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昔日風采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圓明園平面圖~~~

【多稼如云】亦總稱幾芰荷香,居濂溪樂處之北,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建筑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南面有一方湖,湖中蓮花,堤上桃花,仿揚州瘦西湖荷蒲熏風之意境。正殿北臨后溪河,隔水與稻稼相望,故名多稼如云。前殿“芰荷香”面臨大片荷池,并建四方蓮花亭。圓明園內有多處觀賞蓮荷之處,諸如曲院風荷、濂溪樂處等,但最讓乾隆皇帝看重的還是芰荷香的荷花。乾隆中葉,每當大暑前后荷花盛開之際,弘歷總要特意把他母親孝圣皇太后從暢春園接來芰荷香觀賞荷花。

【澹泊寧靜】居慈云普護之北,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主殿為田字形,建于雍正初年,舊稱田字房。此殿四面各顯七間,中為十字廊,共33間。殿西、北有稻田,是清帝觀稼驗農之所。

【映水蘭香】居澹泊寧靜之西,始建不晚子雍正朝前期,圓明園四十景之一,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對本景中心區多稼軒一帶有較大葺治和添建,并御制“多稼軒十景”詩。正殿七間懸匾“多稼軒”,乾隆中葉殿內收貯元代程棨摹繪南宋樓璹一幅名畫《耕織圖》長卷長卷21幅、《蠶織圖》24幅,并于壁間繪畫“農器十具”圖。在多稼軒東南是一片稻田,清朝皇帝曾在此體驗農耕,稻田旁邊還建觀稼軒,是清朝皇帝觀稼之所。

【水木明瑟】位于澹泊寧靜之北,建成于1727年(雍正五年),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水木明瑟主體建筑臨溪而建,名叫豐樂軒。在豐樂軒北為“知耕織”和“濯鱗沼”殿。豐樂軒東北即著名的“水木明瑟”殿,“水木明瑟”殿又俗稱風扇房,將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動風扇,既可涼快,又有水聲。它是我國引進西歐人工噴泉技法之始。在炎熱的夏天這里一直是帝后避暑的好地方。

【文源閣】居水木明瑟之北。雍正時期舊有四方重檐“四達亭”,1775年(乾隆四十年)改建成藏書樓文源閣,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而建,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廷在全國各地興建的七座藏書樓之一,也是圓明園最大的藏書樓。與紫禁城文淵閣、承德文津閣、沈陽文溯閣合稱“皇家北四閣”。

文源閣是一個獨立的院落,坐北朝南,閣在院落的最北面,閣為黑琉璃瓦,黑為水象征,水能克火,起防火作用。文源閣外觀兩層實際三層,中間夾層以便收藏書籍,樓外懸乾隆御書 “文源閣”黑漆銅字匾。四周圍墻緊閉,只留南北兩個小門,圍墻內外都有水渠流過,充分考慮了防盜防火的要求。閣內藏有《古今圖書集成》一部萬卷,《四庫全書》一部八萬卷。《古今圖書集》是康熙時編纂的一部大型圖書,耗時十年,而《四庫全書》是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編纂,到四十七年(1782)才宣告編纂完畢,也歷時十年,該書共抄寫七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沈陽故宮文溯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文源閣西北溪濱柳浪間有石坊額曰“柳浪聞鶯”,取杭州西湖景名。


 

【魚躍鳶飛】位于圓明園北區中部,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建于雍正年間。此景是清帝欣賞圓明園北部景區及四周田園風光的絕佳場所。主體建筑為二層樓閣,建筑很大,為兩層四坡攢尖樓閣,下層四面各顯5間,上層各顯3間。前后帶水,八窗洞開,東西遠岸一派村野田園景象。魚躍鳶飛殿北不遠即北宮門,又稱北樓門,圓明園內種田的農夫、及各類閑雜人員進出圓明園都要走此門。

【西峰秀色】居魚躍鳶飛之南,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手雍正年間。西峰秀色正殿為五間三卷大殿,外檐懸掛雍正御書“含韻齋”,是清帝在西峰秀色的寢宮。含韻齋西是一座臨河敞廳,外檐懸雍正御筆“西峰秀色”。從敞廳西望,隔水是一座小型瀑布,乾隆賜名“小匡廬”。山體是由巨石疊成,坐在東面的敞廳里欣賞瀑布,仿佛就置于廬山瀑布前。北面跨河敞廳為花港觀魚,取杭州西湖同景名。雍乾時期逢七夕(七月七),皇帝在此地設筵乞巧,有彩棚珠盒之盛。

