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概念問題是邏輯學概念論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但人們對虛概念的理解始終存在分歧,所以討論虛概念的文章很多。虛概念又名“虛假概念”、“虛幻概念”、“虛構概念”、“零概念”、“空概念”、“非實在概念”等。這些不同的名稱都是圍繞著虛概念問題的討論而提出來的。光從這些不同的名稱中也可反映出人們對虛概念問題的不同理解和分歧,但大體上,各種不同的名稱下所談論的是指“鬼”、“神”、“共產主義社會”、“人民資本主義”、“祥林嫂”、“圓的正方形”等這一類概念。有關虛概念的問題很多,本文主要總結、評價人們對虛概念的幾種主要的錯誤觀點,澄清虛概念到底是什么樣的概念。因為這是人們進一步研究討論虛概念問題的前提或基礎。
我們認為,在虛概念的討論過程中,有人對虛概念存在誤解,大體說來,主要有如下四種。第一種,認為“一切概念都是實概念”。如李明乾同志在《淺析虛概念》一文中寫到:“‘虛’是相對于‘實’而言的。‘有’則為‘實’,‘無’則為‘虛’。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有一概念存在就會有一個與它相對應的反映對象的存在。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都可以成為反映對象。反映對象,或者是客觀事物,或者是主觀現象。所以,筆者認為,從每一概念都有它的反映對象存在的這個意義上講,一切概念都是實概念。”[①]第二種,把虛概念誤認為是實概念。“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概念在許多討論虛概念的著作或文章中提到。例如,諸葛殷同等著的《形式邏輯原理》中說:“沒有外延的概念叫做虛假概念。一個概念的所指對象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這樣的概念就是虛假概念。”還說:“共產主義社會雖然目前在客觀世界中還不存在,但是根據歷史發展的規律,共產主義社會將來一定要實現,所以共產主義社會的外延不是空類。”[②]第三種,把實概念誤認為虛概念。例如盧洪良在《虛概念也有內涵和外延》一文中說:“哥白尼的地球繞日運行并自轉的‘日心說’,今天成了小學生的常識。可在歷史上長期被人們誤作虛假概念,更被宗教界視為異端邪說,直到1846年發現了海王星,才被最后證實為真理。”[③]再如李明乾同志在《淺析虛概念》一文中把“燃素說”誤作為虛概念[④]。第四種,把假的判斷(或命題)誤認為是虛概念。龔家淮老師在《虛概念初探》一文中討論了“人民資本主義”、“全民的黨”、“全民的國家”等虛概念的真假問題。其實,龔老師在討論中把虛概念同假判斷相混淆,從而得出了有些概念為假的錯誤結論[⑤]。再如喻正夫同志在《也談概念反映什么——兼談“虛概念”的真假及其內涵和外延》一文中寫道,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亞里士多德提出并為1000多年來人們公認的‘物體越重下落速度越大’的觀念是不合邏輯的”。“物體越重下落速度越大的觀念也是假的,應該予以否定,由別的觀念加以代替。”[⑥]
我們認為,如上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從根本上說,虛概念指的是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其相應對象的概念。虛概念是同實概念相對而言的,實概念則指的是在客觀世界中存在其相應對象的概念。這是實概念和虛概念的定義,據此人們能夠判定某一概念屬于實概念或虛概念。
我們也同樣認為,“虛”是同“實”相對而言的,“有”則為“實”,“無”則為“虛”,實虛問題導源于有無問題。但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有”“無”。就邏輯學中所說概念而言,有無問題即是概念的反映對象的有無問題。但此處有兩個問題容易混淆,并且事實上也有人混淆了。在不加限制地談論概念的反映對象的有無時,我們認為根本談不上概念的實虛問題,這里涉及到的僅僅是概念的外延的有無問題。
我們知道,概念有兩個邏輯特征,即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而外延指的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對象,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的反映對象的量的范圍。而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概念的反映對象可以存在于客觀世界中,也可以存在于主觀世界中,并且有一定的主觀性。這是邏輯常識,不必贅述。但這里所談論的反映對象是概念的外延問題。既然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邏輯特征之一,那么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因為,一般地說,任何事物如果喪失其特征就不再是這個事物了。所以,如果一個概念喪失掉其外延的特征也就不會是概念了。即任何概念必有外延,即任何概念必有其反映對象,因為概念的外延指的就是概念的反映對象的量的范圍。
所以,當我們談論一個概念的反映對象的有無時是在談論一個概念是否有外延,這里并不涉及到一個概念是實概念還是虛概念的問題。
