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譯文]   不要讓清澈的淚水沾濕盛開的花枝,恐怕花也會悲傷得像人一樣清瘦。

     [出典]   北宋  周邦彥  《一落索》 

    注:

    1、   周邦彥  《一落索》

    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2、參考譯文:

    眉毛比春天的青山還要秀麗,可惜的是一直皺著。不要讓清澈的眼淚沾濕盛開的花枝,否則恐怕花也會悲傷得象人一樣消瘦。

    雖有玉蕭,卻無心吹奏,讓它閑置已久,因為知音太少了。想知道她為什么每天要倚著欄桿發愁嗎?去問亭前楊柳就可知道。

    3、周邦彥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詞人之一,在野史中,也留傳著他的許多故事,最有名的當屬他與李師師的愛情故事。

    4、一代名妓李師師的父親在汴京城內經營染房,母親早逝,據說她生下來不曾哭過,直到三歲時,佛寺老僧按當地風俗為她摩頂時,才突然

放聲大哭,聲音高吭嘹亮。眾人都認為她與佛有緣,便為她取名“師師”(當時人們將佛門弟子叫做“師”)。李師師四歲那年,父親病死,

便由鄰居撫養,漸漸地長得眉目如畫,通體雪艷,又善解人意,經營妓院的李媼將她收養,并加以專門訓練,掛牌迎客后不久,便名滿汴京。

    李師師色藝雙絕,以善歌聞名,周邦彥見了后,也為她的美艷和才藝著迷,就開始為她寫詞。兩人郎才女貌、交情日深,竟到了如膠似漆

的地步,在一起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然而,李師師的艷名傳到宮中后,生性風流的宋徽宗也被她吸引,一有空就換上便服來到李師師家。周邦彥再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和李師師

交往,兩人只能偷偷幽會。他因此非常痛苦,常常倚在柳樹下,想著李師師淚眼汪汪的嬌柔、凄苦模樣,心中的傷感化成這首《一落索》。

    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一落索

   5、李師師讀到這首《一落索》后,與周邦彥更加難舍難分。這天,李師師估計宋徽宗不會出宮見她,就約了周邦彥,兩人久不相逢,攜手入

房,正在纏綿之時,忽聽外面通報徵宗皇帝光臨,周邦彥驚惶之下,急忙鉆到床底下。

    宋徽宗滿臉笑容走了進來,從袖中取出一個橙子,說是江南地區剛進貢來的。李師師破開新橙浸入鹽水,調笙奏樂,與徽宗共賞。

    宋徽宗和李師師調笑半天,才啟駕回宮,周邦彥躲在床下,心中痛苦可想而知。宋徽宗走后,他就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給師師,一表

心跡: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首詞淺顯直白,情真景切,李師師十分喜愛,便依著譜,練習吟唱。

   6、 幾天后,宋徽宗又來看望李師師,讓李師師唱一曲助興。李師師一時忘情,竟把《少年游》唱了出來。宋徽宗一聽,說的竟是那天在李師

師房內的情事,便問李師師是何人所作。李師師回答道:“周邦彥詞。”宋徽宗大怒,拂袖而去,找了個罪名,將周邦彥貶出汴京。

    出了這口惡氣后,宋徽宗又來到李師師家,李師師卻送周邦彥去了,回來時滿面愁容,一副憔悴不堪的樣子。宋徽宗又憐又惱,質問道:

“今日他又作得甚詞?”李師師說他譜了首《蘭陵王》,說罷就引吭而歌: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來歲去,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

