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國傳統文化演進至晚明,出現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個性的哲學思潮。湯顯祖當時對人做過深刻的哲學思考。他以宇宙論為這一思考的邏輯起點,認為宇宙是一個自然生化的過程,天地人同質同構在宇宙間產生恒動的生命效應。“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屬性,寓于萬物萬象之間具有絕對普遍性。并以此為根據確立以生命力為本體的自然人性觀。主張充分發揮人格化的生命力。創造合乎天性的人生,進入與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這種人格理想使湯顯祖最終關切人的個性自由這一現實問題。湯顯祖的思想淵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別,而與本世紀初中國現代人文主義哲學思潮中 思想家的一些思路大體一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學思想也有相通的跡象。
關鍵詞 生生不已 生命力 人格 個性
中國傳統文化演進至晚明,出現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個性的哲學思潮。 在當今研討傳統和現代性問題中,這成為學術界時時關注的熱點。
湯顯祖是晚明享有極大盛譽的劇作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對人做過深 刻哲學思考的非凡的思想家。探究其思想軌跡,湯顯祖認為“生生不已”乃是 宇宙的根本屬性,并因此確立以生命力為本體的自然人性觀,從而積極肯定人 的感性生命,提倡高揚個性的人格理想。湯顯祖的思想淵源于中國傳統哲學, 但顯然已不能為哲學傳統所羈絆。從中可以相當真切準確地窺見中國文化一個 鮮明的精神品格,即它的不斷被創造,被超越的特性。這對于認識傳統如何存在于我們今天的生存方式之中,以及如何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創新的詮釋而走 向世界,都不無裨益。
一、“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屬性
湯顯祖對人進行哲學思考的邏輯起點是宇宙論。他的《陰符經解》(1) ,可以說是其人學思想的張本。該文旨趣似乎是“養生”,其實是從哲理角度 探討人的生命肯定自身、持存自身和發展自身的問題。他通過建構起一個人與 自然合一的機體系統,表達了自己的自然人性觀。宇宙論的展開是為了從本源 角度揭示自然賦予人的生命力,是生命對自身進行肯定,持存和發展的內在動 力;當人的這一內在方面被認識,并與人生行為諧調整合時,才能實現人的價 值。
在湯顯祖看來,宇宙是一個大化流行、自然生化的過程:
天道陰陽五行,施行于天,有相變相勝之氣,自然而相于生,生而相于殺 。 對這樣一個被賦予生命性質的宇宙,他進一步描繪出一幅生機活潑的圖景:
生以殺之,天道自然也。故天地以五賊盜萬物,萬物以五賊盜人,人以五 賊盜萬物。一氣混成,三才互吞,以成宇宙,以生萬物。 所謂“盜,機也”。即人與天地萬物具有的內部功能。因此,自然生化實際上 就是宇宙間萬物萬象發揮自身功能,相互影響,導致對方或自身的變化。“一 氣混成,三才互吞,以成宇宙,以生萬物”表明,湯顯祖認為天、地、人同質同構,在宇宙間產生恒動的生命效應。
宇宙的萬物萬象均為“一氣”構成,所以,宇宙生命效應是一個氣化過程 。氣化又“有相變相勝之氣”兩個層次。“相變”之氣屬陰陽范疇,“相勝” 之氣屬五行范疇。五行相勝,他稱作“五賊”(2)。
陰陽相變,是指統一物內兩端的對待變化。湯顯祖從自然界中舉出兩種不 同形態的現象,加以說明,一是天地之氣的聚散屈伸,“迅風烈雷”;一是天 體的趣時定位,日月盈虛。對待變化無論迅烈還是緩和,它們都有往復的特點 ,所謂“地機發在雷,則龍蛇氣流。龍蛇者,地之氣也。天地殺機,即其生機 。”又所謂“日月在于數中,小大定于象中。”這種一陰一陽變化不已,他認 為就是不生不易、生生不已。據此,湯顯祖強調天地萬物和人的生命具有相同 的基本功能:
