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韋應物 |
[譯文] 我身多疾病常想起回到自己故鄉田里,自己治理的州邑有人逃亡我感到愧領俸錢。
[出典]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注:
1、《寄李儋元錫》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2、[注釋]
①李儋(dān):字元錫、武威(今屬甘肅)人,曾任殿中侍御史。
②黯黯:低沉暗淡。
③思田里:想念田園鄉里,即想到歸隱。邑:指屬境;流亡:指災民。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轄的地區內還有百姓流亡。愧俸錢:感到慚愧的是自己食國家的俸祿,而沒有把百姓安定下來。
④問訊:探望。“聞道”兩句說,聽說你們想來探望我,我渴望你們來,在州城西樓盼望,已經有幾個月了。
3、譯文:
去年花開的時候和你分別,到今日花開已經過了一年。世事茫茫難以預料,春愁暗淡獨自入眠。身體多病想歸隱田園,縣里有災民,領著皇帝的俸錢很慚愧。聽說你要來探望,我不知在西樓望了幾回月圓了。
韻譯:
去年花開時節,適逢與君分別; 今日春花又開,不覺已經一年。
人間世事茫茫,件件難以預料; 春愁昏昏黯黯,夜里獨自成眠。
身體多病,越發思念鄉田故里; 治邑還有災民,我真愧領俸錢。
聽說你想來此,探訪我這孤老; 西樓望月圓了又圓,卻還不見。
4、韋應物 (約737~約792),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望族出身,少為皇帝侍衛,后入太學,折節讀書。代宗朝入仕途,歷任洛陽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罷官后,閑居蘇州諸佛寺,直至終年。其詩多寫山水田園,高雅閑淡,平和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于同情心。韋應物是中唐著名詩人。
5、這首七律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后,曾托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李儋以答。詩中敘述了別后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國亂民窮造成的內心矛盾和苦悶。
在韋應物赴滁州任職的一年里,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到寫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這就是本詩的政治背景。詩是寄贈好友的,所以從敘別開頭。
首聯即謂去年春天在長安分別以來,已經一年。以花里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而以花開一年比襯,則不僅顯出時光迅速,更流露出別后境況蕭索的感慨。
次聯寫自己的煩惱苦悶。顯然,“世事茫茫”是指國家的前途,也包含個人的前途。當時長安尚為朱泚盤踞,皇帝逃難在奉先,消息不通,情況不明。這種形勢下,他只得感慨自己無法料想國家及個人的前途,覺得茫茫一片。他作為朝廷任命的一個地方行政官員,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憂愁苦悶,感到百無聊賴,一籌莫展,無所作為,黯然無光。
三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為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為他忠于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于國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末聯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
顯然,這首詩的藝術表現和語言技巧,并無突出的特點。有人說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頗為推美。這種評論并不切實。因為首聯即景生情,恰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比襯,景美而情不歡;次聯以情嘆景,也是傷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傷而景無光;都不可謂情景交融。其實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傳誦,主要是因為詩人誠懇地披露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的思想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這樣的官員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自宋代以來,甚受贊揚。范仲淹嘆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黃徹更是激動地說:“余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溪詩話》)這些評論都是從思想性著眼的,贊美的是韋應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這詩的中間兩聯,在封建時代確有較高的典型性和較強的現實性。事實上也正如此,詩人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正由于他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深的生活體驗。 (倪其心)
