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革命對東北亞經濟發展的影響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41(2001)03-0049-(04)
  一、IT革命拉動東北亞經濟增長的現實效應
  IT革命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因在于它創造出一大批新型產業,縱深地改造了傳統產業,同時發展出更高效、具有更高值的服務業。信息產業是IT革命的直接結果,它的產生開拓出新的生產領域,引發了新的市場需求,從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信息產業在東北亞一些國家的發展壯大直接帶動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
  日本是東北亞地區信息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日本把信息產業作為戰略產業加以扶植始于70年代末,經過80年代科技立國戰略的鋪墊和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助推,信息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龍頭。據1998年日本發表的《通信產業白皮書》公布的數字,1990~1996年日本信息產業產值增加了22.7萬億日元,1996年達到103.3萬億日元,占全部產業產值比重的11.4%,成為日本經濟發展史上第一個單個產值過百萬億日元的產業,1993年到1996年,日本信息產業產值年均增長6.42%,遠遠超過了日本全部產業1.68%的平均增長率,是日本增長最快的產業部門。2000年1月,日本官民共同制定了國家“IT基本戰略”,國會通過了“IT基本法”,目標是5年內成為世界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國家。
  韓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始于80年代技術革新戰略的實施,中經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建設計劃的擬定和實施,至今已成為韓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據韓國中央銀行統計,在1999年韓國10.7%的經濟增長率中,信息產業的增長占4.1個百分點。1998年韓國開始掀起風險創業的浪潮,截至1999年,韓國共創辦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為主的風險產業近5000家,企業的總產值高達20兆韓元,占GDP的比重高達5%,同時創造出27萬多個就業機會(注:韓國大使館文化新聞處.每周韓國,2000-11.),為韓國經濟恢復和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信息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以PC機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生產為例,1990~1997年,PC機行業產值年均增長了57%,銷售年均增長了70.6%,通信設備制造業1996年總產值達300億元人民幣。(注:葉克林.國際信息產業發展趨勢及政策啟示[J].世界經濟,2000,(1).)。
  與以往產業革命一樣,IT革命對經濟的影響也不局限于信息產業,由于IT革命對其他產業提高生產率、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產品品質及提高生產管理合理化程度方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IT革命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也成為它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據統計,1990~1996年日本信息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波及效果達30萬億日元,對日本全部產業生產增加額所起作用達50.9%,波及效果為16.4%。得益于電子計算機超導技術和其他信息技術的應用,日本造船、鋼鐵、汽車等傳統制造業不僅提高了產業合理化程度,而且實現了產品高附加值化,保證了國際競爭優勢。
  韓國經濟起步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經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走上IT革命之路。目前,鋼鐵、汽車、化工等傳統制造業與信息產業一并成為韓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憑借IT革命,韓國傳統制造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并且成為世界主要鋼鐵、汽車和化工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國。
  IT革命的重要特征是以持續的技術創新不斷培育出新的經濟發展領域。1990年以來,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使信息服務業得以迅猛發展。目前網絡經濟已成為東北亞地區最強勁的經濟增長領域。據日本通產省估計,日本互聯網用戶1999年已達2200萬戶,比1997年增加144%,而2003年將達到5800萬戶。日本企業對用戶的電子商務金額1998年為680億日元,1999年增加到1900億日元,預計2003年將達到31600億日元。韓國目前的信息服務業市場規模已達42億美元,因特網用戶1999年為630萬戶,估計目前已經超過1000萬戶。中國信息服務業營業額整個八五期間平均增長率為47.5%,1999年總營業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互聯網用戶年均增長率超過100%。預計到2005年,中國信息服務業將實現1998年6倍的營業額,互聯網用戶將達8000萬戶。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升華了IT革命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也促使更多國家著手于IT革命的發展。近來俄羅斯、朝鮮等東北亞國家都相繼表示了發展IT技術和相關產業的意愿。可以預測,隨著IT革命的發展和東北亞各國對它重視程度的提高,IT革命將進一步拉動東北亞經濟的發展。
  二、IT革命促進東北亞經濟升層的基礎效應
