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 東晉開國重臣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王導,生于晉武帝咸寧二年(276年),卒于晉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字茂弘,晉朝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瑯琊王氏,從太保王祥以來,一直是名門望族,王祥族孫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王導是王衍的族弟。王導的祖父王覽,官光祿大夫;父親王裁,任鎮軍司馬。王導在少年時代就很有識量,陳留高士張公曾對他的從兄王敦說:此兒容貌志氣不凡,是將相的才器。及長為司空劉蹇所知,被任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后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

 
擁立元帝 建立東晉

  王導素和司馬懿的曾孫、瑯琊王司馬睿友善。永嘉元年(307年),晉懷帝任命睿為安東將軍,出鎮建鄴(后改建康,今南京)。王導相隨南渡,任安東司馬。他主動出謀劃策,聯合南北士族,擁立司馬睿為帝(晉元帝),建立東晉政權。王導官居宰輔,總攬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國政,從兄王敦都督江、揚六州軍事,擁兵重鎮,群從弟子布列顯要。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王導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元帝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導的支持。元帝因此把王導比做自己的“蕭何”,極為倚重。長江流域建立漢族政權以后,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逐漸發展。曾有晉墓磚銘贊道:
  永嘉世,天下災,
  但江南,皆康平;
  

  永嘉世,九州空,
  余吳土,盛且豐;
  永嘉世,九州荒,
  

  余廣州,平且康。
  

  自東晉至陳亡的三百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首先創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和王導是有功的。

