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譯文]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樹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問松樹說:“我醉得怎樣了啊?”朦朧中看見松枝搖動,只當是松樹要來扶我,便用手推松樹說:“去!”

  [出典]  南宋  辛棄疾  《西江月》

  注:

  1、《西江月·遣興》  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2、注釋: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辛詞中“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兩句,含意極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書,而是對當時現實不滿的憤激之詞。

 

 

  3、譯文1:

     喝醉了酒后恣意歡笑,我哪里有那閑工夫發愁呢。最近才明白古書上的話,的的確確是沒有半點可信的!

  昨兒晚上我在松邊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樹看成了人,就問他:“我醉得怎么樣啊?”  恍惚中看見松樹活動起來,疑是要來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煩的推推松樹說:“走開走開!”。

    譯文2:

   喝醉酒的時候,自己只管笑啊,鬧啊,哪里還有什么心思去發愁?近來我終于覺得古人寫在書中的一些話,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樹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問松樹說:“我醉得怎樣了啊?”朦朧中看見松枝搖動,只當是松樹要來扶我,便用手推松樹說:“去!”。

 

 

  4、辛棄疾生平見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王國維說:“幼安之侍處,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辛棄疾“性情”之所在。歸根結底,他譏評朝權勉勵友人,都是因為秉持著一顆拳拳愛國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詞人驅詞用典,不失當行本色,全在意氣平心之間,全詞讀來鏗鏘有聲,清切感人。

  辛棄疾的這種強烈愛國之情是伴隨著強烈的批判而存在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是因為朝廷腐朽勢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撓,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壓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傾盡全力就越是與那些茍安勢力相沖突、相齟齬。所以,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憂憤與不平和對朝中投降派偏安誤國的諷刺和鞭笞,與抗金北伐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辛棄疾愛國情懷的體現。

  宋末劉辰翁高度評價辛對古代語言的提煉與豐富之功: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然猶未至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也。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漫,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悲茄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及暇。詞至此亦足矣。

   他的詞不僅是“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

 

  5、 欣賞這首詞,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品讀辛棄疾的詞,可從詞中品出更有韻味的戲劇來,雖然在寫詞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戲劇性場景并非辛棄疾發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發揚光大,在他的詞中,這種情況十分常見。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現了三次。難道詞人真成了沉湎醉鄉的“高陽酒徒”么?否。蓋因其力主抗金而不為南宋統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說沒工夫發愁,是反話,骨子里是說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才敘飲酒,又說讀書,并非醉后說話無條理。這兩句是“醉話”。“醉話”不等于胡言亂語。它是詞人的憤激之言。《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本意是說古書上的話難免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棄疾翻用此語,話中含有另一層意思:古書上盡管有許多“至理名言”,現在卻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種種,如直說出來,則不過慨嘆“世道日非”而已。但詞人曲筆達意,正話反說,便有咀嚼不盡之味。

  下片寫出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詞人“昨夜松邊醉倒”,居然跟松樹說起話來。他問松樹:“我醉得怎樣了?”看見松枝搖動,只當是松樹要扶他起來,便用手推開松樹,并厲聲喝道:“去!”醉憨神態,活靈活現。詞人性格之倔強,亦表露無遺。在當時的現實生活里,醉昏了頭的不是詞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詞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掙扎著自己站起來,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軟骨頭們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棄疾的這首小詞,粗看,正如標題所示,是一時即興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細一看,那么會發現作者是在借詼諧幽默之筆達發泄內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們還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會現實的黑暗而憂心忡忡,滿腹牢騷和委屈,不便明說而又不能不說,所以,只好借用這種方式,來暢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實感。

 

 

    6、 這首詞題目是“遣興”。從詞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寫悠閑的心情。但骨子里卻透露出他那不滿現實的思想感情和倔強的生活態度。

  這首詞上片前兩句寫飲酒,后兩句寫讀書。酒可消愁,他生動地說是“要愁那得工夫”。書可識理,他說對于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是什么意思呢?“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辛詞中“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兩句,含意極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書,而是對當時現實不滿的憤激之詞。辛棄疾二十三歲自山東淪陷區起義南來,一貫堅持恢復中原的正確主張。南宋統治集團不能任用辛棄疾,迫使他長期在上饒鄉間過著退隱的生活。壯志難酬,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這首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心境中寫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對國家大事和個人遭遇的感慨。“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就是曲折地說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書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書》說:“任賢勿貳。”對比南宋統治集團的所作所為,那距離是有多遠呵!由于辛棄疾洞察當時社會現實的不合理,所以發為“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的浩嘆。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書中的一些話,現在是不可能實行的。

