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將心事付瑤琴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譯文]   我想將滿腔心事都寄于琴聲,無奈知音太少,琴弦又斷,更有誰來傾聽?

   [出典]   岳飛   《小重山》

   注:

   1、 《小重山》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2、注釋: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是指其河南老家已成為淪陷區,他既使解甲歸田,也是無家可歸。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是感慨投降主和派占了上風,作為主戰派的他,自然少了知音,“報國無門”。

    3、譯文:

    昨晚受寒的秋蟬不斷哀鳴,驚醒我回千里之外(故鄉)的夢,已經三更了,我寂靜無語,簾外面月亮朦朧微明。

    為了追求功名利祿頭發已白,家鄉的松竹也長大了,阻斷了我回家的路。想要將心事寄托在瑤琴上,知音太少了,弦彈斷了又有誰聽?


 

    4、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詞,壯懷激烈,是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小重山》詞,是用另一種藝術手法表達他抗金報國的壯懷。岳飛抗金的志業,不但受到趙構、秦檜君臣的忌恨迫害,而同時其他的人,如大臣張浚,諸將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亦進行阻找,故岳飛有曲高和寡、知音難遇之嘆。《小重山》詩第一首“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意境相近。下半闋“白首“二句,表面看來,似乎有些消極情緒,但實際上正是壯志難酬的孤憤。“欲將”三句,用比興含蓄的筆法點出“知音”難遇的一種凄愴情懷,甚為沉郁。

  近些年來,有人評論古典詩詞,以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區分高下,于是或認為,岳飛這首《小重山》情調低沉,不如他的《滿江紅》詞情調高昂激壯。情調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是粗獷叫囂絕不能算是高昂,而情調低沉的作品也不見得就是消極。岳飛的《滿江紅》與《小重山》詞所要表達的都是他的抗金以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不過因為作詞的時間與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異,實際上是異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區分其高下呢?況且作詞與作散文的方法不同,作詞常是要用比興渾融、含蓄蘊藉的方法以表達作者的幽情遠旨,使讀者吟誦體會,馀味無窮。岳飛因為壯志難酬,胸中抑塞,所以作這首《小重山》詞,以沉郁蘊藉的藝術手法表達之,這也正是運用詞體之特長,正如張惠言論詞時所謂“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詞選·序》者)。評賞詞者應當懂得這個道理。我所撰《靈溪詞說》論岳飛詞的絕句說:“將軍佳作世爭傳,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種壯懷能蘊藉,君細讀《小重山》。”即此意也。(繆鉞)

 

 

   5、這是岳飛的第一首詞,始見于岳飛的孫子岳珂(1183—1234)所編《金陀粹編》,自宋朝以后便一直流傳。但對詞中岳飛發出“舊山松竹老,阻歸程”的嘆息當作何解?他為什么會有“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感慨?他的滿腹“心事”到底是什么?這些,人們則見仁見智,其說不一。《宋史·岳飛傳》說,岳飛北伐打到朱仙鎮,“大功垂成”,卻“一日奉十二金字牌”,皇上要他退兵;他“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南宋陳郁《藏一腴話》又載:“岳飛《謝收復河南赦》及《罷兵表》中有云:‘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豀壑之求’。”就是說:退了兵的他依舊反對和約,力主抗戰。而《宋史·秦檜傳》也說:岳飛“以恢復為己任,不肯附和議”,“屢言和議失計”。據此,筆者認為,岳飛此詞當作于退兵之后。其中“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是指他的故鄉河南湯陰已成為淪陷的地區,他即使解甲歸田,也“無家可歸”。“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就是感嘆投降主和派占上風,他身為主戰派少了知音.朋友,報國無門。而他的“心事 ”,就是北伐中原,光復舊物,“還我河山”。清代初年沈雄編《古今詞話》,所持的也是這種觀點,他說:岳飛“故作”《小重山》,隨后又作了《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閑白了少年頭”,可以明其心事。”

 

  一個充滿熱情的夢,就這樣被打破了。一腔嘯嘆難盡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來傾訴的了——那是這位抗金志士"還我河山"的血脈之噴張!然而,在"議和"聲浪甚囂塵上之中,誰又是這聲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園的山竹老了,壯士的鬢發白了,此刻充斥詞境的,便只有朦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所以,此詞是在投降勢力壓迫下所抒發的滿腔抗戰愛國忠憤,而并非日常生活的感受。

 

 