【北遠山村】位于魚躍鳶飛之東,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于雍正年間,初稱北苑山房。摹擬唐代王維輞川別業田園詩畫意境,這里稻田遍布,竹籬茅舍成趣,屋宇名稱多與農事有關,整個景區所呈現的是一派濃郁的田園景色。北遠山村沒有任何建造精美的殿堂,修得很簡單樸實,建筑分布在河的兩岸,就像農村一樣,村北是御園蠶戶植桑養蠶之地。北遠山村的主體建筑是一座五間兩卷前出抱廈的大殿,名為“課農軒”。此殿在雍、乾時期并沒有,只是一處臨水建筑群,在嘉慶二十二年(1817)改建成大殿。其后本景亦總稱課農軒。

【若帆之閣】亦總稱耕云堂,居北遠山村東北,為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新建景觀。若帆之閣這個風景點,得天獨厚,坐北面南而顧盼東西,依山傍水又居高臨下。從東邊西望,它漂浮于云水之上,從西邊東望,它又隱現于青紗之間。遠遠望去,確有乘風揚帆之貌,儼若仙居。本景北倚圓明園內墻,耕云堂等筑于假山之巔,是供皇帝登高閱視園外農稼之處。

【四宜書屋】又稱安瀾園,居西峰秀色之東,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建于雍正年間,舊稱春宇舒和。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仿浙江海寧陳氏隅園將本景大規模改建、增建成“安瀾園”。四宜書屋是一處小巧玲瓏的書齋園林,除臨水而建的涵秋堂外,其它建筑均為三開間以下的單卷小房,組成了多組曲折多變、錯落穿插的小院。總共有十二景:葄經館、四宜書屋、無邊風月之閣、涵秋堂、遠秀山房、染霞樓、綠帷舫、飛睇亭、煙月清真樓、采芳洲、挹香室和得趣書屋。正殿為四宜書屋殿,這里是讀書、寫字的好地方,乾隆在詩中贊美四宜書屋“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后又說這里宜讀書、宜撫琴、宜焚香、宜烹茶。在四宜書屋內還收藏有《重刻淳化閣帖》及《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

【福海】位于圓明園東南部,即三園中心地帶,為園內最大水域,橫闊皆500余米,加上外圍10條曲溪,水面約35公頃,總占地約55公頃。水面開闊,中央浮現蓬萊三仙山,四岸建置意趣各異的園林佳景,為端午龍舟競渡、中元放河燈等水上娛樂活動中心。圓明園四十景中即有10景分布在福海岸邊及外圍山水間,構成園內最大的風景區。

【平湖秋月】位于福海北岸,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自雍正年間。境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致。主景居西部,正殿為三間大殿,檐下懸掛雍正御書“平湖秋月”匾。在平湖秋月殿東面有一座吊橋,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從此口進入北面的大船塢停靠。橋的東端高臺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攢尖頂木亭,亭外懸掛乾隆御筆“雙峰插云”匾,與杭州西湖“雙峰插云”同名,是圓明園內西湖十景之一。每到九九重陽節,此處是帝后登高之處。

【蓬島瑤臺】位于福海中的三個小島,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雍正時期就已建成,初名“蓬萊洲”,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仿李思訓畫意似仙山瓊閣,象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中為大島約45米見方,島上正殿叫“蓬島瑤臺”,大殿殿堂七間。殿內還收藏有《重刻淳化閣帖》和《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每逢端午佳節在福海舉行龍舟競渡活動,皇太后及后妃內眷齊集蓬島瑤臺玩賞。

【涵虛朗鑒】位于福海東北岸,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于乾隆初期。整個建筑坐東朝西,正殿居南側為面湖三間抱廈殿,匾額為“雷峰夕照”,取杭州西湖景名。北側臨水平臺處設碼頭,建會心不遠殿和貽蘭庭重檐四方亭。這里是欣賞湖景、遠眺西山晚霞的好地方。


 
【接秀山房】又名觀瀾堂,居涵虛朗鑒之南,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1.25萬平方米,建自雍正年間。接秀山房西臨福海,建筑也是沿岸布置,可遠借西山秀色,景致頗佳。本景嘉慶后期有較大改變,南部庭院一帶改建成三卷大殿“觀瀾堂”,北部臨水碼頭五間殿改懸匾額“云錦墅”。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都很喜歡居住在這里。


