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譯文]  沿路綠蔭是又濃又密,跟來的時候差不多光景。游興正濃更添幾分情趣,四五黃鸝在深樹中啼鳴。

  [出典]  南宋  曾畿 《三衢道中》

  注:

  1、《三衢道中》曾畿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2、注釋: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江區,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不減:并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黃鸝:黃鶯。

 

 

  3、譯文: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4、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后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5、詩作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寫出行時間,“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節,往往多雨,但現在卻“日日晴”,寫天晴,也是寫詩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開朗!次句寫出行路線。詩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盡”了舟,到了小溪的盡頭,又換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樂無窮,其雅無窮,其趣無窮。第三句寫“綠陰”,游山歸來的路目,綠陰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第四句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的鳴叫聲,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

     梅子黃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卻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著小船游到了小溪的盡頭,回程正好走山路,現在看到的是一路綠蔭濃濃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綠蔭深處傳來的黃鸝的聲聲啼鳴,更增添了不少游興。

  這是一首紀行詩,寫詩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見聞感受。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游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游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6、 《三衢道中》“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為全詩精彩之處。把前面水路兩旁郁郁蔥蔥的景色與后面山路上所見的美麗景色自然聯系起來。“不減”意在比較出后者同前者一樣美。而一個“添”使靜景動化。偶爾傳來一聲聲婉轉動聽的黃鸝叫聲,以聲襯靜,更顯出山谷的幽靜。詩句聯系起來一回味,不難看出,作者所見的景物前面的很美,后面的則更美不勝收。作者所見所聞及欣賞贊美之情,躍然紙上。

 

 

   7、梅雨是指初夏產生于江淮流域雨期較長的連綿陰雨天氣。梅雨時節,天氣就變得陰沉沉的,雨淅瀝地下個不停,多雨易于生霉,謂霉雨。又因為此時,正式江南梅子黃熟季節,所以又雅稱為黃梅雨。

  相傳有這么一個詩話。兩位秀才閑聊,一位說黃梅時節多雨,所以古人有句詩"黃梅時節家家雨",一位說,不然,古人也有句詩"梅子黃時日日晴"。兩人爭執不己,只好請官府判斷。縣太爺頗有才情,他說,你們兩人不要再爭,都對,也都不對,因為古人還有句詩"熟梅天氣半陰晴"。這三句詩都在《千家詩》里。

  第一首是宋代詩人趙師秀《約客》詩: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閉敲棋子落燈花。
  第二首是曾紓的《三衢道中》詩: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汛盡卻山行。
             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第三首是戴復古《夏日》詩: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以上三首詩反映黃梅雨時節,天氣乍陰乍睛現象。

 

 

   8、南宋趙師秀正煩著呢。你聽,“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嗨!最盼風雨故人來。誰知梅雨霏霏,約的朋友來不了,百無聊賴,只好一人玩弄著棋子,看著窗外的梅雨,聽著池塘鼓噪的蛙聲,發霉的思緒隱藏在煩躁中。曾幾對孤獨發悶的人看不起。他得意的說:“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你看到的是家家雨,我看到的是日日晴。走出去心境迥異,到處風景,有聲有色,悶在家中干啥?人家大理學家朱熹老先生才是達人。在旅舟中,一夜雨后,晨曦初露,卷起孤蓬,搖頭晃腦吟哦著:“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蓬看,依舊青山綠樹多。”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閑情逸致。這心態,只有遠離煩囂的人才能有。

 

 

   9、“百轉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歐陽修)。鳥兒悅耳 的啼鳴,常常引發詩情。在古代人人筆下,不論是李白的“魚躍青池滿,鶯啼綠樹低”,還是崔翹的“泉清鱗影見,林密鳥志幽”, 以及曾幾的“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都通過對鳥兒情趣盎然的鳴叫的摹寫,道出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10、鳥影、鳥鳴,寄托了多愁善感的詩人們幾多歡愉、幾多哀怨。“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些優美的詩句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多么迷人的有聲有色的畫面。“間關鶯語花低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這些詩句所描述的情景又是多么叫人愁牽恨惹,不勝感慨……

 

 

   11、“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這是山里的四月。“風日晴好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這是湖上的四月。“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這是詩人的四月。“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來桑蠶又插田”,這是農人的四月。畢竟最忙還是四月中,在四月的核心,人聲鼎沸。鳥語花香。四月,穿花的蝴蝶在花叢里扇起陣陣和風,麥穗便在風的嘴巴里瘋狂拔節綿綿灌漿。四月,忙于啄春泥的燕子在梁間的一聲呢喃,油菜花便在婉轉聲中收官謝幕莢壯籽肥。四月,草蜂在綠色的城堡里進進出出,忙著建造自己的家園,營壘自己的蜂巢。

    四月,一朵花兒開,就有一朵花兒敗。我們無需迷戀花的美麗,不必為一朵花的凋謝而傷悲,一朵花的凋謝只是生命過程的一個片段,不是生命的全部,不是生命的終結。在花兒凋謝之后才有果實的誕生,只有花兒凋謝的悲與傷才能換來結果的喜與樂。就像一個女人只有做了母親,生命才得以完整。

 

 

   12、光陰荏苒,出喬遷谷,文壇已屢屢更換了風景。市場經濟大潮洶涌,文壇似乎被邊緣化了,文學作品也失去了當年的轟動效應,但,文學事業依舊繁茂蔥蘢。君不見,有多少文學青年又步入了文學的隊伍,有多少一生從政為官的人,老來也寫起了書?

  文學是人類滿足精神需要的一種生存方式。不能指望它讓你日進斗金,不能指望它讓你青云直上,不能指望它讓你一夜成名(有些虛名,是不成的好),弄文學,還是得耐得寂寞,甘于淡泊,不離不棄,相知相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需要有人堅守文學的理想,担當起延續各國文化的重任的。文學后繼有人,我從不担憂。

  樓外行道邊,垂柳已爆開2011年仲春的新芽,很快便是,“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讀好書,識高人,礪情操,明耳目,文學厚我,何誤之有?(蔣維揚)

 

 

   13、“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宋人曾幾在《三衢道中》寫的詩句,正是我們城市建設向往的美景。但遺憾的是,我們的行道樹,好像總是長不大,我們的主次干道平均綠地率低于15%。

  難道城市的繁華要以告別綠蔭為代價嗎?難道通往現代化城市的道路必須與綠蔭背道而馳嗎?城市的現代化之路與林蔭大道不應該矛盾,城市本應該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綠蔭之城。

 

 

   14、喜歡有這么一條路,能在腳下延伸。
  
  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其實,那綠云之中何止黃鸝的四五聲。
  
  一種靜謐,能讓我們在城市的森林之中,在這萬丈紅塵之中,永遠有一個角落,可以平心靜氣的做一次思緒的回歸。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37

[新一篇]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舊一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