  這首詞下片更具體寫醉酒的神態。“松邊醉倒”,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樣?”他恍惚還覺得松樹活動起來,要來扶他,他推手拒絕了。這四句不僅寫出惟妙惟肖的醉態,也寫出了作者倔強的性格。僅僅二十五個字,構成了劇本的片段:這里有對話,有動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劃。小令詞寫出這樣豐富的內容,是從來少見的。

  “以手推松曰去”,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歟?’曰:‘可’”的句子;《漢書·二疏傳》有疏廣“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詞,用經史典故入詞,這都是辛棄疾豪放詞風格的特色之一。從前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以散文句法入詞是“生硬”,認為用經史曲故是“掉書袋”。他們認為:詞應該用婉約的筆調、習見的詞匯、易懂的語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經史詞匯,這是有其理由的。因為詞在晚唐、北宋,是為配合歌曲而作的。當時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詞要婉約,配合歌女的聲口;唱來要使人人容易聽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經史詞匯。但是到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詞已有了明顯的發展,它的內容豐富復雜了,它的風格提高了,詞不再專為應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棄疾那樣的大作家,他的創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陳規慣例所能束縛。這由于他的政治抱負、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詞人。若用陳規慣例和一般詞人的風格來衡量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7、他幾乎是不寫詩的,因此,詞就成了與他的生命可以互相交纏悱惻的唯一溫暖雖然他是個一心盜取天火給人間的、燃燒著的普羅米修斯,但他自己是不溫暖的。

    他豪放了一輩子,將硝煙焦土當成了玫瑰花園去守持。

    想來給孩子取名“棄疾”、“去病”的,大都是怕孩子羸弱不能長大的父母吧?可是,他們的孩子卻成為豪放派大詩人或大將軍,成為某一個或兩個領域里的燈,光照千里。

    他是豪放派大詩人,又是大將軍;他是屈原、謝安、賈誼、馬援、劉琨,更是廉頗、李廣、祖逖、孫權和孔明還在青少年時期,就曾闖入數萬敵軍的大營深帳中,刃如霜,馬如龍,取得叛徒首級。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人,他(她)輕易地就獲得了石頭與月亮雙重的品質。如同一種高貴至極的樹,一枝枝全往天上長,風來了,雨下了,雪落了,霜鋪了,露掉了,雷劈了……但是,它也堅韌不動。十年、百年、千年,也不開花,天長地久般綠了枯、枯了綠,怒發沖冠,斗志昂揚,不像棵樹。

     它是不是記住了許多的事,跟杜工部的“詩史”一樣?否則,如此倔強的軀干里留下那么多的年輪做什么呢?

    事實也的確如此:他是宋詞史上創作最多的作家,什么都可以納入筆下三寸之地就連罵兒子也可以寫成詞。他的整個一生,時刻準備著出發,然而,最后只能原地踏步,任時間流去,一寸寸,老盡少年心。

    他在獨處,獨處中的人最易蔓生出孤獨的無力感。寂寞和孤獨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生命體驗,寂寞是世俗煙火的情緒感,是人皆有的源自于本能的感受,孤獨則是超越一般情緒、升華為融于天地的深沉情感,它厚重到會讓人感到齊天地、平日月的脫俗之境,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大境界。所以情歌唱得再好,還是寂寞,而辛詞一出,便倍感孤獨。他的孤獨,夾雜著被團揉成一小把的柔情萬丈,在一片雜亂的聲音中更顯寂靜。

    八百年也擋不住他出師未捷的疼痛。《破陣子》是他的傷口:“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沙場,在書上是那么遠的一個詞。是琵琶弦上撥著的徵音,是一挑過了年忘了摘下來的紅燈籠,獨自掛在屋檐下,晃啊晃……他以抗金復國為己任,聚義軍,殺叛逆,策動萬人,北伐,南下,幾乎窮盡了一生。

    詞中密集的軍事意象群,連續成雄豪壯闊的審美境界,有著無以言表的、茂長的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這個時代多么缺乏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精神力量和崇高就有多么美。

    我們需要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就像我們已不再常去看月亮升起,而生活需要披一身的月色,如此,才能把故事靜靜展開。