  IT革命對經濟的深層影響在于無論IT產業本身還是它改造傳統產業的過程都無一例外地擺脫了傳統經濟中對物質因素的嚴重依賴,創造出基于信息、知識和智能的新成本。這種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主要區別在于其主導產業的成本投入主要局限于技術開發期,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否定了傳統經濟中邊際成本遞增的規律。由于新經濟存在邊際成本遞減的特性,傳統經濟中唯一提高經濟效益的辦法——規模經濟逐漸被新經濟中更為重視創造性的差異經濟、時效經濟等代替。此外,因為技術創新是新經濟的重要特征,所以傳統經濟中存在的由技術創新不穩定引發的經濟波動周期在新經濟條件下被大大扭曲。(注:烏家培.信息、知識經濟及相關問題[N].中國改革報,1998-11-18.)由于與傳統經濟的本質區別,新經濟發展的表象也與以往不同。主要表現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增加,公司利潤大幅度上漲,GDP增長中高科技的貢獻增加,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經濟發展周期延長或長期無周期現象等。因此,實際上新經濟是已經超越了傳統經濟的更高層次。
  IT革命是產生新經濟的根本,實現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的躍位首先需要憑借IT革命大幅度深層次地改造升華本國經濟。長期以來,東北亞國家旗幟鮮明的科技發展戰略為東北亞經濟的深層改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前所述,當前以IT技術為核心的相關產業已成為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21世紀,東北亞國家相繼升華了本國發展IT革命的戰略(如日本制定的IT基本戰略),并在科研投入和研發體制方面進行了大幅度改革。這些改革無疑將對IT革命及東北亞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而這些將成為東北亞經濟躍升到新經濟層次的基礎。
  IT革命是新經濟產生的根本前提,但新經濟的出現還需要其他因素的輔助。以目前世界唯一被公認進入新經濟階段的美國為例,一般認為,美國出現新經濟現象除了IT革命的貢獻外,美國在經濟全球化中所處的地位和克林頓政府的經濟、社會等政策的調整也十分重要。其中,前者是新經濟發生的根本,后兩者為新經濟現象在美國出現提供了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是新經濟的催生劑。與美國相比,東北亞各國除了IT革命的水平與美國存在眾所周知的差距外,在促使新經濟產生的其他因素方面也有相當的不足。
  首先,新經濟的發生與發展需要國內經濟、社會環境的相應配合,并需要依靠政策調整創造適度的自由市場與宏觀調控的恰當結合來維持這種環境,使之處于良性狀態。但在東北亞地區,各國普遍缺乏美國上百年市場經濟蕩滌后的市場活力,也沒有二戰前后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時積累的宏觀調控經驗,更缺乏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調整二者關系的靈活的政治、經濟、社會機制,在一系列問題上往往難以像美國一樣及時做出調整。而且由于新經濟的本質是創新,創新本身會帶來社會、政治等一系列相關領域的變動,因此,如果不具備與新經濟特征相適應的靈活的社會、政治機制,新經濟的發展遲早會受到阻礙,或者因為某種原因的限制而難以產生。所以東北亞國家的IT革命雖然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甚至在個別國家,如韓國還出現了經濟高增長、低失業和低通貨膨脹率同時呈現的新經濟現象,但是,由于東北亞國家缺乏適應新經濟發展的相關體制,新經濟的真正到來尚待時日,而已產生的新經濟現象也決不會成為真正跨入新經濟階段的標志。
  其次,東北亞國家缺乏美國利用全球經濟調節本國經濟發展的能力。眾所周知,當今跨國公司控制世界1/3的生產和2/3的全球貿易,掌握著70%以上的對外投資和高科技以及80%以上的技術轉讓。(注:馮昭奎.國際政治新形勢下的高科技競爭[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9).)美國是世界上跨國公司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美國實現了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從而使美國經濟不僅具備了強大的抵御個別地區經濟危機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在出口高檔次產品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進口廉價的消費品平抑國內的通貨膨脹。此外,美國還是世界資本市場的霸主,僅其股市市值就占全球資本市場的53.8%,(注:肖煉.美國經濟保持強勢的原因及前景[J].世界經濟,2000,(3).)因而美國可以在世界資本流動中獲取發展經濟的最佳支持。與美國利用全球經濟資源的強大能力相比,東北亞各國都難以匹敵。經濟全球化是公認的美國新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相對劣勢的東北亞國家走向新經濟過程中在如何利用全球資源問題上面臨著與美國完全不同的課題。這一課題的解決與處理新經濟所需的國內環境一樣,將最終導致東北亞國家與美國完全不同的新經濟模式,而在這一模式最終形成之前,IT革命只能在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層面上為新經濟的實現奠定基礎。
  三、IT革命增加東北亞國家國際經濟競爭力的效應
  國際經濟競爭依托于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結構和運行模式植根于近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本質是不平等交換。因此,脫胎于世界殖民體系的世界市場不僅在其形成初期就存在著工業與非工業之間的市場層次劃分結構,而且在運行過程中同樣維系著不平等交換的內核。因此,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強弱與一個國家所處世界市場的位置有著密切關系。
  當代世界市場是傳統世界市場發展的新階段,并在結構與運行模式上與之一脈相承,只是由于IT革命的結果而變得相對復雜。以科技為標尺劃分當今世界市場,大致存在三級主要梯次:第一級梯次是擁有尖端高科技內涵的高檔次商品的國家占據的市場,該層次市場對國際市場具有極強的輻射力和牽引力。其產品上至高科技下至兒童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大的覆蓋率;第二級梯次是以生產內涵高科技的民用品和消費品為主導的市場,它依附于一級市場,并占據其留下的國際市場空檔;第三級梯次是起步于低檔日用品、消費品,經中、高檔民用工業品走向信息之路的國家所占據的市場,它著力尾隨二級市場并填充其剩余的市場份額。在總體運行上,世界一級梯次市場牽引整體,三級梯次層層依附,環環制約。在現行世界市場結構中所處位次越高越具有競爭優勢,位次越低則越需要承担更多世界市場結構及運行模式帶來的壓力。因此,在現行世界市場運行模式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就是要推動本國技術與產品檔次向高位躍進。