 
【別有洞天】位于福海東南角山水間,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建自雍正中葉,時稱秀清村。乾隆中后期及嘉慶中葉有多次改建、添建,是一處崖秀溪清、亭臺錯落,景冠御園塵不到的園中之園。正殿“別有洞天”殿坐落在湖北岸,初為五間卷棚懸山頂殿宇,乾隆中前期改建成三卷五間大殿,南岸建筑多以書齋為主。雍正信奉道教,這里曾經一度成為道士在圓明園中煉丹之處。乾隆、嘉慶二帝特喜在此園居,題詠頗多。


 
【夾鏡鳴琴】位于福海南岸中部,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雍正時期就已建成。夾鏡鳴琴是依照李白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采虹”的意境建造的。夾鏡鳴琴主體建筑是一座橫跨在水上的重檐四坡攢尖頂橋亭,亭子上掛乾隆御書“夾鏡鳴琴”匾額,這里的夾鏡是指橋北面的福海與橋南的內湖中間“夾”座橋,而鳴琴則是指橋東面山坡上小瀑布躍落,沖激石罅,琤琮自鳴。在夾鏡鳴琴橋亭東的小山坡上建有供奉碧霞元君的“廣育宮”。碧霞元君為東岳大帝的女兒,民間稱“娘娘”。在廣育官東福海岸邊還建有一座十字型亭,亭外檐懸掛乾隆御書“南屏晚鐘”,在此可鈴聽廣育宮的鐘聲,此景與杭州西湖南屏晚鐘同名。橋亭東西臨岸還有澄碧亭、淵渟鏡澈、一碧萬頃、湖山在望等景點亭榭。


 
【澡身浴德】位于福海西岸南面,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主殿澄虛榭居南部,澄虛榭臨湖建有平臺,有石臺階深入水面,是帝后在福海游覽或去蓬島瑤臺景區上下船的最佳地點。福海西側水域,是每年端午龍舟競渡之處,屆時皇帝率王公大臣在中部臨水“望瀛洲”四方亭處觀閱。本景南部乾隆中葉又添建靜香館、曠然閣、解慍書屋、翠影紅蔭等多處園林建筑。


 
【廓然大公】位于福海西北岸,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是圓明園內較大的園中之園,建自康熙后葉。廓然大公初名深柳讀書堂,雍正時期有較大增建,乾隆年后稱“廓然大公”,又稱“雙鶴齋”。1755年(乾隆二十年)又在河池北側仿照無錫惠山寄暢園景致作了大規模改建增飾,而疊石則是模仿盤山靜寄山莊。廓然大公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圓明園內疊石最豐富的景區之—。主景居福海西北角山水間,是由雙鶴齋及廓然大公殿圍成的一個庭院,雙鶴齋是一座五開間卷棚抱廈大殿,廓然大公殿是一座七開間大殿。


 
【方壺勝境】西面,為一小型水景園林,跨池建亭榭曲廊,水中筑三座磚塔,取名“三潭印月”,略仿杭州西湖同名景觀,亦為乾隆初年所建。


 
方壺勝境之北,隔池為【天宇空明】風景群,建自乾隆初年。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又作大規模改建添。前殿天宇空明坐北朝南,是此景區正殿,后殿叫“澄景堂”,殿內原收藏有乾隆《重刻淳化閣帖》和《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西院建“華照樓”三間,東側臨北墻建“清曠樓”七間。乾隆、嘉慶、道光諸帝皆喜登樓憑欄觀賞園外稻浪煙柳村野景象。


【方壺勝境】





【坐石臨流】位于后湖東北,澡身浴德和廓然大公的西面,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自雍正初年。坐石臨流景區規模很大,由西部的蘭亭、西南部的抱樸草堂、北部的舍衛城、東南部的同樂園及中部的買賣街五部分組成。



 

【蘭亭】居西部山澗之中,仿自浙江紹興古蘭亭“曲水流觴”意境,雍正初建時俗稱流杯亭,后來由乾隆皇帝弘歷正式命名為“坐石臨流”。此亭原為長方形三開間的八柱重檐亭,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建成重檐八角亭,并將八根木柱換成巨型石柱,每柱摹刻一冊歷代著名法帖《蘭亭帖》,是為蘭亭八柱帖。
 