 
南北氏族 綏撫新舊

  王導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首先是“綏撫新舊”,也就是善于調劑新來的北方(中原)士族和舊居的南方(江東)士族之間的矛盾。東晉建國之前,正當八王混戰,匈奴、羯起兵反西晉,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時候,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眾渡江避亂。衛導曾勸司馬睿選取北方名士百余人作屬官,使他們有個安身之地。當時知名的有:以前潁川太守刁協為軍咨祭酒,前東海太守王承、廣凌相卞孜郵輪欣桑鈧罡鴰幀⒗舨尉氯脅尉疤剽琢廖韃艽取5脅簧倜吭誑嫉氖焙潁遠那巴臼腔騁珊捅鄣摹@紓敢馱誄醯絞保吹剿韭眍J屏Φケ。芪P模災茯∷担骸拔乙蛭性喙剩氳澆涎案靄采砹⒚兀渙銑⑷绱宋⑷酰趺窗觳藕媚兀俊鋇蓖醯己退萏感問埔院螅奶扔辛吮浠骸拔壹攪恕苤佟輝儆鍬橇聳幸淮沃蠲吭誄そ咭桓鐾ど涎緇幔茯√酒担骸胺緹耙謊茫墑翹а壑患そ患坪印!痹謐奶碩伎蘗似鵠礎M醯頰暗妓担捍蠹藝Ω貿雋Ωㄖ跏遙指粗性沃劣諳蟆俺簟幣謊嘍鑰奩!名士們聽了都停哭認錯。事實上王導并無恢復中原的意圖,不過他能說這樣的話來改變情緒,比起諸名士顯得有見識。這批流亡士族在王導率領下逐漸趨于穩定。
  西晉滅吳以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當然不滿意。王導想要在吳國境內建立以北方士族為骨干的東晉朝,聯絡南方土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司馬睿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過了好久,還沒有人來求見。王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正好王敦來朝,王導對他說:“瑯砑王仁德雖厚,名威尚輕,你的威風已振,應該有所匡助。”于是安排在三月初三上巳那天,讓司馬睿肩輿出巡,王敦、王導以及北方名士騎馬隨從。隆重的儀仗,威嚴的行列,使南方士族體會到司馬睿可能就是北方士族擁戴出來的江東之主。于是“江南之望”的顧榮、紀瞻等都很驚懼,相率拜于道左。王導趁此對司馬睿說:“古來想要成王霸之業的,莫不禮敬故老,虛心求教,以招攬賢俊,何況當前天下變亂,大業草創,更加急需人材!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如果這兩人招來了,其余的人自然沒有不來的。”司馬睿使王導親自去招顧、賀,二人應命來見,被分別任命為軍司馬和吳國內史。司馬睿有一次對顧榮說:“寄人國土,時常懷慚。”榮跪對說:“王者以天下為家,殷商從耿遷毫,東周由鎬及洛,古來如此,愿陛下勿以遷都為念。”從兩人的問答語中可以窺知,雙方已有某些合作的默契。從此,南方士族歸附,成為東晉政權的一個構成部分。
  但是,在南北士族之間仍然界限分明,矛盾很深。北方的“亡官失守之士”“多居顯位”,而南方士族,如賀循后任太常,紀瞻官居侍中,只是虛名具位,并無實權,難免使“吳人頗怨”。王導為了聯絡南方士族,常常學說吳語。以說洛陽話為正統的北方士族,曾譏諷他沒有什么特長,只會說些吳語罷了。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婚,陸玩推辭說:“小山上長不了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開亂倫的例。”江南望族有兩種,一為文化士族,一為武力強宗,前者較易籠絡,后者難以馴服。義興郡(今扛蘇宜興縣)周圯就是江南最大的強宗之一。他因為受到北士經侮,準備起兵殺諸執政,以南士代北士。陰謀敗露后,憂憤發病,死時囑咐兒子周勰說:“我是被那些傖子(南人對北人的蔑稱)氣死的,你要為我報仇,才是我的兒子!”周勰秉承父志,謀起兵攻王導、刁協。先是假稱奉其叔父從事中郎周札之命聚眾數千,但周札知道后堅決不同意,周勰懼不敢發。但周勰族兄周續聚眾響應。司馬睿擬發兵征討,王導說:“少發兵不足平寇,多發兵則朝廷空虛,周續族弟周莛,忠義有謀,足可除續。”莛被派去后,果然用計殺掉周續。事平之后,朝廷任周札為吳興太守,周莛為太子右衛率,對周勰則因周氏豪望,未敢窮追,撫之如舊。這就是說,王導當時為了爭取南北士族之間的相對平衡,基本上是采取的忍讓態度,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王導調劑南北士族矛盾,爭取相對平衡的關鍵,在于分別給他盯以經濟利益。南方各級士族,自然就是各級地主,其中強宗大族,如吳郡顧氏、義興郡周氏,都是擁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許北方士族侵犯他們的利益。與此同時,王導又實行“僑寄法”,即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僑州多至司、豫、兗、徐、青、并等六州,僑郡、僑縣為數更是繁多。這種僑州郡縣大都在丹陽、晉陵、廣陵等縣境內,形勢上可以保衛建康。名義上是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眾,實際上是讓北方士族憑借勢力在寄居地繼續剝削奴役逃亡民眾,逼迫他們當奴隸或佃客,為自己創立新產業。顏之推說:“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家譜。”這百家都是擁有部曲、佃客的北方士族。僑州、郡、縣有大量的各級文武官職,當然是流亡士族的出路。僑寄法雖然是紊亂行政系統、加深人民苦難的惡劣制度,但對東晉政權說來,卻是安置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時,對于一些地廣人稀、荒涼貧瘠的地區,也起了一定的開墾繁:殖、發展經濟的作用。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舊晉陵地廣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惡穢,自淮北民眾徙來之后,進行墾殖,又在晉陵內使張閭的創議下,于丹徒縣東北三十里修建了一座新豐湖,增加灌溉之利,促進了這個地區農業經濟的繁榮發展。