  從主體上講,東北亞各國是世界市場的后期參與者,處于國際競爭的劣勢地位。但由于東北亞各國對科技開發的重視,把握了IT革命的機遇,各國正在不同程度地突破所處的原國際市場區位。日本是東北亞地區最早迎來信息革命的國家。70年代后,日本的科技研發能力迅速提高。據統計,在1991~1995年達到3%弱,達世界最高水平。(注:馮昭奎.東亞各國和地區科技發展概況及科技實力比較[J].當代亞太,1999,(9).)當前,日本在研發投入水平上,經費總額僅次于美國,絕對數超過德、法、英三國的總和,占國內GDP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由于研發水平的提高,日本卓有成效地把握了IT革命的機遇。80年代日本科技實力躍居世界前列。隨著科技實力的不斷提高,日本在世界市場結構中的位次逐漸上升,目前不僅在軟件生產和中央處理芯片等高檔信息產品領域初露鋒芒,而且在面向21世紀的尖端科技領域競爭中領先于美國,突破了美國長期壟斷高科技領域的局面。
  韓國是信息革命中的后起之秀,研發經費在1981~1992年間增加了12.5倍,年均增長高達15%,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達2.17%,接近發達國家水平。90年代后,韓國對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科技研發投資迅速增加,企業部分項目投資甚至可與發達國家匹敵。從1997年開始,韓國加大政府科技研發投資力度,擬在2002年時使研發經費占到國家預算的5%。(注:馮昭奎.東亞各國和地區科技發展概況及科技實力比較[J].當代亞太,1999,(9).)伴隨科研的發展,韓國科技實力的增強已經充分體現在投入世界市場產品的升級上。目前韓國已成為世界電子、半導體、汽車、鋼鐵十大出口國之一,而且在高科技領域具備了與美國、日本共同主導存儲器、硬盤、軟盤、彩色顯像管、激光印字機機芯等市場領域的能力。
  中國是繼日、韓之后又一個投入IT革命大潮的國家,整個90年代中國科技研發經費年均增長一直保持著10%以上的增長率。目前以IT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已占到GDP的5%左右。(注:馮昭奎.東亞各國和地區科技發展概況及科技實力比較[J].當代亞太,1999,(9).)在IT革命的推動下,中國正在走出以中、低檔消費品為主參與世界市場的水平,在電子、信息等領域顯示出實力,甚至在諸如火箭發射等尖端高科技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俄羅斯是世界科技實力較強的國家之一,但其高科技研發過去長期用于軍事領域,目前俄羅斯仍主要依靠石油出口在賺取外匯。俄羅斯的軍事科技絕大多數處于當代尖端高科技水平,由于當代科技領域軍工與民工的關聯度日益加強,俄羅斯實際上具有邁向世界市場高層次的巨大潛力。
  綜上所述,以世界市場梯次結構來衡量當今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主要國家,在主體上,日本屬于世界市場二級梯次,韓國處于三級梯次與二級梯次交替階段,中國、俄羅斯等國處于三級梯次的不同發展階段。由于IT革命的深化,日本、韓國一時在一些領域顯示了突破其經濟主體所處的世界市場位次,中國則在二級梯次甚至第一梯次顯示出突破跡象。面向21世紀,日本、韓國、中國都明確提出了發展IT革命及高科技產業的計劃和戰略規則,朝鮮和俄羅斯目前也表示出強烈的發展IT產業的意愿。隨著IT革命在東北亞各國的廣泛、深入發展,東北亞各國必將漸次提高其在世界市場結構中的地位,進而獲得國際競爭優勢。
  收稿日期:2000-12-16
《東北亞論壇》長春49~52F8世界經濟學鞠海龍/徐萍20012001當代IT革命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技術革命的范疇并具備了產業革命的意義,它不僅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且創造出新經濟,同時還對世界市場結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伴隨IT革命在東北亞地區的深入發展,IT革命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東北亞的經濟增長,同時為東北亞各國新經濟的起飛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將促進東北亞各國在世界市場結構中地位的提高進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因而,IT革命對東北亞經濟的影響可以概括地表述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現實效應、促進經濟深層的基礎效應和增強國際經濟競爭力的間接效應等三大方面。IT革命/東北亞經濟/影響鞠海龍(1973- ),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徐萍(1970- ),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吉林大學歷史系講師,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學歷史系 吉林長春 130012 作者:《東北亞論壇》長春49~52F8世界經濟學鞠海龍/徐萍20012001當代IT革命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技術革命的范疇并具備了產業革命的意義,它不僅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且創造出新經濟,同時還對世界市場結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伴隨IT革命在東北亞地區的深入發展,IT革命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東北亞的經濟增長,同時為東北亞各國新經濟的起飛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將促進東北亞各國在世界市場結構中地位的提高進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因而,IT革命對東北亞經濟的影響可以概括地表述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現實效應、促進經濟深層的基礎效應和增強國際經濟競爭力的間接效應等三大方面。IT革命/東北亞經濟/影響

網載 2013-09-10 21:25:32

[新一篇] IBM的價值在何處?

[舊一篇] Q方法論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