【同樂園】位于坐石臨流景區東南部。圓明園盛期,每年新正要在同樂園舉辦大型燈戲活動,乾隆朝取名叫“慶豐圖”。同樂園內有圓明園最大的戲臺——清音閣。清音閣大戲臺分上、中、下三層,通高23,94米,每面各3間,盛期圓明三園共有戲臺十余座,此為最高最大者。在大戲臺北面建有供帝后觀戲的戲樓,上下兩層,每層五間,樓上外檐掛“同樂園”匾。

同樂園西有一條十字交叉的街市,南北長210米,是陸地街道,東西長120米,是一條水巷。由中間的雙橋分為北街與南街,街道總長亠約三四百米,這就是圓明園內著名的【買賣街】。買賣街上店鋪眾多,凡京城里能見到的,在這里都有個小號。有絲綢街、棉布街、瓷器街、漆器街,有家具店、估衣鋪、首飾店、書店,有茶館、酒肆、旅館。水果、飲料、日用雜貨都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太監裝作吵嘴打架被判官杖責的,有扮演扒手被當場捉住而出盡洋相的。
 
在買賣街的正北,還建有一座大型城池式寺廟建筑【舍衛城】,又稱舍利城。舍衛城俗稱“佛城”,建于雍正時期,是依照印度喬薩羅國的都城建造的,舍衛城也是圓明園內唯一一座獨立的城池。整個城池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10米,占地面積1.65萬平方米,城內有房舍326間。南北城樓、中路佛殿及西城佛殿,供有關帝、三世佛、彌勒佛、城隍爺等。舍衛城內收藏了大量清代歷代進貢的金、銀、玉佛像、珍貴法器、經文等,據說各類佛像有十萬尊之多。舍衛城在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時,十萬尊大小佛像及各種陳設及法器被洗劫一空,僅此一處的損失就是無法估量的。
 
【曲院風荷】位于天然圖畫的東邊,坐石臨流的南面,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是一處仿自杭州西湖同名景觀的風景園林。北部為小型庭院,正殿五間,掛乾隆御筆“曲院風荷”匾,庭院南邊為一大荷花池,湖面南北長240米,東西寬80米,中央是一座九孔石橋,池內一荷花特盛,其氣魄和景致都要超過杭州西湖曲院風荷。橋西北有三間亭子,取西湖景名蘇堤春曉。


 
【洞天深處】位于勤政親賢以東,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建于雍正年間。西側南北二島為上書房,是皇子讀書之所。按清帝家法,皇子讀書、習武要求極為嚴格,6虛歲就正式入學讀書,每天清晨5點來鐘天剛蒙蒙亮就到書房,先學習滿文、蒙文,然后習漢書,直到下午兩點半才放學。東側為四所三層進深的大院落,叫東四所,是皇子居所。東北角向東小院是如意館,即宮廷畫院所在。著名的西洋畫師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及宮廷畫師唐岱、沈源、伊蘭泰等曾于此創作繪畫。


 
【萬方安和】,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于后湖西側,東鄰杏花春館,西南湖外為山高水長,是一處以卍字軒為主體的風景園林。建于雍正初年,舊稱萬字房。萬方安和軒,造型獨特,風景秀麗,四時皆宜擇優居住。雍正帝特喜在此園居,乾隆時期仍是游憩寢宮之一,端午節例在此殿侍奉皇太后進宴。嘉慶帝亦有“萬方安和” 題詠 23 次。萬方安和建筑平面呈“ 卍 ”字形,整個漢白玉建筑基座修建在水中,基座上建有三十三間東西南北室室曲折相連的殿宇。

這里是雍正皇帝最喜歡的景區,萬字房四面臨水,中間設皇帝寶座,寶座上方懸掛有雍正御書“萬方安和”,西路為一室內戲臺,此戲臺設計的十分巧妙,唱戲者在西北殿而皇帝則坐在正西的殿內觀戲,中間用水相隔。萬字房的東南為一臨水碼頭,皇帝平時來萬方安和一般是坐船直接到此碼頭上岸。萬方安和對岸建有一座十字大亭俗稱“十字亭”,十字亭頂還安設一個銅鳳凰,十字亭周圍栽種了許多珍貴花卉、樹種。