 
維系倫紀 義固君臣

  王導在政治上的另一項措施是“維系倫紀,義固君臣”,也就是調劑王氏勢力和司馬氏勢力的矛盾。大興元年(318年),晉元帝即位受百官朝賀時,再三請王導同坐御床受賀,王導再三辭讓不敢當。原來晉元帝除了姓司馬以外,其他任何實力是沒有的。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導,軍事上完全依靠王敦,重要官職多被王氏占有。作為一個開國皇帝,要請一個大臣同坐受賀,可以想見司馬氏的微弱了。
  晉元帝登帝位以后,不滿意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善于逢迎的劉隗、酗酒放肆的刁協作心腹,并且暗中作軍事布置,釋放揚州地區內淪落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們組成軍隊,任命南方士族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兗、豫等六州軍事;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徐等四州軍事,各率萬人,分駐合肥、淮陰,名義上是北討石勒,實際上是對付王敦。王導因此被疏遠,但他仍能保持常態,不作計較,說明他胸有成府。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借口,于永昌元年(322年)自武昌舉兵,攻入建康,殺了戴淵、周顫、刁協,劉隗逃奔石勒。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清君側”,但當這些人被殺逐以后,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進一步篡奪政權,王導便表示堅決的反對,出面來維護帝室。原來西都覆沒、四方勸進的時候,王敦欲專國政,恐怕元帝年長難制,想更議所立,王導不從,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對王導說:“那時不聽我言,幾乎全族被滅。”但王導始終不為所動。王敦無法實現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太寧元年(323年),晉元帝病死,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導輔政。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又加緊圖謀篡奪,王導站在維護帝室立場堅決反擊。這時王敦病重,不能自將,其兄王含為元帥,以水陸軍五萬陳于江寧南岸。王導致信王含說:“你今天這番舉動,恰似王敦當年所為。但形勢已完全不同:那年是因為有佞臣亂朝,人心不定,就是我自己也想外離以求自濟;可是今天,先帝雖然去世,還有遺愛在民,當今圣主聰明,并無失德之處。如果你們竟妄萌逆念,反叛朝廷,作為人臣,誰不憤慨?”并堅決表示“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同時具體部署兵力堅決抵抗。先是王導聽說王敦病重,就率子弟為敦發喪,將士們以為王敦真的死了,大大鼓舞了士氣。在一個夜晚,王導命將軍段秀、中軍司馬曹渾率甲兵千余人渡江偷襲,王含無備,被殺得大敗。王敦得報以后,氣急敗壞地大罵王含:“這個老婢,壞了我的大事!”不久就死了。王敦無子,以含子應為嗣。軍敗,含父子西奔荊州,為含從弟荊州刺史王舒沉殺于長江。王敦雖因謀反而死,但王導卻以保衛帝室有功,以司徒進位太保,從弟彬為度支尚書,彬子彪官至尚書令,位任不衰,瑯砑王氏仍然是當時最大的望族。
  太寧三年(325年),晉明帝病死,幼主成帝(司馬衍)繼位,王導與外戚庾亮輔政。歷陽(今安徽和縣)內史蘇峻又自淮南舉兵入都。后為荊州刺史陶侃、江州刺史溫嶠聯軍消滅,收復建康。王導是堅持維護司馬氏政權的。

