,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真乃神來之筆。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少婦“有思”,“有思”的情態也描摹出來。那么少婦為何而思?上闋的最后一韻作了回答:她在思念遠方的夫婿。這一韻化用了“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過遼西”的詩意。“夢隨風萬里”既寫少婦之夢,又關合柳絮飄忽迷離,輕盈若夢。愁中入夢,夢里與遠在萬里的君郎相逢,卻被鶯兒的啼聲驚醒,怎不讓人愁更愁,簡直讓人惱恨了!

  縱觀上闋是以人狀物,雖然是在詠柳絮,卻叫人難分詩人是在寫柳絮還是寫思婦。柳絮與思婦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莊子做過的一個夢:“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詞的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在上闋“惜”和“愁”的情緒基礎上,詩人下闕的頭一韻直抒胸膩,“愁”化作“恨”,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寫柳絮“也無人教墜”的際遇。這一韻應和上闋首韻“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表面上看,因為柳絮像花又畢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應該“恨”的是西園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塵”,春去無奈,最可憐惜。然而,細細斟酌,“落紅難綴”更反襯出柳絮的“無人惜”的遭際,詩人用這種手法進一步寫出了對柳絮獨“惜”的情愫。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拂曉的一場春雨過后,那隨風飄舞、“拋家傍路”卻“無人惜”的柳絮上哪兒去了呢,為何無蹤無影,蕩然無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滿池細碎的浮萍,詩人驀然清醒——原來那沸沸揚揚,滿天的飛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這里,“遺蹤何在”是問題,“一池萍碎”是結果,而“曉來雨過”是柳絮化為浮萍的客觀條件。柳絮化為了浮萍,用現在的科學觀點來看,是不可能的。但詩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憑空消逝的傷感卻得到慰藉。何況柳絮墜落,化為浮萍也是當時的“公認”。“遺蹤何在”一句寫得極好,把詩人對春雨過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態盡寫出來,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實屬難得。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韻從柳絮的“遺蹤”蕩然無存生發,以簡潔洗練的句子寫出了春光易逝的傷感。雖然花落無情,好景不長,然而春去有“歸”:一部分歸為塵土,一部分歸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復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隨著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復返了。“惜”柳絮,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別出心裁。把光景分為若干份并不是蘇東坡的創造。詩人寫這首詞之前,許多騷人墨客寫下了不少類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無賴是揚州。”、“三分春色兩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典名句。但是讀者仔細玩味,推敲比較,卻不難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蘇東坡的語意蘊藉、含蓄、巧妙。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最后一韻,是具有歸結性的震撼全篇的點睛之筆。那沸沸揚揚,飄忽迷離的柳絮在詩人的眼里竟然“點點是離人淚”!這一韻照應了上闋“思婦”“愁思”的描寫,比喻新奇脫俗,想象大膽夸張,感情深摯飽滿,筆墨酣暢淋漓,蘊意回味無窮,真是妙筆神功!

  前人對蘇東坡的這首“和詞”與章質夫的“原唱”孰優孰劣,曾有過爭執。歸納起來,觀點有三。一說“原唱”優于“和詞”,“曲盡楊花妙處”;二說“和詞”優于“原唱”,“幽怨纏綿,直是言情,非復賦物”;三說“原唱”與“和詞”均為絕唱,“不容妄為軒輊”。究竟如何?先不必妄下結論,還是先來看看章質夫的“原唱”。詞曰: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面對一件藝術珍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點,不同的審美觀點獲得不同的審美享受,這是正常的。但是當兩件同類藝術珍品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審美價值比較問題,“不容妄為軒輊”是不成立的,必然有個孰優孰劣的評價和選擇問題,非此即彼。前面說過,章質夫的這首《水龍吟》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然而,只要與蘇東坡的這首“和詞”加以比較,章質夫的“原唱”就相形見絀了。

  大凡詩詞,“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備還不夠,必須做到“有境界”。觀章質夫的“原唱”,雖然描寫細膩生動、氣質神韻不凡、“瀟灑喜人”,但終歸是“織繡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較之“和詞”在“境界”上就大為遜色。蘇東坡的“和詞”“先乎情”,“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不僅寫了楊花的形、神,而且寫景“言情”,在楊花里傾注了自己的深摯情感,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從而獲得了永恒的藝術生命。這是章質夫的“原唱”望塵莫及的。

  “和詞”勝于“原唱”,也突出表現在藝術構思上。“原唱”在總體上沒有跳出詠物寫景的園囿,而“和詞”卻別有洞天,采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有機地、巧妙地結合起來,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一個完整的思婦形象,寫柳絮的際遇,綰合著思婦的際遇,情景交融,物我一體。這也是“原唱”無法相比的。

  在語言藝術特色上,“原唱”雖然精巧靈動,但也不過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令人驚奇和感動的好句子不多。詩詞無好句如登山無勝景,終歸有些缺憾。而“和詞”的語言卻新穎別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還似非花”、“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點點是離人淚”等,都是可圈可點、令人稱頌的佳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元唱;章質夫詞,元唱而似和韻。”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但蘇東坡卻舉重若輕,以其卓越的藝術才華,寫出了這首“和韻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謂曠世奇才。