     哪個朝代的哪個詩人不想歸隱呢?他也是歸隱的。那本應是他一生中最安靜的時刻,累了的時候,他偶一為之,就手寫下那些清甜小瓜似的詞句,叫每一筆速寫都帶給人無以言表的美好,譬如:“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而他在田野上自由自在走來走去的樣子,仿佛伸手可及他在那樣的詞里,活潑、愉快,仿佛只是一名在愁人的月光下醉酒的書生,坐著慢船去了一個并不在地圖上存在的地方,四面全是樹,很綠,一層一層,掩映得一些低小的草房子仿佛有許多意味深長的話語,閉口沒說出來;許多不知名的鳥雀飛過,說著與人不相干的事。那里當然仍舊存在著每一樣都有趣無比的農事以及每一個古老朝代里失傳的方言,山坡上撒滿一群被他馴養了的、無人認領的小羊似的漢字,充滿喜悅和安詳。

    然而他生命中始終不曾真正有過一天安心安穩的日子,辜負了他多么恬淡的田園詞。

    他幾乎是不寫詩的,因此,詞就成了與他的生命可以互相交纏悱惻的唯一溫暖。雖然他是個一心盜取天火給人間的、燃燒著的普羅米修斯,但他自己是不溫暖的。

    所以,我們無法記住他走過的全部路程,卻永遠地記住了他一生的不溫暖。雖然我不曾迎風飲酒,但是一點也不妨礙我在似是而非的睡眠中開出一間鋪著夕光的酒館,讓時間在那一瞬穿越到遙遠的某個時候,與“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的他鹽水花生黃酒紅酒青燈對坐,白發翁媼,說一點熱乎話。

 

 

   8、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人在失意時難免會發牢騷,無論屈原、李白、杜甫,在他們的作品里,發牢騷的詩篇隨手可拾。辛棄疾并不似今天一些練武值人那樣,痛苦時狠狠地打幾十下沙袋就行了,他的心中,那種不能率領將士北伐的痛苦中永存的,不能靠簡單的幾下就可以宣泄,使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長期的在胸中奔騰,形成了無法排解的漩渦。在他作品里,這樣的詞俯首可拾。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在這首詞里,老辛頭故作曠達語:人生有無數的事情需要去做,即使滿腔愁緒,也沒有時間去愁啊。只是近來感到古先賢的那些名言,實在相信他沒有意思。什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什么“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都是扯淡!自古讀書誤書生,我被圣賢誤一生啊!

  從表面來看,作者對自己飽讀史書,投身復國事業失望了,無奈之下,就在杜康里換得快樂吧。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牢記先儒的教誨,自己長期的憂國憂民,換來什么?很明顯,這是詞人對南宋小朝廷的深深失望,而不是后悔自己飽讀對當朝一味沉醉于歌舞升平的當權者失望了。苦悶中,只好用酒來麻木自己的神經。

   詞人真的喝得醉醺醺了,在恍恍惚惚中,他似乎感到松樹在眼前走動,似乎要過來扶起東倒西歪的他。他立即伸出手推開松樹,大喝一聲:“去”!將醉態刻畫得如此維妙維肖、生動風趣,卻叫人如論無何也笑不起來。他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深深孤獨寂寞的辛棄疾。沒有人陪他飲酒,他寂寞得只能與松為友,只能獨飲獨醉;醉倒時也只有松樹在旁,也唯有松樹想扶他一把。雖然詞的下片一字未曾提“愁”,但隱藏在詞人醉態之中的寂寞與憂愁又是何等的深重,多么的難以排遣!而一句“以手推松曰去”,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屈不撓、倔強好勝的壯士。即便是在醉中,辛棄疾也頑強地保持著他的壯士本色。雖然身處逆境,他的意志并沒有崩潰,他的精神拒絕倒下,他不需要憐憫,不需要同情!

   讀這首詞,使我想到屈原的“舉世渾濁,唯物獨清,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狂放與悲哀!