 
鎮之以靜 群情自安

  王導為政的措施之三,是“清靜為政”,即用“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法,來處理東晉統治集團和廣大民眾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在有勢力的大族相互牽制下,以民眾為犧牲,對于這些大族和代表他們利益的官吏壓迫百姓的行徑,不加干涉。東晉初年,石頭倉米一萬斛為豪強所盜,朝廷不去追究,卻以處置倉庫監守來塞責。江南萬頃江湖,盡被世家豪族霸占,百姓下一網、安一篆,都要被沒收魚器和罚絹十匹。有民謠憤怒地唱道:
  廷尉獄,平如底;有錢生,無錢死!
  這就是王導的“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方針的具體執行。王導作揚州刺史,派屬官到本州各郡考察政治。考察官回來都向王導報告郡太守得失,只有頤榮的族子頤和不說話。王導問他所到些什么事?顧和說,你是國家首輔,應該讓吞舟的大魚也能漏出網去,何必計較地方官的好壞?王導連聲稱贊他說得對,其他的人都自悔失言。他晚年常說,人家說我糊涂,將來會有人想念我這糊涂。的確東晉就是靠糊涂來求安靜的。如陳顴曾致信王導說:西晉所以顛覆的原因,在于用人不當,重虛名不重實用,看門第不看真才,政事敗壞,不可挽救。現在應該改變舊習,分明賞罚,拔賢選能,共謀中興。可是王導不聽他的勸告,聽任參佐避事自逸,清談誤國,而月把屢發正論的陳顴貶出去當郡太守、明帝死后,王導和庾亮同受遺詔,共輔幼主。當時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于外。有人曾經向王導進讒,說庾亮可能舉兵內向,勸他密為之防。王導說:“他若來了,我就‘角巾還第’,有什么可怕呢?”表現恬淡無為,不計進退;可是王導心里對庾亮很不服,罵庾是“塵污人”。
  除了政事以外,王導對于教育事業是關心的。當時軍旅不息,學校未修。他曾上書元帝,提出“尊道而貴士”,“先教而后戰”,“取才用士咸先本于學”,認為“蒙以養正,少而教之,使化雨沾肌骨,習以成性”,就可以“遷善遠罪,行成德立”,“事君則忠”,“泣下則仁”。主張“擇朝之弟”入學,“選明傅修禮之士”為師,“經綸稽古,建明學業,以訓后生”。當然,王導重視教育的目的,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他還談到“戎虜扇熾,國恥未雪,忠臣義夫所以扼腕拊心”,愛國之心尚未全泯。但他認為,要象“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魯僖作泮宮而服淮夷”一樣,經過教育感化,講究禮儀揖讓,就可以使入侵的少數民族“獸心革面,饕餮檢情”,未免跡近荒唐了。

 
偏安江左 和睦共處

  王導平日性情謙和寬厚,心有測隱仁愛之心,故能忍讓、調劑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處。當時王愷、石崇以豪侈為尚。有一次,石崇大宴賓客,王導和王敦都在座,石崇使美人敬酒,如客人飲酒不盡,就將美人殺掉。王敦故意不飲,敬酒的美人悲懼失色,而王敦傲然無視。王導素不能飲,恐怕敬酒的美人被殺,勉強盡觴。但王導也有徇私傷害別人的事情。當王敦起兵反晉的時候,王導每天帶領宗族子弟詣闕待罪,曾苦苦相求尚書左仆射周頗(字伯仁)相救。當時周頗口里未應而實際卻上表力辯王導的忠誠,王導并不知情因此內心含恨。王敦攻入建康后,曾經請示王導如何處置周頗,首先問:“可為三公?”導不答;又問:“可為尚書令?”又不應;最后王敦說:“那么只有把他殺了!”王導仍然不表態。于是王敦就將周頗殺了。等到清理宮廷檔案時,發現了周頗相救王導的表章,王導才嘆悔說:“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后來這句話傳下來變為一句成語。
  總之,王導為政的基本點就是收攬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上面,安置一個姓司馬的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之間、王氏與司馬氏之間都存在著矛盾,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就不可能建立東晉朝。王導一生的事業就是調劑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這個局面也是王導和晉元帝所專注和希冀的。至于北伐恢復中原,雖然當時有祖逖等名將積極主張,而且祖逖曾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在淮陰鑄造兵器,募兵得二千余人,屢次擊敗石勒軍,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祖逖后來并未得到王導和晉元帝的支持和信用,以致憂憤而終。這不能不說是王導政治思想的一個消極方面。
  咸康五年(339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王導、庾亮相繼死后,朝野憂懼。朝廷以陸玩拜司空。陸玩再三辭謝,他嘆息著對賓客說:“以我為三公,是天下沒有人材了!”時人認為這是明智的看法。當時,東晉的確又遇到一次危機,就是桓溫的篡奪事件,不過由于王、謝兩大士族的抵制,桓溫的野心未能實現。桓溫死后,謝安執朝政。桓溫的弟弟桓沖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東晉朝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各大族勢力平衡的“鎮之以和靜”的作法分不開的。這也說明王導保持東晉偏安的政治措施的積極影響作用。

 

 


網載 2013-09-10 21:24:51

[新一篇] 玉樹后庭花,南朝第一美女

[舊一篇]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