 
【杏花春館】位于九州景區西北,是九州景區最高點,意仿祖國之西北昆侖山,占地 22000 平方米 ,建筑面積 1200 平方米 ,是一處以農村景象為題材的園林景觀。康熙年間,胤禛稱其為“菜圃”,雍正四年易本名,是一處以農村景象為題材的園林景觀。杏花春館建筑布局具隨意性,矮屋疏籬,紙窗木榻。館前的菜圃里根據不同的季節,種植有各類瓜果、蔬菜類,有著濃郁的田園風味。盛時的杏花春館,一到春季,杏花爛漫,這時皇帝總要來到這里一邊品嘗美酒,一面欣賞杏花。


 
【上下天光】位于后湖西北角,始建不會晚于雍正初年,是一處類似岳陽樓意境的園林建筑道光七年 (1827 年) 時,上下天光一景有較大改變,上下天光樓增額“涵月樓”,并以此名總其稱;樓后東北添建一方形亭式建筑,及一座大值房院;原樓前曲橋、亭榭,及樓北平安院
值房,皆已不存。此外,在“涵月樓西夾河”還添建了一組園林建筑,包括敞廳、方亭和曲廊。上下天光臨后湖建兩層樓閣,兩翼曲橋架湖,蜿蜒百尺,并在橋上建有亭、榭。憑欄俯瞰,大有登岳陽樓所見洞庭湖之勝概, 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連。此景的名稱即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里的“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之句。當年,這里是觀賞后湖風光及中秋賞月的佳處。


 
【坦坦蕩蕩】,俗稱金魚池,建自康熙后葉,胤禛“園景十二詠”即有金魚池詩目,是當年清帝喂魚觀景的地方,位于后湖西岸,仿杭州西湖“花港觀魚”一景之意境。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是皇帝觀賞金魚最佳處。現在仍保存著魚池和多處建筑遺跡。經考古發掘,金魚池建筑獨具匠心。池以巨大的花崗石砌筑,池中設假山,有的假山下帶水井,假山可供魚兒嬉戲,水井則可供魚兒躲避寒暑。


 
【天然圖畫】位于后湖東岸,臨湖建有朗吟閣和竹薖樓。登樓可遠眺西山群嵐,中觀玉泉萬壽塔影,近看后湖四岸風光,景象萬千,宛如天然圖畫一般。這一景的園林植物配置也獨具匠心 , 院內有翠竹萬竿,雙桐相映。


 
【長春園】是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第二大園,位于整個圓明園的東北部分。“長春”二字的命名源于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長春仙館”。長春園是乾隆皇帝為自己歸政后修建的養老所,因此整體的建造思想就是以山水游樂為主,沒有像圓明園甚至綺春園那樣多政治活動、日常起居等復雜建筑,園林布局舒展明快。在圓明三園中,就園林規劃及其總體藝術效果來說,以長春園成就最為突出。

長春園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至1747年基本建成中西路諸景,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設置管園總領。1747年~1759年(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在北部仿建歐式園林西洋樓景區。1766年~1772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又集中增建了東路數景。長春園用地范圍略呈方形,每邊長都是八百余米,總占地70萬平方米,有園中園和建筑風景群約20處,包括仿自蘇州的獅子林、南京的瞻園和杭州的小有天園等園林勝景,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北界仿建的一區西洋園林,別具異國風情。
 
長春園大宮門建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俗稱二宮門,坐北朝南,為五開間,灰瓦卷棚歇山頂,朱門三座共六扇,上飾金釘,每扇九九八十一個金釘。進入宮門后是一道牌樓門,過牌樓門就是長春園二宮門正殿——澹懷堂。

【澹懷堂】為五間高臺大殿,殿內原陳設康熙《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在澹懷堂東墻壁上掛有一幅宮廷畫師沈源等人于乾隆十二年(1747)繪制的長春園全圖。澹懷堂內還擺放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喬治三世贈給乾隆皇帝的天球儀和地球儀等10余件壽禮。

【茹園】位于長春園東南角,是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仿江寧即南京明代中山王徐達瞻園而建的一處著名園林。約占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小橋曲溪,亭臺錯落,竹樹蒙密,尤以疊石見長。正殿延清堂居東北部,南臨荷池,北俯巨湖,殿為五間兩卷,棟宇崇隆,乾嘉道咸諸帝皆喜在此園居。
 