 

 

    9、這首是老牌賣萌詞,末尾兩句集傲嬌呆萌于一體,如見其聲。但耐琢磨的地方不只此。《詞譜》里說《西江月》上下半片,開句都是仄聲。仄聲音重,得有分量。所以只有蘇辛兩人愛填。

     這詞的萌點是醉態橫斜,哪得工夫,全無,醉態迷離但爽快灑利。下半片有一處是我喜歡的小筆法:醉倒是仄聲,何如是葉平,你反復念,就顯得前一句前俯,后一句后仰,搖搖擺擺的醉勁,出于音韻,最后還挺胸仰頭“我醉何如”,又是醉勁。

 

 

   10、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說實話,這真算不上什么佳作,只當是詞之小品欣賞即可。但詞人飲酒之趣味鮮活紙上,很有趣味。醉后竟覺書無用,不如眼前酒一杯。儼然愛過,痛過,發誓不再相信愛情,其實心中還是隱藏著落寞后的不甘。

    更可笑的是,醉后倒在松邊,還癡癡地問:“你看我喝多了嗎?”風吹松影搖動,以為松樹要來扶他,一甩手:“去,誰用你扶!”倔強得可愛,可卻又隱約可見其內心的孤單與孤單后的悲涼。

    不是誰都做得出這樣近癡的瀟灑,因為我們總有太多的放不下。

    我們景仰他們,是因為我們不敢為的,他們卻樂而為之;我們羨慕他們,是因為他們不放棄的,正是我們不得不放棄的。

 

 

   11、詩詞有趣則有味。辛棄疾有一首《西江月·遣興》:“醉里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這首詞以一個醉漢身份來寫,既有生活的真實,又有一種情趣,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品格和追求表現出來了。

 

 

   12、素來喜歡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中那段千古佳句:醉里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細細去品味其人、其事、其言,彼情彼景、字里行間,豪放中何等的無奈?無奈中何等的傲骨?傲骨中何等的凄涼?

 

 

   13、這首詞寫表面上看起來很是有酒趣,但一讀再讀之后,就可以從他字里行間讀得出某一種隱隱約約的憂郁來了……畢竟在南宋那樣低迷、壓抑的政治環境中,又不斷地被朝廷中人的猜疑、歧視和排擠,不憂郁才怪……估計也只有幼安這種性格之人才能如此不著痕跡的借詞來發發牢騷罷……

    有時候我在心里會拿老蘇和幼安作比較,雖然他倆都是宋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但老蘇畢竟是仕大夫一個,除了深懂為官圓滑之道外,在他的詩詞里儒佛氣息亦很濃厚。而幼安則本是軍中一員大將,奈何英雄卻無用武之地,所以在他的詩詞里多是痛苦靈魂的真實再現……或許,和詩詞有關系的人,總有著這樣那樣的靈魂之痛吧……

 

 

   14、你將身世藏于酒杯中,把酒而歌,長歌當哭,豈知身醉心醒最是傷人。要是果真醉后何妨死便埋,是否還會有你這千古悠悠家國夢,相思愁,兒女淚?

你將抱負寄托于詩詞,有一天卻驀地驚醒。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不敢再輕易登上那落日樓頭,因為縱使欄桿拍遍亦枉然。

 

你本該是一位旌旗擁萬夫的將軍,直到白發蒼蒼也只能在夢里布陣點兵。可惜你這把鋒利的劍,始終未能再飲胡虜血。一腔壯志未酬的悲憤,化作一首首劍一般豪雄的詞,在那里,熱血撞擊你心壁的聲音清晰可辨。

 

 

   15、辛棄疾酷愛種樹,既是出于對家國的摯愛,也是出于對自然的癡情。官場的奸詐,世俗的善變,早已讓他十分痛惡,感覺中,只有自然界的山水田園、草木鳥獸,對人始終真誠,窮達如之。他在詞中動情地寫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鷓鴣天·博山寺作》)“湖海早知身汗漫,誰伴?只甘松竹共凄涼。”(《定風波·山路風來草木香》)他由衷贊美這些“真朋友”、“好弟兄”,與之掏心掏肺,親密相處。