既然內涵和外延是概念(包括實概念和虛概念)的邏輯特征,那么概念與其內涵和外延就有聯系,具體到我們討論的虛概念而言,虛概念與其外延就有一定的聯系。但我們談論一個概念是實概念還是虛概念時并不能只籠統地說,這取決于概念反映對象的有無,(上文已說明,這種有無只涉及到概念外延的有無),這里存在著一個論域上的限制,即一個概念是否為實概念或虛概念,取決于其反映對象在客觀世界中的有無,具體地說,如果一個概念的反映對象存在于客觀世界中,那么這個概念就是實概念;反之,如果一個概念的反映對象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那么這個概念則為虛概念。上文已說明過,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即任何概念都有反映對象,而虛概念的反映對象只不過是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僅存在于主觀世界中,如“神”、“鬼”、“祥林嫂”等概念。也就是說,實、虛概念取決于其反映對象的有無,只在于其反映對象在客觀世界中的有無。即虛概念的“虛”只虛在其反映對象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而不是“虛”在其反映對象不存在。
所以,概念的反映對象的有無根本不是劃分概念為實概念和虛概念的標準或根據,而是概念有無外延的標準或根據。這也就是說,在判定一個概念是實概念還是虛概念時直接同外延聯系在一起顯然違反了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
既然概念的反映對象的有無不是判定實、虛概念的標準,而是判定概念的外延的有無的標準,那么是否意味著,有的概念有外延,而有的概念無外延呢?這也是在虛概念討論過程中存在的一個爭論問題。有人主張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如《普通邏輯》(增訂本)等),有人則主張實概念都有外延,而虛概念則無外延(如金岳霖主編的《形式邏輯》等)。筆者傾向于前者的主張。限于篇幅,在此僅作簡要的說明。眾所周知,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邏輯特征之一,即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同時人們又承認虛概念是概念。從這兩個論斷根據三段論直接就可以得出,虛概念也有外延。否則勢必造成難以解決的困難。具體地說,若承認任何概念有外延,又主張虛概念無外延,據三段論就會得出虛概念不是概念;若承認虛概念是概念,又主張虛概念無外延,據三段論就會得出有些概念沒有外延。這后兩種結論都是人們難以接受的。另外,形式邏輯是外延邏輯,也就是說,形式邏輯是從外延方面來處理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思維規律、思維方法等問題的。如果說虛概念沒有外延,而事實上在人們思維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遇到虛概念,這等于說在思維過程中形式邏輯失去作用了。這顯然不符合人們的思維實際。
簡言之,劃分實概念和虛概念的標準雖然與概念的反映對象有關,但不取決于此,此外還須看概念的反映對象在什么領域的存在,只有在客觀世界中有反映對象的概念才是實概念,反之則是虛概念。所以,盡管一切概念都有反映對象,但卻推不出“一切概念都是實概念”的結論。從根本上說,主張“一切概念都是實概念”的人把概念劃分實概念和虛概念的標準或根據,與概念有無外延的標準或根據相混淆了。
我們談一談“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概念的實虛問題。本文多次強調實概念和虛概念的定義和劃分標準,實概念和虛概念的劃分標準在于其反映對象是否存在于客觀世界中。我們知道,“共產主義社會”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相應的對象,所以它是虛概念。即使根據歷史發展規律,共產主義社會將來必然實現,但目前尚未實現,所以根據實概念和虛概念的定義和劃分標準,“共產主義社會”是虛概念。
關于“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概念,從哲學上來說,它涉及到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問題。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向它事物轉化的這一發展過程的一對范疇。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內部的種種發展趨勢,現實性是可能性的實現,是一切實際存在的事物的總和。在可能性中,有實在的可能性和虛假的可能性、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等等。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有著豐富的內容,但最基本的、首要的是:可能性存在于現實性之中,是尚未展開的現實性;現實性離不開可能性,是實現了的可能性。
