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2359(2000)01—0101—04
孟子是著名的孔學繼承者。在儒學發展史上一向是孔孟并稱,所謂孔孟之道。孟子對孔子的哲學、政治倫理以及教育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關于孟子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過去尚少專論,本文旨在對此問題作一簡要論述。
一、教育功能
孔子和孟子在人的個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論點不完全相同。孔子認為人的天生素質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學習不同而相差愈遠。
孟子是根據他的性善論肯定教育的功能。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都是生來就有的。不過孟子認為這些道德品質最初只是一種萌芽或端倪。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以下引證《孟子》只注章名)他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告子上》)可見孟子所說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質,要想充分發揮天生素質,那就需要教育。孟子就是這樣以他的性善論來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認為,教育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種活動,否則人就不能成為人,而與禽獸差不多了。他說:“人之為道也,飲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須通過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來。孟子認為,教育可以超出禽獸范疇,提高人的價值,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孟子這個見解是很可貴的。
孟子和孔子同樣認為教育對形成人的個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說理上或論證上,比孔子顯得更深化了。
二、教育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根據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對人民實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就是說,在人民經濟有保障的條件下來進行教育。
孟子在教育與經濟關系問題上談得比孔子更詳細、更深刻。他說:“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生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上)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以下引證《論語》只注篇名)孔子把政與刑的作用和德與禮的作用加以比較,認為德禮對于治理國家是最有效的,因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禮教來引導人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從內心歸服。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是實施教育。孔子把政治和教育看成一回事,認為德政和教育實質相同。
孟子繼承孔子這一思想,并進一步作了發揮。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也;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孟子的“善政與善教”之說,明確地區別了政治和教育的不同性質和作用。孟子還說過:“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滕文公上》)這就把國家辦學校的目的說得更具體了。孟子這樣明確地提出學校教育的政治意義,在中國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
三、從政人才的培養
孔孟在政治問題上都是主張德政或仁政的,所以都主張治理國家必須選賢任能。孔子強調“舉賢才”。(《子路》)孟子提倡:“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公孫丑上》)因而他們都注意到從政人才的培養。
(一)重視政治操守的培養
所謂政治操守,就是端正從政的指導思想和態度。因為從政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的富貴,而是為了行“道”,為了推行“仁政”。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學習修身的目的在于“安人”、“安百姓”,最終達到“普施于民而能濟眾”的理想政治。
孟子對于政治操守也是很重視的。他自己在這方面首先為他的學生作出了榜樣。《孟子》上有一段記載:孟子辭去齊國的官職回鄉,齊王對時子說:我想在臨淄城中給孟子一幢房屋,用萬鐘之粟供養他的門徒,使我國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請你替我同孟子談談。時子又托陳子轉告孟子。孟子說:時子哪里曉得這事情是做不得的。假如我是貪圖財富,辭去十萬的俸祿,卻接受這一萬鐘的賜予,這難道是貪圖財富嗎?(見《公孫丑下》)又有一段記載:孟子離開了齊國,尹士對別人說:孟子如果不曉得齊王不能做湯、武,便是孟子的糊涂;既是曉得而又來齊國,那便是孟子貪求富貴。高子把這段話告訴孟子。孟子說:尹士哪能了解我呢?遠地來和齊王相見,這是我的希望,意見不相融洽即走,難道也是我希望的嗎?只是不得已罷了。齊王如果能改變態度,誠懇接受我的勸告,何止齊國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
孟子還特別提出“天爵”、“人爵”和“良貴”的命題。所謂:“天爵”是指道德信念,“人爵”指公卿大夫等官職。“良貴”指個人的仁德修養和良好的名譽。他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又說:“欲貴者,人之所同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同上)總之是說,“人爵比不上‘天爵’”,高貴的官職比不上道德和名譽。而堅強的道德信念和名譽感,才是政治操守的可靠保證。孟子的“天爵”、“良貴”思想乃是中華民族道德和政治思想的珍貴遺產。
(二)處理好君臣關系
孔孟所要培養的從政人才,必然會遇到君臣關系問題,因為孔孟培養的從政人才本來是要輔佐君主推行“仁政”、“王道”的人才,所以如何處理好君臣之間的關系,怎樣才是合理的君臣關系,乃是孔孟非常重視的問題。
孔孟都認為君與臣的關系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君臣各有職責。孔子所謂“君君、臣臣”(《顏淵》)又說:“君使臣以禮,世事君以忠。”(《八佾》)臣對君忠是以君對臣以禮為前提的。君以禮待臣,換來臣對君以忠。君與臣的關系不是專權與屈從的關系。所謂“為君難,為臣不易”。(《子路》)就是說,為君與為臣都是不容易的,都要各自盡到自己的責任。所以子路問如何事奉君主,孔子回答說:“勿欺也,而犯之。”(《憲問》)臣對君應當忠誠,然而可以犯顏亟諫。