  辛棄疾直道立世,正氣浩然,辛詞中的松竹也和他一樣。他寫杭州靈隱飛來峰下冷泉亭,劈首就是氣度非凡的松和竹:“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滿江紅·題冷泉亭》)以“直節”喻竹,以“冠纓”喻松,端然偉然,一下就把冷泉亭的審美高度,蒼松翠竹的正氣大氣,發抒得淋漓盡致,讓人肅然起敬。他向友人介紹自己的瓢泉新居,自豪地以蒼松作標識:“但笑指吾廬何許?——門外蒼官千百輩,盡堂堂八尺須髯古。”(《賀新郎·和徐斯遠下第謝諸公載酒相訪韻》)稱松為“蒼官”、為凜然正氣的大丈夫,自己是與這些稟賦古節的君子在一起。是的,他特愛和這些真君子真朋友在一起。他常常趁著酒興,走進山路旁的蒼松間,“溪欲轉,山已斷,兩三松。一段可憐風月欠詩翁。”(《烏夜啼·山行,約范闊之不至》)只覺自己一來,這段本就讓人愛憐的自然風光,頓時變得更加美好了,變成一幅詩意盎然的松友圖了。在他看來,蒼松其實就是本色詩人,吟出的詩篇美妙無比。雨巖飛泉,聲如風雨,人們紛紛贊美。有人喻之為“春雷鼻息”,有人喻之為湘靈奏樂,他則力主是蒼松吟詩:“我意長松,倒生陰壑,細吟風雨。”(《水龍吟·題雨巖》)而松林更像威武雄壯之師,常常鉤起他對“壯歲旌旗擁萬夫”那段英雄歲月的回憶,退隱而不退志,長葆浩然英概。“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沁園春·疊嶂西馳》)面對松林,這位昔日的抗金義軍首領依然氣吞萬里如虎。有時醉了,他就睡在松間,和這些真朋友老戰友說些醉話,耍點酒瘋:“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興》)

  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辛棄疾生活在這么多的綠色知己中間,雖是被迫退隱,山鄉歲月卻也樂趣頗多。“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丑奴兒近·千峰云起》)他熱愛這種生活,感到很滿足,在詞中反復吟詠:“吾愛吾廬多松菊。”(《滿江紅·老子平生》)“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晚年,他將家務全都交付兒子們,唯獨放心不下對松竹的管護,要親自操勞,告訴兒子們:“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示兒曹,以家事付之》)他把自己的感悟介紹給好友:“怕凄涼無物伴君時,多栽竹。”(《滿江紅·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

 

 

   16、喝酒講情調,喝得雅致是最好的,如王羲之等在紹興引曲水以流觴的蘭亭聚會,如《紅樓夢》里的飲酒賞桂作菊花詩。至于酒量,喝到三分,情致剛起、幻想聯翩時收杯,可能最好,像李清照詞里寫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風來急。”當然,愛喝酒的人多數做不到。那就喝到意態朦朧、似醉非醉也好,像李商隱能“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又像辛棄疾,還能“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至于他說的“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看上去卻是真醉了。

 

 

   17、詩酒文學集大成者,非辛棄疾莫屬。他的詩詞寫酒的很多,被后人一直廣為傳誦的也很多。“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這可醉得不輕,已經是分不清人和物了。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后名,可憐白發生。”感傷哀嘆舊時事,昔日輝煌已作東流水。

    “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大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世事無常,人生無奈,萬古同一悲也。


     “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卻自移家向酒泉。”身在愁中只能問酒解愁,這種悲哀似乎從古至今都如此啊!

     到了晚年時辛老先生的詩詞還是離不開酒:“萬事煙云過,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想來人生莫不如此啊。歲過半百,路也行過大半;該看的都看了,不該看的也看到了,歷經風雨,心情已是波瀾不驚。少年時的那種血性此刻已化作綿綿春雨,即便還會憤怒還會抗爭,也不會拍案而起的勃然大怒了。這時的心境,喝點小酒兒,忘情于山水間,自在舒服的睡個懶覺;愜意的享受人生,漸入佳境也。

 

 

   18、少年讀辛棄疾,只是強說愁;中年讀辛棄疾,才是于我心戚戚焉。因為少年得意,哪知詞人的艱辛?中年失意居多,方知英雄的不易。

  想辛棄疾這哥們,當年也有事業的高峰期,20出頭,就帶著兩千人馬,突破金兵封鎖,在殺聲震天中渡江東來投奔南宋。小伙子一時盛名覆蓋大江南北,正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哪曉得,事業得意過早,失意卻成下半生的主旋律。他所托身的朝廷已是一個對中原徹底失去責任心的政權,守著殘山剩水,浮在西湖的煙波上漸漸泡沫化。這樣的氛圍與他的激情背道而馳,英雄不得志,只得淚眼“西北望長安”。

  無奈,只好買醉。喝得醉醺醺的,只貪圖高興,哪里有工夫去愁呢?其實,這正是憂愁彌漫,無處消遣的一句反話。醉意中,忽然意識到一個道理:古人書里的話,全信不得。真的信不得?非也,正是感嘆當今的現實,正是和圣賢的理想背道而馳。喝兩盅吧,在一棵松樹邊醉倒,問松樹:“哥們,我醉得如何?”醉眼朦朧中,松樹過來扶我,也就是“墻走我不走”的境界,我以手推開松樹,笑著說:“去,去。”松樹可以推開,推不開的卻是一腔熱血得不到施展的蒼涼和辛酸。