   6、 曾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讀到過這樣一句話:“鐘期既遇,奏流水而何慚。”從此也就知道了鐘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鐘子期家境貧寒,但對琴音卻有所偏好。伯牙是當時的撫琴好手,但曲高和寡,難覓知音。偶然間江中撫琴,為鐘子期聽聞,解說曲中有高山流水之境,從而為伯牙引為知己。無奈鐘子期早逝,伯牙聞聽毀琴而終生不奏。王勃在他的《序》中提及“高山流水”,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近日又讀岳飛《小重山》,突然覺得茫茫人海中能覓一知音實屬不易,因而英雄總不免寂寞。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會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的《滿江紅》怕已是家喻戶曉,而這首《小重山》知道的人就沒那么多了。我們從他的《滿江紅》中可以看到他精忠報國、戰場殺敵、一往無前的忠肝赤膽和光復河山的決心。同時這首詞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每到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時刻,人們總會想到它。而他的另一首詞《小重山》,卻與《滿江紅》風格迥然不同,表達的也完全是另一種心境。

  

    詞的上片寫詞人在寒蛩聲中驚醒,發現夜色已深。從夢中回到現實,作者已沒有了睡意。“起來獨自繞階行”,卻感受到夜里的寂靜賀簾外清冷的月光。承接上片的景物描寫,作者在下片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一生都在戰場上拼搏。可是宋高宗怕徽、欽二帝南歸自己帝位不保,又加上佞臣秦檜不思進取,朝中主和派占了上風,岳飛被制約而不能完成北伐壯志。看著家鄉遭金人蹂躪,這份悲涼的心情又有誰可了解?讀罷全詞,不由讓人心生嘆息。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或許,成就大業的人總要忍受不為人知的孤獨與寂寞,而這首《小重山》正道出了寂寞英雄的心聲。

 

 

  7、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岳飛想到了陷落在金人鐵蹄下的半壁江山,想到自己的壯志難酬,不禁傷事憂懷,無法成眠,萬般思緒字字淚,寫下了《小重山》一詞。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寒蛩:秋天的蟋蟀。千里夢:千里之外的戰場上,抗擊金兵收復失地的英勇和壯烈。

  昨天夜里的蟋蟀一直在鳴叫不止,把詩人從金戈鐵馬、抗擊金兵的夢中驚醒,而此時,已是深夜的三更天了。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英雄之夢,勾起了詩人的憂思和痛苦,使他無法安然入睡,于是起身,獨自圍繞著門前的臺階緩步而行,而此時,所有的人都進入了幸福的夢鄉,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一片滲淡。“眾人皆醉我獨醒。”詩人的心境是孤獨的、凄涼的。

 詞的下片著重抒情。

冷月、秋寒,鳴叫的蟋蟀,這寂靜而凄清的秋夜,使詩人的心緒難平。他想到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痛苦。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林老,阻歸程。”舊山:故鄉;功名:在詩人心中并不是普通意義的高官厚祿和光宗耀祖,而是驅逐金人,收復河山,迎回徽宗、欽宗“二帝”的壯志,詩人寫下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是“白首為功名”最好的注腳。

  幾十年求索,不經意間歲月流逝,青絲變白發,英雄的壯志卻難酬,只剩下“空悲切”。不如意者早還鄉,在這個月夜,詩人也想到了故鄉,想來家鄉的松樹都已經變得老了,樹猶如此,更別說人了,不能建功立業,回家平靜地度過余生也好啊,可是,家鄉卻陷落在敵人之手,家是回不去了。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在這里,詩人化用了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他的知音鐘子期的典故,表達了自己的苦悶心情。我想把心事付之琴弦,可是卻沒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彈斷了又有誰來傾聽呢?意思是說,我一直主張抗金,收復失地,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朝野上下卻是一片議和之聲,甚至是過著“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醉生夢死的奢侈生活。詩人又怎能不為國家的未來和命運担憂呢?心情又怎能不沉重呢?英雄的心境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綠意從容

 

    8、一種新觀點:“昨夜寒蛩不住鳴”——心中焦慮。“驚回千里夢”——看出他極欲進朝的愿望。“起來獨自繞階行”——“階”指皇帝寶座前的臺階,此處用意漸顯,可看出他欲進一步高升、最終獨攬朝政、于階前發號施令的野心。“白首為功名”——目的徹底暴露出來了。“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指的是秦檜。“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這種事是萬萬不能隨便和人提起的。 但他的這種劍走偏鋒,冒險一擊的心理最終還是瞞不過高層建筑。趙宋皇家一貫實行的內防政策絕不允許任何將帥功高蓋主,趙構更不會讓其迎回二帝,同時秦檜等主和派也害怕自已的利益與地位受損,這就導致了岳飛最終的下場。