生死相根,恩害一門。生者死之,死者生之。恩者害之,害者恩之。乃為 反復天地,圣功也(3)。 由于這種“生生”的功能產生宇宙生命效應,是宇宙間萬物萬象的普遍屬性, 因此,具有超越性而成為宇宙的根本屬性,所謂“天道害而生恩,公而成私。 ”“生以殺之,天道自然也。”“公而成私”就是說宇宙的普遍屬性具備于萬 物萬象之中。如不遵從天道,違背“生死相根,恩害一門”的自身屬性,就不 能持存自身,即“道不自然,有害無恩。”
五行相勝,在自然生化過程中居于更為具體的層次,是陰陽相變在宇宙間的實際展開。湯顯祖稱之為“浸”。“因浸以勝陰陽之制,自然也。”意思是 說五行浸微漸漬的運作,才導致陰陽相變。他概括宇宙根本屬性和具體運作:
天之道自然,天之行浸。 認為宇宙是一種有序的恒動的非平衡狀態,是時時處于陰陽相變五行相勝運動 之中的相對平衡,人的生命存在也相同,不是絕對的靜態平衡,而是有本質區別的動態平衡。人要持存生命就必須認識宇宙“生生”的根本屬性,并把握五 行功能,“故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值得強調的是,天道作為宇宙本源,湯顯祖看作是宇宙的根本屬性,沒有 當成實體性的東西,不是“妄立一體,而消用以從之”(王夫之語)。關于天 道的本體品格,他說:
夫道,視不可見,聽不可聞,體物不可遺。講者不知是講體是講物。講物 則不盡,講體則不能(4)。
以這種方式規定本體,就是因為它寓于萬物萬象之中,它的超越性在于絕 對普遍性,而不是一個絕對的實體。湯顯祖認為,天道不是極度膨脹的主觀精 神,反對把天道觀從屬于心性論,所謂“非心之所為也,道也有然。”(5) 同時,也不是程朱標榜的“理”,對此他做過這樣的表述:
自孔孟沒而微言湮,越千百載而宋四子續。四子之于道也,其幾乎?余獨 于茂叔、伯淳竊有慕焉。蓋嘗讀《太極說》、《定性書》,而知其學;讀風月 玉金之@②而知其人矣。他如正叔、張、朱不無少遜,而名言非乏。總之,遜心圣道而窺其藩焉者(6)。 周敦頤、程顥之說為湯顯祖所賞識,是因為《太極圖說》關于宇宙生化的觀點 ,和《定性書》關于人的心理狀態與宇宙自然相合為一的觀點。從這段表述中 ,可見湯顯祖對天道的認識吸取了周、程的一些見解。但和宋代理學諸子的天 道觀念是不一樣的。
對宇宙“生生”這一根本屬性的認識,成為他確立生命力為本體的自然人性觀的根據。
二、以生命力為本體的自然人性觀
湯顯祖論證人與天地萬物同質同構,產生宇宙生命效應之后,便展開了對 生命、人性的直接考察:
精氣往來,起于命蒂。推反陰陽,交割天地。所謂宇宙在手,萬化在身, 可以定基,可以定人。天機定也。
天機者,天性也。天性者,人心也。心為機本,機在于發。 “精氣”是宇宙間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呂氏春秋·盡數》將氣分為精氣、 形氣,精氣產生意識、思維、智慧等等。《管子·內業》則說,精氣可以寄寓 于形氣所構成的身體。《陰符經解》認為,“精氣往來,起于命蒂。”“人大 形能食味,神能食氣也。食失時,靈物受病。”應當是與這種看法相通而有所 發展。
湯顯祖曾明確提出:
知生之為性是也,非食色性也之生(7)。他并不否定“食色”這種人的自然物質屬性,曾說:“有盡者生之所資,無盡者性之所愜。居室餼籍,所以資生;山水詠述,所以愜性。”(8)又說:“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視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寶而奉之。”(9)但是,他強調的不是“人大形能食味”,反對“以道性為虛,以食色之性為實”(10)。相反,認為人的自然物質屬性及其作用“有盡”的,也就是對人的生命肯定、持存、發展自身的作用是有限的。“食色”之性只是“資生”而“非食色性也之生”,即不是生命的根本屬性。顯然,在湯顯祖看來不脫離人的生物性存在,有一種植根于人的生命的內在力量,這就是“神能食氣”之“神”,“無盡者性之所愜”之“性”,是精氣賦予人的內在稟性,即“靈物” 之“靈”。這才對生命肯定、持存和發展自身,實現人的價值,起著“無盡” 的作用。所以,“知生之為性”,不是泛指生命的一切本能,是指與天道為一 的“道性”,即人的生命力(11)。他認為,生命力就是人的“天性”。天 性指天命之性,也就是宇宙“生生”這一根本屬性的內在化,所謂“天機者, 天性也”。