  松扶我,我推松,主觀上的一扶,客觀上的一推,正是滑稽的醉態中飽含著蒼涼的失意之態,但又有揮斥之態。

  辛棄疾的詞要讀出味道來,一定要在中年。原來,辛棄疾的失意,我也有;我的不得意,辛棄疾也有。寫詞的,讀詞的,都是知己。讀到這個境界,也就對頭了。

  然而,人不得意時,又只有辛詞最適合讀。辛棄疾失意,卻是陽剛、英雄的失意,不是兒女態的失意。英雄之愁,悲壯而不悲慘,失意中不沉淪,卻又奮起。 (來源:廣州日報)

 

 

    19、人類從發明酒之日開始,就注定了總會有這些酒事發生的。酒,無酒不成席是中國傳統的酒席、接待文化的一大核心觀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由此誕生了很多關于酒的丑話或佳話。在中國詩詞藝術達到頂峰的唐宋兩代,文化可謂也達到了歷史的兩大高度,其中酒文化自然發酵如影隨形,酒與文、酒與詩、酒與詞乃至酒與文人的故事從歷史上看從此不再分離,也不能剝離。其中,文人們平日里文質彬彬、禮貌有加,但一旦與酒掛鉤起來后,也會發生很多“酒后失態”的場面,只不過古文人善于以詩詞雅句掩飾,把醉塑造成“醉亦醉得雅致”而已,還有不少文人其實都是當時的政治人物或官老爺們,幸好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之類的傳播渠道,所以這些酒后失態行為不致通過網絡等被迅速傳播而影響他們的前途及形象,至今才給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記、至多也是“恃才放曠”等褒多于貶的評價。

    這是古文人的幸運。

    今日,不妨將古典詩詞中描寫的一些酒后失態行為選擇出來,以現代流行的評比方式輯成“十大”,還原當年歷史上那些酒后失態形象,以資示范,及作趣品。

    第一位: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等人)

    這回高登榜首的酒后失態仍然是“千古第一酒文人”李太白同志!只不過,這回不是他的自寫了,而是一向也嚴謹的杜甫描寫的,所以更加可信。這是他在《飲中八仙歌》描摹自己評出來的同時期“八大酒人”各自的醉態: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第二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之所以將老曹的《短歌行》列為酒后失態第二位,是因為正是這首詩,使曹操在酒后玩出了人命,一代音樂奇才師曠當眾被他酒后刺死的血腥場面至今仍讓人觸目驚心。

    失態如此,一點都不比當代的醉駕撞死人那樣嚇人。何況他還是一個高級干部呢!

    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曹操的奸滑自古聞名,酒后的失態也打上了這個特別的印記。

    當時,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曾大宴眾官,大喝杜康酒(當時可不是如今的“杜康”那么低端),甚為得意,酒興中作《短歌行》一首,樂官師曠聽后,認為歌詞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不吉利,性格直而告曹操,卻被酒后易怒的曹操一槊刺死。酒醒后,曹操甚悔,下令厚葬之。但扼殺一位音樂大師的損失則無可挽回了,不然,深受西漢大師李延年樂風影響的師大師是很有可能在“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方面做出比李更大貢獻的,這是音樂界的一大損失(這在以后帖子中再闡述)。

    而曹大敗于赤壁,也是一種報應,更是一種酒后失態所付出的歷史上最大一宗“埋單”了。可謂,史上最牛的“酒后失態責任事故”。

     第三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這是喜好喝酒的王翰同志在《涼州詞》中寫到的醉態。涼州,在今甘肅河西、隴右一帶,州治在現在的武威。王翰的《涼州詞》共二首,此是第一首。

     這首詩在酒史上的一大貢獻就是辨清“葡萄酒不是民間誤認的源頭在西歐”這一理論,只不過西歐的是在發明了蒸餾技術之后才將葡萄酒推上一個劃時代的新水平而已。

    王翰守邊疆,自然是要喝酒的,而且因為豪放,每喝必醉才罷休,即使是在古戰場上,當然不是戰時的戰場,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喝特喝葡萄酒,不管軍中號令已要催動部隊出發了。他的喝酒狀態及膽量可想而知。

    而他的理由則是催人淚下的:古來征戰幾人回?