就我們所討論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概念而言,即使它有真實的可能性,甚至是現實的可能性,但目前還只是可能性而已,還未達到現實性。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而我們所說的虛概念就是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其相應反映對象的概念,而“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概念目前尚未有相應的反映對象,所以,它目前就是虛概念。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認識在深化,這是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所公認的。也正因為此,本文前面曾談到概念內涵和外延的不確定性和靈活性。有朝一日共產主義社會真的實現了,那么“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概念當然也就存在了相應的反映對象,那時,“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概念也就自動變為實概念了。但目前而言,共產主義社會尚未實現,所以根據虛概念的定義,“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概念仍為虛概念。
有人之所以認為“共產主義社會”不是虛概念的另一原因似乎是,若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虛概念,會有損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正確性、真理性和科學性。其實不然。一個學說里是否包含虛概念與這個學說的正確性、真理性和科學性無直接關系。具體地說,某一學說是科學的、正確的,這一學說可以包含虛概念,也可以不包含虛概念。這就是說,無論“共產主義社會”是否為虛概念都與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科學性、正確性等無關。概念的科學性問題是個復雜的問題,因為概念同語言、實在等存在密切聯系,在此我們只從邏輯角度簡述概念的科學性。一般地說,科學的概念具備如下的邏輯特征:可確定性、可變動性和可檢驗性。可確定性是指科學的概念在某一時期某一科學體系中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可變動性是指科學的概念并不是靜止的、僵化的,它的內涵和外延可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而發生變化,例如,“太陽系的大行星”這一科學概念在科學史上就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遠的不說,在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中,這一概念的外延就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大行星[⑦],而我們現在知道,除哥白尼所提到的六大行星外,還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即九大行星;可檢驗性是指科學的概念是可以通過實踐直接或間接檢驗的,即使是在某一歷史時期在實踐上不能檢驗,至少在理論上或邏輯上是可以檢驗的。當然,科學的概念在檢驗之后可能證實或證偽。相反,如果一個概念不僅在實踐上而且在邏輯上也不能檢驗則是非科學的,如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就是非科學的概念,因為基督徒聲稱“三位一體”是超出人們的認識能力以外的。其實,虛概念與非科學的概念是真包含關系,即所有的非科學概念都是虛概念,但并非所有的虛概念都是非科學的概念。所以,虛概念與非科學的概念不應混淆,在某一學說中是否含有虛概念并不涉及到這一學說的科學性。
恩格斯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⑧]恩格斯的這個論斷是精辟的,科學的實際發展過程正是這樣進行的,當然不僅自然科學的發展形式是假說,社會科學的發展形式同樣是假說。對此我們無需列舉大量的俯拾即是的事實。列寧也說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本身已經是個天才的思想。當然在那時暫且還只是一個假設,但是是一個第一次使人們有可能極科學地對待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假設。”又說:“現在,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地證明了的原理。”[⑨]
不論假說還是科學,里面都可以包含虛概念,這都不影響學說的科學性。在任何學說中,只要某概念的反映對象在客觀世界中還沒有對應物,它就是虛概念,而這個虛概念如果后來有了對應物,那么它就立即自動變為實概念。簡言之,科學的概念并非一定是實概念。人們不應把實概念、虛概念與科學的概念、非科學的概念相混淆。
關于“日心說”、“燃素說”,我們認為,由于現實世界中的確存在過“日心說”和“燃素說”,所以二者都是實概念,并且在歷史上也從未被人們誤認為是虛假概念。
就“日心說”而言,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的確提出過;甚至早在公元前2世紀古代亞歷山大里亞文化最昌盛時期,薩摩斯的阿利斯塔克(Aristrchus)就提出過日心說。也就是說,“日心說”在客觀世界中有相應的對象,根本不是虛概念。
至于哥白尼的“日心說”“被宗教界長期視為異端邪說”,也不能說明“日心說”曾被人們誤認為是“虛假概念”。事實上哥白尼的日心說與當時作為基督教神學理論依據的托勒密的地心說相抵觸,僅就這一點,哥白尼的日心說就不會得到當時西方宗教界的認可,從而定為異端邪說。