【鑒園】位于茹園東北河外,西臨長湖,東倚園墻,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為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略仿江蘇揚州趣園意境而建,有漱瓊齋、綠凈榭、芳暉樓、師善堂、開益軒、樂性齋
諸景觀。南側為本園船塢,并以七孔板橋與如園相連映清齋位于鑒園的西側,是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添建而成的一處小型園中之園,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主殿映清齋是一座朝向東北的鐘式九間書齋,三面臨水,其西側與南面連接數十間弓式游廊,亦臨池,景色頗佳。

【玉玲瓏館】位于澹懷堂的東北面,映清齋的西北面,南有曲橋通出。1747年(乾隆十二年)基本建成,1764年前后又作局部添建,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正殿“正誼明道”為七間抱廈大殿,東側為五間抱廈殿“鶴安齋”。圓明園原養野鶴頗多,后奉旨放鶴,任其自由,但鶴仍不遠去。正誼明道殿與鶴安齋之間院內,有一疊石噴泉,時稱水法,由南側高臺蓄水池供水,皇帝可坐在鶴安齋西套殿觀賞。
 
【含經堂】位于長春園中心地帶,是長春園最大的園林風景群,1747年(乾隆十二年)基本建成。乾隆皇帝每于燈節后蒞臨游覽,并多次于此接見民族首領,宴請外國來使。后經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大規模改建添建,成為乾隆帝日后歸政“娛老”的一處大型寢宮園林,占地4.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400平方米。建筑由南向北分別是含經堂一淳化軒—蘊真齋三組大型建筑,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50米。含經堂7開間重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瓦。淳化軒上下兩層,面寬7間進深3間。淳化軒北為蘊真齋,面闊七間,前出抱廈五間。含經堂淳化軒之間有帖廊,貯乾隆《重刻淳化閣帖》石版。含經堂前西為佛樓梵香樓,樓內供奉有大量佛像及七座佛塔,東為書閣霞翥樓,貯《四庫全書薈要》一部。本景東北部還建有戲樓和買賣街,買賣街南北長150米,有大小店鋪40余間。

【思永齋】位于含經堂西側島上,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是一處園中園,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齋東別院仿杭州西湖汪氏園,于1758年建成,稱小有天園。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本景又有改建添建,達全盛規模。思永齋為前后七間工字大殿,室內設戲臺,是清帝在長春園的主要游憩寢殿之一。殿內貯乾隆《重刻淳化閣帖》墨拓和《西洋樓銅版圖》紙圖各一套。

【茜園】居長春園西南角,是一處園中園,建成于1752年(乾隆十七年)。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小巧玲瓏,婉轉多姿。嘉慶中葉園東南部改建成五間抱廈大殿碧靜堂。該園南院的三間西向樓為“此中大有佳處”,樓上南墻懸掛巨幅長春園全景圖。西宮門內有座大型太湖石“青蓮朵”,為1752年從杭州南宋臨安德壽宮故址舟運來京的。
 
【海岳開襟】位于長春園西面湖中,主體建筑建在一個兩層圓壇上,圓壇下層直徑近80米,上層直徑近70米,四周環水,東西南北各設碼頭。是一處仙山瓊閣式的建筑景觀,1747年(乾隆
十二年)基本建成。正樓海岳開襟為四面各顯五間的四出軒式三層樓閣,外圍對稱配置重檐前后殿、方亭,及琉璃牌樓和圓形游廊。殿前東西列太湖石二塊,為玲瓏上等象皮青太湖石。島外東西對岸還建有五座仿勝、十字、四方、六方形亭齋點景建筑。

【法慧寺】位于海岳開襟湖北岸長崗陽坡,是本園兩座主要寺廟園林之一,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1747年(乾隆十二年)基本建成。法慧寺建筑分兩部分,東部是一個方形院落,正殿5間,檐下懸掛“法慧寺”匾。該寺后殿西側別院,有一座下方上圓三層七級五色琉璃塔,塔身四周皆有壁龕,內坐觀音像。通高23,55米,玲瓏剔透,十分美觀,這是圓明園最高的一座塔。

【寶相寺】位于法慧寺之東,是一處寺廟園林,1747年基本建成。山門懸掛乾隆御書“寶相寺”匾,門內為五間倒座樓“澄光閣”,此閣是仿蘇州天平山范家高義園建造的。澄光閣北有一敞廳,過敞廳后是寶相寺正殿“現大圓鏡”。本寺供有一尊觀音大士像,古木本色雕工極佳,為摹刻自杭州天竺寺的觀音像。
 
