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性電視劇的現實責任及其美學追求  ——談山西紀實性電視劇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1995年9月9日——11日,正值秋風送爽之時,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與山西電視臺在太原聯合召開了“紀實性電視劇研討會”。出席會議的兩地專家、學者及新聞界人士計四十余人。
  會議就紀實性電視劇的產生、發展及現狀,紀實性電視劇的特點,紀實性電視劇的紀實性與藝術性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為了將研討會的成果介紹給讀者,我刊特辟專欄分期發表部分論文,以饗讀者。
  以真人真事為題材的紀實性電視劇,是在現實生活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望中孕育、產生、發展并不斷走向成熟的。她是時代的產物,因此就要更好地担負起時代所賦予的神圣使命,發揮“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
    一、紀實性電視劇在山西的崛起
  紀實性電視劇在山西的繁榮有它的歷史淵源。
  我們得首先感謝黃土高原上這一塊豐厚的沃土,在這里有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我們還必須感謝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頑強奮斗、勤儉生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純樸善良的山西人民。
  山西人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默默地勞作、耕耘、奉獻著。他們無怨、無語又無悔的執著精神,體現了他們那種不善張揚,踏實肯干,甘于奉獻的美好而博大的內心世界。
  新中國成立之后,從李順達、陳永貴到欒弗、燕居謙、馬牡丹、李雙良、申紀蘭、趙雪芳、周拉奴等一大批各個不同時代的名揚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山西的典型人物都集中體現了兩個字——奉獻。在默默無語的無私的奉獻中,展示了他們在不同時代的人格魅力。這些創造歷史的主人,這些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英雄,無疑匯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精神。也正是這種潛在的美學品格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使得我們一代一代的人,有了一種生活的信心,戰勝困難的勇氣,創造和建設美好未來的動力。而我們的時代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這種民族英雄,我們的時代也無時無刻不在呼喚這種崇高而偉大的民族精神。既然我們這塊土地上蘊含著如此豐富的精神礦藏,它的能量已遠遠超過了我們所站的這塊土地下的“黑金子”的能量,那么我們這些肩負歷史使命的電視工作者,沒有絲毫理由放棄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而去鄙薄神圣、輕視高雅、趨時媚俗。歷史和現實都不允許我們把奮起的時代變成提倡消沉,提倡自瀆自褻的時代。
  因此,基于上述這種認識,山西的電視文藝工作者們,從未敢回避現實生活中改革開放這一人人關心的重大主題,也沒有回避改革的最新變化和最新課題,更不會回避那些發生在這塊淳樸的土地上蘊育出來的融真情與震撼力的人和事。紀實性電視劇在山西的不斷繁榮不是偶然的,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塊土地,有在這塊土地上默默奮斗的一批批的英雄,同時還有一批繼承與發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與現實緊密結合、為現實斗爭服務的具有崇高使命意識的電視文藝工作者。是山西這塊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傳統的土地和沸騰的現實生活激發了創作者的創作靈感和創作熱情。
  總的來說,紀實性電視劇在山西的崛起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
    1、報道劇
  以《欒弗》、《紅梅綻雪》、《紅燭》、《東郭村傳奇》、《山溪之歌》為代表的報道劇,是一種生活的再現。它們以紀實的手法,如實地、直接地、形象快速地反映了客觀社會,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先進人物,以事實本身的涵蓋力來影響現實,這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社會效果。它的優點就是快速反映,其缺點則不言而喻,即缺少藝術的升華,缺乏強烈的滲透力。作為文藝作品,盡管是源于生活,再現生活,卻沒有高于生活。