這樣,生命力就被提到本體的高度。而作為自然的賦予,這是生命的本能 和潛能,是可以為人心所把握的。所以又說:“天性者,人心也”。湯顯祖進 一步指出,生命力的發揮就是人的心理生活的展現,“心為機本,機在于發” 。他肯定生命的需求不僅有物質的,而且有心理的精神的。并且,物質需求也 會反映在心理生活中,如:對“形色”“宜寶而奉之”。總之,在他看來生命 的本質在于生命力。
“化之所至,氣必至焉。氣之所至,機必至焉”(12)。生命力與生俱 來,是人的內在經驗可以感受到的一種原型功能。湯顯祖談過自己的有關體驗 ,“列子莊生,最喜天機。天機者,馬之所以千里,而人之所以深深。機深則 安,機淺則危,性命之光,相為延息。此旨令人焉恍焉。大病月余,益知有此”(13)。《湯顯祖集》于此文后附有沈際飛的評語,“似《陰符》”, 即和《陰符經解》意思相通。可謂得湯顯祖之真意。晚年,他屢屢說到自己“禪寂意多,漸致枯槁”(14)。甚至“疑是死陳人”(15),期待“速貧 寧速朽”(16)。意志冷漠和死亡本能反映他體驗到生命力的衰竭。
于此可見,湯顯祖認為,生命力是一種感受生命,從而使之肯定和確證自 身的與生俱來的能力。并且,作為生命的本能和潛能,它的發揮將成為實現人 生價值的強大推動力,就這一意義而言,從湯顯祖的著作中可以歸納出,他主 要指的是人的情感和心智能力(17)。正是在確立生命力為本體,在認識生命力是生命、人生的一種內在推動力方面,他積極肯定了人的感性生命。并且 ,據此進一步提出了人生與自然合一的,高揚個性的人格理想。
三、臻于自然人生境界的人格理想
生命力是自然賦予生命的內在力量,如果始終處于無意識的本能狀態,則 無助于生命的持存和發展。所謂:
天地交合,宇宙不散。人在其中,因能見此五賊,發而制之。靜則潛于恩 門,動則轉于害機。
“靜則潛于恩門”,是指人生應合乎陰陽相變五行相勝的自然規律。“靜 ”是就這一邏輯意義而言;“動”也是在這一邏輯意義層面立論,即違反天道 的意思。所以,必須讓處于本能狀態的生命力進入意識領域,與人生行為協調 整合,得以升華。他認為人可以做到這點,“能見此五賊,發而制之”。由此,他提出了關于“人心”的一個重要命題:
此中生死全系于心。心以物生,則神不居妙。心于物死,則精可合明。 湯顯祖曾指出“心”對生命有能感能應的感受功能,這里又認為有能知能思的認識和抉擇能力。強調必須發揮這種能力合理調節人的心理生活。“心以物生 ”、“心于物死”仍然是在合乎自然規律與否這一邏輯意義層面立論。那么, 怎樣認識生命力呢?他認為關鍵在于自我體悟、自我意識,“倒握天機”,“ 反精自照,五賊可見。因而制之,圣功在根,神明此運也”。“倒握”、“反 精”不是自天而人,而是自人而天,也就是通過自身體悟達到對天性的自我意識(18)。并“因而制之”,使人生行為合乎天道。所以,他說:“食天地 萬物以時,則養不屈。人心機也,動天地萬物以機,則動不危”。
這樣,就使生命力進入意識領域,與人生行為協調整合而人格化,也就是 生命的感性和理性交融一致。所謂“知而修之,謂之圣人。君子竊其微妙以資 性,小人窺弄其機以輕命”。“若不轉自機關,必在情中生死”。在湯顯祖看 來,如不在意識領域整合生命力這一生命的原型功能,則是任縱感性生命處于 本能狀態而泛濫,結果是“必在情中生死”。但是,如果使生命力順應宇宙根 性及其運作規律,感性生命就升華到了理性的層次(19)。這時理性不是壓 抑、拒斥感性生命。相反,是要充分發揮已人格化的生命力,作為內在動力, 促使身心協調,保證生命不僅能持存自身,并且能發展自身的價值。也就是“ 圣人”、“君子”創造合乎自己天性的人生,進入與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人生行為因而展現出“天性之人”的自由人格的美的節律。《陰符經解》中 比附迅風烈雷和日月運行,描述了兩種人格范型。其一:
