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恒均:你可以當李光耀,但我不是新加坡人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李光耀走了,但蓋棺無法論定,全世界的媒體都在議論他和他的新加坡模式,糾結于他到底是獨裁,還是現代文明國家新加坡之父。當然也不乏介入這兩者之間的持平之論。可看來看去,我發現一個令人困擾的現象:第一,本來最應該對他做出評價的新加坡人卻大多保持了沉默,新加坡大眾無法隱瞞對李光耀的尊重與哀悼,而本來就不發達的新加坡學界與媒體卻鮮有吸引世人眼球的評價。第二,大量新加坡以外對李光耀的褒貶不一的評價,也幾乎完全忽略了新加坡人的態度與想法,好像新加坡只有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模式。


我們不妨多一個觀察的角度。當我們研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的時候,是否也應該把他的人民考慮在內,至少應該對這個國家的國民性做一些研究吧?對于使用槍炮的獨裁者來說,似乎用不上這么麻煩,反正,人性在皮鞭和槍炮下幾乎是一樣的。可李光耀幾乎從來沒有使用軍隊與暴政維護其統治,他一邊使用有些嚴酷的法律,一邊仍然在進行一人一票的選舉。抓捕的異議分子也不明顯,至少在亞洲可以這樣說。也許我們該問一下,當我們說到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模式時,新加坡大眾扮演了什么角色?


新加坡有其特殊性,處于馬來西亞、中國和印度等諸多大國的影響與陰影下,1965年突然被馬來西亞拋棄時,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瞬間成了亞細亞的孤兒。當時的新加坡人口中華人占75%,這些華人都是早年從中國南部地區流落過去的窮苦人,與同時期飄洋過海去東洋(日本)、西洋(歐洲)以及太平洋(美國)的“高、大、上”華人不同,他們不是去尋求更高的物質享受、精神追求或者制度上的“更上一層樓”,而只不過是試圖逃避貧窮與戰亂,尋求一種安穩的生活。我的岳父就是出生在新加坡的華人,至今我還能從他的身上感覺到新加坡人的性格與氣質。


留學英國的李光耀準確地看到了新加坡人身上的這種但求安穩的愿望與質樸性格,他后來進一步加以利用,把自己變成了這些求穩定、怕輸、務實的老實人的家長。我一直非常不理解,對于一個講英語的國家來說,全國只有一個電視臺,三兩份報紙,民眾竟然安之若泰半個世紀。這個民族別說同西方各民族,就是東方的日本人中國人也大相徑庭。


當然,這么多年,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半個世紀里,國民經濟總量竟然增長了300倍。新加坡從一個連馬來西亞這種國家都嫌棄的土地,搖身一變成了世界上最美、最富有的城市國家,清廉指數名列前茅,新加坡護照也幾乎全世界通行無阻——當你比西方人還富有與安穩,并隨時可以到他們那里旅游、留學甚至定居時,你還需要西式“民主”和“自由”干什么?


亞洲能夠同新加坡相比而言的,只有兩塊地,一個是香港另一個是臺灣。當我看到1965年新加坡被突然逐出馬來西亞,李光耀在電視上流淚的鏡頭時,我莫名地想起了1949年國民黨被悲情地趕到臺灣島,以及1842年香港更加悲情地被迫割讓給英國。香港曾經在沒有民主的情況下擁有自由和法治,享受高速的經濟發展。當彭定康開始計劃給香港帶來西式民主時,李光耀在香港公開唱反調,他說,“是的,香港應該得到民主,但在現實中,我們很多時候得不到我們想要的。”


香港得不到是因為大陸不讓,那新加坡得不到是因為什么呢?沒有大不了的阻力,只能是左右上下的合力。新加坡的成長,顯然不是李光耀一己之力可以勝任的。如果沒有新加坡人民的遵紀守法與“聽話”,是很難走到今天這一步的。這是不是對我們當今大談李光耀與新加坡模式的人提出了一個疑問:沒有新加坡這樣的地理位置與這樣的人民,李光耀和他的模式能夠存在嗎?


有什么樣的統治者,就有什么樣的國民,同樣的,有什么樣的國民,就有什么樣的統治者。如今我們大多集中在李光耀開創了新加坡模式,造就了這樣一群豐衣足食卻只依賴一個電視臺與幾份報紙就可以生存的新加坡人。是不是也可以反過來說,是新加坡人造就了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模式?


這后一點對于那些試圖仿效甚至照搬新加坡模式,步李光耀后塵的人來說尤其重要,是的,你可以當李光耀,你可以搞新加坡模式,但我們不是新加坡人啊。我們是中國人。(相信內容請點擊“



博客中國 2015-08-23 08:46:47

[新一篇] 【推薦】當代青年是否缺乏理想主義?

[舊一篇] 人們為什么畏懼死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