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譯文]  白發足有三千丈,但心里的憂愁就像這些銀色的頭發一樣長。

     [出典]  李白   《秋浦歌》(其十五)

     注:

      1、      《秋浦歌》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2、譯文:

     白頭發長到三千丈,只因為愁緒是這樣長.我對著明亮的鏡子,不知道從哪兒得來了這么多的寒霜.

    3、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大約在天寶十二載(公元753),李白漫游來至此。逗留期間,他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五言詩,共有十七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寫自己內心深長的愁緒。

   到秋浦時,李白已經離開長安已經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離開的。從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國詩壇上的另一位現實主義的巨匠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真是盡一時之興,成千古美談。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這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4、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詩人對鏡,乍見增添了許多白發,只覺觸目驚心,不禁驚呼:我的白發長達三千丈,只因為憂愁是這樣的長。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經五十多歲。在此以前,他就多次感嘆過白發早生,未必真是那樣,但現在的確是發白的年紀。但這僅僅是歲月催人老嗎?我們知道,憂愁、焦慮也是與白發聯系在一起的。最著名的是伍子胥的故事,因為過不去昭關,一夜之間,頭發竟然全愁白了。詩人呢,他的白發也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而長達三千丈,顯然是夸張,其長如此,可見愁思該有多么深重。這一句自答,語勢跌落,情緒轉為悲涼。我們仿佛看到獨坐愁城的詩人,在沉重的嘆息聲中,無力地低下了白頭。“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這樣的意思。

   5、這首詩上來就給人一種帶有明顯詩仙色彩的浪漫與格調,"白發三千丈,緣愁似箇長!"要是別人說自己有一丈長的頭發,估計不會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說自己生了一頭三千丈長的白發,卻成了千古名句。那為什么一種在客觀上不可能的現象,卻能在主觀上得到無數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呢?

   究其原因,當然是在緊接而來的第二句。因為這一聯詩的意義重點不是在表示長度的"白發三千丈"上,而是在說明原委的"緣愁似箇長"上。原來,三千丈的白發在李白的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參照系,我為什么生出這么長的白發?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愁!"緣是因為的意思,箇是如此的意思。這兩句詩原來是一個倒裝句,李白的愁當然不是像常人那樣,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沒有官做,因為他放著在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不干,非要跑到這山野之間的秋浦來"唱什么白發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見得自己早已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卻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6、"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是在攬鏡自照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自己已經滿頭"秋霜"了,可是卻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一頭青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開始變白的?這又一次說明,李白并沒有像伍子胥那樣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變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們知道他是一個極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沒有煩惱,因為浪漫的人往往有著比知足常樂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強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會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對理想的追求的失敗,使李白在精神上長期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無時無刻不在擺脫壓抑,追求自我。這種精神上的壓抑與反壓抑,當然會對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產生無形的負面影響,其實,李白絕不僅僅是在感嘆自己已經生了白發,已經老了,而是有著更加深層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頭來一無所得,卻只有"三千白發"!

   那白發是從哪里得來的?自二十多歲出蜀漫游,詩人奔波勞頓,哪一次失意,哪一回挫折,不使他心生憂愁憤激,以致華發早生!這一頭“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經歷的印跡和明證。詩人仿佛在鏡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一生追求,至今一無所得。詩中連用“不知”“何處”兩個疑問詞,以強烈感嘆的語氣,把問題提了出來,卻沒有回答。詩人親歷親感,怎么會不知道呢?他只是把無限的愁悶和悲涼留了下來。

   7、、從今以往,年華老去,以往的豪情萬丈,不復存在,這種處境那怕你再浪漫通達,也難免遲暮感傷呀。雖然李白內心是低沉無奈的,但是他表達這種無奈低沉心態的方式卻仍然是灑脫張揚的,我的白發有三千丈長,勝過常人無數,我的頭發白了,可我卻渾然不覺,盡管在說愁,說悲!

   8、我們讀著這聲"白發三千丈"的感嘆,我們聽著這句"不知明鏡里"的疑問,卻仍然感覺出這是一顆不服輸的心靈在向命運、向蒼天做不屈的抗爭,仍然會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頭的頑強人格所征服,為他那最終的是悲劇式的人生經歷所震憾!

    9、這首詩在文學史上被認為是寫愁的絕唱。心中愁緒,夸張為三千丈白發;苦思難解,竟至于烏絲染霜。丁力先生卻語出驚人,他認為李白此詩不是夸張,而是一種實寫。理由是古人認為人發萬根,發長三尺。李白愁白了頭,萬根長發連起來正好三千丈,是不折不扣的紀實手法。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