孟子更進一步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離婁下》)孟子極端反對臣對君的無原則地同流合污,或阿諛奉承。他說:“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告子下》)孟子認為,臣下幫助君主做壞事是一種罪惡。他甚至說:“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萬章下》)孟子關于君臣關系的認識,是和他的“民貴君輕”思想相聯系的。孟子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來理正君臣的關系。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孟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代興的時代,人民的社會地位空前提高了,同時,在“處士橫議”的時代,士階層的地位也空前提高了,因而在君臣關系問題上,孟子的思想比孔子大大前進了。
三、教學方法
(一)培養道德習慣
孔子稱贊他的學生顏回能夠做到“三月不違仁”。(《雍也》)又說:“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這說明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在道德實踐上能保持繼續不斷前進的毅力,養成道德習慣。
孟子曾和他的學生公孫丑討論如何培養“浩然之氣”。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公孫丑上》)孟子還作比喻說:“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孟子用莊稼的成熟來比喻道德習慣的形成,是頗為形象的說明。
(二)培養道德行為自覺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這就是強調道德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孟子著重論述了道德的責任感。他說:“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離婁上》)又說:“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公孫丑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離婁上》)任何道德行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便要反問自己。總之是行為的正當與否,行為的效果如何,都是要自己負責的,不能依賴別人,或歸咎于別人。
“修己”、“修身”是孔孟儒家倫理學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根本觀念。今天我們應當吸取和發揚其積極方面的意義,使之成為道德教育方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培養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孔子講“志于道。”(《述而》)就是要求學生把道德作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而且能樹立堅強的道德信念。所以孔子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來形容堅強的道德信念。他說:“茍志于仁矣,無惡也。”(《里仁》)又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說明有堅強的道德信念,便可經得起嚴峻的考驗。
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強調培養道德意志的重要性。有人問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說“尚志”。(《盡心上》)又問怎樣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義而已矣。”孟子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來描寫實踐道德的堅定性,也就是說,樹立了堅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抵制外來惡劣影響的壓力。
(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
孔子很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知識教育。他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陽貨》)他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就是說,光有樸素的忠信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有關忠信的理論知識。
孟子繼承孔子這一思想,他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離婁上》)就是說,對于仁和義這兩種道德的實質,需要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堅定不疑地去實行。孟子在這里提出對仁義道德的理性認識是很重要的,實行仁德,必須能夠通權達變,不能死守道德教條。例如“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離婁上》)在正常情況下,男女授受不親是合乎“禮”的;在特殊情況下,男女直接授受又是合禮的。這就是能夠對于“禮”的實質,有真正的理解。只要掌握仁義的根本原則,便可以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實行各種道德規范。
(五)學思結合
孔子主張學習時要開動腦筋思索,因為“學而不思則罔”,同時,光思索,不讀書,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孟子繼承孔子這一思想,并主張敢于懷疑。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矣。”(《盡心下》)孟子認為《書經》上的《武城篇》關于武王伐紂的記載,有不符合實際的地方,不能全信。對儒家經典尚且不能盲從,讀其他書籍,就更要動腦筋思索了。孟子還認為,解說《詩經》上的詞句,要用讀者自己的思考,來探索作者的原意,不要拘泥字句表面而誤解詩人的本意。這就是他講的:“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萬章上》)孟子的這些言論都是在強調學與思相結合的重要性。
(六)啟發誘導
孔子認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應當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基礎,在學生沒有積極學習的要求時,不要勉強灌輸知識。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這幾句話的根本意思就是反對注入式教學,主張啟發式教學。
孟子也很重視教學上的啟發誘導。他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盡心上》)教師教導學生,也是如此,應當將正確的、難易適度的道理誘導啟發學生,使之主動努力地隨著教師學習。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告訴我們,正如大匠不因為遷就拙劣工人改變或廢棄規矩;高明的射手不因為遷就拙劣射者而改變拉開弓的標準,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隨便降低課程標準與學習目標。
(七)因材施教
孔子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教學的例子在《論語》一書中的記載是很多的。最典型的是:“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所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不懂這是什么原因,便問孔子。孔子回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這就說明孔子的教學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而不是無的放矢。