6、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別,今年再見花開而懷友,既是睹物思人,順理成章。又暗含著時光易逝之感,正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傷意味。開端扣題,由去年說到今年。與友人分別,又逢花開,已經一年,而用春花關聯起來,自然而又流暢。一年來,國家政局更加動蕩不安。就在作者出任滁州刺史的當年冬天,奉命東征叛亂藩鎮的涇原兵在長安又嘩變作亂,并奉朱肶為帝,德宗出奔奉天。前來增援的朔方軍又與朱泚相勾結,致使戰亂進一步擴大。當時,詩人曾自滁州間道遣使探聽消息,寫作此詩時,使者尚未返滁。
因此,“世事茫茫”、“春愁黯黯”,不是泛泛之論,都包含著實實在在的社會內容。由于國亂民窮,自己又有志難申,欲棄官歸隱,而又不忍漠視家國百姓之難。于此,就不禁將內心的重重矛盾推心置腹地向朋友傾訴。“世事茫茫”,給人以混茫無涯、難以捉摸之感,正是當時特定的政治局勢的寫照。“春愁黯黯”,涂上了一層陰沉黯淡、紛擾糾結的色素,恰好展示了作者此時的心緒,情愫如此,因而只好抱膝獨臥。“世事”就客觀而言,“春愁”就主觀而言。“難自料”承“已一年”而申述其變化,“獨成眠”承“逢君別”以表明獨處懷友。“身多疾病”承“春愁”句,申述了自身的困難;“茫茫”、“黯黯”連珠相對,強化對世事的憂憤,措辭又婉約盡意。
“邑有流亡”承“世事”句,表達出人民的疾苦。自身困難雖加劇歸隱之念,人民疾苦卻喚回濟時之心。中間四句歸結到“愧俸錢”,正說明志在有為,不甘竊位茍祿,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導因素。
尾聯歸結全詩,回應首聯。“聞道欲來”,寫對方關念自己;“西樓望月”寫自己盼望對方。懷人望月,由來已久。就本篇來說,詩人不僅想借普照兩地的月光來傳遞相互關照之情,更要用月輪的缺而復圓來寄托盼望朋友團圓的拳拳之心。而“望月幾回圓”,又正說明了自己盼友為時之久,心情之切。至此,招請速來之意,不言自明,耐人體味。全詩始于感嘆分別,終于盼望團聚,綰合緊密,渾然一體,而友情之深摯渾厚,溢于言表。
7、 詩的首兩句寫去年花里逢別,光陰荏苒,而今又到花開時節,寄托出詩人淡淡的感慨。
頷聯從反面落筆,春光隨好,無奈世事多變,自己春愁難遣,寫出了別后一年來茫然的世事和自己苦悶矛盾的心情。
頸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抒寫了詩人關心民瘼之平生抱負與未克盡職責的內疚情懷,語摯意切,為后人所敬仰和傳誦,范仲淹嘆其為“仁人之言”。
末兩句寫出對好友存問的感激和殷盼友人早日到來的真摯邀請。“西樓望月幾回圓”,在淡雅的景致中表達了真摯急切的希望,意味綿長,不失為篇中佳句。
縱觀全詩,實為一首向好友傾訴苦惱并盼望好友來訪的詩篇。表現出韋詩“真而不樸,華而不綺”的簡淡秀朗的獨特風格。
這首詩的思想境界較高,“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尤最,自宋以來,倍受頌揚,即使今日,依然閃爍光輝。
8、作者任滁州刺史的一年里,直接從與人民的接觸中了解到國弱民窮、軍閥橫行的時局,深自憂慮。當年冬天就發生朱泚叛亂稱帝的事,唐德宗出逃。作者派人北上打聽消息,到寫此詩時還沒有回音,可想心中焦慮之情,因此有“世事茫茫”的感覺和“難自料”的担心,以至造成“春愁黯黯獨成眠”的憂郁和沮喪情緒。
身多疾病、有志難展,本來該辭官歸隱,但自己治下還有百姓因貧窮而逃亡,內心深感慚愧和自責,因此不能一走了之。在此進退兩難、內心矛盾的苦悶中,自然盼望朋友早日來臨,以便一敘衷腸,從友情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勉勵。
后人推重此詩,主要是詩中坦然表露了一個清廉正直官吏的思想矛盾和苦悶心情:憂國憂民之心溢于言表、真實感人。其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到宋代備受贊揚,范仲淹稱為“仁者之言”,朱熹贊為“圣矣”,頗為推崇。其實,作者只是按照自己一貫的作法,把自己的內心真實的呈現于讀者面前。
后世盛贊的原因,一方面是后世官吏清廉者越來越少,而當時的論者又特別希望這樣清廉的官吏多。當官吏們敗壞到某一地步后,人們知道不可能奢望官吏清廉了,也就不再把眼光投向歷史去找這樣的好官了。且看今天的中國,你要再說為官清廉,人家都會笑你不懂世故,像小孩子或者外星人說話。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5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