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蘭陵王

    精巧的構思,哀婉的曲調,綺麗中帶有悲壯,優雅中透著憂傷,有訴不盡的離愁別恨縈繞其中,將周邦彥不忍離去,卻又不得不離去的無

奈和對情人的依戀表達得淋漓盡致。據《樵隱筆錄》記載:“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

”,將這首《蘭陵王》比作王維的“渭城三疊”,可見在當時影響之大。

    這么情深意摯的歌詞經李師師深情一唱,徽宗皇帝也陶醉了,特別是唱到:“又酒趁哀弦,燈映離席”時,李師師泣不成聲,宋徽宗也深

受感動,感嘆道:“這周邦彥,是難得的大才子!”第二天就降旨赦免了周邦彥。

     7、不過王國維考證后認為,周邦彥與李師師的愛情故事純屬子虛烏有。

     8、這是一首寫思婦閨情的小令。古代婦女,特別是一些貴家婦女,既不從事生產勞動,也沒有機會參加社會活動,終日閑居閨中,無所事事。人閑著,思維器官卻不能閑著,傷春恨別,閨怨閨情,就占據了她的思想領域。唐宋詩詞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寫這類題材的,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9、詞的上片由思婦外貌之美到其內心之愁,下片著意表現其內心和愁情。全詞結情于景,層層深入,情致委婉。

    10、  用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用花朵比喻女子的面容,這兩個陳舊比喻經作者妙筆點化又呈現出新,“眉共春山爭秀”,意思是說,這位閨中思婦的眉毛比春天的青山還要秀麗,有了“爭秀”二字,比起“淡淡春山”、“眉如春山”、“眉蹙春山”之類的常用詞語來,已經增添了新意,下句緊接“可憐長皺”,又翻出了另一層新意,由人物外貌的美說到了內心的愁。這樣一來,舊語翻出新意。下文以花喻面,作者說“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使它的含義變得豐富多了,曲折多了,也新鮮多了,可以說它與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黃花瘦”有異曲同工之妙。上片著重寫思婦的外貌,但已涉及內心,有層次、有深度,筆致委婉多姿。

   11、 下片著重寫思婦的內心。先寫“玉簫”,既用作陪襯,也用作象征,人物的閑雅風姿與孤寂心情由此得以想見。下文點明“愁”字,而用“欲知”,“但問”連屬成句,正是與上片的“可憐”、“莫將”相互照應,既象是思婦內心的自問自答,又象是對第三者的關切所作的回復,而這樣前后照應的結果,頓使全篇和諧而勻稱。結尾處,寫“日日倚欄”遠望,不見夫婿歸來,所見者,唯有長亭前邊的楊柳,于是,日積月累的離愁就都堆垛了楊柳上面,這里,楊柳是愁緒的見證。 

   12、聯想到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柳與離別有密切關系,古人習慣折柳送別,所以見了楊柳就容易引起離愁。王昌齡詩中的那位“閨中少婦”原“不知愁”,只是在忽見陌頭楊柳色時,才觸動離愁,引起閨怨,似乎多少帶點偶然性,而這首詞中的少婦是日日倚欄凝望,日日看見楊柳,楊柳成了離愁的象征物。離愁別恨,日益積淀,越積越深,似乎比王昌齡《閨怨》詩中少婦的離愁更多。最后輕輕點一筆,前面的青山長皺,淚滴花枝,花如人瘦,玉簫閑久,都得到解釋,全篇關節脈絡一氣貫通了。

    13、周邦彥是北宋后期最優秀的詞人,是大晟詞人中最為杰出的一位。他繼柳永、蘇軾之后,從歌詞內部之聲律音韻、結構方式、藝術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詞,為南宋詞人之創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尋覓的創作程式。以他的創作為“范式”的清真詞風,在南宋詞壇最為流行,并匯聚成浩浩蕩蕩的“雅詞”創作潮流。

   14、周邦彥有著出色的藝術天賦、生性浪漫疏放、早年不被鄉里所重,這一切都與柳永相似。只是柳永碰上了為人端莊嚴肅、又欲力矯社會奢靡風俗的仁宗,其不被皇帝看重、終生受到排斥也就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周邦彥卻幸運地遇上了注重個人才華的神宗,他對新法的頌揚投合了皇帝的脾胃,結果早早就脫穎而出,進入仕途。因此,他一生又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新舊黨派的紛爭。其實,周邦彥并無強烈的政治傾向,也并沒有執著的政治主張,他是一位生來就與政治無緣的藝術家。隨著哲宗、徽宗年間新黨的得勢,周邦彥在仕途上要比柳永順暢通達得許多。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1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