    2、紀實性電視劇
  以《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咱們的老鄭》、《土緣》、《我八歲》、《塞外有家》、《一個醫生的故事》等為代表的紀實性電視劇,已不再是簡單的復制或者仿真,它們已融入了創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融入了創作主體對生活、人生和社會問題的深刻理解,創作者已具備了用“電視眼睛”發現閃光點,捕捉閃光點,藝術地再現閃光點的能力。在這一批紀實性電視劇中,創作者較好地將紀實性與藝術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比較熟練地通過藝術手法展現了紀實性的題材。尤其是《一個醫生的故事》,顯示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現實主義藝術的巨大魅力。正如有的文藝批評家所說,“《一個醫生的故事》是一部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具有藝術魅力的精品。”
    3、高度藝術化的紀實性電視劇
  以《溝里人》為代表的紀實性電視劇,標志著紀實性電視劇在觀眾全新的審美能力和社會需求面前的一種新的走向。它更具有啟迪心智、拓寬視野、更新觀念的特性,在濃烈的審美鑒賞中凸現了具有震撼力的人的精神世界。
  以《溝里人》為代表的紀實性電視劇,更重視藝術地塑造人的文化精神,強調歷史與現實的臍帶聯系,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主題把握,從時代脈搏的跳動中思考社會的未來。《溝里人》集中體現了創作主體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主張,反映了張紹林等創作者駕馭此類題材的高超的能力和藝術感覺,以及嶄新的藝術審美判斷。它不再是社會生活的簡單再現,不再是簡單的紀實與藝術的融合,而是高度藝術化的紀實,充滿了對文化的審視意識,對歷史和文化傳統的表現有了新的運作手段,對提高紀實性電視劇的文化品格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是具有創新意義的開拓。《溝里人》無疑將開辟一個紀實電視劇的新時代。
    二、山西紀實性電視劇的美學追求
  從八十年代初至今,山西電視臺的電視藝術工作者們共拍攝了90多部報道劇和紀實性電視劇。如果說近兩年山西的紀實性電視劇有了質的飛躍的話,那是因為多年來,我們的電視藝術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摸索、總結、再實踐的結果。因為有了量的積累,所以質變是必然的。通過對這90多部電視劇的回顧,我認為這些電視劇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對美的無止境地追求。
    1、真實是紀實性電視劇的生命
  山西電視臺的90多部報道劇和紀實性電視劇,盡管有些過于側重紀實而缺少藝術的審美提煉,但它創作的初衷卻是想使生活紀實與藝術審美更好地融合為一體的。生活紀實與藝術審美的融合,是紀實性電視劇的主要特征。所以,有些報道劇實際也可歸入紀實性電視劇中(最起碼也可稱為紀實性電視劇的初級階段)。它們體現了生活紀實的基調,以真人真事為主體,追求人物與事件的逼真性、現場感。他們不強調情節的因果關系,不人為地強化事件的戲劇沖突,而是在自然、樸實的生活進程中,使觀眾自覺不自覺地加入進去,成為劇中的一員,那種親切、自然的審美愉悅與審美享受也便同時獲得。
  紀實性電視劇具有其它類型電視劇所沒有的特征,那就是“藝術的真實性”。因為紀實性電視劇所反映的真人真事都是已經發生過了的真人真事,所以編導在再現這些真人真事,實現人物與事件的逼真性、現場感的美學效應時,就要運用和借鑒新聞報道的許多拍攝手法,營造事件發生與屏幕播出同步進行的場景與氛圍,使觀眾感到事件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如《好人燕居謙》,是在燕居謙已去世后做為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典型首先由新聞界開始大張旗鼓地宣傳的。《好人燕居謙》這部電視劇盡管創作時間很短,但它畢竟還慢新聞報道一拍。因此,主創人員為了更好地實現真實性和現場感,烘托燕居謙生前的那種生活和工作氛圍,就把拍攝現場安在了他當年工作的交城縣縣志辦。編導在提煉主題時,并沒有把燕居謙一生所做的好事都羅列出來,而是緊緊抓住燕居謙身患絕癥卻置生命于不顧,拼命趕時間撰寫縣志這一感人至深的事例不放。在那昏暗的燈光映襯下,他緊咬著牙抗拒著疼痛,一會兒寫兩個字、一會兒寫兩個字地堅持著。這種疼痛是燕居謙的,也是觀眾的,所以它達到了所希望達到的效果。這種典型事例的截取、提煉和加工,無疑又為自然、樸實的生活場景平添了一份栩栩如生的感覺。