天性之人,迅風烈雷,大發殺機,以開生氣。百骸萬化,鼓動欣然,所謂 害氣生恩,美哉樂哉。樂則似其性中有余。這里展現的是生命力強盛者如何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其二:
巧絕物死至靜也,靜則似其性廉。夫至靜之性,乃天性也。 這里的“至靜之性”不是指人生行為。湯顯祖說:“藏巧絕利,不可以愚虞” ,“至靜之行,非有律歷也”。人生行為是“靜中若動,奇器生焉。奇者,獨露之機;器者,運功之象”。“至靜之性”也是合乎自然規律的一種天性流露 ,它有追求自己理想人生境界的獨特表現。自然給予人的稟賦是不一樣的,前 者“性中有余”,后者“性廉”。湯顯祖認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伏藏 為機,伏藏為巧”。就是說生命力的稟賦盡管有“巧拙”之別,但把握自然規 律,追求與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是應該一樣的,都應認識到“伏藏為機 ,伏藏為巧”。
總之,宇宙是個生生不已的大生命,每個人稟賦不一,但都要自覺發揮自 己的生命力才合乎天道。而“真宇宙在手”,便能進入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的人 生境界,實現自我的獨特價值。這種基于自然人性觀的人格理想,是他考察“ 社會的人”的出發點,成為他主張現實生活中個體身心自由的理論依據。從他 對幾個歷史人物的贊賞中,能清晰地看到這一主張的思想脈胳:
李青蓮居士為謫仙人,金粟如來后身,良是。“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心神如在。……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陳隋風流,君臣 游幸,率以才情自勝,則可以共浴華清,從階升、娛廣寒。令白也生今世,滔 蕩零落,尚不能得一中縣而治。彼誠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滅才情而尊 吏法(20)。湯顯祖熱情禮贊人的感性生命、禮贊“以才情自勝”而高揚個性的人格。同時 ,也對封建專制的、宗法的束縛痛心疾首。
東方曼倩以歲星入漢,當其極dǒng@②,時雜滑稽;馬季長不拘儒者之節,鼓琴吹笛,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石曼卿野飲狂呼,巫醫阜隸徒之游。之三子,曷嘗以調笑損氣節,奢樂墮儒行,任誕妨賢達哉(21)?這種各具個性的生活方式,湯顯祖認為,是實現了感性與理性和諧一致的人生境界。
在宇宙論的背景中,湯顯祖展開對生命肯定、持存和發展自身的論證,提出了關于人性、人格和個性的基本看法。可以說,他對人進行哲學思考的理論立足點是以生命力為本體的自然人性觀,最終關切的現實問題是個性自由。他首先著眼于個體的“自然的人”,進而才是人的社會存在。就理論思路而言,他肯定生命的本質是生命力,通過生命力在意識領域與人生行為整合,得以升華,使生命的感生和理性交融貫通,臻于和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從而自然人性觀中引出了價值觀。并且,這成為他倫理道德思想的出發點(22)。就人生實踐而言,他反對妄從社會價值標準,與感性生命相抗。主張發掘生命 的潛能實現自我,展現“以才情自勝”的高揚個性的人格風貌。
四、比較和評價
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從其源頭直至湯顯祖的時代,都視宇宙為一個真實 的存在,為一個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過程。傳統哲學的人生觀,歷來認為人的 生命源于宇宙的大生命,并為宇宙的最高產物。所以,它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結合,即天人合一。湯顯祖對人進行哲學思考正是淵 源于此,他直接使用前人的思想成果,卻不是簡單地拾人牙慧,而是提出了以生命力為本體的自然人性觀這一創新的見解,在這點上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 精神判然有別。