一個學說或者是正確的或者是錯誤的。因為一個學說是知識體系,是判斷系統。而判斷總有所述說,有所斷定。有所斷定就存在真或假。錯誤的學說不等于這個學說的不存在,恰相反,就宗教界把哥白尼的日心說定為異端邪說而言,就已從一定程度上從反面說明日心說的存在。或者更簡單的說,哥白尼的日心說指的是哥白尼提出的以太陽為中心、其他一些天體繞太陽運轉的一種學說,“日心說”就是這種學說的簡稱。因為這種學說的確在客觀世界中存在過,所以,“日心說”是實概念,而不是虛概念。
就“燃素說”而言,同“日心說”一樣,也是實概念。17世紀末18世紀初,德國化學家貝歇爾(Becher)和施塔爾(Stahl)創立了燃素說。燃素說主張,燃素是火的元素和動力,可燃物之所以能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燃燒時可燃物失去燃素,變成灰燼,如果灰燼獲得燃素,又可變成可燃物。但燃素說本身含有矛盾。它不能解釋經驗事實。即物質燃燒既然是分解燃素的過程,燃燒后的灰燼就應該比原物質輕。但經驗證實,燃燒后的灰燼比原物質重。對此,燃素說的主張者只得用燃素有負重量搪塞。1777年拉瓦錫(A·L·Lavoisier)在《燃燒概論》一文提出燃燒的氧化說,即物質燃燒是氧化過程,可燃物燃燒后的灰燼之所以變重是因為燃燒物吸收了氧氣的重量,并通過實驗得到證實。氧化說能解釋燃素說不能解釋的事實,所以氧化說最終否定了燃素說。
盡管實踐證明,氧化說是正確的,燃素說是錯誤的,但這不能說明“燃素說”是虛概念,因為“燃素說”在現實世界中有反映對象,即由貝歇爾和施塔爾所提出的那種關于燃燒的學說。
順便指出,雖然“燃素說”不是虛概念,但“燃素”卻是虛概念。因為化學家們從未從可燃物中分離出“燃素”這種東西,更不知道“燃素”的真正性質,這也是當時為什么有人提出新的燃燒學說來否定燃素說的原因。
而人們談論“燃素說”的假時,這里的假指的是這種學說的假,而不是“燃素說”這個概念的假。其實,“燃素說”是指關于用燃素解釋燃燒現象的學說,因任何學說都是判斷體系,而判斷或真或假,所以燃素說有真假,并且事實證明,燃素說這種學說的確是假的。但“燃素說”這個概念本身是無所謂真假的。所以,人們不應該把錯誤的學說同概念的真假問題或概念的實虛問題混淆在一起。對此在下文中將有較詳的論述。
有人把假判斷混同于虛概念的問題(本文開頭曾引證喻正夫同志和龔家淮老師的有關論述)。我們認為,從喻正夫同志的上述引文中根本找不出虛概念。科學史上的史實是,亞里士多德曾提出:同質的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較重的物體比較輕的物體下落快。而伽利略通過邏輯推理和鐵球實驗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上述論斷。從邏輯上講,亞里士多德的論斷蘊涵著矛盾,具體地說,假設A、B兩個同質的物體,在重量上A大于B,那么(A+B)的重量大于A的重量,那么再根據亞里士多德的上述論斷,就會得出(A+B)的下落速度既大于A的下落速度又小于A的下落速度。所以,亞里士多德的上述論斷不可能是真的,并且伽利略通過鐵球實驗得出了同質的物體下落速度相同的結論。這樣,伽利略不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證明了亞里士多德上述論斷的假。
然而,這里所談論的“假”根本不是概念的假,而是指亞里士多德的“同質的物體下落過程中,較重的物體比較輕的物體下落快”這一判斷的假。眾所周知,判斷總是有真假的。判斷最終由概念構成,但判斷的真假卻與概念有無真假無關。更一般地說,在邏輯上,某事物是否具有某屬性推不出該事物的構成部分也是否具有某屬性。
本來,虛概念是沒有真假的,更一般地說,所有的概念都是沒有真假的。因為真假問題僅僅是判斷(或命題)的特性,因為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有所斷定也就產生了真假,所謂真,即是斷定符合實際;所謂假,即是斷定不符合實際。而概念是沒有斷定的,當然也就不存在真假問題。例如,“人”這一實概念和“鬼”這一虛概念都是無所謂真假的,只有對“人”、“鬼”作出斷定并根據這些斷定是否符合實際才能說關于“人”、“鬼”的斷定是真的或假的。如,“人是動物”(真),“人不是動物”(假),“鬼是存在的”(假),“鬼是不存在的”(真)。但這樣產生出來的真或假,是就關于“人”、“鬼”的斷定而言的,而不是就概念“人”、“鬼”本身而言的。從邏輯上說,真假問題是指判斷且僅指判斷而言的,概念僅有實虛,而推理僅有對錯。而在虛概念的討論過程中,還有人在討論虛概念的真假問題,這實在是不應該犯的邏輯上的錯誤。無論如何,人們也不能把假判斷同虛概念混為一談。
我們認為,真假僅為判斷的特性,而非概念的特性。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反例來說明。早在古希臘的麥加拉學派就曾提出過一個“說謊者”悖論。這個悖論是,一個人僅僅說了一句話:“我在說謊。”除了這句話本身沒有說更多的話。這句話用邏輯的語言來說就是:“我說的這句話是假的。”對此大多邏輯學家根據這句話就推出了邏輯矛盾。即若認為此人所說為真,則此話為假;反之,若認為此人所說為假,則此話為真。這個悖論在邏輯史上影響深遠,促使眾多邏輯學家對此進行研究,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其實,如果我們一貫地堅持真假僅為判斷的邏輯特征,而非概念的邏輯特征,那么這個問題可以非常簡單地得到解決。