   因此,岳飛的悲劇,其實是個人的悲劇,一種封建軍人所固有的對權力的極度迷戀而導致的悲愴結局。

 

 

  9、此詞是在投降勢力壓迫下所抒發的滿腔抗戰愛國忠憤,并非日常生活起居的感受。一個充滿熱情的夢,就這樣被驚破了。一腔嘯嘆難盡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來傾訴的了---那是這位抗金志士"還我河山"的血脈之賁張呵!然而,在"議和"聲浪甚囂塵上之中,誰又是這聲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園的山竹老了,壯士的鬢發白了,此刻充斥詞境的,便只有朦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10、不知道詩人在寫這首詞的時候有沒有溶入幾分的兒女情長,這最后的一句“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用來訴說心事倒是蠻好的。

 

 

  11、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所謂知音,便是兩人的心靈相通,

  輕輕一點,就會產生美妙的共鳴。

    知音猶如鷹之兩翼, 

    折斷一翅,

    鷹將永遠不能搏擊長空。   

  知音已去, 心事賦琴, 弦有誰聽?

    琴碎。音絕。   

   滿腔熱血,仰天一噴, 

   鮮血吮吸著殘琴斷弦。

   千萬顆心在顫抖。 樂為知己者奏。

   知己已去,留琴何用?

   青山依舊,綠水依舊。  

   千古名曲還會響起。

   可是,誰能詮釋“知音”二字呢?

 

12、有一種愛,咫尺天涯;有一種愛,天涯也咫尺。同樣的字眼,同樣是愛情,同樣由心生的距離,近的那么遠,遠的那么近……

不喜歡咖啡,叫人消沉;也不喜歡酒,叫人墮落;只想要一杯清茶,可以慢慢品味。我也喜歡理查得的鋼琴曲,誰人能知?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13、在每個有月的夜晚,彼此生死契闊,執子之手的人,卻輕輕放過,為何?原來,愛也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常常讓人感喟叢生,卻不敵“斷腸聲里憶平生”的悲苦。往事如風,將平生沁入骨血的深悔,盡數吹散開來,物欲折腰,功名誤人。舍我其誰的“詞中之帝”那首絕響亦是李煜的絕命詞,“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最是令人感慨,即便無法明了其中況味,卻總有種共鳴滋生蔓延……

“換你心,為我心,始知相憶深”,繾綣深情呼之欲出,意念表達之完美,輕輕一句就已點破人心。如同踏上一葉舊詞的蘭舟,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所有被記憶蹂躪的日子,磨盡在一張張詩箋上。輕筆或濃墨沾滿的思念,常常讓人度日如年,心態蒼老如斯,重復延續一種孤獨,這種蒼老如行在曠野中劈頭一道閃電,迅疾猛烈,瞬間經年。長頭發的夜風,流蘇般拂過,月落荷塘,脈脈溫情,灌溉著干涸的菡萏。月色下綿長的水草,一直追隨而來,隨風輕舞搖擺。然,時間太瘦,指縫太寬,在驀然回首時,并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看見燈火闌珊處等候的那個人。于是,只能在回憶中眾里尋她千百度。

 

14、美麗凄婉的宋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三變用細膩的女人般的筆觸,寫出了和戀人不得不分手,而天各一方的抑郁和痛苦。而陸放翁的“錯!錯!錯!莫!莫!莫!”六字更是如匕首直刺封建禮教的心臟,寫出了相愛的人不能相守,活生生被人拆散后的壓抑和憤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二個疊字的巧妙運用,道出了飽經顛沛流離之苦的易安居士在夫君離散后,孤苦無依無所依靠的幽怨和哀愁。婉約派詞人的文筆或清新或凄楚,用淡淡的憂傷道出了自己的無奈和彷徨。而豪放派詞人們的慷慨嘯歌,也逃不了悲觀出世的底子。“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屢遭貶謫的東坡居士寵辱兩忘處變不驚,所以豪情滿懷放聲高歌。但詞尾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足以證明,他的瀟灑出世不過是強裝笑顏,掩飾無奈罷了。“八百里分麾下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但胸懷大志力求建功立業卻又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辛稼軒,不得不被現實打碎了迷夢,該壯詞也只好以“可憐白發生”作結,不由讓人惆悵嘆息。就連賦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抗金名將岳鵬舉,也同樣吟出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凄婉悲涼的詞句,給英雄人生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3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