造成這種差別的關鍵之處,在于如何看待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湯顯 祖不是把生命的感性和理性截然分作兩橛,在他看來生命力貫通感性和理性兩 個層次。不僅是感性生命的本質,而且只要從宇宙根性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它, 就自然地升華到理性層次,它實際是整個生命的本質。湯顯祖的自然人性觀是 徹底的,他的人本主義價值觀從中引出,正是由于這點才能提出高揚個性的人 格理想。如果把在傳統哲學中居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與之比較,可以看到差異 是很大的。儒家哲學確實并不一般地拒斥感性生命,但著重的是以理性去轉化 感性。它注重人的群居性,把現存社會價值標準視為根本,所謂“以禮節情” ,乃至“存天理,滅人欲”,可以說,在它那里感性生命的一切都成為道德理 性的附庸。儒家哲學的人本主義的立足點是人的社會屬性,并以這一立場去接 納、轉化人的自然屬性。這和湯顯祖在理論思路上是不一樣的,對人生實踐的 指導也就不一樣。儒家哲學所高揚的個人主體性主要是社會道德理性和這方面 情感的展現,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23)“富貴不能 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4)而湯顯祖所主張的和近代以來倡導 的個性自由相合拍,主要是指個人的身心自由。當然,并不是說湯顯祖不注重 人的群居性,他基于自己的價值觀提出了對社會倫理道德的看法,即“貴生說”(25)。同時,他對個體人格社會性一面的張揚也是積極肯定的,如對同時代人李贄、達觀舍生取義就推崇備至。
湯顯祖的思想和儒家哲學精神的另一個顯著差異,表現在理想和超越問題 上。儒家哲學視超越理想和現實生活為一種不即不離的關系,對社會、人生取 一種平實、理性的態度,幾乎近于把現實存在等同于超越理想本身。湯顯祖高 揚個性的人格理想,則無疑給現實人生的評判提供了超越的尺度和依據。生命力 的“內在”,和能否從宇宙根性的角度認識把握它,即“超越”,形成了某種 緊張關系。只是二者并非異質,生命力可以貫通生命的感性和理性、人的自然 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現實存在和理想境界,所以,“內在超越”是可以實現 的。先秦儒家本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即超越而內在,和“盡心、知性 、知天”,即內在而超越,兩種理路(26)。湯顯祖關于宇宙根性和“倒握 天機”的立論,正是將超越而內在和內在而超越視為一體兩面。從而形成他的 個性論。后世儒家揚棄先秦儒家的精神,或把現實的道德理性賦予宇宙本體屬 性(程朱一派),或將心靈規范為具有先驗的道德屬性(陸王一派),把在現 實情景下道德的自我完善,視作超越。二者是很不相同的。
二十世紀初,中國現實人文主義哲學思潮是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出現的, 開其端緒者之一的梁漱溟受到西方生命派哲學,特別是柏格森學說的影響,而 似乎未受到中國哲學異端如湯顯祖思想的影響。但梁漱溟從儒家哲學出發,對西學沖擊做出創見性回應的時候,卻有許多方面與湯顯祖的思路大體一致。比 如:梁漱溟認為,宇宙根性不是物質而是生命;只有用與生命本質上同一的非理智的直覺才能把握生命;只能從“情的方面”規定“理性”等等(27)。 從中國哲學的發展來看,這對于認識傳統如何存在于今天的生存方式之中,以 及反思傳統而面對現代,更為積極地做出創新回應,不是極富啟迪意義嗎?