【澤蘭堂】位于長春園中軸線北山陽坡,南面隔水與含經堂相望,再北即為西洋樓中心景區——遠瀛觀大水法,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本景亦稱愛山樓,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是一處古典園林風景群,疊石頗佳。北部五間高臺大殿澤蘭堂,是本園主要書堂之一,內貯乾隆《重刻淳化閣帖》和《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該堂前后皆設月臺和游廊,清帝在室內或后廊即可居高觀賞西洋噴泉景觀,亦可沿級而下進入歐式園林景區。

【轉湘帆】位于澤蘭堂東側高臺地,前俯巨湖,直北即為西洋樓線法山。是一處小型建筑景觀,1747年(乾隆十二年)基本建成。前殿轉湘帆與后殿平疇交遠風皆為五間,有回廊相連,東廊設垂花門,為本景出入門徑。

【獅子林】位于長春園之東北角,隔墻之北即為西洋樓東之方河。本景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西部叢芳榭等建于1747年,后在東部仿照蘇州同名景觀,同時參照了元代山水畫家倪云林的畫卷及其故鄉山莊的一些風景建筑,添建了獅子林,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建成。獅子林占地約1.5萬平方米,有樓堂亭軒十余座百余間,尤以疊石為著,并特召蘇州山石高手堆塑而成。乾隆帝曾十次題詠“獅子林十六景”,匾、詩刻石頗豐。
 
圓明園第三大園【綺春園】,位于整個圓明園的東南部分。綺春園原是康熙帝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御賜花園,后又改賜乾隆朝大學士傅恒及其次子福隆安,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正式歸入御園,定名綺春園。乾隆末年起始作大規模修繕和增建,至1814年(嘉慶十九年)達到全盛規模。道光初年改建增飾東路諸景,專供皇太后皇太妃園居之用。此園占地雖較圓明園僅十分之三,為54.3萬平方米,而結構則別具自然之妙趣。有20余處園林風景群,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米。圓明園罹劫后,同治年間試圖局部重修時曾將綺春園改稱萬春園,后來無果而終。
 
綺春園宮門為1809年(嘉慶十四年)添建而成,俗稱新宮門,宮門五間,卷棚歇山頂。宮門內正殿為迎暉殿,五開間,皇太后壽誕受群臣朝賀即在此殿,北接臨時寢齋中和堂,七開間。西側湖中小島上筑有“鑒碧亭”。

中和堂北為【敷春堂】,敷春堂為綺春園宮門內的中心景觀。分西路、中路、東路三部分。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70米,占地面積5.2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是綺春園內最大的一組建筑群,道咸時期是皇太后的寢宮區。中路前部為工字形前后各五間的大寢殿敷春堂,曾為嘉慶皇帝寢官,道光時期皇太后在此居住,后部為園林景觀,西路亦為園林區,東路北為東西二所,南為東南所,為先帝遺妃遺嬪等寢院。

【心鏡軒】是綺春園宮門東側的一處小型山水景觀,占地面積1.75萬平方米。心鏡軒由兩座三間臨水殿和一座涼亭組成,主殿匾額心鏡軒,建于嘉慶中葉。
 
【鳳麟洲】位于敷春堂北側湖心島上,本景由東西二島組成,二島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1807年(嘉慶十二年)改建而成。景名取自古代道教神話傳說海內十洲之一“鳳麟洲”。正殿“鳳麟洲”坐落在西島上,為七間兩卷抱廈殿,是皇太后的夏日寢憩之所。鳳麟洲東島是一個帶垂花門的簡單四合院。鳳麟洲北湖外小島上有重檐四方“浩然亭”。

【涵秋館】位于敷春堂西北之長島上,東望鳳麟洲,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成于1805年(嘉慶十年)。正殿涵秋館居北部,為七間雙工字大殿,在雙工字中央安裝疊石噴泉。涵秋館東側山外筑有露水神臺,在高臺上矗立一銅鑄托盤仙人,總高近7米,面朝東,前臨湖,寓意承接天降甘露服食,以企長生不老。

