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譯文]   山林的風光使小鳥怡然自得,潭中的倒影使人忘卻俗塵。

     [出典]   常建     《破山寺后禪院》

     注:

     1、《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2、【詞語解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今江蘇省常熟市。

       禪房:僧侶的住房。

       萬籟:各種聲響。

       磬:(qìng)和尚念經時敲的一種樂器。

    3、【詩文解釋】

        清晨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里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山光明凈,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沉寂,只聽到那悠悠鐘磬的回聲 。

        【韻譯】:

       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
       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
       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
       山光秀麗怡悅群鳥性情,
       碧潭映影凈化人的心靈。
       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
       只聽到院里的鐘磬聲音……

      意譯:

    步入古寺,趁著拂曉的清新,

    太陽以它初升的光焰,

    為高高的林叢鍍金。

 

    蜿蜒的小徑

    伸向了幽深,

    幽深里,僧院覆蓋著花木的濃蔭。

 

    山嵐的光彩,怡悅的鳴禽,

    清潭的澄影,心境的空靈。

 

    這周遭多么寂靜,

    一切都失去了聲音。

   唯有鐘磬

       飄送著悠悠的余韻。

     4、常健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開元十五年(727),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其詩長于五言,多寫山林、寺觀,意趣清幽。

 

     5、清晨詩人信步來到破山寺,此時旭日東升,金光如箭,燦燦地照在一方參天古木上。沿著那彎曲而幽深的林蔭小徑,一路輕歌曼吟,實屬快哉。篁竹婀娜,青翠修拔,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不覺之中,已轉到后禪院。那一爿整齊而素雅的禪房,明窗凈幾,古樸肅穆,禪意深遠。又見此地佳木蔥蘢,花團錦簇,交相輝映,蔚然可觀;而馨香濃溢,沁人肺腑,神清氣爽。環顧四周,山光秀麗,靈光浮動,萬物競榮,羽鳥自由歡唱;佇立一泓清潭上,碧水涓涓,漣漪蕩漾,可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盡在水中湛然空明。一切的一切使得鳥兒與人心皆怡然自得,仿佛塵世之中的種種庸俗之雜念全被洗滌凈盡。自然界是如此之靜謐,恍惚之中,只有那鳴鐘敲磬之音在整個山寺之中抑揚頓挫地響著,余音裊繞,散逸千里,給人以空明沉靜之脫俗境界。

        此詩為唐代詩人常建所作。它描寫了破山寺后禪院特有的清幽景色與詩人在這種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它看似寫景之類的山水游記,其實之中更主要的是流露出頗為濃厚的禪隱傾向。詩歌摒棄傳統的白描手法,層層推進,于平易之中漸進勝境,直至心靈得到凈化,靈魂得到皈依。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直接破題,點出時間、地點,并描摹出一幅常見的自然景色,雖無驚奇之處,概為信手拈來,但別有一番用意:垂吊讀者攬奇探勝之情愫,并為下文作鋪墊。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對仗工整,巧奪天工,緊扣題眼,聯想翩翩,實屬流唱千古的名句。

      而全詩主旨之句該為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與人心愉悅融為一體,奏出了一曲和諧而完美的交響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歷來為人們所稱譽,是緣于“綠”字用得好。而這兩句詩中的“悅”、“空”二字的用法與“綠”字相同,皆為形容詞當作使動來用,且“悅”、“空”二字著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處更在王安石之上。

   至于尾聯“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貌似有矛盾,因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聲響都消寂無聲了,又何來的鐘磬之音呢?雖是如此,但當我們領會前面幾句詩,便可知詩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塵洗凈,心空性悅,完全遁入于自然與禪宗那完美統一的靜美世界的懷抱里,自然而然會產生“萬籟此都寂”的幻覺。況且鐘磬之音反襯出闃寂的禪院更為空寂,它使得這肅穆的世界更為莊嚴,它使一剎那成為永恒。有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二者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哉!

       總之,此詩,渾然一體,無堆砌詞藻之嫌,娓娓敘來,令人掩卷遐思。

 

     6、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劃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

      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

   尾聯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7、本詩隨作者的步伐循循而今,詩句淡雅但意境高妙,出神的表現出山中寺廟的清幽,對景物的描寫清淡,讓人浮想聯翩,使讀者不經意間就領略到山間的清幽之氣。此詩雖為寫景詩作,但其中也淡淡的透露出作者“禪”性,表現出作者對佛門清凈的傾羨之情。本詩自始至終描寫古寺清晨之寧靜;山木之寂靜,曲徑之幽靜,禪房之肅靜,潭影之恬靜;且愈轉愈靜,靜得似乎讓人掩卷之余也受到禪心的洗禮而深感清靜。

         詩境依游覽的過程逐步展開。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向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三聯正面寫詩人觀賞的感受。這兩句說,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凈盡。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說這里是禽鳥與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氣氛。后一句是就人與自然環境而言,說這里的山光水色不僅可以娛悅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凈化人的靈魂。游人在塵世煩躁、疲憊的心態,一到這里經過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復,使精神升華到一個全新的世界。讀者終于領悟到,詩人寫“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輪“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這里的山光、潭影獲得了“悅鳥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陽光等等變得清潔、寧靜、安詳、和平,從而構成破山寺這一塊凈土。詩的尾聯點破了這種對佛教法力的禮贊。詩人說,此時此刻,外界的一切聲響似乎都沉寂了,遠逝了,只有悠長的鐘聲和清脆的磬聲在回蕩,在遠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贊許覺悟。詩人整個身心都融進濃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寫游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

      全詩層次分明,意境渾融,意味濃厚,歷來廣為傳誦。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曲徑通幽處:曲徑通幽

    萬籟此都寂:萬籟俱寂

         中國的山水詩發展到唐朝已經相當成熟了,文人們寫這類詩,往往有所寄托,且喜歡把山水與佛道結合在一起,從中得到一些慰藉,一些宣泄。《題破山寺后禪院》算是之中的一首佳作。此詩起首二句中的“寺”、“林”字樣,雖有禪意,卻未見得深遠;只待詩人曲徑通幽,步入后禪院,得到妙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方把禪意推向高深之境界。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8、“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頷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而這兩字,將原本是自然物的山光潭影擬人化了,精煉傳神的體現了上面所說的意義。

       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貫穿著中華兒女的一切生活習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因為人是自然的產物,所以理所當然的,我就認為人具備著與自然界的一切融會溝通的本能。在大自然面前人們才能顯真性,也才能不自覺的去除物欲。

       當你放下世俗的一切,與自然接觸、跟自然親近,無形中,你的心靈就被他凈化了,久而久之,你會擁有一顆空曠的、四通八達、沒有掛礙的心,就能立即融入廣袤空遼的天地里與其合一,如此一來,心境自然沉寂平和,七情消弭,六欲不入,山光與潭影自然和你溝通融會。因潭影的澄照,使你沒有了人心;同時你也就知曉,鳥兒喜愛山林的真性情,因山光的觸動而歡悅鳴唱的自然流露。

    禪宗重視現世的內心自我解脫.尤其注意從日常生活的細微小事中得到啟示.從大自然的陶冶欣賞中獲得超悟。在詩歌中,常建是通過清凈、恬淡,幽寒、曠遠的景物,創造出一種寂寥,寧靜,超塵脫俗的意境。這首詩.是一首題壁詩。所題為佛寺撣院,所詠是寺中景物,表現了一種幽靜空寂的氛圍,并以此實現詩人心靈的超脫頓悟,達到內心世界的自我平衡。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