  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這首經典作品中,讀者不僅可以領略豪放派詞人的婉約風格的一面,體驗到蘇東坡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而且這首詞獨具的藝術魅力,給予讀者不盡的審美享受。

 

    6、“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如果說春色共有三分,那么其中二分是塵土,一分是流水。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這里,數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人稱葉清臣《賀圣朝》之“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是“忽以秤稱,忽以量量”(《古今詞統》)。這三句分明是在學習葉詞,也在數字上做文章。它使我們感受到塵土之多、流水之盛。而楊花的墜入泥、飄進流水,也可使人聯想得到:花盡難覓,春歸無跡。今天有以為數字上有美學,這里可提供一個佐證。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里,詩人把春色的化身楊花擬括為三分,言二分棄之路旁,化為塵埃;一分碎落清池,付諸流水。三分春色就這樣蕩然無存了。

   “春色三分”三句是假設之辭,但假想得超凡脫俗,讓人拍案稱奇。這種將春色數量分化的寫作方法,蘇軾曾多次使用,如《臨江仙》之“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之“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等,都可看出他一貫的思維定勢。當然從淵源上而言,也許唐代詩人徐凝的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才是此類寫法的更早的源頭。仔細玩味,推敲比較,卻不難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蘇東坡的語意蘊藉、含蓄、巧妙。

 

   7、章質夫的詞,《全宋詞》共錄兩首,即有一首聲名遠度,殊屬不易。這首詞詠楊花,以形寫神,風姿秀逸。上闋寫楊花飄墜輕飛,極富動態神韻,特別是歇拍“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幾句,將楊花在“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后的輕飛之態,寫得至為靈動。連首肯晁叔用以為質夫與東坡難以比肩的魏慶之,也不得不稱說此數句“可謂曲盡楊花妙處”,并直言“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詩人玉屑》卷二十)。這比泛泛的蘇、章優劣論要有說服力得多。下闋雖牽涉人事,但仍以摹寫楊花物態為主,不惟擬人,且略微滲入了人的情韻。朱弁《曲洧舊聞》卷五稱它“命意用事,清麗可喜”,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從總體上,章質夫賦詠楊花,便真的在楊花的物態風神方面化足了功夫,因此就狀物生動而言,章質夫是曾無半點愧色的。

    與章質夫的原唱相比,蘇軾的和韻之作便表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他在詠楊花方面既不模寫差遠,也不體認太真,而是在不即不離中,將自己的感情隱寓其中,亦楊花亦東坡,把傳統的賦物境界和人格境界打通為一,“直是言情,非復賦物”(沈謙《填詞雜說》)。但若要言及摹寫楊花物態的精妙,則章質夫的地位仍難以動搖。蘇軾只是在“使來者何以措詞”的感嘆之外,別開一新境界而已。有鑒于此,許昂霄《詞綜偶評》認為章、蘇二作,“均是絕唱,不容妄為軒輊”。而王國維遽稱蘇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詞“原唱而似和韻”,并歸之為“才之不可強”(《人間詞話》),似乎又只窺一端,未見其余,很難說是持平之論了。

   蘇軾和韻的是一首當時已稱誦的名作,如果再在狀物方面費盡思索,恐怕也難以逾越原唱,所以只能別開生面,把楊花拔高一籌,使之渲染上更強烈的主觀色彩,更多地顯示出人的性情品格。因此在蘇詞中,楊花同人的情感貼得更近了,而且這種貼近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的。

 

   8、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花摘了許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丟
           傘撐了許久雨停了也記不起收
                 路走了許久天黑了也走不到盡頭
                       有句話想了很久清楚了才說出口……

    把你的夢告訴一萬人,夢就能張出翅膀.我的夢我沒有告訴別人,它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一點一點的沉淀,然后開始累積,慢慢的由塵土變成了大山,巍然聳立.它不會在張出翅膀了,太沉太沉,已經厭倦了飛翔,盡管從來沒有飛過.久而久之,失去了渴望遠方的欲望.告訴自己夢只能被自己分享,在寂寞的黑夜里醒著呼吸,感覺被月光照的落寞的空氣,在靜謐的夜里彼此吞噬對方.感受白天從未想過的糾結.撲面而來的還有冷冷的月光,透過窗簾小心的爬上我的被子,悄悄撫摩我的眼角.我們纏綿在一起,而我去畏卻了,拉起被子遮住臉.好似有水流過的聲音,我知道,我心里的那片海又在翻滾了……我只是默默的承担,然后學會忘卻.連感動也不會.僵硬的連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也好,告訴今夜眷戀我的月光。

    春色真的馬上來了,二分的塵土,一分的流水.知道前面的那句話嘛,于我也許不會在有答案,因為答案已經給了別人,不會在給任何其他的人了……亦如醉笑陪君三萬場,不訴離傷,只是兩個人的答案.我記著,對方也記著,足夠了……何必奢望……只是屬于2個人的答案,永遠唯一的答案。

 

    9、噩噩熙熙攘攘匆匆,不覺困意,醒來午時多少分?迷糊窗外房檐滴雨漣漣,乍眼望去,細點珍珠遺少許。遠山霧蒙蒙,水汽湮沒半壁天。綠葉映殘紅,穩中顯敗。

    季節更換如云煙過眼,沒來得及考慮,裊裊已騰遠處去。定睛一瞧,煙散散,無形狀,隨風逝。春縱在,也無堪今天、明天!