    知道此去是死,又為什么還要拘束人,不讓人好好地喝上一次酒后再去死呢。這是千古以來一大悲壯但難解的情結。而根據歷史事實,秦能滅六國,其治軍之道之秘密其實正在于“酒”字。凡戰前,必由將軍總動員,帶領統一喝酒,半醉后廝殺,雖死則能因酒而減少痛苦,酒發則能奮勇當先,因此才鑄成輝煌戰績,大將軍白起、章邯、蒙恬等名人個個都是酒量過人啊!

    只是立國后,要禮法,才淡化這一滅六國的治軍之道,趨向“正統手法”治理國家。酒,才成難言之隱變成潛規則,始終存在于軍中、國中及正規場合中,一直到當代還是如此。

       第四位: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辛棄疾)

 

    一向嚴謹的辛同志居然也有如此酒后失態舉動!他之前即使喝再多,也還能“醉里挑燈看劍”,軍營中還是無人敢趁他酒后冒犯這位文武全才的辛將軍的啦。

    而這次他之所以醉成如此,原來是在一番頓悟之后,心情極端愉快,才放開喝成如此的。他說,最近才覺得古人的書,有時候真的不可相信啊,這和《孟子》說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吻合了,書都是人寫的,就都存在著人為的痕跡,和天道比起來,有些道理真的不是“道理”啊,還是不可完全相信。而是需要從生活中去感悟真理,才好!

     第五位:白發對綠酒,強歌心已摧。君不見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黃鸝愁醉啼春風。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園東。(李白)

    又是李白同志入選,這回排名又升高了。因為這次的醉后失態不是和友人兩人而已了,也不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自醉,而是“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當眾而“醉臥桃園東”了,人可就丟大了吧!

    這是一出典型的召妓酒后失態圖,盡管唐代的妓遠比如今高檔得多,不只是純賣身、兩腿一張開就收錢那么簡單的貨色,而是需要懂音律、會將文人隨時隨地所作的詩詞當即譜成曲現場彈唱助興,兼會配合飲酒而后才能入闈的“藝伎”(日本的也源自大唐),層次可不低呢。

    但無論如何,李白同志在有人款待之下,如此喝酒,喝到隨便就地躺倒而不顧旁人及封建禮節的情況,還是非常荒唐的啦。就算在當代,也應算是嚴重失態之一,進入本排行榜“罪有應得”。

    第六位: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

 

    粗看之下,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一首醉詞,蘇東坡同志在寫這首詞前,醉得一塌糊涂,但這才更激發了他的文思,終于成就了這首“從此中秋無詩詞”的千古名篇來。酒,妙趣無窮。

    很簡單,該詞在前面有段小序說得很明白了:“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年,是指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懷念不在一起的兄弟蘇轍,于是作了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

    大醉之下,他才翩翩起舞,飄飄欲仙的。酒精作用之下,太守也就是市長大人在高朋滿座情況下以為自己已是神仙了,希望飛到天上,飛回去和自己的兄弟團圓。但此時此刻“人在高位”,貴為一城之長,走不得的,其豪放派的性情就此畢露無遺。

    高處不勝寒啊,而山東可是喝酒高手多的是之地呢,市長大人不被灌醉那才怪啊!因此,蘇同志大醉之下已知道自己失態了,回府后乘興急忙寫下這詞,第二天清醒后拿給眾人看,借此轉移大家注意力,將昨夜自己的酒后失態亂舞窘境及場面忘掉。呵呵,眾人于是心照不宣,也嘆服他的文才,高,實在是高!  

    第七位: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

    詩出自白居易同志的長詩《琵琶行》,太長,不用盡錄。其失態的語句在最后一句“江州司馬青衫濕”上。

    這描寫了古文人歷史上堪稱佳話的一大夜幕下之潯陽江頭夜宴場景。白居易同志到江邊夜送客人,古文人是很重視送別的,且白同志好歹還是當時的江西九江市委書記啊,所以送別就要設宴、喝酒,尤其是面對茫茫大江,生命顯得何其渺小,船的質量及技術在當時也沒保障的,故此那時的一別,等于生死各茫茫,送別是有真情實感的,不比當代那么“無情”,反正還有電話可打嘛。

      第八位: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陸游)

 

    這是陸放翁同志的《劍門道中遇微雨》詩作所述場面。該詩作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陸游同志入蜀赴任途中已47歲,但宦海浮沉、人生坎坷,多愁的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無望,無時無刻不令詩人憂心忡忡,只好在途中不時借酒澆愁,使自己在麻醉狀態中進入劍門關。此時,他已忘記了自己是來做官的,而是在昨夜醉酒弄得一身酒痕都不換衣服的狀態下,自言自語:我這樣喝,喝成這樣,在遠行的旅途中都常常喝酒消魂,如今在毛毛雨中騎著這只瘦驢進入四川了,應該是符合“詩人”的標準了吧?