觀眾通過這個特定時空的真實感,看到了人物博大的內心世界,感到了人物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還有一些紀實性電視劇,雖然沒有用英雄模范的真實姓名,如《有這樣一個民警》、《溝里人》等。但它確實有過這樣一個人、或幾個人,在這個人(或這幾個人)身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些真實而感人的事。創作者出于劇情的需要和主題需要,把幾個人的閃光點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來寫,(如《溝里人》中的賀小莊)但它還始終保持著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人的姓名僅僅是個符號而已,最主要的是它總是圍繞著“真實”而展開劇情的。所以說,失去了真實就失去了紀實性電視劇的美學品位。反之,如果僅僅滿足于真實人物事跡的羅列和真實事件過程的介紹,就不能揭示出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更不會揭示出人物和事件豐富的內涵與思想光芒,同時也不會產生感人的藝術效果。這便也是許多紀實性電視劇雖然真人真事本身很生動,可搬上屏幕后卻索然無味的原因。紀實性和紀實是有區別的,具有紀實性并不意味著照錄客觀事物的原貌,而是對客觀事實進行選擇和加工,紀實性電視劇就是對所選擇事實的藝術的真實加工。
    2、紀實性電視劇的魅力就在于深刻地昭示美
  紀實性電視劇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調動電視藝術手段,精心地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努力揭示人物的人情美、人格美和事跡的崇高美、悲壯美,使觀眾在潛移默化的娛樂教育中獲得思想和行動的力量。
  紀實性電視劇的創作者不能只滿足于平凡、樸素或曲折、激烈的外部形態,而更主要的是通過外部形態的透視,去認識客觀事物的內涵和本質,即站得高些,看得遠些。
  所以說通過真人真事的表象,去發現和發掘真、善、美的內涵,揭示人物的深層底蘊,對增強紀實性電視劇思想的滲透力、行動的震撼力、藝術的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醫生的故事》中趙雪芳這一形象的塑造就使我們感到,趙雪芳同志在那種樸實無華、恪守真誠、無私奉獻的過程中,自然地展示了她清楚的人生目標和自覺主動的進取精神。在3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她不僅用自己高超的醫術和豐富的醫學經驗拯救了一批批的病患者,而且,她還通過自己高尚的醫德去溫暖和感化了每一位患者。當她身患絕癥而仍然想患者所想時,每一位觀眾都通過她這一面鏡子,看到了楚楚衣冠下的“小我”。所以說,趙雪芳這一典型的成功塑造,使藝術典型與真人真事完美地融為一體,使觀眾的審美視角與新聞視角彼此重疊,達到了紀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很好地體現了現實主義的美學理想。因此,該劇播出后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事實告訴我們,每一個時代,真正標領文藝創作的進步潮流并成為那個時代發展標志的,肯定是那些深刻反映了時代主題并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的產品。
    3、藝術品位的不斷提高是紀實性電視劇審美價值的保證
  藝術是無止境的,它沒有極限,我們只有無限地去接近它。在藝術領域的漫長旅途中,我們誰都不應當沾沾自喜。所以說,我們任何時候都有一個不斷實踐和總結的過程。紀實性電視劇也同樣有一個實踐——總結——再實踐的過程,只有這樣,紀實性電視劇才會在現實生活中產生它應有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以張紹林導演為代表的一批電視藝術家們,非常注意剖析過去的得失,不斷創新,不斷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去升華主題,提高紀實電視劇的藝術品位。
  如果說《無字的歌》、《山溪之歌》、《百年憂患》、《有這樣一個民警》等不斷形成了“紹林風格”的話,那么可以這樣講,《溝里人》是“紹林風格”的再突破。和許多大導演一樣,張紹林同志有多年底層生活的經歷,但他那種對生活和社會強烈的領悟和理解力卻是獨到的,他對藝術的追求是執著的,他那具有獨特個性色彩的電視藝術語言就說明了他在無限接近“藝術的核”時所做出的不懈的努力。所以說,是張紹林同志帶領山西一大批電視藝術工作者拔高了山西紀實性電視劇的藝術品位,為中國紀實性電視劇的繁榮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豐富的電視藝術形象。