西方生命哲學各派,對中國思想界影響較著的是柏格森學說。柏格森認為 ,生命沖動是宇宙唯一的真實存在,它的自然運動產生一切生命形式,它的自 然運動的逆轉產生一切無生命的物質事物。湯顯祖所論“生死相根,恩害一門 ”、“道不自然,有害無恩”等,似可看出思想相通的跡象。柏格森認為,構 成世界的物質是不可分割之流,透過物質的生命也是不可分割之流(28)。 這和湯顯祖所說的“一氣”,及其“氣”與“機”的關系,極為相似。但兩人 的差別是明顯的,柏格森學說是西方近代文明演進的產物,他理論上主張非理 性的直覺主義,然而他思想的表述卻是運用現代理性的方式。湯顯祖在對宇宙 根性和生命本質的認識上也主張非理性的直覺,但表述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所 規范,二者迥然不同。此外,和柏格森所說的宇宙生命沖動具有盲目的性質相 比較,湯顯祖思想更具價值理性的色彩,這表明湯顯祖雖已不能為中國文化傳 統所羈絆,但他也不是拋棄傳統遠liù@③而去。他的思想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這塊土壤,和西方哲人的異同,不僅可以說明中國哲學的欠缺,同時可以看到它的豐富性和創造性,看到它較之西方哲學的優異之處。
(1)《湯顯祖集》第1207頁,中華書局1962年7月版。以下引文出自此篇的,不再加注。
(2)五賊,《陰符經》太公注:“圣人謂之五賊,天下謂之五德。”(見南懷瑾《歷史上的智謀》一書所附《陰符經》,漢張良等注。)自漢代始,五行說又稱作五德終始說,五德即五行之德。其中包括五行相克說(又叫相勝說),和五行相生說。湯顯祖用五賊指五行相勝。
(3)《易傳》:“于事無不通之謂圣。”圣功,湯顯祖此處指“生生”這一宇宙根性無處不通的功能。
(4)《湯顯祖集》第1367頁,《答陳古池》
(5)同上,第1106頁,《顧涇凡小辨軒記》
(6)同上,第1471頁,《包xī@④宋儒語錄鈔釋序》
(7)(9)(10)同上,第1166頁,《秀才說》
(8)同上,第1082頁,《陽秋館詩賦選序》
(11)生命力,是從西學引進的術語,中國哲學中沒有專用的對應詞,“生”涵義較多,但其中有生命力一義。關于生命力,美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看法,如“原始生命力是能使個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性與愛、憤怒與激昂、對強力的渴望等”,“可以是創造性的也可以是毀滅性的”,“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人類經驗中基本的原型功能”,“是一切生命肯定自身、確證自身、持存自身和發展自身的內在動力”等等。見《愛與意志》第126、127頁,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8月版。
(12)《湯顯祖集》第1068頁,《朱懋忠制義敘》
(13)同上,第1237頁,《答王弘陽卿》
(14)同上,第1062頁,《如蘭一集序》
(15)同上,第658頁,《負負吟》
(16)同上,第658頁,《貧老嘆》
(17)(18)(22)(25)本文主旨是論述湯顯祖對人進行哲學思考的基本方面,其余問題不似旁鶩,他關于情感、心智、非理性認識以及倫理道德的觀點,將分別撰文一一論述。
(19)現代“理性”通常指推理判斷能力,長于分析的理智功能。而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理”“理性”無此義,它是指事物固有之“理則”或“宇宙本體”。湯顯祖所說對宇宙根性及其運作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正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屬于“理性”的問題。
(20)《湯顯祖集》第1112頁,《青蓮閣記》
(21)同上,第1482頁,《點校虞初志序》
(23)《論語·子罕》
(24)《孟子·滕文公下》
(26)參閱鄭家棟《理性與理想:中國現代人文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載《哲學研究》1993年第8期
(27)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26、128頁),《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141頁,商務印書館1925年版
(28)柏格森《創造進化論》
(責任編輯:郭賢逢)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認去人加贊
@②原字認去人加練右
@③原字風加戮去戈
@④原字火加喜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贛州007-012B5中國哲學史張賢蓉19951995 作者:贛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贛州007-012B5中國哲學史張賢蓉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