    此時此刻,他的心中絕對有“幸福不是毛毛雨”的感覺。顯然,他此時的潛意識中,殘存著與李白對照的影子。自唐一代后,李白以才聞名,多少潛移默化使后代的文人都喝上一點小酒了,否則如何符合“文人的標準”呢?因此,宋代酒風也是極盛的,到哪里一歇腳,都是三碗渾酒一盤牛肉上桌來的(類似于今天的風干牛肉),更不要說會寫一點詩詞的“文人”了。不然,連酒都不會喝,誰承認你是“文人”啊。這也奠定了后代文人與酒的情結基礎。

    你看,陸游可是一個干部啊,在白日大庭廣眾之下滿身酒痕“頹廢”上任,影響可想而知,這不是一種酒后失態么?換在當代,早被人舉報到四川省紀委那里了吧。

      第九位: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及友人)

 

    這是李大才女著名的《如夢令》小詞,由于被收錄入課本,所以很多老師在解釋“沈醉不知歸路”時都解釋為作者及友人是沉醉于美景而誤入歧途的。其實不然,詞人雖是女人,但卻是酒中豪客,從未嫁趙明誠開始就以酒、詞結交濟南乃至附近名士的,出閣后夫妻恩愛,自然要繼續喝酒享樂了;后期逢國破、夫亡等一連串變故,更是嗜酒如命,也寫下了很多酒后的詞作以寄愁懷,比如“濃睡不消殘酒”等等。品讀李清照同志的詞,十有八篇必有酒、醉等字眼,所以應先熟悉其生活狀態及愛好,才能更好理解她的詞作內涵。

    本詞描述的是一群醉友盡興玩樂后回舟溪中,中途因酒發而無法控制船只引發的故事場面,你看,她是一女流之輩,卻還和男友人如此瘋玩,船入蓮花叢中走不動了還拼命爭著向前,驚得本趁夜色要棲息的鳥兒都不安穩了,可見酒后失態之一斑。看來,婉約派的人酒后還是和豪放派者一樣的,酒使人回復本性也。

      第十位: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陶淵明)

 

    這是酒仙兼詩仙李白同志的詩,詩意直白,基本不用翻譯成現代漢語就能看懂,可知古代的人們口語化的詩詞還是和如今的并無太大差別,現代人絕對不要以高深莫測、故弄玄虛的手法去學漢語、古文,而是要悅讀,持之以恒,自能讀懂。那些在學生時期課本里見到的古文只是古人的書面語而已,考驗及炫耀的是其實不值得提倡的象牙塔里東西,是用來擺門面的,而古人的口語文化還是和如今的相差無幾,不必高山仰止。

    回到本詩來。李白在醉后大聲叫退朋友,讓對方不要打擾自己睡覺,其實已是酒后失態的了,即使該友是多么熟悉,因為古代是遠比當代講究禮節的啦。不過,李白描寫的不但是自己的醉態,其實還連帶描繪出另一他的前輩文人的醉態,那就是東晉名士陶淵明同志。原來,“我醉欲眠卿且去”并不是李白的原創呢。

   《宋書·隱逸傳》:“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陶淵明不懂音律,但喜歡藏放不加裝飾的古琴一張在家,琴上不設琴弦。每次和友人酒喝到舒服時,就上前作彈琴狀以寄托自己喜歡音樂卻不懂音律的遺憾之情。凡友人來訪,不分貴賤,他都會擺酒宴接待。如果自己喝不過友人先要醉的話,就直接對客人說,我要醉倒睡覺了,你可先回去啊。他的直率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可見,李此詩第三句幾乎襲用陶潛陶淵明的原話,正表現出一種真率坦蕩的風度。在文才及酒量上,兩者應堪稱雙雄。但酒場有趣的現象是,往往越是能喝的人,直率的人,醉得越是快,因為“沒遮攔”不使心計也!(原作者:杜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5f4c00100f38y.html?tj=1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17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