孟子跟據孔子的教學實踐,歸納出五種教學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盡心上》)這里的君子很可能指的就是孔子。我們看《論語》中記載孔子對他的眾多弟子的指導,大致符合孟子的這段描寫。
孟子說過:“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告子下》)孟子認為教學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應當根據實際靈活運用。孟子的“教亦多術”這一提法是很有意義的。我們今天還是應當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諸如教師、學生、環境、設備等等主客觀條件來選定可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孟子首次提出和討論教學方法的問題。
四、論教師工作
孔子關于教師工作曾提出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孔子對教師提出的這一要求,可以說是嚴格而合理的。孔子說他自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孔子的這兩句話確實含有普遍和永久的真理,因為它揭示出教師這種工作的本質特征。為了教好,必須學好;為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精益求精地繼續學習。“學而不厭”表現出對知識的執著追求,“誨人不倦”說明對學生的熱愛和教育的樂觀。古今中外,凡是在教學上成績卓著受到學生敬仰的優秀教師,沒有不符合孔子這兩句話的精神的。
孟子認為,對于教師工作應當持嚴肅認真的態度。教師工作不是任何人都能勝任的。他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上》)問題就在“好”字上。“好為人師”就是不自量力地輕易担任教師工作,實際是缺乏自知之明。所以他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盡心下》)在這里,孟子既說明了教師工作的重要性,也說明不勝任的教師之為害。
孟子不僅特別重視教師工作,而且他本人對于教師職業具有極大的熱忱。他說:“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無,俯不作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而教育之,三樂也,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盡心上》)可見孟子是把教師工作看作是天下最光榮最富有樂趣的一種職業。
孟子還從國家社會的角度來肯定教師工作的重要意義。這在他回答他的學生公孫丑的問題時可以看出。有一次公孫丑提出問題:“《詩經》上說:‘不應當白吃飯呀!’可是君子(指孟子和他的學生們)之不耕而食是為什么呢?”孟子回答說:“君子之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盡心上》)孟子認為,作為一個有道德學問的君子(指知識分子和教師),既能勸導君主施行“王道”政治,管理好國家,鞏固政權,穩定社會,又能教育青少年一代提高道德素質,這就是最大的貢獻。我們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論證知識分子和教師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正是孟子。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因為“我們對國家的貢獻,哪有比教育青年更偉大的呢?”孟子和夸美紐斯都是終身從事教育工作,對教師工作都給予極高的評價,熱情地贊揚教師工作的偉大意義。但在時間上,孟子早于夸美紐斯一千多年。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新鄉101~104G1教育學許夢瀛20002000本文從教育功能,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教育與從政人才的培養,教學方法,教師工作等四個方面說明孟子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特別著重孟子在教育理論上提出許多創新觀點,豐富了孔子教育思想,從而推進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在教育功能問題上,孔子認為,人的個性形成是通過學習和教育來實現的,從而肯定了教育的功能。孟子進一步指出,教育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種活動,否則人就不能超出一般動物,從而肯定了教育在提高人的價值的功能。繼承/發展/教師/教法 succeed/development/teacher/methodologyMencius'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to Confucius' EducationIdeas XU Meng-yi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2,China)In order to explain how Mencius succeeded the educationideas of Confucius, this thesis studies four aspects ofeducation:its function; its relations with politics andeconomics; its relation with the training of officials, andthe methodology and teacher's work. The paper is stressed ison Mencius' creative ideas that enriched Confucius' educationideas and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the old Chinese educationthoughts. Confucius holds the idea that the individualpersonality is achieve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butMencius regards that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ofsocial activity,for it is the only way to make humanbeings humanity.許夢瀛,河南師范大學 教育系,河南 新鄉 453002 許夢瀛(1910—),男,河南滎陽人,河南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學、教育史研究。 作者: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新鄉101~104G1教育學許夢瀛20002000本文從教育功能,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教育與從政人才的培養,教學方法,教師工作等四個方面說明孟子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特別著重孟子在教育理論上提出許多創新觀點,豐富了孔子教育思想,從而推進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在教育功能問題上,孔子認為,人的個性形成是通過學習和教育來實現的,從而肯定了教育的功能。孟子進一步指出,教育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種活動,否則人就不能超出一般動物,從而肯定了教育在提高人的價值的功能。繼承/發展/教師/教法 succeed/development/teacher/methodology
網載 2013-09-10 2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