  在《溝里人》的拍攝中,他將開山鑿路作為背景,而把人放在前景,觀眾看的是人,路是人鑿出來的,人們關注的是生活在這里的人物命運,人的生存狀態。因此,他準確地把鏡頭伸入到各個人物的內心世界,有目的地放大人物情感的細微變化,賀小莊、菊香、老支書,大保等人物使“溝里人”與修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可親、可信程度令人叫絕。觀眾的脈膊也因此緊緊地與溝里人跳在一起。為了釀造劇情的真實感,主創人員在藝術造型方面十分強調粗糙感,杜絕做作。他們注重人物造型生活化,用光效強化真實,制造大反差。攝影鏡頭的運動盡力生活流,以看不見鏡頭為最高追求。在表演方面,他們最大限度地縮小“演”的痕跡,盡力去“準確”地把握各類人物和生活場景。音樂配置上他們十分注意突出音樂的主體形象,強化音樂的張力,使音樂與主題渾然一體。既有生活的豐厚感,又有藝術的生動性,使《溝里人》成為一部氣勢恢宏的具有崇高美和悲壯美的現實主義優秀之作。
    三、山西紀實性電視劇走向成熟的幾點體會
    1、立足本土,挖掘有深度的新意的題材
  電視文化,歸根結底是一種本土文化。許多世界級的影視大師離開了本國、本鄉、本土便產生不出更好的作品便是有力的證明。
  事實也表明,只有生產出具有本國、本土、本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才能在世界影視藝術之林占據一席之地。山西電視臺從《欒弗》、《無字的歌》、《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等到《一個醫生的故事》再到《溝里人》,成功率是比較高的,并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些作品有相當扎實的生活依據,人物和情節都有生活的原型。而這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本身就離不開這塊土地,脫離開本土,就失去了它強烈的感染力。電視藝術家們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不放,然后再向縱深拓展,從新的審視角度去選材、展開情節、深化主題,再加上根據不同內容所采取的表現形式,才使得山西的紀實性電視劇耐人尋味。只有找準了紀實性電視劇本質的、規律性的、適合自身的、具有方向性的東西,才能使它更健康地發展起來。
    2、紀實性電視劇離不開寬松的創作環境和強有力的創作隊伍
  電視文藝創作有電視文藝創作的規律,違背了自身規律,就肯定不會生產出好作品。山西的紀實性電視劇的繁榮,是與山西電視臺的上級領導以及省委領導分不開的。在把握好導向性和原則性的基礎上,他們給予的更多的是關心和支持。這樣,我們的電視藝術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創作主張和審美理想。
  在有了寬松的創作環境,確立了創作的基調的同時,山西電視臺從臺領導到部領導歷來都全力支持,甚至協助策劃、布置,調遣精兵強將,投入到電視藝術的創作中。我們要求主創人員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要“投入”,其余便是建議,很少有行政干預的。在多年創作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共同達成了一種相互間的信任和理解。
    3、給予紀實性電視劇足夠的重視
  快捷、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事例是山西紀實性電視劇的一個顯著特色。要快捷、迅速,就必須使我們的方方面面都調動起來,重視紀實性電視劇生產的各個環節。
  紀實性電視劇比常規電視劇創作的難度更大,從它的方興未艾的發展趨勢和強烈的社會共鳴和社會效益來看,我們必須花大力氣來抓,如果我們輕視忽略了哪一方面都會導致產品的不完整,就不會生產我們期望的效果。因此,我們歷來都是以強烈的精品意識從抓本子,抓選題入手,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再決定拍攝的主題和組織再創作的隊伍。然后再協助大家及時地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在每年的電視劇創作規劃中,我們總是把紀實性電視劇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
  
  
  
中國電視京014-019,048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陸嘉生19951995 作者:中國電視京014-019,048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陸嘉生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20:51

[新一篇] 管仲賦稅思想的啟示

[舊一篇] 紀實性電視劇的美學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