從邏輯上說,真假僅為判斷(命題)的邏輯特征是說,真假是專指判斷而言的。假設某判斷為“P”,那么“P”是有真假(或真或假)的。說“P是假的”等于說“非P”,而“P”與“非P”有矛盾關系。我們說某判斷是假的,總是相對于別的判斷來說的。如“P是假的”(“非P”),是相對于“P”來說的。而說“P是真的”在邏輯上等值于“P”,因為“P”本身意謂著P為真。所以,在邏輯上說“P”和說“P是真的”是一回事。當然這一點在自然語言的交際中可能不同,如騙子在說話時就經常說“……是真的”,但這里的不同不是邏輯上的不同,只是在人們的心理上可能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
在語言學上,語句要符合句法才有意義,否則就是沒有意義的。同樣,在邏輯學上,判斷只有符合邏輯句法才有意義。由于語句與判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但并非嚴格的一一對應),有的符合句法的語句也符合邏輯句法,所以這樣的語句也就可以表達判斷。但有些符合語言句法的語句卻不符合邏輯句法,這樣的語句在邏輯上被認為是無意義的。如“所有的道德都是紅色的”就是無意義的,因為它不符合邏輯句法。同時,我們也不能說“所有的道德都是紅色的”是假的,因為如果認為“所有的道德都是紅色的”是假的,那么根據二值邏輯,與“所有的道德都是紅色的”相矛盾的“有道德不是紅色的”則是真的,但我們同樣不承認“有道德不是紅色的”是真的。
我們再來討論上面提到的“說謊者”悖論。我們認為,這里根本不存在悖論。如果一個人只說了一句話,即“我說的這句話是假的”,那么這是一個不符合邏輯句法的語句,是沒有意義的,談不上真假問題,因為真假是就判斷而言的。具體地說,當我們說“P是假的”時,這里的“P”是判斷,在語言上表現為一個語句;而“我說的這句話是假的”,這里的“我說的這句話”不是判斷,而是概念,在語言上表現為一個詞組。我們知道,概念本身無真假,所以“我說的這句話”這一概念本身也無所謂真假,如同“人”、“鬼”等概念無真假一樣。通過所謂的“說謊者”悖論,我們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真假是判斷的特征,而絕非概念的特征。所以,假判斷與虛概念是不容混淆的。
可以看出,如上所提到的四種錯誤見解都是違反邏輯的。其主要原因,或者混淆實、虛概念的劃分標準與概念有無外延的標準,或者混淆虛概念與非科學的概念,或者把錯誤的學說同所謂的概念真假相聯系、混淆錯誤的學說與虛概念,或者混淆假判斷與虛概念,或者兼而有之。
本文在總結、分析、評價如上四種對虛概念的誤解的同時,論證了自己的主張。但愿這個工作能夠進一步消除人們在虛概念問題上的一些分歧和誤解,從而使人們逐漸在虛概念問題上取得共識。
注釋
[①]、[④]《九江師專學報》(哲社版),1995.2。
[②]諸葛殷同等:《形式邏輯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30頁。
[③]中國邏輯學會形式邏輯研究會:《形式邏輯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第125頁。
[⑤]中國邏輯學會形式邏輯研究會:《(1983)形式邏輯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117—119頁。
[⑥]《江漢論壇》,1982。
[⑦]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科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32頁。
[⑧]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8第1版,第218頁。
[⑨]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7、10頁。*
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90-96B3邏輯許占君19971997本文總結了在虛概念問題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對虛概念的四種主要誤解,從邏輯的和實際的理由分析、評價了這四種誤解的有關原因,同時論證了自己的主張:虛概念是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其相應對象的概念;虛概念的“虛”只虛在其反映對象在客觀世界中的不存在,而不是虛在其反映對象的不存在,所以虛概念與其外延的有無不直接相關;虛概念與非科學概念不是全同關系,而是真包含關系;概念(包括虛概念)無所謂真假,所以假判斷與虛概念不應混同。邏輯學 虛概念 實概念 真假許占君 內蒙古大學哲學系 作者: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90-96B3邏輯許占君19971997本文總結了在虛概念問題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對虛概念的四種主要誤解,從邏輯的和實際的理由分析、評價了這四種誤解的有關原因,同時論證了自己的主張:虛概念是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其相應對象的概念;虛概念的“虛”只虛在其反映對象在客觀世界中的不存在,而不是虛在其反映對象的不存在,所以虛概念與其外延的有無不直接相關;虛概念與非科學概念不是全同關系,而是真包含關系;概念(包括虛概念)無所謂真假,所以假判斷與虛概念不應混同。邏輯學 虛概念 實概念 真假
網載 2013-09-10 2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