【展詩應律】位于涵秋館之西,占地面積8700平方米,建成于1801年(嘉慶六年)。道咸時期,是皇太后園居慶節觀戲之所。正殿展詩應律,北臨后湖,殿前設戲臺,匾額“慶樂升平”。該殿東側及西南臨溪有虛明鏡、棲云閣、云溪亭、翠幄等園林景觀。
 
【莊嚴法界】位于展詩應律東南,北東南三面環池,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是一處小型寺廟園林,前后佛殿皆為五間,分懸“法光無量”和“得大自在”匾。

【天心水面】北與莊嚴法界隔河相望,為一處小型環水景觀。敞榭五間南北各接三間抱廈,北額題“天心水面”,南額題“玩鶴亭”。

【蘋香榭】是莊嚴法界西側的一處小型園林景觀。南臨溪,東部為值房和庫房院,西部有以條石筑砌的南北長方形水池,方池南北各建三間敞廳。

【春澤齋】位于展詩應律西側,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建于嘉慶初年。北臨后湖,南俯清池,由東西并列三座庭院組成,共有殿宇房間55間,游廊105間,四方、六方、十字亭各一座。西院正殿春澤齋面闊七間前抱廈三間后抱廈五間,南臨池為三間敞廳“水心榭”。前池西岸為時登樓。

【生冬室】北與春澤齋隔池相望,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生冬室正殿面闊七間接前抱廈三間后抱廈五間,通進深逾17米,東西兩翼還各接套殿三間。室內設有戲臺,道咸時期是皇太后園居游樂主要處所之一。生冬室前池對岸島上為三間敞廳臥云軒。
 
【四宜書屋】位于生冬室西長河對岸,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成于嘉慶前期。道咸時期,此處為太妃太嬪寢院之一。四宜書屋南山麓六方亭為“夕霏榭”。

【喜雨山房】位于綺春園西路東北隅,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由喜雨山房、煙雨樓、知樂軒三景觀組成。喜雨山房,坐南朝北五間抱廈殿。煙雨樓,居喜雨山房北島南側偏西,隔池相望,樓為兩層五間,仿浙江嘉興煙雨樓建造。知樂軒,殿三間,居喜雨山房西南。東鄰后湖北岸還有松風蘿月敞廳和眺吟樓。

【延壽寺】亦稱竹林院,東北與喜雨山房相望,是一處寺廟園林,前為娘娘殿,后為觀音大殿。

【清夏齋】東鄰竹林院,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清夏齋為前后七間工字形大殿,殿宇宏敞,池水澄潔。東面臨池有重檐十字亭“天臨海鏡”,池西南角為四方流杯亭“寄情咸暢”。

【含輝樓】位于清夏齋西南,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樓前設馬道,為清帝燕游騎射之地,樓西南池中島上五間抱廈敞廳招涼榭為賞荷佳處。含輝樓北有東西配殿,再北墻外為延英論道敞廳。
 
【暢和堂】、【綠滿軒】位居含輝樓南鄰二島上,兩島共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共有殿宇房間43間、游廊48間、四方亭、仿勝亭各一座。暢和堂為南島正殿,五間兩卷前后有廊。堂前、后西配殿分別為“澄霞宇”、“開襟館”。北島曲尺形殿為綠滿軒,并有 “皎鏡涵空”敞榭和仿勝形“襲矩亭”等景觀。

【惠濟祠】、【河神廟】位于綺春園西南角,是一處寺廟景觀。仿蘇北清江浦惠濟祠之殿宇,東院為惠濟祠,殿內供天后神牌,西院為河神廟,殿內供淮瀆、金龍四大王和黃大王神牌。惠濟祠東北側建敞廳“凌虛亭”。

【澄心堂】位于綺春園西路南湖島上,西與暢和堂相望,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澄心堂”為五間兩卷,前接抱廈三間,東西兩翼各接套殿四間,又折向北各接七間。澄心堂東北小島上還建有三間敞廳“湛清軒”,及湖北岸的“云漪館”,湖西南岸的凌虛亭等景觀。

【正覺寺】位于綺春園宮門西側,占地面積1.266萬平方米。與綺春園既有后門相通,又單設南門,獨成格局,實際上是清帝御園圓明園的一座附屬佛寺,俗稱喇嘛廟。

網載 2013-04-24 15:18:45

[新一篇] 古代風俗百圖 1

[舊一篇] 成衣洗滌與護理說明書 Garment washing andnursing reference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