   昨夜夢回,桃花影,夕陽紅,有書相伴。哪一時?哪一刻?哪一處?哪一個人?背對夕陽,眼觀兩行字,靜聽花爭艷。

  桃花依舊在,落點點殘紅,幾分歸塵土,幾分逐水流。惜往時相應爭輝,而今化春泥,和無情,杳然無蹤。

   不是遙遠也難及。逐水東流而去,除卻桃花,便是那時,那時的點點記憶,幾行春思。

  嘆時間,總不饒人。停留固非我所愿,躁進也非我所想。花開花落終有時,緣定緣非莫強求。春已去,留三分。塵土可待來年芳,逐水而去何所終?

  午時所思午夜空,散亂隨筆也難懂;留住心底一團亂,何夢何緣何時終?

  夜深沉,雨紛紛,四處靜寂可聞聲,聽雨。雨落無聲,感其意,窮其蘊。

  陰雨綿綿無絕期。春耶?非也!何時?我所無知。愁緒,無從說起;煩心,何苦來哉!

  如此時,可入夢鄉;無來由,空自守候。守至丑時多少分,夢不破,也難眠。眼皮已灌鉛,心智卻不肯。夜無聲,我無言。

  閉目,養神,逢春。春意濃濃。置身事外,獨我,一人沉夢。夢中花,花開,花敗。敗時不由我,只隨春風去。春色有三分,兩分歸塵土,一分逐水流。

 

    10、我想我是憧憬愛情的吧,雖然我是悲觀的越來越習慣看到在現實的灰塵中被掩埋被拋棄的愛情,習慣看到把愛情和功利參雜到一起,習慣看到在鏡旁顧影自憐然后說那就是愛情,習慣看到以物質的標準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習慣看到在愛情中小心翼翼手足無措讓自己符合世俗的標準和他人的眼光周國平說,太多的時候,我們是舉著條件去找愛我理想中的愛情,純潔的,真摯的,恣意的,無束的,不動聲色,細水長流,執子之手,攜手同行,相看兩不厭的愛情,在何處

    什么時候,我能夠天真以及不懼怕失去地去愛你。

   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

   我的古典愛情,不知所蹤。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11、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每一次真誠的對待感情,都會遭遇意外的變局,是命運的愚弄嗎?可我終歸無法改變自己的態度。人的一生,欲望太多,卻絕不會全部達到。我做不到清心寡欲,只能認真的面對心中的每一份期待,也許結局都是.淡收場,可那又如何呢!珍惜身邊的人和物,沒有緣分的話就放手吧。花自飄零水自流,各有各的歸宿,回首再看,惟余一聲喟嘆而已!

    我將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呵呵!希望在命運的終點能做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人生至此,當可算圓滿了吧!

    又記起香格里拉的湖水,站在旁邊靜靜的看著它的時候,心真的很凈、很純! 

  

 

  11、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流年似水,我們從時光的罅隙里走過,把生命中的優美和憂傷都深埋在塵土里,等待春回大地,靜聽花開的聲音。

   生如夏花。每一顆心都是從纖塵不染的潔白開始,懷揣著一個最美麗的花蕾,迎著朝陽從地平線開始生命之旅。只是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物欲。名韁利鎖將夢想羈絆在時間的路上,百丈紅塵將追求滯留在歲月的途中。在旅途的終站,每個人都能得到生活的贈與,然而夢想卻早已凋零,生命的田地里一片荒蕪。生活的本真應如居里夫人所言,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這種人醉心于一種事業的大公無私的發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質利益。浩瀚蒼穹里,只有少數的身影能夠穿透時空抵達永恒。在歷史厚實的塵土里,孔子用經卷堆就蘭的優雅;陶淵明用歸隱編織菊的淡泊;林逋用清貧培育梅的暗香……

    穿堂風一過數千年,花香延伸古今,幾度繁華,幾度零落。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繁華的是物質,零落的卻是內心。人們一心只想著匆匆去收獲,忘卻了最初的美好,再回首,卻已老了韶光。花開是一個漫長的歷程,陽光雨露固然重要,狂風暴雨卻也是不可或缺的,沒有經歷風雨的花朵注定是沒有靈魂的。生活亦如是。但世人大多只是專注于花的璀璨,而忽略了花下的塵土里所蘊藏的汗水和血淚。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花開一瞬,剎那芳華,等待花開卻可以是唯美的芬芳之旅。心中駐滿芬芳,人在俗世之中,心在塵埃之外。在風塵中磨練意志,在勞頓中砥礪品格,一路上湖光染翠、花香撲鼻。

   轉眼秋去冬已至,又是一年寂寥時。然而,四季輪回,春天總會如期而至。看銀花飄飛、聽寒風如吟,守著塵埃,春暖花開。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05

[新一篇]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舊一篇]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